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曾经有多少个租界都是什么租界有什么特征范围是如何划分的那些租界在现在的上海是哪里追分
上海曾经有多少个租界,分别为:
1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英方与上海道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租界—英租界。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租界划定黄浦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后又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2美租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国领事向苏松道台要求划虹口一带为美国租界。次年,以口头协定,以苏州河北岸虹口地段为美租界。
1863年6月,美国领事与上海道签订章程,美租界西面从护界河对岸(今西藏路桥北堍)起,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向北3里止,再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复回到护界河对岸,形成了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占地346.67万平方米。
3法租界,1849年4月6日法国与上海道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上海法租界是法国在旧中国四个租界中面积最大、发展最好的一个租界。法租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并在1943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法租界起初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1914年,法租界通过越界筑路将新界扩至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达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
由此为开端,越界筑路正式成为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扩张租界的手段,越界筑路区成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后二十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越界筑路行动,到日军侵华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达到四万七千亩,甚至超过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积。
4上海公共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北至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今天目东路),东临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西达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四个区。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法律最完善、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是中国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上海租界也是中国最早移植现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立法主体和立法权。体现现代法制的法规体系、法规结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和监狱制度等都最早出现在上海租界。
(1)上海西藏路桥有什么规划扩展阅读: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端口。开端口前的上海虽已立县500年,但只是东南海滨的一个县城。由于租界的建立和扩张,上海城市的性质、结构和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型。随着港口建设加快,上海从封闭型的县城转换为外向型通商港城。
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11年,租界内外道路总长度已达110英里,形成了现代城市道路网络。租界呈现出“十里洋场”的繁荣景致。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与之相对的是,租界也经历多次扩张,到1915年上海租界总面积已达48653亩,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总人口已超过160万,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Ⅱ “四行仓库”在哪里,“四行仓库”经历过什么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爆发。中国国民党与日军激烈抗战,持续了两个多月之久。两个多月之后,中国国民党宣布从上海撤离到苏州,面对众多的日军,为了保护这最后一块阵地,需要留下一支部队在这里进行抵抗以掩护大部队的撤离。而这个掩护的位置就选在了四行仓库——四行储蓄会所为堆放货物而买的一块地建立的仓库。这场战争就是着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而当时我们军队装备短缺,武器落后,且人数比日军少,在种种都劣势的情况下,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临时提升为团长的谢晋元带领大家顽强抗战,凭借着大家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斗志,抵御了日军的多番进攻,在这里坚守了4天5夜,成功地掩护了国民革命军的撤离。
四行仓库保卫战使因淞沪会战挫败而士气低下的中国军队重新振奋,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
Ⅲ 上海的"四行仓库"现在在什么路上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地址为光复路1号。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创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现时四行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仍然用作仓储用途。
Ⅳ 上海的着名公路现在的概况(内环线之类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内环高架路
内环高架路,长29126米(不包括2座大桥),标准路段宽18米,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高架道路的墩柱设在地面道路中央6米宽的分隔带内,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间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总宽度18米的横断面布置:双向来回各2车道共4车道,其间设0.5米宽的分隔带,两侧设各宽0.5米的防撞栏杆。全线设连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上、下匝道共35条,每条宽7米,单向通行,匝道的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鲁班路、漕溪路、延安西路及共和新路交叉口建有4座互通式或半互通式的立交桥。
南北高架路
标准路段(即不在立交范围内又不设上、下匝道的路段)的横断面布置:在0.5米宽的中央分隔带两侧各设12米宽的机动车道(即各为3车道),路边各置0.5米宽的防撞栏杆,总宽25.5米。主线道路的设计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匝道为每小时35公里。高架道路与铁路、地面道路之间的净空高度分别为6.75米和5.5米。
全线共设4座城市道路立交桥和1座跨铁路立交桥、1座跨苏州河桥梁。其中鲁班路和共和新路两座立交桥与内环高架路立交互通,延安路立交桥为南北高架路与延安高架路互通的5层式大型立交设施;天目路立交桥为3层环通式。跨苏州河的成都路桥,为3跨预应力箱型连续梁桥;该处的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并板成一座桥,桥面总宽55.5米
沪嘉高速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位于上海市西北部,由主线、入城连接线和地面辅道3部分组成。主线自汶水路起,北迄嘉定县南门嘉戬公路,长18.35公里,连同两端入城道路,全长20.50公里。1984年12月21日动工,1988年10月31日竣工,是中国大陆首批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之一。
国道204线上海段沪宜公路
沪宜公路(原名锡沪公路)是山东烟台至上海的204国道终段,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嘉定县境内。上海市境内自市界葛隆起,经外冈、南翔、绿杨桥至人民广场,全长46公里(其中郊区公路自真南路二号桥起至葛隆长33.3公里)。该路路面宽7~12米,桥梁33座,计593.3延米。
国道312线上海段曹安公路
曹安公路是上海至新疆伊宁市312国道起始段,以人民广场为起点,向西经武宁路、江桥、黄渡,由安亭出市境,共长36公里,桥梁28座。其中郊区公路自真北路起至市界24.5公里,桥梁25座。
国道318线上海段沪青平公路
沪青平公路位于上海市西郊,是上海到西藏聂拉木318国道起始段。自人民广场起,由虹桥路,经吴家巷、青浦县城,沿淀山湖南岸至金泽镇,出市界抵江苏省平望镇。上海境内长67公里,桥梁57座;其中郊区公路自虹桥路至市界长53.75公里。
国道320线上海段沪莘枫公路
沪莘枫公路地处上海西南部,是上海至云南省畹町320国道起始段,从人民广场起,市境内由沪闵、北松、车亭、亭枫等公路部分路段连接组成,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共长86公里。其中郊区公路自虹梅路至金山县枫泾镇,长70.45公里。
沪杭公路
沪杭公路起自人民广场,经漕溪路、莘庄、闵行,越黄浦江由西渡到南桥,再经柘林达沪浙交界金丝娘桥进入浙江省。上海市境内全长78.32公里;桥梁24座,计534.55延米。其中郊区公路从中山西路到金丝娘桥,长70.27公里。
沪太公路
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横断面宽40米,两侧各设人行道2.50米,绿化带3.75米,非机动车道3.50米,机、非分隔带1.50米,车行道8.50米,中央分隔带1.50米。大场立交桥至界河桥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横断面宽40米,两侧各设边坡与边沟5米,土路肩0.75米,非机动车道3.5米,机、非分隔带1.5米,车行道8.5米,中央分隔带1.5米。机动车道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沪南公路
沪南公路自人民广场起,经北蔡、周浦、航头等集镇,终迄南汇县惠南镇东门,全长46.04公里。其中郊区公路从杨高路至惠南镇,长37.88公里。
上川公路
上川公路自浦东大道庆宁寺附近的浦东轮渡码头处,经洋泾、金桥等乡镇,终迄川沙县城厢镇与川周公路相会,全长22.33公里,桥梁25座。
陈海公路
陈海公路呈东西走向贯穿崇明全岛,东起陈家镇,经堡镇、城桥镇等,西迄新海农场接北沿公路,全长71.97公里,宽10.5~15米,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梁41座。
(太多了,写不完)
Ⅳ 什么原因是四行仓库现在有那么大的变化
电影《八佰》,带火了四行仓库,历史不该遗忘。电影拍得宏伟而有深意,强烈的对比,强大的讽刺,拍出了人们的逐步觉醒。这是一场被围观的战争,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有很大的厚度,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日本坦克无法打穿其混凝土墙壁,由于先前被当作第八十八师师部,因此仓库中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河对岸是英国租界,所以日本军队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弹轰炸四行仓库。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仓库兴建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因是旧上海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四行仓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行储蓄会又耗资82万元,继续在苏州河边上的光复路21号自建仓库,以堆放银行客户的抵押品和货物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正式建成,其东邻大陆银行仓库,均由通和洋行设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谢晋元带领第1营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勇杀敌,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四行仓库
Ⅵ 吴淞江工程和吴淞江泄洪工程有区别吗
资料一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绵延125公里,犹如一条玉带,将太湖与上海连接起来。自从上海开端口以后,曾在东段的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0余座各式桥梁,其中最着名、也是最早架设的桥梁,就是外白渡桥。外白渡桥的前身叫韦尔斯桥,在此之前,苏州河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座简易桥梁,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来连接的。随着苏州河两岸英美租界的开辟,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以便利南北交通。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不是白渡桥,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买路钱”—过桥税。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此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因此时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可以白渡苏州河,又称“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载重20吨,桥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各有一条3.6米宽的人行道,从此,大大改善了外滩中山东一路至大名路的交通状况。与外白渡桥毗邻的是乍浦路桥。上海开端口后,传教士文惠廉曾经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1873年工部局将浮桥改建为木桥,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1927年又改建为长72米、宽17.7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桥,载重量10吨。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与老闸桥相对应的是新闸桥,一座载重量仅3吨的钢架步行桥。今天许多人不知道恒丰路桥原来叫舢板厂新桥,当初,这儿曾经是外国人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以后几经改建才变成今天的样子。老上海一定记得在苏州河上有一座连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桥—盆汤弄桥,50年代因其陈旧而被拆除。除了上述桥梁外,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来冠名的桥梁--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桥更出名,是今天的西藏路桥,也称泥城桥。苏州桥上还有一条专为架设自来水管道的桥,人称“自来水桥”。此外,苏州河上还有四川路桥、乌镇路桥、造币厂桥(江宁路桥)、三官堂桥……其中除了乌镇路桥、恒丰路桥、造币厂桥、三官堂桥分别建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外,余多建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桥或以路名,或以地名命名,虽建材各异,大小有别,规格不一,但无疑均便利了苏州河两岸间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勾通了现实与历史,它们与苏州河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资料二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它源于江苏太湖,向东经江苏省吴江市、吴县、昆山市和上海市境内的青浦、嘉定、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区县,在上海外白渡桥处入汇黄浦江,全长125.2公里,在上海市境内有53.1公里,具有泄洪、排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上海仅次于黄浦江的重要河道。一般宽度为50~60米,近黄浦江入口处为80~90米。每年7~9月为汛期,汛期水位为4.8~5.2米,平时水位一般不低于3米。古时曾名金泽、松陵江、笠泽、松江,其入海处称“沪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称吴淞江。明嘉靖元年(1522年)经疏浚今北新泾以下的新河道,成为今吴淞江水道。上海开端口后,英国人认其可上通苏州,因名苏州河。在上海开端口之前,苏州河(吴淞江)是一条没有桥的河。上海的繁华在苏州河南岸,北岸一片萧寂。那时,两岸的人们舟楫往来,河道边众多的渡口便是印证。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这个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河那边,北岸正是新天地。于是,英国人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建造了苏州河上第一桥———“威尔斯桥”,这座木桥的精确建造年代是1856年。之后,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一路向西,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大上海由此拓展,苏州河演变为城市内河。溯流而上,苏州河上的桥梁可分为三大段:东段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路桥是一座双曲拱桥,因地基松软,在拱桥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桥上出现裂缝并不断加大,已作为“危桥”拆除。中段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记者一路数来,共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西段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西路3号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西路3号桥,共有9座桥。这些桥普遍面目呆滞、身躯笨重。这是“因为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所以桥型结构较为简单,造价也相对低廉。”苏州河在上海全长53公里河段上的29处现有31座桥,俨然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最早的“桥”是浮桥。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上就有桥了,不过是座浮桥。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当时是“两岸各筑石磴,中架浮桥,船过拽之。”行人车马往来不便,苏州河上再没有其他的桥,都靠摆渡。以后两个多世纪里,苏州河的桥逐渐增加到如今的29处,几乎每一条大路相应地有一座桥。可以免费白渡,所以叫“外白渡桥”。1843年上海开端口,1856年外商成立了一个“苏州河桥梁公司”,在河东口建了一座木桥,叫“威尔斯桥”。因为是私营的,来往要收费。1872年,工部局收购了威尔斯桥,由于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桥替代,并且不再收费,可以白渡过去,从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这是苏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桥。解放后第一座桥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1951年开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桥,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建造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桥梁工艺诸多第一曹杨路桥,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浙江路桥,1908年新建,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昌化路桥,1974年新建,是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恒丰路桥,1987年新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经典景观桥四川路桥、西藏路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是典型的欧式风格桥梁,桥体线型优美流畅,桥身细部刻画丰富,桥梁整体与该段苏州河两岸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最年轻的桥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不过,随着苏州河桥梁新规划的实施,这个名头恐怕很快就将被替代。苏州河桥梁形式各异,材料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拱桥5座(如福建路桥)、钢桁架桥2座(如外白渡桥)、梁桥20座(如江宁路桥)。按材料分,有钢结构(如浙江路桥)、混凝土结构(如恒丰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四川路桥)等。资料三苏州河上的桥--从西到东排列:1、外环(不祥)2、真北路(行人、自行车、汽车)3、古北路(行人、自行车)4、中山西路(行人、自行车、汽车)5、凯旋路(不祥)6、华东政法(行人、自行车)7、江苏路(行人、自行车、汽车)8、武宁路(行人、自行车、汽车)9、叶家宅路(不祥)10、西康路(不祥)11、江宁路(不祥)12、中谭路(不祥)13、天目路(行人、自行车、汽车)14、普济路、淮安路(不祥)15、石门二路(行人、自行车、汽车)16、共和新路(汽车)17、大统路、新桥路(行人、自行车)18、乌镇路(行人、自行车)19、西藏路(行人、自行车、汽车)20、浙江路(行人、自行车)21、福建路(不祥)22、河南路(汽车)23、四川路(行人、自行车、汽车)24、乍浦路、虎丘路(不祥)25、吴淞路(行人、自行车、汽车)26、长治路、外白渡桥(行人、自行车、汽车)
Ⅶ 上海的新垃圾桥(lese Bridge)为什么叫新垃圾桥
NewLesebridgeinShanghai旧称上海新垃圾桥,现在称上海西藏路桥。知道这座桥叫做新垃圾桥的人已经不多了,更多人知道它叫做“泥城桥”,因为这是公交汽车和无轨电车的站名,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
1879年,上海工部局应苏州河边浙江路附近业主外侨的请求,从今浙江路架起步行木桥。因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1942年,更名为浙江路桥。
清咸丰三年(1853年),今西藏路处即筑有木桥,因毗邻泥城浜,故称“泥城桥”。1899年,工部局拆除旧桥,重建木桥,后泥城浜被填平筑成西藏中路。被称为新垃圾桥。而原垃圾桥被称作老垃圾桥。
上海真正的“泥城桥”有三座,北泥城桥在今北京路口的星火日夜商店附近;中泥城桥在今南京路步行街市百一店附近;南泥城桥在今广东路口。习惯上称作泥城桥的,仅指北泥城桥。1922年,连同木桥一并拆除,在原桥东侧建一座混凝土桥。1942年命名为西藏路桥。
2004年01月08日西藏路桥改建工程顺利竣工通车。新桥桥面由原来的4车道拓宽到6车道,宽度从18.68米增加到33米;跨苏州河中梁底标高提高了6米,提升了水上船只通行能力。新桥的主色调敲定为褐色。入夜以后,新桥将有绚烂的照明配置,形成苏州河上的一大“看点”。在光照选择上,考虑到车流在运动时可能产生视觉干扰,在灯具外围将有半透明灯罩包裹,使之不产生炫目光。
附图是改建后的上海西藏路桥。
Ⅷ 苏州河上的桥以及简介
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绵延125公里,犹如一条玉带,将太湖与上海连接起来。自从上海开端口以后,曾在东段的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0余座各式桥梁,其中最着名、也是最早架设的桥梁,就是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的前身叫韦尔斯桥,在此之前,苏州河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座简易桥梁,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来连接的。
随着苏州河两岸英美租界的开辟,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以便利南北交通。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
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不是白渡桥,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买路钱”—过桥税。
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此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因此时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可以白渡苏州 河,又称“白渡桥”。
(8)上海西藏路桥有什么规划扩展阅读:
“外白渡桥“名字的由来:
上海开端口前,苏州河南北两岸交通全靠摆渡船,沿河从东到西设有多个摆渡口,靠近黄浦江的一处,是苏州河河道上东面最靠外的摆渡口,叫“外摆渡”。
当年,苏州河两岸沦为英、美租界后,英国人威尔斯组建“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向工部局提出在外摆渡附近建造木桥的计划,并要求享有20年的经营管理权。
不久,一座收取行人车辆“过桥费”的“威尔斯桥”在苏州河上架起,俗称“外摆渡桥”。20年后,工部局收回经营权,重新造了新桥,市民过河无需再付过桥费。
1906年,为通行有轨电车,工部局又将木桥改建成钢桥。由于“摆”与“白”在上海方言里读音基本相同,“外摆渡桥”后来演变成了“外白渡桥”。
1949年后,原嵌在桥头堡上的英文铜质落成纪念碑被拆除,桥名被重新刻写为“外白渡桥”。
Ⅸ 上海西藏路桥的由来
西藏路桥位于上海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是一座具有欧式韵味的桥梁,始建于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