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但化学纤维和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却有5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以纤维学科为特色,有机高分子为主导,拥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全面型材料学科。
1954年夏,高分子学科纤维科学专家钱宝钧、方柏容倡议,经原纺织工业部教育司批准,在原华东纺织工学院染整化学工程系(简称染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为此染化系改名为纺织化学工程系(简称纺化系).1954年8月招收第一届化纤专业学生54名。
1956年成立化学纤维教研组,方柏容任主任,有李繁亭、吴宏仁、吴宗铨、陈稀等教师, 董纪震、阮画文、林琰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工学院进修“化纤工艺学”、“高分子化学”一年,吴宏仁赴丹东化学纤维厂及国内纺织设计院等学习,准备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方柏容等筹建化纤工艺实验工场,开始从事化纤用浆粕、棉绒的质量分析检验和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控制分析、准备学生的工艺实验。
1957 年孙桐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副博士,1961年回国。同年吴宏仁等指导54级化纤专业生产实习,实习后留下10名学生在丹东化学纤维厂工作一年,参与老厂的恢复及试开车,培养了一批粘胶厂生产的技术骨干。
1958年从西德引进一套不锈钢单头粘胶纤维生产试验机,用于师生进行研究工作。同年,化纤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朱介民、王庆瑞、穆淑华等充实教师队伍。
1959年受纺织部委托代办化学纤维技术人员训练班(简称化训班)先后办两期共招收300多名学生,均由全国各纺织厂选派的技术人员进校学习三年。化训班毕业生成了我国各化纤企业的技术骨干。同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钱宝钧、方柏容为指导教师,首个研究生为王庆瑞。9月成立了化学纤维研究室,钱宝钧任主任。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化纤学科研究基地之一。
1960年北京化纤工学院成立,董纪震、吴宏仁等去北京工作。同年,原印染工场改造成化纤实验工场。
1961年在钱宝钧、方柏容带领下,积极探索粘胶纤维新原料-棉绒浆粕的研究,为我国大规模生产棉绒浆提供了粘胶纤维生产原料的技术基础。
1963年在钱宝钧领导下,化纤研究室研制成功“三超”粘胶帘子线用的粘胶丝,为我国粘胶帘子线生产提供了工艺技术及设备设计依据。
1966-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基本上无教学和科研活动。
1972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学制三年的专科生,共招5届409名学生。由于“文化大革命”中解散了基础部、部分教研组,成立了“专业连队”,除化纤专业教师外尚有化学、力学及机械制图等教师参加,实行“开门办学”。教师们结合教学编写了一批教材。与工厂合作也完成了一些科研项目。
1975年专业连队带领学生参加金山腈纶厂、维纶厂的生产设备安装工作。同年校办化纤工厂的涤纶短纤维实验生产线进行筹建,安装与试验生产,成为校内的合成纤维熔纺生产实验基地。
1975年方柏容提出组建环境保护专业建议,得到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环保专业的高校之一。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95名本科生,并被确定为纺织部重点专业。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硕士生程正迪等16名,并在9月30日批准建立化学纤维研究所。钱宝钧任所长,这是学校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1979-1981年化纤教研室以孙桐主任为首参与了化纤专业4本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全国化纤专业的教材更新做出了贡献。
1981-1985年先后中年教师孙桐、梁伯润等出国作访问学者二年。1981年8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点,是国内第一个化纤专业博士点,钱宝钧、孙桐为指导导师。同年,国家教委批准化纤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钱宝钧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李繁亭任第二任化纤所所长,为化纤所的筹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涤纶长丝的“高速纺”和涤纶短纤维的“多孔纺”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1985年1月在赶往金山石化公司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职,吴宗铨任代理所长,副所长主持工作。
1985年7月化学纤维系成立,由原属纺化系的化纤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教研室组成,孙桐任系主任,兼任化纤所副所长。化纤所与化纤系为并列的行政部门。系与所分别成立领导班子,而系所由同一总支领导。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由化纤系办公室分管,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化学纤维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在钱宝钧领导下,走产、学、研的道路获得了多项国家教委、科委、纺织部、上海市的奖项,化纤所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钱宝均获首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奖”,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
1991年任命胡学超为化纤所所长,陈彦模为化纤系主任,金惠芬为党总支书记。化学纤维专业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专业。1992年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筹建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化学纤维实验教程》获199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1993年3月化纤系改名为高分子材料工程系。钱宝钧再次评为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
1994年高分子材料系、化纤研究所、金属加工、复合材料等专业和材料测试中心联合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学超任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
1995年9月任命陈彦模为材料学院院长及重点实验室主任。经国家计委批准与上海石化联合筹建国家合成纤维工程中心。同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6年上海市教委批准“高分子材料”为重点建设学科,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同年“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9年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纺化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并入学院。
2000年,“材料学”被遴选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朱美芳任院长。“材料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
2002年原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55人和校部化纤工程中心并入学院,使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同年完成了延安校区“材料大楼”的建设及搬迁入住工作。“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3年3月“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验收,10月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通过上海市评估验收,成绩为优秀。自主设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朱美芳任副校长,陈大俊任院长。
2006年申报成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批准立项建设“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7个博士学位点,7个硕士学位点,3个本科专业方向。本科教学注重拓宽专业面,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显着成就。学院科研能力强,现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学院一贯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3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Ⅱ 郁铭芳的人物生平
郁铭芳,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1927年10月3日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业者的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受过正规教育,经常指导郁铭芳的学业,使郁铭芳自幼就萌发了进军科学技术的志向。
1948年夏,郁铭芳自上海私立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应聘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担任化验室练习助理技术员。1949年1月,调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化验室,负责浆料原料分析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等职。上海解放前夕,郁铭芳参加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护厂运动。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郁铭芳向组织提出技术归队的要求,希望能学以致用,调到化学纤维领域去工作。1956年5月,调至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贯彻纺织工业部关于“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发展方针,决定发展化学纤维,郁铭芳奉调到新成立的化纤筹建处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不解之缘。1957年11月至1964年10月,郁铭芳在化纤筹建处及新成立的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先后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在实验室首次纺出腈纶和锦纶6纤维,参与领导了锦纶6长丝的研制和工业化建设,在国内率先采用合成纤维螺杆挤压纺丝先进技术,促进了合成纤维纺丝技术的更新换代,对合成纤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1964年10月,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改组为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郁铭芳担任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1980年12月起,任所长兼总工程师。1987年改任总工程师。1990年1月借调到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筹建年产7万吨聚酯工程(现上海联吉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对这项工程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0年7月,郁铭芳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Ⅲ 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一)基金管理人概况
⒈名称: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⒉住所: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38楼
⒌办公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2楼、37楼、38楼
⒏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
⒐股权结构: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股20%、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
(二)主要人员情况
⒈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1)董事会:
徐建国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及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历任上海日用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市轻工业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党委书记,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宝山区区长,上海市黄浦区区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现任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辜昌基先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历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副科长,中石化上海石化总厂涤编厂总工程师、厂长助理,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总经理,上海市经委副主任,现任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万才华先生,大专学历,经济师。历任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川沙支行营业部职员,浦东花木信用社信贷组长,浦东洋泾信用社副主任,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陆家嘴支行营业部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金桥支行副行长,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浦东支行行长,现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顾培柱先生,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电子管二厂车间副主任,上海电子管厂副科长、办公室主任,上海电子管六厂、二厂厂长、副厂长,上海灯泡厂厂长,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独立董事:
萧灼基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云南省、吉林省、成都市,武汉市等省市专家顾问,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
吴伯庆先生,大学学历,一级律师,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与上海市十佳法律顾问。历任上海市城市建设局秘书科长、上海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市律师协会顾问。
夏大慰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历任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上海财经大学南德管理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党委书记,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执行秘书处秘书长,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上海证交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工业经济专业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2)监事会:
谢伟民先生,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历任上海市城建沪南工务所干部,空军政治学院训练部中共党史研究室正营级教员、讲师,上海市计委直属机关党委干事,中共上海市综合经济工作委员会组织处干部、宣传员(副处级)、副处长,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组织处(宣传处)副处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正处级)。
陈涵女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师。历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金融一部项目经理、资产信托总部实业投资部副经理、资产管理总部投资业务部副科长,现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业务部科长。
柳振铎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良工阀门厂团委书记、车间主任、副厂长,上海机电工业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处处长,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兼上海机电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徐丹女士,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历任上海石化总厂计财处会计、财务副科长,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财务处副处长,上海金山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兼财务部主任,上海金山区财政局副局长,中石化上海浦东开发办财务处处长兼上海浦东实华经济发展公司财务部经理,现任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戴金宝先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上海无线电三厂供销科科员,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科设计师、党委书记助理、纪委书记,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处主任,现任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
蒋位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在上海财经大学任讲师,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作,现任上海沸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部高级经理。
孙志方先生,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曾在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综合研究室、法律顾问室、证券投资信托部工作,历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监察稽核部总经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总监、全球投资部总监。
(3)高级管理人员:
邵杰军先生,研究生学历,14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曾任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炳旺先生,研究生学历,20年基金业工作经验。曾任国际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资讯暨注册登记部主管、怡富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注册登记与IT资讯部主管、综合规划部副总经理,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章国富先生,研究生学历,21年经济、金融从业经验。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上海信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新鑫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现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长。
⒉基金经理介绍
刘光华先生,工商管理硕士,持有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证书,9年银行、基金从业经历。曾就职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路透集团上海代表处、中银国际上海代表处。2001年加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曾任研究部高级研究员,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任华安180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5年5月起担任华安180指数基金(现更名为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基金)基金经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兼任上证180ETF基金经理,2007年3月起兼任安瑞证券投资基金(现更名为华安中小盘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⒊该公司采取集体投资决策制度,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和职务如下:
王国卫先生,总经理助理、基金投资部总监
孙志方先生,总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总监、全球投资部总监
陆敏慧女士,固定收益部副总监
诸 慧女士,集中交易部副总监
上述人员之间均不存在近亲属关系。
Ⅳ 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08月2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化学纤维及制品,化纤用浆粕,帘子线及布,钢材,有色金属,棉短绒,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木材,水泥,五金交电,机械设备等。
法定代表人:王裕敏
成立时间:1992-08-28
注册资本:25931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00000001141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浦东新区崂山东路300号
Ⅳ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下辖6个研究所、3个中心,即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上海毛麻所、上海服装所、上海印染研究所、上海色织所、上海纺织节能环保中心、上海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心、上海纺织科技发展中心。该院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纺织专业设置最齐全的综合性纺织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纺织产品、工艺、设备和材料的开发应用研究。该院的研究领域正从纺织扩展到环保、航空航天、冶金、家电、汽车等相关行业。
Ⅵ 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基地有哪些
合成纤维是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化学纤维。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品种有锦纶(尼龙纤维)、涤纶、丙纶、氯纶、腈纶、维纶等。原料来源于从石油、天然气、煤中分离出的低分子脂肪烃、芳香烃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根据其大分子主链元素的组成不同,可分为杂链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甲醛纤维等)和碳链纤维(聚氯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 它比人造纤维强度、弹性均好,但较难染色,吸湿性差。
除用作织物原料外,广泛用作化工、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建筑材料、通讯、国防等工业的工程材料。 。
Ⅶ 牛奶绒的被套洗衣机洗得动吗
牛奶绒的被套洗衣机洗得动。
生产牛奶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牛奶蛋白质,故其含有十七种富有营养的氨基酸,同时还具有天然持久的抑菌功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真菌、霉菌的广谱抑菌率达到80%以上的家纺产品,由于纤维中活性蛋白的作用,对人体有滋润肌肤的功效。
以牛奶蛋白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的家纺面料,质地细密轻盈,透气爽滑,面料光泽优雅华贵,色彩艳丽。
相关说明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牛奶纤维,如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纺织大学与三枪集团、上海金山石化、黑龙江蛋白纤维研究所、山西炭纤维厂等都在这方面有所努力。
当时,对蛋白质接枝共聚的各项研究工作是出于对合成纤维的改性、废料的综合利用,希望制取一种手感和性能都优于合成纤维的仿真丝纤维。由于制造纤维的工艺流程复杂,技术条件有限,加之国家食品供应紧缺,不能采用牛乳作为蛋白质纤维的原材料,所以再生制造纤维被淡化。
Ⅷ 牛奶蛋白纤维的研究发展
牛奶蛋白纤维研究与发展,源自于1935年意大利的SNIA公司和英国的Coutaulds公司,目的是为了人工制造出更精美、更高档的仿真丝纤维。但是当时仅利用牛乳中2.9%的蛋白质作为制取牛奶纤维的原料,不仅成本高,且制造出的纤维性能与天然真丝相比,差距很大,强度太低,没有使用价值。直到1956年,随着合成纤维的产生和发展,日本东洋纺公司发明了用牛乳蛋白溶液与丙烯腈聚合物共混、共聚、接枝的方法,开发了类似于真丝结构的新型牛奶长丝,并于1969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Chino,产品定位是手术缝合线。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牛奶纤维,如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纺织大学与三枪集团、上海金山石化、黑龙江蛋白纤维研究所、山西炭纤维厂等都在这方面有所努力。当时,对蛋白质接枝共聚的各项研究工作是出于对合成纤维的改性、废料的综合利用,希望制取一种手感和性能都优于合成纤维的仿真丝纤维。由于制造纤维的工艺流程复杂,技术条件有限,加之国家食品供应紧缺,不能采用牛乳作为蛋白质纤维的原材料,所以再生制造纤维被淡化。
到上世纪90年代,化学纤维分类更加细化,并向着差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人们不仅要求纤维手感柔软、光泽柔和、色泽亮丽,更要具有吸湿透气、保湿滋润、抗菌抑菌、防紫外线等功能,而且便于洗涤、容易打理等。上海正家牛奶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的牛奶蛋白纤维,使中国人体验穿牛奶的感觉成为可能。该纤维中含有大量动物蛋白的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亲肤特性,纤维性能和品种可根据需要调整,具有极好的加工性能。
1995年上海三枪集团曾进口日本产牛奶蛋白纤维,当时的上海商检局(现更名为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接触到这种新型纤维,但缺乏对其相应的检测手段。随即,该局的技术人员立项研究,制定了《牛奶纤维化学性能和鉴别方法》,成为我国最早有能力鉴别牛奶蛋白纤维的国家检测机构。2002年7月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该方法升级为行业标准:SHCIQH0003-2001《牛奶纤维纺织品定性检验方法》,该标准成为国内检测机构对牛奶蛋白纤维唯一定性检验方法。据悉,该行业标准近日已通过国家评审,不久又将升级为国家标准。
Ⅸ 周家桥街道的经济发展
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及水陆交通方便,境东北部相继兴建申新一厂、申新八厂、日商丰田纱厂和大德油厂等工厂,西部建起天原化工厂、顺昌石粉厂等化工厂,周家桥成为近代中国民族纺织、化工业的发源地。据《法华乡志》载:“富商购地设厂者接踵而至,地价骤贵,亩值万金,百工麇集,遂成市面。”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打击流氓帮派势力,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维护社会治安。同时,介绍失业人员就业和组织生产自救,并进行城市建设。50年代,为民解决“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填沟浜、平坟堆,辟筑遵义路、玉屏南路,延伸武夷路,拓宽中山西路,完善交通网络;兴建泵站,排除雨后积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天原电化厂等单位营建天原一村9幢新工房,总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上海市第二十一棉纺织厂、上海第五棉纺厂、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上海大孚橡胶厂等单位营建一批批简易工房。60年代起,居民们将所住的棚户简屋翻建为砖瓦平房或楼房。70年代,区房地部门投资改造旧区,兴建新工房5幢,总建筑面积0.95万平方米。80年代,旧区改造进度加快。将弹街路面街坊小路288条,9.68万平方米,筑成混凝土路或沥青路;为万余户居民接水进户;新工房成片出现。至1992年底,兴建多层住宅144幢,高层住宅7幢,总建筑面积44.76万平方米。
1992年,有工业企业80家,商业服务业217家,个体工商业567户。有大、中专学校各1所,中学2所,小学6所,幼儿园9所,托儿所24所。有街道文化中心1座,地段医院1所,沪西体育场1座。另有合成纤维研究所等科研机构5旧区改造家,银行和证券公司5家,邮电所1家。1989年在原址新建的沪西礼拜堂落成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