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0-1960年,上海某重点高校教工工资与社会收入是怎么样的
上世纪50—60年代间,沪地高校教职工收入状况如何?其与上海市职工收入相比情况又如何?这既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纪录,也是我们了解昔日高校教职工物资文化生活的一个途径。这里,将沪地某全国重点高校(理工科)、上海市档案馆和市图书馆查询所得数字整理摘记如下:
50年代初,社会物价很不稳定,沪地市场多是以米价即时行情为交易价码的。当时上海高校教职工工资则参照“全国各级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表”来核定不同的工资等级,该表分列33级,以“工资分”为基准单位。时年流通币是第一版人民币。
到1955年3月,第二版人民币发行,1个工资分约等值o.22元。此时社会物价已趋稳定,高校教工薪酬等级才取消了“工资分”标准。
1955年3月,第一版人民币退出流通,第二版人民币发行流通。第二版人民币最大面值为10元(下图),这也是迄今为止人民币纸币系列中票面幅尺寸最大的一款:210x 85mm。而今天我们使用的第五版人民币百元钞票面是155X77mm,几乎是小了一圈。
2.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地区工资大概多少
工人56块左右
3. 民国时期工资是多少
350元左右。
当时一块银元之中有24克纯银,而平时金银比的价格就是在20到30左右,也就是说1块大洋约等于1克黄金,按照现在的价值来算的话,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如今的350人民币。而拿物价来算的话,这换算比例又不一样了,当时市面上除了流行大洋之外,同时还流通着铜板,由于当时大洋发行量极少所以价值极高,故而人们日常交易还是以铜板为主。
民国时期的工资
比如我们常说的鲁迅先生,当时他任教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60块大洋,后来随着年限的提升涨到了350块大洋,后来凭借着这笔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从这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当时绝对是属于高收入人群。
而普通人则没有这么高工资了,1917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经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见男工谋10元,女子作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一个月开销要在15块大洋左右,而人均需要三块大洋,《大染坊》之中陈六子初到上海时也明确了这一点,比如陈六子和林氏家族的员工聊天时就提到了当时社会的平均现状:
普通工人大概在1块到1块半,五个最好的是在4块半到6块大洋之间。
4. 1964年上海市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多少元
那时候没有统计资料,只能一般来说,工人的工资在七十到八十之间
5. 民国时期普通工人工资一日多少(麻烦使用当时货币单位)
南昌起义前后,老百姓究竟苦到什么程度?刚好我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齤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当时的生活状况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 。
武汉的纺织女工一月30多块大洋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齤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或许是不能淡化万恶的旧社会,否则怎么要起来闹革齤命呢?所以张金保才这样说“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而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齤安局,巡齤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齤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 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 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甘肃农村,抗战前7年,百斤小麦5至3元。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再看金价——汉口的价格是:1920年,每两38元,1927年65元;上海可能便宜些:1920年,每两21元,1927年37元。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江湾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0-7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 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又如在北齤京:“四合院,房租每月仅20圆左右;一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4—5圆……鲁迅所购买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有好几间房屋和一个小花园,售价国币1000圆。”
从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 元跌到40元。
包惠僧是湖北黄冈人,参与领导过二七大罢工。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北洋军阀“用一套福利设施的办法笼络员司、麻痹工人,在交齤通部内设有铁路员工福利委员会及职工教育委员会,在铁路上也组织了一个员工联谊会,福利机构遍布在各段各厂各站,大的车站,都设有扶轮学校,主办中小学教育,专收员工子弟,一律免费,每年年终发双薪,季节发奖金,这些小恩小惠从局长员司到工匠为限,小工却沾不到边。”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政府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具体的福利制度,除免费的扶轮学校外,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综合张金保和包惠僧的记述来看,大同小异,即二十年代前期和中期,无论是铁路上还是纱厂,工资都不低;不同之处是,张金保没有谈到小工,包惠僧则多次提到。然而,即使按小工最低工资8块钱,也完全吃得饱饭。在上海当见习医生的陈存仁,同样的月薪,吃了用了,还剩下5块钱呢。包惠僧自己也在书中提到,只要3个银元,就可以在旅馆包吃包住1个月。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 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齤察。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然,张金宝是个例,尚不足以说明整个纺织行业。那么,我们再借鉴《青岛党史资料》第二辑的两个数据:1925年,中国女工平均日工资0.45 元;1928年,青岛纱厂女工日工资最高0.73元,最低0.18元,平均0.455元。这两个数据完全吻合。而1929年,山东各省一等警齤察队巡长的工资是12元。另据1934年7月1日出版的《劳工月刊》载文指出:目前武汉一般工人的月工资平均15元。大多数是女工的第一、裕华、震寰三大纱厂,工人 1.5万,工资平均20元。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 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 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说完教师,再说店员。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假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假(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 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每年带薪休假72天,如果没请假,则多发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6. 997年上海市平均工资多少
970元。经查询上海市1997年数据得知,1997年上海职工平均工资是每月970元,最高工资达到了11425元。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7. 抗日时期上海工人一个月多少钱
最勤劳但是受到剥削最严重的工人阶级了,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在3块钱左右,折合当时的物价水平,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有300元左右的样子,每个月辛辛苦苦的干活,到头只有300元,所以他们养家糊口都不是很容易。如果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一个家庭要达到小康水平,需要每年有180元可以自由支配,按照工人的年薪,一年只有36元,远远低于一个小康家庭的标准,所以工人是最穷的。
8. 1950年普通人最低收入标准是多少那么2021年呢
所谓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企业应该给到的最低金额报酬。这个东西最早是在十九世纪末被提出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才陆续扩展到全世界。而我国是在1993年后,才引入了这一制度,真正全面推广是在2004年以后。
也就是说,在1950年的时候,还没有人统计过普通人的工资标准。至于2021年的最低收入标准,各个地区都不一样,大概是1-3年调整一次。其中比较高的像是上海,已经达到了2590元。全国各城市的一档最低工资,也在1500元以上。
3、工资标准上调的影响工资标准的上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见证,标准越高,代表我国发展越好。虽然说是最低工资,但是它的影响很大,要知道工资标准不包含各种加班费和补贴。如果严格去算的话,上海最低2590,一部分人月工资应该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
除了月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小时工资标准,也都会随之上调。不过小时工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要分劳务和劳动。因此大多数快餐店给的工资,达不到规定标准,也不算违法。
9. 解放初期上海一个正处级干部工资多少
当时,处级干部可以是十五级到十四级,工资是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
10. 1971年上海工资标准
6000千左右。
这是人社局的官方统计数据。一般民众月收入税后三千五百元以上的都很正常。上海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2420元,不低于这个标准就是合法的。
每个人的实际工资情况来定。实际上,多数上海人的收入水平也就在4000-6000元之间。如果按统计数据的平均薪酬水平来算,肯定没过一二年,上海平均月薪又要过万元水平了,但这里面渗着水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