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不困文化公司怎么样
扩展阅读
广州永泰公园叫什么名字 2025-01-13 02:17:13
厦门土拍在哪里可以看到 2025-01-13 02:05:04

上海不困文化公司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12-13 09:09:51

⑴ 上海市网络管理或系统管理员的工资水平大约是多少

我有朋友年薪10万,福利还很好

在各技术岗位中,根据2005年某招聘网白领薪酬报告的统计,上海地区网络工程师的平均年薪达到5.2万元,系统工程师的年薪接近7万元,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6万元,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6.3万元,信息安全工程师年薪为6.4万元;硬件工程师平均年薪为5.5万元,技术支持工程师平均年薪为5.7万元。

薪酬水平和企业性质的相关性亦较大。同样根据某招聘网的上述调查,在上海地区,虽然网络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5.2万元,但欧美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薪资分别为6.9万元、6.7万元,非欧美合资企业和民营私企的年薪只有4.9万元和4.3万元,而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网络工程师的薪酬则维持在中位线上。再以系统工程师为例,欧美独资企业的薪酬几近10万元,非欧美合资企业与民企私企则游走在5.7万元左右。

当然,近年来一个大的趋势是,IT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薪酬的差距在缩小,个别内资企业甚至超越了外企。但总的看来,外资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薪酬仍具一定优势。

⑵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佛教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众所周知,日本四面环海,地理位置上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以及一些次生灾害频繁发生,这导致日本人时常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所处环境动荡不安,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的渺小。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日本人不得不经常面临生离死别,更能平静地接受生死。所以有时候看新闻,你会发现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民众都是习以为常并且井然有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应对机制与措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直到6世纪佛教被传入日本以后,佛家的超然思想使日本人的生死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无常感传到日本之后,被上升到一种无常观,本来无常感表达的是一种哀伤,但是无常观是一种主张、一种观念,这是这两者质的区别。无常观影响日本人时常感觉生命像花一样刚绽放就面临凋谢,人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戏剧性,坎坷不断,似梦一场,如同日语词汇中的“まぼろし”表达的一样。

所以,这种佛家的无常观使日本人更加的看淡生死,同时也让日本人更加敬畏生命。正是因为生命虚幻、短暂、时不待我这种佛家思想,使日本人更加敬重生命、生与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升华。

因为无常观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所以加剧了日本人的紧迫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快节奏、更加勤勉,敬业。

其次,对饮食产生的影响。

佛教禁食荤腥。根据佛法,吃肉会堕入畜生道。 织田信长因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敌人,就放火少了比睿山,还杀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项罪名就是吃肉。到公元 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贵族们都远离了肉食,养成了食素的习惯。

佛教提倡不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不衣食无着、极度拮据。应选择中道,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虽然日本是岛国,海产丰富,但无论贵族还是武士,都不会放开了任意吃海鲜。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而且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 这与日本人严守禅宗“不妄食”的戒喻有关,他们鄙视贪吃者。当然日本古代也没有丰富的食物供人们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这一戒喻并以此为荣。
由于佛教信众不食荤腥,寺院大多有过午不食的规定,食素菜难以抵饿,因而面食成了好选择。面食由于产量高价格低,又是素食,比蔬菜耐饿,因而僧侣众多食用面,面的制作技术以及花样也越来越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拉面在日本如此盛行的原因。现在的拉面被极致的发挥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到精致美味,让全世界的人都喜爱上这样的食物。当然这也离不开现在影视业的发展与传播。《火影忍者》里面鸣人最喜欢的拉面叫“一楽ラーメン”一乐拉面,甚至被搬到了上海。

战国时期着名的大名,武田信玄,他的法宝就是刀削面。这东西很方便,作战休息时,战士们只要抽出刀,把面团一块块削到锅里煮熟了,拌着咸菜就能吃。

日本烹饪也一直以清淡为主,讲究原汁原味。其中豆腐被发展成为豆腐料理,被做到极致,利用大简若繁的料理技巧与创意征服各国人士。那种极致,淡雅、细腻,处处体现出一股禅意。

最后,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上。

佛教信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生。佛教建筑中的佛塔,如印度佛塔、其他东亚国家的佛塔以及富有日本特色的五轮塔,都体现了这样的佛学思想。五轮塔可能是日本民族以建筑的形式将深奥的佛法具象化的最好体现。

另一方面,生命短暂无常,因此方显可贵。这种观念已深植于日本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之中。在众多描述此类情感的词汇中,“物哀”是最为古老的一个,后来出现且直接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侘寂”一词,延续了“物哀”的审美情怀。日本的散文与诗歌中充满了表达“物哀”之感的意象,常见的有某些特定的植物,甚至用一些象征季节的颜色来隐喻生命的凋零。

像大家熟知的‘’一期一会‘’这个词,就是生命无常请珍惜的完美体现。

寺庙的建设融入了佛教精神,京都岚山西芳寺,这座禅寺庭园被公认为日本苔园的典范,庭园绕池水而建,园中弥漫着一种神秘的佛教气息。

这些充满哀伤情愫的词汇令艺术家们对于大自然的想象与描绘更加生动精微,特别是对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季节性主题。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其花期短暂,逢春绽放,充满生机与喜悦,与它短暂的花期在人们心中形成冲突,令观者体味到生命的无常。这和我们的《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体现出的生命无常感相似。

在佛教“无常观”与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传统美意识的“物哀”“空寂”“闲寂”共同表现出日本审美观“主客统一”的精神性与虚无色彩,培养了日本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虚幻的审美气质。

⑶ 上海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电话推销的工作怎么样会不会让耳朵损伤

支公司比分公司低级,就像省和市的级别一样
代理人就是卖保险的。
工作自由安排,虽然每天早上要开早会,学习交流总结什么的。
严格意义上说保险代理人属于个体,工资可能很高,也可能没有,全看个人业绩
保险不是人干的,是人才干的。
会很苦,当然,如果你想挑战,当然可以。
保险业很有前途,但不好干。10个人能干上一年而不退出的恐怕只有2人。
太平洋人寿是老公司,目前排第三。
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
在岗前培训中,多数保险公司为了让受训人员尽快取得上岗资格,纷纷采劝下猛药”的强灌教学模式,不管学员理解与否,硬逼着他们死记硬背应试内容,忽视了对其职业道德的引导和培养。
部分代理人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或多捞提成,不惜用一些误导或欺诈的手段来诱骗投保人,导致客户投保不久就出现投诉、退保、甚至状告保险公司的事情。
保险的业务员保守估计30%是在诈骗客户。这里包括有意和无意的。
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超高淘汰率,是对客户极不负责任行为。
6,保险公司骗业务员和业务员素质低,没有把合同的条款向业务员讲清楚或业务员还不懂合同条款,就给业务员工作压力,要求做出业绩。业务员只能骗客户,骗一个算一个,骗了就走人。有时公司有意挑起业务员们相互的嫉妒心,这可能也是他们一种"鼓励"手段。有时还会教业务员骗客户,那些无知的业务员还真听他们骗。
8,保险公司大量增员是一种营销策略.网上资料显示。2004年,在中国有一千多万人曾经是保险公司业务员,这些被洗过脑的人来到社会为保险公司作免费的广告,这些被"洗脑"式培训的人还要缴费。
人寿保险销售是非常艰辛的工作。长期以来,今天100个人进入这一行业,两三年后有八、九十人退下来或被淘汰掉;十年以后,这一百个人中恐怕只有一个两个仍坚持下来;或者有个别的虽在名义上仍从事寿险业,实则吊儿郎当混日子。为甚么会这样呢?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作为有成就的代理人,都很热爱他们的工作。他们也与早已退下来或被淘汰掉的同事一样,会碰到相同的困难、障碍、挫折和打击。
扫街战术,电话营销。保险推销无序竞争,干扰居民,属于死缠烂打型。
这种销售方式有很大的
盲目性,造成时间和人力的极大浪费。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几乎天天都有人上门推销保险,A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刚走,B保险公司的人员又敲门了,推销的是同一个险种。试想,这种销售保险的盲目性有多大,成功率会有多高?而且这种销售方式总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就是款续交了几次,心里还老犯嘀咕,钱是不是扔黑洞里去了?报纸上也报道过有个别保险销售人员私刻公章和印制保单进行诈骗的事,更让人感觉心里不踏实。
例子一:
真是一群做保险的来家里坐半天了,到现在也不肯走,大家要注意不要让做保险的来家啊
说的是不买不行啊,就这样一直磨啊磨的,烦死人了!
例子二:
上次做保险的刚进我家门,
我就对她说,
这么巧啊,刚想出去借点,明天的买米钱。
哈哈哈。。。。。
例子三:
张小姐,生完小孩出院时“巧遇”保险推销员。推销员“热心”帮张小姐拿东西,办手续,最后与张小姐交换了电话号码。回家后,张小姐家里就时不时地接到推销员的电话“问候”,而且还经常提出要上门看看。时不时的电话已经够让人烦的,张小姐哪里还敢让她上门,于是婉言拒绝。结果,推销员竟在电话里请出了同事和领导,电话更是日见频繁成了看不见的战线,张小姐被保险推销“轰炸”了。
在一些人眼里,他们是“跑街先生”、“跑街小姐”,大都有着三寸不烂之舌,“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惟利是图,误导欺诈客户,甚至被人比作臭名昭着的“老鼠会”,没什么好声名。“防火防盗防保险(营销员)”,一度成为居委会老头老太的必修课,更有甚者曾有家长教育小孩:“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让你去卖保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保险行业的“销售状元”却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所得被有些人视为“不义之财”,甚至连人品都受到质疑。
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脸的不要脸的怕拉保险的
社会上大多数商品销售都有固定的场所,虽然也存在推销员,但一方面顾客主动到商场购买的数量众多,另一方面,这些推销员所面对的主要是生产或经营部门的大小经理,而不是普通的消费者。
而保险营销的特点恰恰就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保单大部分是由保险推销员上门推销完成;另一方面,这些保险推销员的会谈对象大多是最基层的各色各样的普通百姓。
如此就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保险推销是低三下四求人的工作,要遭白眼、受冷遇,甚至忍受委屈,因而是“下贱”的工作。
还有,保险营销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水平低下的人员为了拉到保险,采用哀求、哭诉、威胁甚或丧失人格的手段施用于顾客;有的推销员的做派、举止、穿着、讲话随随便便,令顾客十分反感。虽然这类人在整个推销队伍中仅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坏,严重损害着保险营销员的整体形象,使推销工作愈加受到人们的歧视。
由此可知,社会对保险推销工作的认识是由保险工作本身及保险推销员的社会形象共同作用形成的,而社会对保险推销工作的某些偏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推销员的自卑感。
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
个人魅力!
营销之神原一平曾遇到了一位老和尚,看到他气定神闲的样子,他禁不住上前讨教,结果犹如醍醐灌顶——“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的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随后,老和尚又说:“年轻人,推销之前,先推销自己吧!”
要怎样才可以令客户认同赞成而买保险或参加计划呢?说来很复杂,但基本上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崎岖的道路,要代理人勤奋、踏实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与客户建立起相敬互信的良好关系,为客户利益着想,与客户一起讨论和定出实际可靠的方案。走这条路很辛苦,代理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有感情、有理智、有毅力、有精神、有自律、有原则和有理念。能够在这崎岖道路走过的人,大多能在保险事业长期奋斗下去。
另一条是急功近利的快捷方式,不必下苦功学习提升,不需与客户建立牢固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凡事马虎胡涂,得过且过,但善于讲客户喜欢听但不是中肯真实的话,或会做表面上对客户有利但实际上有可能伤害客户的事情。走这快捷方式的代理人,他们的保险生涯很短促,纵然拖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少几个客户抱怨就很难得了。
什么有人会觉得苦,也有人感到甘呢?一般来说,若将保险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手段来看,将保险当成一种产品来卖的话,你会觉得很苦。世界上还有其它七十一行的职业,还有很多很容易卖出去又可赚不少钱的东西可卖,何必去卖保险?但如果将保险作为一个事业来看待,你会觉得苦中带甘,苦中取乐,先苦后甘。怎样从苦中取乐呢?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交朋友,交多些朋友。保险其实并不是推销的工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大家的思想交流和感情培养的过程。寿险从业员以交朋友、做朋友和帮助朋友的心态去做保险,尤其是在帮助朋友之后,见到朋友和他们的家人得到保障和其它好处,所得到的快乐感是旁人难以体会到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⑷ 急求锅烙的起源及文化(饮食)!

渐行渐远的老字号 老字号重放异彩在何时?

http://news.nen.com.cn 2006-12-06 06:23:18 东北新闻网

当人们提及“中华老字号”时,不由自主会想到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同仁堂的中草药、天津狗不理的包子等等。但是,曾经在商海中辉煌一时的老字号,如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权威统计显示,全国老字号中70%经营“十分困难”,20%经营“勉强维持”,只有10%“蓬勃发展”。传承了千百年中华文化,饱经了社会变革风雨沧桑的老字号如何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成为近年来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今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根据商务部的规划,未来将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华老字号”,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这些“中华老字号”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进一步增强这些企业和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在首批被确认的“中华老字号”中,我省9家企业跻身其中。

业内人士分析,“振兴老字号工程”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商机,在传承“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的精髓时,老字号企业必须在创新中寻求出路,在历史品牌的基础上赋予老字号新的内容。

辽宁省9家企业跻身“中华老字号”

对辽宁省9家老字号企业来说,2006年12月19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商务部将在北京举行“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我省9家企业将正式成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这9家企业分别为沈阳萃华金银珠宝制品实业有限公司、沈阳市甘露饺子馆、鸿兴泰抚顺饮食文化有限公司、沈阳老边饺子馆、丹东市老天祥大药房、葫芦岛市高桥陈醋厂、沈阳市沈河区马烧麦馆、沈阳市宝发园名菜馆、鞍山市上海信利熏腊店。

今年4月,商务部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重新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今年先认定200家,并以商务部的名义授予牌匾和证书。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评选和认定工作随即开始。

9月30日,商务部公布434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单,我省9家企业榜上有名。

在此次评选中,商务部不仅对“中华老字号”进行了重新定义,还公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确立了7项评选标准: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良好信誉,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国内资本及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国内贸易部曾认定了一批“中华老字号”。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老字号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部分老字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商务部组织制定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并依此开展“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商务部希望通过这次系列活动,能让“老字号”这一品牌观念被更多的消费者所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字号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团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使“老字号”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发展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着名品牌。

根据商务部的规划,未来将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华老字号”,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这些“中华老字号”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进一步增强这些企业和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沈阳市商业局服务业发展处处长刘铁民解释,“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他认为,“中华老字号”的认定,目的在于指导老字号企业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和文化,使一些发展后劲不足的老字号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快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渐行渐远老字号

“头戴盛锡福,脚踩老美华,身穿谦祥益”,这是老北京心目中对老字号地位和荣耀的描述。在沈阳,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先有广生堂,后有沈阳城”,“头顶庆丰润,脚踩内金生”等。

然而,这些曾经辉煌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

中国品牌研究院调查数据表明,建国初期,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约有16000家。但由于经营不善,频频破产,这一群体已锐减至1600多家,相当于建国初期老字号总数的10%。

令业内人士心忧的是,即使这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其经营如今也是危机频现。据统计,目前,这一群体70%经营“十分困难”,20%经营“勉强维持”,只有10%“蓬勃发展”。

“业内人士熟知的老字号‘721现象’,说明在现代商业的冲击下,全国范围内许多老字号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营危机。”刘铁民告诉记者。

上世纪80年代,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齐守成曾对沈阳市的老字号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在他所着的书中,收录了沈阳26家商业、饮食服务行业的老字号。如今面对记者,他心情复杂:“这26家老字号都是百年老店。我当时走访时,26家老字号多在营业。但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老字号有的已经倒闭,退出江湖;有的退守于小胡同中,步履蹒跚;有的则是失去特色,缺乏活力。”

沈阳“老字号”到底有多少家,目前尚是一个难以查出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餐饮、服务行业,同时大多面临着与同业的艰难竞争。

有关部门统计,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沈阳市餐饮业零售额达到2.7亿元,而几家沈阳餐饮“老字号”,总营业额在3000万元左右。“许多老字号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影响力都局限在地方上,没有走出去,至今仍是单兵作战。”刘铁民分析。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目前老字号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网点流失严重、体制转换困难、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等困难局面。一些老字号发展步履艰难、处于生死边缘,一部分逐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湮没。

老字号,成为一个急需拯救的商业符号。

淡出江湖为哪般

如今,大多数老字号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老字号的命运变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百年老店”发展到如此境地?

齐守成分析,不注重自己品牌的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限制了一些老字号的发展。他说,许多老字号企业还是信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认为质量是最好的宣传,自己宣传不如顾客的口碑,老字号的品牌就是吸引顾客最好的法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口碑已经失去原来的效力,人们交往的减少也使得口碑宣传变得难以为继,所以老字号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注重自己品牌的宣传。

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企业提供的产品很固定,技艺独特导致产品多年不变,在这个追求时尚的时代,固定不变就是落伍,这导致了一些老字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刘铁民告诉记者,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普及,产品的丰富多彩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使一些靠手工技艺取胜的老字号失去了优势,一些老字号的特色难以显示,产品黯然失色;一些老字号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现代营销理念,这些因素都使老字号步履维艰。

专家认为,老字号确实是金字招牌,确实具有辉煌内涵,但老字号同样有着无法回避的弱点: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产品滞后,设备落后,观念陈旧,并且大多有人员老化、亏损负债的历史包袱。如果囿于传统的体制和机制,抱守老字号的招牌,靠着单一的传统产品做生意,那么,金字招牌也会黯然失色———这是多数老字号衰落的根本原因。

风雨沧桑老字号

在齐守成看来,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更是城市珍贵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他说:“沈阳的老字号,历经百年沧桑,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老字号开创、发展、兴旺、衰落、变革的过程,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沈阳百年历史巨变的缩影。”

提起沈阳的老字号,许多老沈阳人都会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一大串:内金生、广生堂、南轩、老久华……如今,一些老字号仍然在商战中续写着商业神话,一些老字号依然矗立在今日沈阳城的繁华街市,还有一些则已经成了人们的记忆。

齐守成以中街为例,如数家珍讲起了老字号的昨天。

中街原来叫“四平街”(取四季平安之意),正式辟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改沈阳城的十字大街为井字大街以后。在中街上,先后建有着名商号25家,最初的建筑式样为带棚厦的中式建筑,其中以天合利丝房、天益堂中药店、吉顺丝房、萃华金店、中和福茶庄等建立较早。在这些商号中,又以吉顺丝房名声最震,执清末民初沈阳中街商号之牛耳。

在沈阳的商业史上,中街出现了五个最:最大的百货商店———吉顺丝房;最大的钟表眼镜店———亨得利;最大的药房———天益堂;最着名的毛笔店———李湛章;最小的洋货店———同益成。齐守成说,这些老字号在老照片上都清晰可见。

“1914年,沈阳中街路北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这是整条商业街的第一座楼,是老字号‘吉顺丝房’的新址。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当年的一栋小楼,远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级摩天大厦还具影响力,竟轰动了半个沈阳城。人们一惊一乍地议论:‘吉顺丝房起大楼啦!’在远在近,都断不了要亲自前往一睹姿容。谁要连二层楼的吉顺丝房都没去过,那算你没见识,枉做一回城里人。”作家马秋芬在《老沈阳》一书中所说的“吉顺丝房”,就是今天的沈阳第二百货商店所在地。

解放前,沈阳老字号较为集中的地方还有北市场地区。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北市场商贾云集。金店、丝房、戏院、饭馆、浴池、当铺等多不胜数;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卖艺的无奇不有;同时,也涌现出像老边饺子、三合盛包子、顺发园锅烙等数十种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在这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只要你有生存能力,就能在北市场这地方扎下根来。北市场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等,并称为当时中国的“十大杂巴地”。

“‘三春六楼七十二店’,民间流传的说法证明了沈阳老字号曾经的盛极一时。”刘铁民说:“每个老字号的曲折发展史都能演绎出许多故事,老字号蕴含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老树春深更着花

老字号反映了一座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是城市传统商业文化繁荣发达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步伐的加快,多数老字号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同样是老字号,首批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同样面临着迎接变革、接受同行挑战的课题。那么,它们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何在?

“其经久不衰的秘密也许就蕴藏在当年延续至今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几个大字上。这是当年沈阳老字号普遍遵循的经商之道,并沿用至今。”齐守成认为。他说,百年来,老字号从蹒跚起步到发展壮大,经营理念从未动摇,那就是都把自己的品牌和信誉视为生命;同时,不辞辛苦的创业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商业文化,也是保持老字号生意长盛不衰的秘诀。

“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每一时期的精华都蕴藏其中,把每一阶段的景点都记录于身,这就是老字号的独特所在。我们发展至今的精髓就是‘诚信’二字。”沈阳市一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认为,从晚清到如今,他们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创新起家,其独到之处不外乎:内部求团结,产品求质量;产品力求工精物美,花样翻新;买卖公平,坚守信誉;扩展分号,勇于创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家企业充分利用百年老店的品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通过招商引资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使企业成为集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为一体的生产厂家,与数百家业务客户单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完善的销售体系。

2003年这家企业实行转制,改为股份制公司。2004年9月复名开业,销售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四倍之多。

“我们的发展,不但要恢复老传统,更有新创造。我们的产品要想在国内和国际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认真理解传统和创新的内涵。”这家企业认定,品牌和服务是他们在市场上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企业有关人士解释:“作为老字号,要想让品牌对目标消费者产生吸引力,不得不在文化上大做文章,不断挖掘和总结老字号的文化内涵,还要为品牌输入新的元素;在经营管理方面,同样需要寻求一条既符合自身发展也符合市场发展客观的路。”要想发展,必须打造品牌、创新品牌,而不能抱残守缺,倚老卖老。自2001年开始,这家企业便逐步摸索适应自身发展的营销模式———连锁经营,利用这种模式不断拓展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其连锁网络格局在我省基本形成,连锁店已达120多家。在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借此把产品、服务、理念传达给社会,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认可品牌。

“遍地开花的连锁店把我们的品牌带入千家万户,不但提高了知名度,而且高品质的产品也促进了连锁店的经营。”企业负责人认为。

“老字号的名气虽响,但要延续下去,必须传承老字号的品牌,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鲜元素。”刘铁民告诉记者。

振兴行动进行时

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是一块“金字招牌”,积淀下来的巨大的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小觑。今年8月,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显示,我国百强老字号的品牌总价值为460多亿元;同时,作为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载体,老字号饱经了社会变革的风雨沧桑,创造了无数令人回味的历史辉煌。因此,老字号重振雄风,意义深远。为使老字号这一“名牌中的名牌”精华得以传承,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正在不遗余力地行动。

今年4月,商务部宣布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重新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还酝酿通过制定必要的扶持和保护政策,促进老字号的振兴发展。

今年10月,商务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切实提高对老字号的保护意识,重点做好老字号历史研究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各地商务、文物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尽量避免对老字号建筑的盲目拆除与迁建,尽可能保留老字号原有的位置和原有的建筑形式,特别要加强老字号起源店的原址保护。《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老字号文物普查、规划及保护工作,对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符合条件的要优先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各地商务、文物主管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所在地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整体规划。对于处在传统商业街区的老字号,应注意保护其周边传统街道的尺度和历史风貌,必要时确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于处在当前重点改造商业地段和繁华商业街上的老字号,应充分考虑其对于环境的具体要求,通过城市设计规划,形成新建商业设施与老字号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全国各个城市为复兴老字号都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如北京市发布相关政策: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商务局将设立老字号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北京老字号企业振兴,一些老字号恢复项目最高有望获得3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以及贴息贷款等资助。

有关人士认为,振兴老字号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振兴老字号工程”等政府行为,无疑是老字号发展的新机遇。

“但是要取得真正的发展,要想奠定发展的基业,老字号企业还需要苦练内功:要在保持发扬原有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中华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重放光彩,再铸辉煌。”有关人士强调。

⑸ 我心中的文化广场

建议你看看 龙应台:你知道过日子也是文化吗?
或许对你有启发。
------------------------
曾经有一个特别难忘的场合,作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的我被要求当场“简单扼要 ”地说出来,“文化是什么?”

1999年9月,第一次以官员身份踏进台北市议会,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质询期,每天坐在议会里四五个小时接受议员轮番问政。议员发言多半用一种怒吼咆哮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扩大音量,耳朵嗡嗡作响。一天下来,我总是在半晕眩的状态下回到办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长原是台大教授,他说他的症状是胃绞痛,呕吐。

到了12月底,事情变得迫切了,因为预算必须完成“三读”通过,1月份开始的政务才能执行。咆哮了四个月的议会为了要表现“戮力为公”,很戏剧化地总是拖到12月的最后一两天再以“通宵不寐”的方式审查预算,从下午两点开始连审24小时或48小时。在这个过程中,52个议员可以分批轮流上阵,回去小睡一场或者吃个酒席再回来,每个局处的首长官员却得寸步不离地彻夜死守。

我坐在大厅一隅,看着窗外冬夜的雨湿湿地打在玻璃窗上,嘁嘁作响,觉得全身彻骨的寒意。

就在这样的一个阴冷寒湿、焦灼不安,而且荒谬透顶的凌晨3点钟,我突然发现“龙应台局长”被唤上了质询台,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一个议员,刚从外面进来,似乎喝了点酒,满脸红通通的,大声说,“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

对着空荡荡的议事大厅,冬夜的凌晨3点,台北市文化局长说: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

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那微醺的议员事后告诉我,他以为我会谈音乐厅和美术馆,以为我会拿出艰深的学术定义。

我当然没有,因为我实在觉得,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粉墙下一株蔷薇

凌晨3时的议会其实不容许我把话说得透彻;否则,我想我会慢条斯理地继续说:

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 “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却代代相传。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什么叫底蕴呢,不过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形成,就是文化。

小时候我住在台湾农村,当邻家孩子送来一篮自家树种出的枣子时,母亲会将枣子收下,然后一定在那竹篮里放回一点东西,几颗芒果、一把蔬菜。家里什么都没有时,她一定将篮子填满白米,让邻家孩子带回。问她为什么,她说,“不能让送礼的人空手走开。”

农村的人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他可以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战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后果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一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

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15岁那年,我们从台湾中部苗栗的农村搬到高雄海边的渔村。第一次进入渔村,惊诧极了:怎么跟农村那么不一样?

如果说农村是宁静的一抹黛绿,那么渔村就是热闹的金粉。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生日,每一个生日都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地庆祝。渔村的街道突然变成翻滚流动的彩带,神舆在人声鼎沸中光荣出巡。要辨识渔村的季节吗?不必看潮水的涨落或树叶的枯荣,只要数着诸神的生日,时岁流年便历历在前。庙前广场有连夜的戏曲,海滩水上有焚烧的王船,生活里有严格遵守的禁忌,人们的心里有信仰和寄托。在农人眼中,渔人简直“迷信”极了。而15岁的我,就这样开始了“人类文化学” 的启蒙课:农村文化和渔村文化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背面,有原因。渔人生活在动荡的大海上,生命的风险很高,未知数很多。尤其在长达38年的“戒严”时代里,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台湾政府甚至不准许渔民拥有基本的现代海上通讯设备,怕渔民“通匪”;于是风暴一来,救援的能力很低。夜里摸黑上船“讨海”的年轻父亲,并不知道自己清晨是否一定会回来看见家里还在温暖被子里的幼儿。所谓“迷信”,不过是在无可奈何中面对茫茫世界的一种自救方式,为无法理解的宇宙寻找一个能安慰自己的一套密码检索。

所以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农民不吃牛肉,因为对他而言,牛不是家畜禽兽而是一个事业合伙人。渔民在餐桌上不准孩子翻鱼,因为人在吃鱼神在看,他不能冒任何即使只是想象的危险。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我们很难说文化有高或低,厚或薄,好或坏,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文化还有另一个层次的意义。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同样是祭鬼酬神,为什么有的留在“迷信”的层次,有的却从酬神的野台戏中提炼出伟大的戏剧,从土砌的庙宇教堂中发展出精致的建筑美学,从祭祀的仪式里观悟出舞蹈和音乐的艺术,而祈祷经文的念诵转化出隽永的文学、深刻的哲学?

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而试图表达,在自觉和表达之间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强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人的自觉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强,表达的冲动越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在这一个灵魂探索的过程里,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

从这一个层次上来谈,文化是一种特别的品质,它可能高度发展也可能严重萎缩。有些社会结构适合文化的发展而有些结构会造成文化的停滞。连年战争屠杀或是长期的独裁暴政对文化所可能带来的伤害,历史里有太多明显的例证。龚自珍所看见的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就是一个因为集权控制思想到极致,整体国民创造力被侏儒化到了连盗贼都没有创意的地步。而即使在太平的日子里,不同社会结构里人们在文化艺术里渗透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一个语境里,我们可能做价值的评比,认为某些文化丰富多元,某些则呆滞而单调,某些文化充满活泼的创造力正走向高峰,某些文化停留在一个静态水平或者正从繁华丰盛走向一潭死水。我们也可能说,某一个历史朝代是文化盛世而另一个朝代是文化的荒原。

是因为文化可能蓬勃发展也可能呆滞停顿,人的自觉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对于文化的发展确实会造成不同,所以我们才会去强调文化多么重要,但是,文化“呆滞停顿 ”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蓬勃发展”的文化呢?文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不同?也就是说,文化究竟是真的重要,或者它其实只是政治人物的美容术语,文化人的一厢情愿?如果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说出科学、经济、医学、科技为什么重要,我们是否也能用同样干净利落、逻辑清朗的语言说出,文化为什么重要?

20世纪初,韦伯曾经用基督教文化里的价值观来解释为什么许多基督教国家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以韦伯的理论为基础,哈瑞森、福山、亨廷顿、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等研究现代化的学者都不断提出论证,认为文化在形塑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上,是一个关键元素。

英格哈特所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上愈重视个人自主和多元开放的地区,经济力愈强大;愈强调集体意识、国家或宗族权力的地区,愈是穷困。文化价值观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是的,文化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个社会如何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与自由市场能否接轨、全球化的竞争能否适应、政府管治的清廉与否、公民意识的建立有无等等。有些文化很轻易就过关,有些却长期陷在传统历史的制约泥沼中,无能自拔。

为“四郎”哭泣吧

任何图表和统计都可能有欺骗性,任何学说都可能被推翻,这些学者以现代性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是否偏颇,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但是韦伯和被韦伯所影响的学者们显然都希望为文化的重要找出一个科学的甚至可以量化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重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 这个问题,但是我愿意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聪慧善良的铁镜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日夜思念母亲。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国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我紧握着他的手。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散走四方,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是一个温情脉脉、关系紧密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文化洗了他的灵魂,疗了他的伤口。

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 “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原本不属于这段历史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我明白了“同胞”的意思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政治人物可以喊一万次口号,要汉人尊重弱势的少数民族,但是一万个口号比不上一支歌。我记得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特别北上来唱原住民的古曲。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

我看见年轻的原住民毫不遮掩地流着眼泪,眼泪和雨水混在一起——可能是一个孤独的城市打工浪子被歌声激起了自己对家乡部落的无限深情。大部分仍是汉人,淋着大雨听歌,深深被歌声震动。

雨夜中的一首歌,我相信,让汉人认识了原住民,让原住民认识了他自己。

我也记得公元2000年9月在台北市森林公园一场晚上的音乐会。几天前,9月21日,两千多人死于地震。音乐会上只有素白的野姜花,散发着甜美的近乎哀伤的香气。夜色一沉,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在草坡上默默坐下。没有政治人物的致词,没有明星主持人的串场,从头到尾只有音乐和诗歌。两旁的屏幕上写着:“同胞,你的名字我们记得 ”。死难者的名字,一个一个出现。白底黑字,无言地出现。

好安静的夜晚。烛光里,人们的眼泪没有声音地一直流,为自己其实不认识的人。

音乐会过后,我收到很多市民的来信,其中一封,没有署名,只有几行朴素的字:

我从来不知道“同胞”是什么意思

一直到森林公园那个晚上。

我明白了。

强权做不到的

是文化的力量,将无意义的碎片组成有意义的拼图。

艺术,或文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一方面突出个人和群体之不同——任何艺术表达都是个人创造力的舒张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另一方面它却又把孤立的个人结合成群体。

你说,创造力舒张,个人能量解放,而社会却为什么不走向分崩离析?为什么反而走向“有意义的拼图”?也就是说,一个多元分歧的社会,依赖什么来凝聚?

除了文化的力量,还有什么呢?

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去的人群,在一个公园里听乐团演奏悲怆“江河水”纪念死难同胞的人群,或者是,在一个图书馆里聆听一场诗歌朗诵的人群,在政府大楼前面用行动剧来抗议示威的人群,在校园里为一个热门乐团尖叫晕眩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表面上是音乐的流动、影像的演出,语言的传递,更深层的,其实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文化认同的逐渐成形,公民社会的塑造。

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容许奔放,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也会是生机蓬勃、创意充沛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就是身份认同———也会是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不易解体。反过来说,如果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受到约束的—— 书可能被封,歌可能被禁,作家可能被放逐,学者可能被监禁,异议者可能被打断脊椎,那么这个社会的总体创造力必定是败絮其中的。在其中,社会共识不会来自人民的想象力和自发意志,而来自从上而下的政治权力的恐吓和操纵,“生命共同体”的情感不易产生,共同承担未来的公民意识也难以发展。

使互不相干的陌生人成为“同胞”,使“同胞”彼此扶持,相互承担,政治强权是做不到的。文化,才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文化就是唱歌跳舞?

如果文化是公民社会的基础,那么文化政策在政府的运作中又占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你问一个总统候选人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他一定倒背如流。如果追问他的外交政策、国防政策、交通政策、治安政策甚至卫生政策、医疗政策、儿童福利政策,他也可能从容应答,因为他的幕僚让他事前做过功课。可是如果请他谈他的文化政策呢?

他多半会支支吾吾答非所问,很可能不知所云。

文化在政治中被边缘化,让我想到在台北市府为文化争取预算的经验。每年5月间,市府内部要开始编列下一年度的预算,所有的局处首长坐立不安:经济不景气,市府税收减少,预算要裁减。那么,该裁减谁的呢?凹凸不平的人行道是否可以不修?老人年金是否可以少发?警察的防弹衣装备是否可以不买?消防车是否坏了不补?医院是否可以减少护士?劳工失业救济是否停发?防洪堤防是否破了不修?

财政局长、主计处长像判官一样尽量保持面无表情,怕伤了同仁感情;各局处首长则个个面色凝重,如临大敌,用尽力气去争取、保护自己那一块的预算。有一年,当社会福利预算被缩减时,社会局长当场痛哭失声。

我所面对的,是一个很多人心里想着但隐忍不发的想法:

“龙局长,经济不景气,唱歌跳舞少一点,应该没关系吧?”

在绝大多数的城市里,经济紧缩时,第一个被刀砍的预算就是文化———因为,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文化不过是余兴消遣,不过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候选人不把它放在眼里,媒体不去追究,选民也轻松以对。

坐在紧张凝重的府内预算会议里,我看着手上的预算草书:

台北市的文化局预算是工务局的十六分之一,教育局的四十八分之一,市府总预算的百分之零点八。

你要怎么说,才能说服人们,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和奢侈品。要怎么说,才能说服人们,嘿,文化是民生必须,是国家大计。要怎么说,才能说服你的同僚:我们的生活内容,尤其是我们的生活品质,其实完全被文化政策所左右?

政策决定生活品质

我们一面吃早餐,一面读报纸。报纸的数量、新闻的品质、言论的公正与否、监督的力量强弱、讯息传播业的发达与否,与文化政策有关。在很多国家里,传媒是文化部业务的重要一环。

开车上班的路上,我们扭开收音机,听一支正流行的歌曲。流行音乐,是文化产业。音乐多是抄袭或是原创,品质精致或是粗劣,智能财产权是否被尊重,创作者是否有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音乐产品是出超还是入超,都和文化政策有关。

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历史建筑;这栋历史建筑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或是重新修复,风华再放,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记忆公共财产,是文化政策在决定。

一个历史古城,应该让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老房子老庙都被细心地修复,还是应该被当作不合时宜的腐朽,进步的障碍,连根刨起?我们生活的城市,需不需要温柔和细心?而“腐朽”和“进步”又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追求的愿景是什么?这愿景的蓝图由谁来画?谁有资格来画?一张新地图,过了一个月就不能再使用,因为一半的街道改了方向、另外一半不见了——这是不是一个城市的幸福所系?

这,是文化政策的内涵。

百年老树挡在一条都市计划道路中间,是将老树连根拔起抛弃,还是让道路为老树转弯?街头艺人是增加了城市的魅力还是带来公共秩序的混乱?在城市最严肃、最神圣、最大的广场上,可不可以让小丑撒野、幼儿奔跑?可不可以让行为艺术家以裸体讽刺,让社会运动家以行动抗议?要回答这些挑战的,是文化政策。

在办公室里,打开计算机,我们所使用的软件,不管是处理业务的或是增长知识或是娱乐游戏的,全都是文化产业。一个社会是专注于知识产品的剽窃、模仿、盗卖,还是有能力做长期的研发、大胆的创造,取决于它文化政策的优劣。它的知识产品能占国际市场的百分之几,是它的文化产业结构在决定。

我们怎么穿衣服,反映的是设计产业。在美容院洗头发时读一本花花绿绿的杂志,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泄露了出版产业的状况。周末的晚上,一家老小去看一场电影;电影院是否已经全部被好莱坞影片占满而本国片被消灭?而即使有本国片,它的艺术成就如何,创作人才有无,导演及演员发展空间如何,市场是在拓展或萎缩中,都受文化政策的影响。

我们到图书馆去借一本免费的小说,但是作家的权益是否受到照顾?他的书会不会有盗版?图书馆里头的书,每借出一次,给不给他版税?优秀的作家能不能存活?买书阅读的风气盛不盛?这,与文化政策有关。

青少年到网吧里消磨大量时间,成人们摇头。但是一个社会究竟给了这些青少年什么选择?有没有多元而活泼的青少年文学让他们驰骋想象?有没有完整的艺术教育让他们陶冶品格?有没有全民体育的制度和运动环境让他们在健康自然的环境里发泄精力?有没有全面的奖励措施诱引青年进入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刺激他们自己创作?也就是说,有没有全套的硬件软件措施,培养下一代用美感、品位和见解,来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文化政策。

所以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位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 ——媒体、设计、建筑、音乐、电影、电子、广告、文学、体育、观光旅游……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项目大宗。文化是外交、当政治协商触礁、军事行动不可的时候,文化是消弭敌意惟一的方法。尤其对于弱势国家,文化可以是以柔克刚的军队、温柔渗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象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

对的,我确实在说,如果你以为文化不过是唱歌跳舞、建几个音乐厅硬件,如果你以为文化只发生在音乐厅和博物馆里,如果你以为文化只是艺术家文学家少数精英的事情,对不起,你错得可真离谱。文化,在大街小巷里,在市场广场上,在孩子们的教室里,在报社的编辑台上,在警察的秘密档案夹里,在城市的任何公共空间里,在我们整个呼吸、工作、睡觉、游玩、思考的生活环境中,我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品质被文化政策所决定。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件国家大计,政治人物却视若无睹,毋宁是件怪异的事。

所以问题在哪里呢?还是在于人民自己吧。当整个社会都将文化轻忽地理解为茶余饭后的唱歌跳舞,矮化为少数精英的个别需求时,政治人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蔑视文化。文化,当人民自己松懈的时候,它就变成强人的合唱指挥棒,政客的仕途垫脚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10-21

⑹ 高考没考好,家里人让我去上海预科中心读本预,明年直接去国外读本科怎么样

过来人指路:
能读预科就不要复读!
1、复读风险大,竞争依然很激烈
2、直接选择国际排名靠前的大学预科,读完直升本科,这样的学历和直接读本科是一样的。如果直接去申请本科难度会比较大,预科可以给自己缓冲一年

预科要选择有资质且和海外院校有直招合作的学校,且尽量选择大城市的预科学校,教学质量会高很多,且申请到好学校的几率比较大∞
我是苏州的,选择上海的预科中心(上海英国预科中心),现在已经拿到诺丁汉的offer了,9月份可以入读。优势是校园环境好,独立英式校园很有特色,课程比较丰富,高尔夫课程很喜欢。劣势就是学校不在市中心,购物有点困难∞

⑺ 天津万业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信 团结 敬业 尊重 奋斗
公司的品牌特征:专业的水平 高效的服务 卓越的信誉 稳定的发展
万业源是本土实力最强的房产公司,万业源给每位员工平等的发展机会,只要有能力、有成绩,公司都会进行培养提拔。新人进入万业源都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独立的开展工作。 我们的企业宗旨—— 诚信效率、专业热诚对客户,这是基本守则,也是客户选择万业源的最重要原因。对员工,时时保持这样的服务态度,习惯后成为乐在工作的泉源。对社会,接轨国际,与世界品牌并驾齐驱,赢得大众好口碑。
我们的企业愿景—— 成为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典范深耕销售代理行业,永远走在竞争者的前端。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企业没有盈利是不道德的。一流的盈利水平,员工才有高人一等的薪酬待遇。顾客百分百满意、零抱怨、无客诉,虽然很难,但是仍要有达成的决心。员工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形象还要具有人文精神。进步停顿就是退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树立优良品牌形象,成为房地产二三级市场最知名和最受信赖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价值—— 成就你的生活与梦想房子是顾客一生的大事,我们应该要努力帮顾客圆一个家的梦想。关心员工的生活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成功员工生活当然要更好。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地震造成的损失巨大,方方面面正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活动。
天津开发区万业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下简称万业源)传递关爱,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地震灾害,牵动着万业源员工的心。他们心系灾区人民,时刻关注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万业源员工踊跃响应公司的倡议,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救困的传统美德,竞相捐款,为抗震救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本次捐款活动的倡议者——万业源分行经理王海先生。
记者:作为本次捐款活动的发起人,请您介绍一下本次捐款活动吧。
王海: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得知灾情发生后,从国家领导到各地区群众都在积极救援。作为万业源公司的一员,希望能为灾区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捐款活动发起后得到了公司贾学红总经理的大力支持,她平日里也是非常积极的参加了很多此类的社会活动,实际上本次捐款活动真正的发起人是贾学红总经理。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得知地震的,您当时第一反映是什么?
王海:我是在当天也就是12号知道的。当时并没有感到地震破坏性会有这么严重,后来通过媒体的报道才了解到具体的消息。
记者:万业源举行本次捐款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王海:主要是希望每个人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灾区人民传达爱心。同时也表达了万业源人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万业源经常同开发区志愿者协会做一些公益活动,希望本次的捐款能够尽快到达灾区,或者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记者:万业源员工对本次捐款活动反映如何?
王海:最开始的时候捐款活动完全是员工自发组织的,后来通过贾姐(贾学红总经理)的建议扩大到了全公司范围。
记者:国内掀起为灾区捐款热潮,您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王海:灾区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在营救过程中,温总理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的努力,让我十分感动。我代表万业源全体员工,为灾区人民送上我们真诚的祝福,希望灾区人民尽快的度过这次困难,重建美丽的家园。
直到记者即将返回时,仍然有员工前来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