❶ 有哪些翻译家将中文出色地翻译成了外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大地上更是人才济济,不但有许多杰出的翻译大家把外国名着翻译成中文,开阔中国人民的眼界,更有许多优秀的知名翻译家,将中华文化外译,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下面列举几位杰出的翻译家。
赵彦春
赵彦春教授的最新译作《英韵三字经》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他翻译的《英韵三字经》,风格独特,以英文“三词格”翻译中华经典《三字经》。他不仅做到了在三词形式上的吻合,也兼顾了原着的形式美。同时,在音节和押韵方面做的十分到位。
据悉,《英韵三字经》第13个英译版本。它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做出巨大贡献。此外,他还英译了许多经典汉语歌曲,也被有名的歌唱家演唱。
这些翻译大家的经典译着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经常被作为高校翻译教学的辅助教材,也是业界教师与学生用作科研的必修材料。每次读这些经典译着,都能有新的体会。他们对中华文。化外译的贡献不可磨灭,也是后人很难超越的。
微信公众号:夏夜星空梦 欢迎大家关注,这位有颜有趣又有料的翻译女。
❷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
莫言《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四十一炮》《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爆炸》《变》《蛙》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染布匠的女儿》《萧红短篇小说选集》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米》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
王安忆《富萍》
巴金《第四病室》
老舍《骆驼祥子》
贾平凹《浮躁》
阿来《尘埃落定》《格萨尔王》
李锐《旧址》
张炜《古船》
刘恒《黑的雪》《苍河白日梦》
张洁《沉重的翅膀》
白先勇《孽子》
杨绛《干校六记》
毕飞宇《推拿》《青衣》《玉米》
虹影《饥饿的女儿》
老鬼《血色黄昏》
李昂《杀夫》
姜戎《狼图腾》
朱天文《荒人手记》
朱天心《古都》
陈若曦《尹县长》
古华《贞女》
英培安《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
王祯和《玫瑰玫瑰我爱你》
艾蓓《红藤绿度母》
李永平《吉陵春秋》
春树《北京娃娃》
黄春明《苹果的滋味》《溺死一只老猫》
❸ 一句话的出处
来自2012年10月14日羊城晚报中申霞艳的一篇文章 《莫言获奖,让我想起了那个未获诺奖的老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原文: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山东高密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继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圆满承办世博会之后我国的又一文化盛事。莫言得奖既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想象”,也修正了中国民众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的看法。
尽管莫言创作非常丰盛,有十几部长篇和几十部短篇,但是,真正将“莫言”二字嵌入普通读者心头的却是《红高粱》和《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之后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让莫言从文学圈走向大众,在“西方”观众面前第一次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这开启了西方世界接受莫言的重要契机。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曾经说过:“好的翻译是打入国际的重要敲门砖。莫言是当代作家中,被翻译的作品数量最多、翻译质量最精准的一位,他与美国学者葛浩文的翻译合作已经持续多年。这是莫言的幸运。”的确,“地利不如人和”,葛浩文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翻译家,他的《萧红传》至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为诺奖奠定了一个隐蔽的信条———“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为世界的基本细胞,作为主体感知的源头和存在的基础,村庄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成为我们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据。福克纳对于自己邮票大小的文学故乡的执着发掘启发了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
莫言的获奖除了个人非凡的才情、浩大的想象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对“西方”的主动学习和融汇的结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介绍莫言时说:“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奖,莫言虽不曾看完这个作品,但开篇即对他的文学观起到非凡的震撼作用,“魔幻现实主义”使他意识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通往童年和自己故乡的记忆甬道从此被打通了,他得到了一个源源不绝的叙述世界,获得了写作自由。他将自己的饥饿记忆、偷红萝卜挨打的经验转化为诗意的《透明的红萝卜》。“黑孩”的视角以及他的自虐与自尊奠定了莫言叙事对待生活世界的基本关系,黑孩从此定居在莫言的叙事世界,不断成长、不断变形。
1986年,莫言创作了《人民文学》当年最受欢迎的作品《红高粱》,这堪称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散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辉。“红高粱”是一种意蕴丰满的隐喻。小说将个人情爱与民族抗日等等核心情节一起浓缩于高粱地,乡村农民所有的激情、生命力胶着于此。女性的初夜、生命的孕育、战争、流血牺牲全在此上演。高粱地既生产粮食、又孕育生命;既是婚床又是墓地。鲜血流进土地,滋养高粱;高粱酿成酒、变成血,滋养生命,进而焕发为救亡图强的豪情壮志。高粱地的开阔性与密闭性兼容恰好象征着悠久博大的中国农耕文化;“我爷爷”、“我奶奶”等汁液饱满的形象、昂扬爆发的生命力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以“红高粱家族”走红的莫言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寻求变化,写作题材不断向历史深处延展,视点更加活跃,叙事更趋复杂,反映世界的广度与记忆挖掘的深度交相辉映。
世纪之交,莫言的长篇《檀香刑》出版,再次将叙事聚焦于乡土大地如何不屈不挠地抵御外侮、反抗强权,对民间猫腔的运用更传神地反映出戏剧与生活的内部关联,戏里戏外、历史与当下得以贯通,家国情怀的升华乃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莫言像沈从文一样只有小学学历,但视野开阔、善于学习。他向西方学习自由的现代叙事方法,向中国民间积极勘探叙事资源,中西联璧在他身上发生了奇特的化合反应,催生出汪洋恣肆的累累果实。莫言的叙事以庞大的精神容量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格局和气象,民族的、本土的升华为世界的、全球的,2012年终于实现了中国作家们的共同夙愿。
莫言的获奖可以看成文化大国崛起的信号,是“西方”与中国平等对话的结果,是“西方”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标志,这既改变了诺奖对中国的偏见,也改变了我们对诺奖的成见;同时,这也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崭新的文化起点,诺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和传播面,也刺激我们的民族自尊和自信,重新调整自己的眼光,以新的视野重新打量当代中国文学和民族文化。
诺奖不会改变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会以其难以比拟的符号价值震荡“文学场”,改变文本的流通、传播和消费,将民众的目光重新汇聚到莫言的作品,媒体、出版社、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辑们都将因此“几家欢喜几家愁”。就现有的中短篇版本来说,花城出版社林贤治、肖建国主编的“中篇小说金库”中的《红高粱》是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收入了《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两个中篇、作家早期的照片、以及与此相关的谈论,这些谈论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莫言的八十年代,对文学青年而言是个很好的借鉴。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要迅速阅读全部莫言的作品肯定是困难的,但如果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莫言的叙事精华,这个版本值得信赖。万语千言,不如尽快打开莫言的书,终于可以在阅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时不受翻译和版本的束缚了。
❹ 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他翻译的中国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最多,其二是因为他的译着很是严谨,在海内外深受欢迎,影响巨大;
二、具体解释:
1、简介这个人 :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着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2、翻译特点: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3、翻译过的名家: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❺ 葛浩文的人物经历
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
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
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
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
这回他“学乖了”,不再吊儿郎当。一到台北,就请了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人学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个老师起的名字。
葛浩文发现自己颇有学习语言的天分。在台北呆到退伍,没有马上回国,而是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继续用功,直到得知父亲患了癌症,才结束在台湾的“留学”生涯。
回国后,他又一次面临就业困惑。有一天,遇到一个大学时的老师,问他:你会什么?他沮丧地回答:什么都不会。老师说:那你总会点什么吧。葛浩文便说:会中文算不算?这位识才的老师当即建议他读研究生,以中国研究为专业。申请了25所学校,只有一家录取——旧金山州立大学。葛浩文在那里首次接触到萧军、萧红的名字。他听导师说起,东北有个“二萧”,两人的爱情故事很曲折。他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看过觉得不错。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
硕士毕业,教了一年书,他认识到自己“除了中文什么都不会”,决定攻读博士。这一回,好几个学校都要他,他挑选了印第安纳大学,指导教授是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在印第安纳,葛浩文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读英译本,也读原文。
写博士论文时,柳无忌让他报选题。葛浩文先报了朱自清散文,柳摇头;报田汉的戏剧,也摇头;最终他想起“二萧”来,告诉柳无忌,其父柳亚子跟萧红相熟。柳无忌一听,来了兴趣,催葛浩文“赶快写”。
萧红——这个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女作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关注她的作品。于是《呼兰河传》成为了葛浩文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说。
❻ 葛浩文的人物言论
“我跟很多翻译都不一样,我是凭灵感,我越想那些理论,那些具体的问题越没把握,越觉得慌。我差不多看一句、看一段是什么意思,然后就直接翻,再回头对一下。如果太离谱了,那要去修正,太硬的话就把它松一点。我本人的问题就是越看越糊涂,越觉得有问题。我翻译了30多年了,按说该越来越有把握,可是自信反而不如从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想这些。包括书评我也不太在意。有人会说这个翻译很棒或者很差,其实他连中文都不懂,怎么能知道翻译的好坏呢?经常有一些人得奖,说他们翻译得如何好,可那是从西班牙文翻译过去的,英文和西班牙文本来就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同是西方,因此美国人对小说里写的生活也比较熟悉。但如果你是从阿拉伯文、中文或者日文去翻译,情况就不一样了。”
“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翻译是个重新写作的过程。”葛浩文认识的很多作者都十分熟悉中国古典作品,但是到了翻译手里,并不一定能看出来那种古老的味道,这也难以避免。
“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采访时谦虚地评介自己对翻译中国文学的热忱。
“我喜欢读中文,我喜欢写英文。我热爱这个事业的挑战性、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我热爱创造性和忠实于原着之间的冲突,以及最终难免的妥协。时不时地,我会遇到一本令人无比激动的着作,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它的工作中。换句话说,我译故我在。天呐!”
“我天生就爱翻译,翻译是我的爱好。对我而言,翻译就像空气一样,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
❼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出生地是哪里,是不是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啊
莫言是个山东人,当过兵,扛过枪,写过诗,出过书。在这个信仰奖状的世界,《蛙》是他的代表作,因为它为莫言挣得10万元的特别安置费。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不是中国诺贝尔第一人,因为在2010年,有一位北师大的学者获得了peace奖,但是未获得官方的认可,因为这关乎国家的权力分配和政权稳定的问题。可以这么说,莫言的第一只能是暂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而不是世界认可的中国第一诺贝尔奖。莫言是实实在在的乡土作家,接地气。他的家乡在山东高密,这个地方曾经在大江健三郎《别了,我的书》中出现。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关系很不错。同时,莫言一定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只是葛浩文和马悦然之流的翻译倾向乡土和本土化的中国,故选择了莫言而不是王安忆,后者写城市小资偏多。莫言获奖,是实力,也是运气。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当代文坛终于受到了众人的关注,文学的大众化是一件好事情。当然,获奖并不代表一切。众所周知,博尔赫斯、卡夫卡之流未获诺贝尔,却影响了后世文学百年。恭喜莫言,但是诺贝尔说明不了一切问题。
❽ 萧红原名到底是什么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8)上海的葛浩文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名家对萧红的点评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墓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剩余骨灰葬于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
1957年8月15日,经中日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倡议,萧红迁葬悼念仪式在广州市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
❾ 今天中国有哪些着名的翻译家
傅雷
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以“稿费”谋生计,未取国家一分俸禄,可见其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着《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幻灭》;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朱生豪
朱生豪(1912—1944),着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毕业后于1933年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从24岁起,以宏大的气魄、坚韧的毅力,经数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含戏剧31种)。他英年早逝,只度过了32个春秋。而他所译莎剧《全集》由世界书局出版后,轰动文坛,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
朱生豪的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译文。
叶君健
叶君健(1914—1999),中国第一个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历任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
《安徒生童话》现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丹麦报纸有评论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文中认为“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为此,丹麦女王曾隆重授给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唯一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