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答啦: 为什么上海 青岛 天津的街道以全国各省市县名称命名
在看中国城市地图时,你会发现有些城市的街道是以全国各省市县的名称命名的,特别是在上海、青岛、天津这几个城市的老城区,这种街道命名特别集中,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这些城市都曾经被西方列强侵占和殖民的历史,有“上青天”之称的上海、青岛、天津三大沿海工业城市更是列强侵略和奴役的重点对象。比如: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青岛曾于1898年至191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后来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在被帝国主义统治过程中,这些城市的地名都由外国人命名,比如上海的霞飞路、青岛的柏林路等等。我国政府收回这些城市的主权后,为了摆脱殖民烙印,彰显我国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便使用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取代原来的“洋路名”。
首先说上海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着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再说青岛
清朝末年,青岛地区在被德国占领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以青岛第一批路名是德国式的路名,如“威廉街”(今太平路)、“柏林街”(今曲阜路)、“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汉堡街”(今河南路)。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占领了青岛,于是青岛的路名也穿上了“和服”。如“佐贺町”(今广西路)、“万年町”(今江苏路)、“舞鹤町”(今太平路)、“静岗町”(今中山路南段)等等。青岛现在的命名体系是1922年青岛回归祖国之后形成的,于是就形成了以“江苏”、“湖南”、“北京”、“广州”、“泰安”等集省名、市名、县名为一体的命名方式。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是以别称来命名的,如“芝罘”就是“烟台”、“滋阳”即“兖州”、“兰山”就是“临沂”。
最后是天津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原因就是它曾被迫开辟九国租界。租界沿海河两岸瓜分,海河西岸北起闸口街,南至小刘庄,依次为日、法、英、美、德租界;海河东岸北起狮子林大街,南至小孙庄,依次为奥、意、俄、比租界。而天津曾经的很多“洋路名”就形成于那段带有侵略性的特殊时期。比如英国租界区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命名中街(今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法国租界区以官职命名的杜总领事路(今和平路,锦州道至营口道)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取消了日伪政府时期和各国租界时期遗留下来的带侵华色彩和殖民色彩的路名、地名,对海河西岸的原日法租界和英德租界,按照中国版图的大体走向,按南北向为“路”,以省名命名;东西向为“道”,以市县名命名的规则统一命名。这次大规模地重新命名,在日、法、英、德租界以墙子河一线为横线,墙子河以北道路的路名主要为北方地名,墙子河以南道路的路名主要为南方地名(但洛阳道、郑州道为例外),纵穿墙子河的道路(如河北路、山西路、河北路等)例外。熟悉中国版图各省市方位的人,基本可以找到以这些省市道路名在天津的对应的位置。例如对原法租界河日租界的道路重新命名,南北向的包括黑龙江路、吉林路、辽宁路、山东路、山西路、河北路、河南路等,东西向的包括哈尔滨道、长春道、四平道、沈阳道、鞍山道、赤峰道、承德道等,都是东北或华北地区的省市地名。再如对原德租界的道路重新命名,如江苏路、江西路、福建路、台湾路、广东路;徐州道、蚌端口道、徽州道、绍兴道、苏州道、宁波道琼州道等,都是华东或华南地区的省市地名。
❷ 上海为什么喜欢用其它省市来命名道路这里面是有什么历史故事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过很多城市,也走过很多城市的道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的各种省市名的道路,比如南京路等。为什么上海那么多道路会用省市名来命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一番上海的 历史 资料,并将自己的看法通过此文分享给大家。
1、 英国制定规则
1840年,腐朽的大清帝国被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道光帝被迫与英国议和并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随后又利用清朝统治者的无知,诱使清王朝签了《虎门条约》,条约中规定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土地、造房子,还可以永久居住,俗称"租界"。
1845年,英国方面根据条约要求清政府在上海划定租界。紧接着,清朝就和英国达成了《上海土地章程》,明确了面积为 八百三十亩 的租界。其他列强在英国的带头作用下也纷纷要求清朝在上海划租界,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法租界和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是从英、美两国租界合并而来。
租界说得好听是租,实际是西方列强为了殖民中国而弄出来的一个个桥头堡。列强们把租界打造成独立王国,雇佣廉价的劳动力为租界服务,让租界的土地迅速得到开发,其中包含很多道路,要致富,先修路,一样适用于租界。当租界的人口多了起来后,交通的管理就需要一些措施了。
公共租界的英国官员们因此制定《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将之前略显杂乱的道路名称进行统一规划,南北方向的道路全部以清朝各省之名来命名,东西方向就以各大小城市之名来命名。当时公共租界里,美国人一向听英国人的,所以这套关于公共租界道路的命名规则迅速落地。
2、 规则的背后
同样是租界,法国在法租界的道路上多以宗教和名人来命名,诸如:霞飞路、杜神父路等。英国却把清朝的省市拿来命名道路,要说里面没有小九九,谁会信?英国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实力强横。清朝康乾盛世还没过去多久,英国就一手战舰,一手外交,从清朝身上挖走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并且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清朝内陆。
不管是法国还是俄国,论在清朝的收获和影响力都不如英国。 那么英国会为了彰显自己在清朝各省市的"尊荣",就想着把租界内的道路用这些省市来命名。
另外,比起上海原来用的路名,英国认为他们制定的命名规则会显得更为有序,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对于道路本身的日常管理肯定会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最后,租界内的英国人通过这些道路的名字就可以对清朝的行政区划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这些行政区的地理、人文等情况建立概念。
打个比方,一个刚到清朝,谋求发展的英国人,在接触到这些路名的时候,肯定会对相关省市产生疑问,例如南京路的南京是在哪里?南京好不好?这就形成了一种 活地图的效应 。对于英国来说,如果每个新来的英国人都能尽快了解这些省市,那么英国对清朝的殖民发展肯定会更快!
1、 民国的考虑
按道理来说清朝灭亡后,列强们的很多特权也应该被收回,但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无论是直系、皖系,还是奉系,都想争取列强的支持,所以清朝和列强们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都继续发挥着效力,上海公共租界也因此继续按英国人的规则来给道路命名。
然而上海本地人内心里却一直都接受不了洋人的这套规矩,但是他们又无力影响租界当局的决定,所以他们只能在私下里保留着自己以往的叫法,比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称南京路为南京路,而是用南京路原来的名称—大马路,还有九江路,他们会称之为二马路,汉口路,他们会称之为三马路等等。
南京国民政府在接管上海后,对于租界的列强特权也是不敢轻动,但是为了突显其对上海的主权,就没有在自己的控制区内推行公共租界的那种道路命名方式,而是自己弄了一套方案。
当时国民政府计划在上海构建出一套"民国风"路网,所有相关道路的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和"府"字来组词命名,比如中华路、国宾路等。然后再按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来进行分区。然而在淞沪会战后,日本占领了上海。 日本效仿英国的做法,在上海全境推行道路的省市命名法,导致上海很多街道都被冠上了省市之名。
2、 新中国的考虑
日本投降之后,英美等势力又重返上海,国民政府不敢搞太多的大动作,就是在少部分的道路上换了一种命名方式,比如人名等。一直到上海被解放,上海才算真正有了新气象,租界被取缔,英美等国在上海的特权也都被收回。
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完全废除上海道路的省市名,而是选择性的保留了一些。毕竟很多道路的省市名都使用了很长的时间,虽然有不少上海本地人坚持着旧称呼,但是省市名在 社会 各界的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如果陡然全部改名的话,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很多其它省市的人避乱到了上海,他们大多会选择在用自己老家的省市命名的道路附近聚居,以求老乡之间能有个照应,由此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能够很好的彰显大上海的"大",也能体现大上海的气象万千。
另外,大上海作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以各省市名来命名道路, 能打造出一种举国同兴的理念,加深上海和各省市之间的联系,加强上海市民和各省市人民之间的 情感 联系, 所以新中国才会继续推广这种道路命名规则,比如将原来法租界的霞飞路改名为淮海中路等。
综上所述,上海目前以省市名命名道路是始于英国,经由日本大力推行后,再由新中国优化出的结果。以省市名来命名道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中国在肃清帝国主义遗留的时候没有一杆子打死,无疑是正确的,其它好处暂且不说,单单警醒世人的作用就很好,比如圆明园遗址。
上海目前南北向的主干道命名多以省名为主,东西向主干道多以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主,主干道之外的道路现在已经发展到区县一级,这是因为省市名已经无法满足上海道路的发展需求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还会按区来分省市,比如徐汇区内的道路多以广西下辖的地市、区县来命名。上海的这种道路命名方法其实也有在很多城市出现,比如广州、武汉等,但是 能够有如此浓厚的 历史 底蕴和规模效应的,仅有"大上海"!
参考文献:
《上海史》
《上海通志》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❸ 为什么浦东路名多为山东地名
据可靠消息,当年建设浦东的时候都是山东组织的人去的,而且以一个地方的人类聚,所以为了尊重这些用汗水换来浦东今天的建设者,所以路名都以当时建设者家乡的名字来命名的,因为我们这儿都是这种说法,我知道在浦东有条五莲路,当时也是不知道为何以大上海的浦东会有条五莲路,听家乡人这么说的,我认为这点很可信.
浦东新区五莲路.西与浦东大道相交,东与巨峰路相交,先是东西向后转为南北向.
❹ 为什么浦东的大部分路名都是山东地名
因为浦东在上海东面就像山东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以此的例子还有杨浦:东北的地名 长宁:贵州、新疆
❺ 上海街道的名称为什么很多都是其他地方的地名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着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❻ 为什么上海很多路用的名字都是外地的区域名或城市名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等--纵向。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京路、国济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后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计划”停止了,“府”字头的路一条也未修成。
五、国民党市政府的少量调整和更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复兴”、“建国”、“中正”等名用于路名:为了纪念民国功臣,还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仅对少数道路名称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则。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地名管理机构,进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把原来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时,由于浦东新区和其他开发区的建设,新增加了几百个居民区,道路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道路都以有新时代气息的名称命名。
综观上海地名命名历史,可见四条经验:1、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让地名成为各时期的鲜明纪念;2、尊重“洋人”的参与,不完全否定外国人留下的地名;3、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为主,也不排斥适当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时期一定要有体现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
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要知道考证为什么没有“安徽路”,比考证为什么有条路叫“安徽路”更难。
实际上,起名字总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哪条马路是生来就一定要叫某个名字不可的,而用来命名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个。
浦东开发后最受益的当属陆家嘴一带(陆家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原籍所在),一些并不出名,经济也不很发达的山东地名成了上海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着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
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市地名办的人士说,现在一套崭新的路名命名办法正在实施之中。一些路名开始披上炫目的时代色彩: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出现了一批李时珍路、牛顿路等科学家的纪念路,似乎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地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❼ 为什么上海的道路都是以中国其它地方名来命名的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等--纵向。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 上海:路名解读城市 □本报驻沪记者沈颖摄影李江松 “私人记忆档案” 一个熟悉的地名往往构成记忆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个错综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间有一份默契。 有些说来还不无讽刺。周泽雄在他的上海回忆录里写道:“然我的初恋得以在花溪路展开算得一个好兆头,但正是在凯旋路,我陷入了爱情的滑铁卢。还有一次,当我自以为已经优哉游哉地把爱情从武宁路牵扯到富民路,继而又从市中心的襄阳公园大踏步地拓展到僻远的临江公园时,在一条大名叫‘团结’的路上,我和她又差点鸡飞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征意味的,但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币那样的共同流通和集体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种,它属于你,而你或许又无从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边的一座小洋房,虽然是与六户人家合住。毕业于着名的复兴中学,在四川北路顶端。这条路上的每一寸沥青和水泥都见证了她20岁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话说:“这条街上每一爿店铺里面的每一个柜台卖什么,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领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来转转,都会发现变化的东西。说到这里时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翘动,仿佛是一个王后在说后花园里,那个粗心的园丁没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她曾经是这条路当之无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则不是。他出生于四川路不远的海拉尔路。两条路之间还有一条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区,四平路一度是一个分界,它的东面是海拉尔路等地的棚户区,以苏北人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欧阳路等广东人的后裔。在1949年以后上海相对封闭的日子里,四平路两侧是两个街区,也是两个阶级,周先生为了打通这两个街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过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尔路,看到自己爱之恨之的棚户区已经被推倒。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区,均价达到7000元一平米。他说他感觉“一下子被呛住了”,只能把车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长时间的烟。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关于地名的私人档案袋,各种地名都已被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别归档。 敲入城市的历史密码 而对于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码,你只有了解这座城市的全部底蕴,才有可能一一破译。 上海的城区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路名规律变化的过程。最早的上海城区局限于现在黄浦区南部还被称为南市(以前这里是单独的南市区)的一个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云路”等一批并不规整的路名和以当地大姓为命名的很多弄堂,“翁家弄”、“吴家弄”等。也许当年的上海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路名混杂不至于让人迷路。 随着上海的变化,马路在被拓宽、延长和对接,这些路名也正在逐渐消失。但这个地区作为上海核心的时间是最长的,有好几百年———对于年轻的上海来说,这个数字和史前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1840年以后,南市北面的一条小河“洋泾浜”开始引人注目,这条普通的小河成了英租界南缘的界河,同时也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界河,“东方”和“西方”的界河。其两岸也成了标准的华洋混居地,于是一系列不中不洋的词汇被冠名为“洋泾浜英语”。 由于迅速膨胀的人口,租界之间的频繁往来,滨河被填平造路。取何路名,一番争论,最后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写的中国大马路:爱丽诗路。上海解放后更名延安路,革命圣地之路。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桥。由一条河,变成一条马路,又变成一条空中通衢大道,这不仅是一条路的历史,而且是映照着城市成长的城市发展史。 “一直到今天,要是只用一个词汇来概括上海,‘洋泾浜’可能还是最合适的称谓,虽然这条小河已经不复存在近一个世纪了。”研究上海历史的老先生说。 上海若没有淮海路,上海人将失却很多精致和布尔乔亚式的生活热情,这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时叫“宝昌路”,宝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爱法国,也爱中国”的法国佬。他在法租界连续当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设。1914年改为霞飞路。早在1885年,这个年轻的法国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游玩,除了法国的孩子们对其颇感兴趣以外,无人理会。但当欧洲大战爆发,霞飞在战场上屡建功劳,荣升法国东路军总司令后,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们立即想起这位霞飞将军曾经来过上海,尤其是玛纳之战,霞飞力挽狂澜,拯救了法国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员们欣喜若狂,立即决定从1914年开始将上海最繁盛的宝昌路改名为“霞飞路”。“霞飞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这条路改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飞路才改名为淮海中路。淮海路全长约6公里,现分为淮海东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这是一条繁华而又高雅的大街,一条堪与巴黎的香榭丽舍、纽约的第五大道、东京的银座、新加坡的乌节路媲美的大街。尤其在行人稀少的晚上,读过几部法国小说的姑娘会自我感觉特好地把高跟鞋踩得跪响。 江湾五角场,它在国民政府时期一度倒是有希望成为上海的政治中心,所有东西走向的路都是以“政”字开头:政通路、政立路、政民路等等,而所有南北向的路都以“国”字开头:国定路、国和路、国顺路等等。还有一条小路的名字竟叫“国庠路”,这个“庠”字被用作路的名称,怕是全国鲜见。 结果,1949年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成为上海的西伯利亚,在疏离中感受流放。 以路的名义生长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 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要知道考证为什么没有“安徽路”,比考证为什么有条路叫“安徽路”更难。 实际上,起名字总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哪条马路是生来就一定要叫某个名字不可的,而用来命名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个。 浦东开发后最受益的当属陆家嘴一带(陆家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原籍所在),一些并不出名,经济也不很发达的山东地名成了上海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着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 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市地名办的人士说,现在一套崭新的路名命名办法正在实施之中。一些路名开始披上炫目的时代色彩: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出现了一批李时珍路、牛顿路等科学家的纪念路,似乎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 地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满意请采纳
❽ 为什么上海的好多路都用地名命名呢
因为解放后,新的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进行修改,然后就大量的出现了全国各地的地名都出现在了上海。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名族统一,显得团结,名族融合全国统一。
❾ 为什么浦东新区的道路要以山东的城市名称来命名
上海不仅有用山东城市命名的路,也有其他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路。
在浦西,特别是黄浦区那一块,南北方向的路是省份的名字命名,东西向的是城市的名字命名。例如从外滩往西,南北向的路依次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湖北路,浙江路,广西路,贵州路,云南路,西藏路。从苏州河南边往南,东西向的路有南苏州路,新闸路(不是城市,和苏州河闸有关),北京路,天津路,宁波路,南京路,九江路,福州路,广东路(就这条路不合规律),延安路。
不仅浦东有山东城市命名的城市,浦西也有,比如济南路,青岛路,曲阜路等都在浦西。
❿ 为什么上海有很多路是以其他城市或地区命名的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着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
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
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
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
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