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话“吵架”怎么说
吵想骂(mo)
❷ 上海话,拉杠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是吹牛的意思~ 一般还说成“侬就拉(缸)伐” 不是疑问句,缸不用读出来,意思是 你就吹吧~
❸ 上海话中骂人的gang汉字怎么写
摘要 翻译过来上海话骂人说:“戆度”意思就是傻瓜笨蛋的意思。发音:gang 。
❹ 上海话杠头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在上海话里不是一个意思。
1 戆大,还有个写法是“戆度”,发音类似。意思是傻子的意思,根据不同语境可以理解为傻瓜,受骗者,憨直不知变通等。
2 杠头,原意是杠子的两头,在上海话里可以理解为危险的地方、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尴尬的处境,在明显的地方当靶子。常见用语就是“奈伊顶了杠头高头”,意思是:事情无法解决时,把他顶到了最前面,让他处于有风险、挡枪的处境。在麻将里,上海话杠头开花,是指在未摸牌的最后一张摸到可以胡牌的牌。
❺ 抬杠 用上海话怎么说
“斗攉” 在上海方言中是指抬杠
❻ 一些日常用语用上海话怎么说呀
学上海话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带字幕的上海话电视节目,可以速成。上海方言很多,以下是上海话和解释:
1、关特:闭嘴
2、港特:傻掉
3、闷特:没话说
19、装无样:装傻
20、人来疯:过度兴奋
21、触霉头:倒霉
22、头皮搅:脾气犟
(6)抬杠上海话怎么写扩展阅读
上海方言日常用语注意:
1、上海方言基本上不翘舌。
2、上海方言里有一些轻声发音。划下划线的为轻声。
3、上海方言有些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尽量看有音标的拼音
❼ “抬杠”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着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于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借着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么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如果由人类普遍的语言及文化习惯史来考察,我们即会发现,每一个文明的语言发展过程里,它很长的时间都是“行动模式”的一种,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谓“行动模式”,它最初即是在两军对垒的战争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枪之前,必然先有两军首领及士兵间的相互恶骂:
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由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维京人和萨克逊人的“马尔顿战役”,两军也是先隔着黑水河对骂,而后才开打。
这种场面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凯撒大帝》里也同样存在。
耍嘴皮子,用难听的话对骂,乃是古代战争时“叫阵”的共同方式。但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叫阵”式的骂,开始被转化成一种仪式性的嘴巴较量,在特定的时间会被允许,在仪式性的嘴巴较量里,人必须嘴巴及心术乾净、不得讲脏话、不得胡乱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绑。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 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 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挑衅对骂 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北方的“抬杠会”,应当也是同样型态的语言比赛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东北的许多地方志还显示出元月十五日这天,有些地方甚至于还成了“偷窃假期”——凡偷小东西,在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而除了上述“嘴巴假期”外,近代的另外一些新研究,还发现许多同样的情况:例如,文化人类学家汤普逊(Donald F. Thompson),曾对澳大利亚昆士兰约克角半岛的原住民社会做过研究,就发现他们也有“嘴巴假期”的存在。在假期内,人们可以公开地讲诸如性生殖器官、大便与尿尿、背叛、乱伦,甚至强暴、兽奸之类的骂人脏话,除了“嘴巴假期”外,在对骂的时候,如果骂得起劲,把自己的器官公开地袒露出来,也不会被人指责。
例如,在美国的黑人社会,也有这种“抬杠”的仪式性竞赛。它被称为“抬杠”(Dozens)或“脏抬杠”(Dirty dozens)。这里所谓的 Dozens,并不是指12个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国黑人的“抬杠”,起源于贩奴之前非洲的“仪式性对骂”(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这个习俗随着他们被贩为奴,而带进到美国。由于这种对骂习俗里还包括了相骂之后仪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殴,因而遂将“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离出来,称为 Dozens,而后互打的成分减少,“斗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于“牛鞭”这个原来的字,在南北战争后意义被转变。当时美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白人恐怖主义者,他们以种种暴力阻止黑人在选举时投票,因而被称为 Bulldozer,1876年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后来推土机被发明,又把这个字抢了过来使用。
抬杠斗嘴 抬不过一个“理”字
综上所述,由语言文化史的研究,我们已知道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论古希腊、古中国、古代欧洲,甚至非洲和伊斯兰化之前的阿拉伯世界,语言的挑衅、对骂、诅咒等,都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头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恶加上拳头的伤害,造就出了野蛮的过去。两军对垒,必然在开打前先来一阵叫骂斗嘴,比气势、比凶恶,这乃是嘴巴做坏事的古老记录。
而这种战争行为的嘴巴工夫,后来开始以一种文明残迹的方式,变成仪式性的“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活动,如中国的相声、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漫才”(两人相声),以及西方各种型态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胜,有的以奸巧见长,有的则以刻薄损人为特色。在这种仪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当做思考及说理的工具,而是成了“斗嘴”的“斗”。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而问题在于,做为文明残迹之一的“抬杠”和“斗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让它成为一种乡愁式的消遣。但在台湾,由于种种因素的凑合,它却成了一种文明发展史隔代遗传所造成的“返祖现象”(Atavism),我们的政治又变回到“抬杠”及“斗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个人都成了东北地区“抬杠会”上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斗嘴”,乃是人类历史语言行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课题,对举岛皆被口水淹没的台湾,由“抬杠会”变成“抬杠”所代表的种族退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
参考资料:新新闻
❽ 上海有句本地话,说一个人傻了叫扛大(这个扛字怎么写)
不是扛大,正确的上海发音应该是港督,用来形容一个人笨蛋白痴的意思,比如侬则港督啊。这个港就是你要的吧。
❾ 上海话怎么说
上海话:sang(轻声)hai(一声)ai(三声)wu(轻声)
上海话里没有zh,ch,sh;只有z,c,s
我:吾(二声)
你:侬(二声)
他:夷(二声)
我们:阿拉
你们:拿
他们:夷拉
这:格
个:泽
的:格
这么:嘎
吃饭:切碗
喝水:切族
睡觉:困觉(盖)
出去:侧起
回来:未来
时间:森光
事情:事体
东西:么子
玩:白相
人:宁
谁:啥宁
喜欢:乎嘻
❿ 上海话“拉杠”“抬杠”有什么区别
上海话中的“拉杠”是指信口开河,或者说有点接近吹牛的意思;而“抬杠”不是上海话的原话,“抬杠”的意思就是跟你过不去,抬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