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环境工程与科学怎么样
释义
环境工程学专业是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工程技术学科,它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宗旨
环境工程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工矿企业、城镇、区域及流域的水、气、噪声、振动、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的控制、治理、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测量学、画法几何、水文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有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汽车营销与销售、环境噪声控制、结构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给排水管道工程、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经济、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设置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除报送或报考本校和外校的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外,还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社会并不是不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只是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状况有一定的差距。
对口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吃财政饭的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吃效益饭的、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
远景
从形势上看,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环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这些单位普遍都需要能在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能迅速派上用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都不愿意到环保公司,尤其不愿意到小型的、私营的环境工程公司,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太高,想去的是那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等(这种就业观是影响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三,当前的环保公司众多,而且从当前环保发展趋势来看,它毕竟是一个世纪性的朝阳产业,今后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一线的环保技术人才。
❷ 上海市城市建设学校 好不好
个人觉得还不错。。。老师都满好的!主要还是看你自己混的咋样了~
把握好自己,多参加点学校的活动~以后的工作分配应该能分得不错吧·
之后就是要看你的专业了,貌似轨道专业分配不是特别好~其他的应该还可以。。。
总之,学校环境一般般,专业蛮苦的~以后钱应该是拿的蛮多滴(听别人讲的~哈哈)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上海电力学院是211 工程高校 985 工程高校吗
上海电力学院不是211也不是985,是一所二本学校。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上海市9所“卓越工程师”学校之一,是中国独立建制的三所电力高校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电力本科高校,李鹏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学校简介]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设两个校区,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3月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管、理、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
院系及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
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电力继续教育中心)共十二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部两个直属学部。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二十九个本科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高职专业。学校目前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共八个硕士点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四个学科为已建设完成的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厂热能动力与环境工程为已建设完成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安全与节能、现代电力企业管理、智能电网技术与工程、电力清洁生产与绿色能源利用四个学科为正在建设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实验中心,有五十余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技术研究中心为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超过80%,博士比例超过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超过40%。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学校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建设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学校的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原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的企事业单位。
学校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科研水平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73”、“863”重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CPCI-S(原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毕业生就业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际交流
近年来,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长足发展。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越南、南非、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我校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国外学者、专家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国外学生到学校学习或实习;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产学研合作
学校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活力,同时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我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等多家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要求,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位于杨浦北校区的上海电力科技园已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集中体现了区校合作的成果。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将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电力行业和上海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重要基地、有一定国际影响、高水平有特色的电力大学目标砥砺奋进。
❹ 上海电力大学如何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分设两个校区,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一万余人。
n 学校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3月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兼有管、理、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
n 院系及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含华东电力继续教育中心)共十二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部两个直属学部。
学校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等二十九个本科专业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高职专业。学校目前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共八个硕士点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的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四个学科为已建设完成的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厂热能动力与环境工程为已建设完成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安全与节能、现代电力企业管理、智能电网技术与工程、电力清洁生产与绿色能源利用四个学科为正在建设的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校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电力与自动化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物理实验、电力自动化技术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工程训练、电力经济与管理、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实验中心,有五十余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另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中“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电站自动化技术”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四个技术研究中心为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n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超过80%,博士比例超过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超过40%。近年来,一批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及国外学成回归的博士、硕士陆续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学校已形成以博导、教授为核心,以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学术梯队。学校还聘请了包括数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几十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n 建设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树立“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为电力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的校训是“爱国、勤学、务实、奋进”,努力创建“刻苦、勤勉、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学校的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科研为先导,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后勤社会化、学生寝室社区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别荣获了原华东电力集团公司和上海市教育系统的“双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和“花园单位”。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职工最满意的企事业单位。
学校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选课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选课中心、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等。
n 科研水平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日趋明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与时俱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紧密结合上海及全国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在发电新技术、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电网安全及自动测控、信息管理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学校拥有一支由顾问教授(院士)、博导、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总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的构成得到了优化,项目的含金量明显提高。学校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73”、“863”重大(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基础研究课题、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等一大批高水平纵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由企业委托的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横向课题。学校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拥有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权威检索机构SCI、EI和CPCI-S(原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攀升。
n 毕业生就业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就业是检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合社会需要的主要指标。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下,学校确立了“就业主导、举校联动、巩固电力、拓展纵横、两形并重、确保五率”的就业方针。通过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学校借助广泛的校友网络和多年来与行业用人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全国电力人才招聘大会(上海站)等各类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n 国际交流
近年来,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长足发展。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越南、南非、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互惠的交流关系,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办学等实质性合作协议;同时,我校每年聘请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和科技专家来校讲学及合作科研,聘请国外学者、专家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分期分批的接受国外学生到学校学习或实习;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赴各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还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电力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n 产学研合作
学校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企业参与办学,增强了办学活力,同时大型发电企业、供电公司等为我校学生生产实习、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公司等多家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将工程应用中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了中国产学研教育协会以及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要求,学校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中加强区校合作,共建电力高科技创新基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位于杨浦北校区的上海电力科技园已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集中体现了区校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