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阳春面是碗什么面
阳春面,简单便宜,但在上海人眼里,有得是讲究。
阳春面是上海 历史 悠久和最大众化的面,一碗价钿便宜的面。据王定九《上海门径》,1934年是每碗16个铜板。从《上海饮食服务志》得知:1955年0.13元一碗;1965年0.12元;到1990年,冲到2字头,每碗0.20元。
这碗面之所以价廉,听它原名便知:“清汤光面”。面清水光汤没浇头,调味就是放酱油,能加点猪油不要太幸福。光面如白饭,到店里填肚皮,就喊阳春面。就是进入配套,也没失去平价本色;1958年3月23日报纸上报道了0.29元的一份套餐:“高粱二两,阳春面一碗,便菜一盆。”
原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1949年在上海老宝盛银楼当学徒,业余时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上电影科。潘孑农老师带他去做“群演”。发一二块钱,还有一碗阳春面吃;他回忆道:“我高兴死了。”
在上海,经营阳春面等面点的称“面团业”。起初肩担走街串巷,有面馆是在1828年(清道光八年),隆顺馆开业县城隍庙大门旁。至上世纪20年代,湖北面馆成为该业主角。
阳春面简单便宜,上海人做这面一丝不苟,有标准有操守。那1934年16个铜板一碗的阳春面,佐料就有麻油、酱油、葱、鸡蛋皮、虾皮等,一人吃足够。在1955年,市府对大饼、油条等14种纯粮制品实行统一规格和价格,其中就有阳春面。规定每碗标准粉生面125克,十年后改富强粉是每碗生面100克。
阳春面是碗平民的面,却常被外省人误读。以为是阳春白雪之面,一定高贵,没想到是根本颠倒的下里巴人面。问题出在面名,说原叫“光面”不吉利,本是穷光蛋,岂能越吃越穷。不知谁的聪明,改名“阳春”,并撒点点葱花报春来。一说灵感来自面价,当时每碗十文,民间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于是,十文面变成阳春面。另一版本有点“高大上”,说干隆皇帝下江南到淮安,摊头上吃了这碗好吃的无名面;趁着面兴正旺取名,说眼下正是阳春三月,赐名“阳春面”。早在1938年第6期《上海生活》就有《阳春面考》,但至今对面名由来仍莫衷一是。
不管怎么说,这名改得好;效果是讲和谐,重人性。让钱包不鼓或想从嘴里省出银子的,也能在店堂里底气十足地大喝一声:“阳春面一碗,汤要宽,面要硬,青要重啊——”附带一句,这面里的“青”非青菜,而是碧绿生青的葱蒜。
说来阳春面的面弄不出多少花头,但汤可以翻花样。换汤不换面,多用肉骨头汤,再往上是黄鳝骨头汤,碰到天花板是鸡汤。上世纪70年代在南桥一家店,大铁锅滚滚沸水中,猪头熬得露出白骨;师傅舀起一勺汤,加在我的面里。
阳春面也是一碗打底的面。只要加了浇头,顷刻就阳春白雪起来。有它垫底,才有各色富贵浇头的立身之地;加块排骨就成大排面,加黄鳝和虾仁就为着名的虾爆鳝面……当年,着名面馆奎元馆开到天钥桥路,推出一碗888元的面;托底的,还不是阳春面么。有它垫底,什么样的面都能对付。但有骨气的阳春面从不主动傍大款,它知道一加浇头就失了自我,就不是一清(葱)二白(面)的阳春面了。
其实,阳春面是碗上海人的家常面。来不及烧饭或有客人来了,就下碗面。过去,姆妈会熬碗葱油,葱熬得发黑;吃面时加。原还熬猪油,后怕“三高”,只剩葱油了。
家里做阳春面,放汤是汤面,出汤可做拌面。拌面在夏天,用电扇吹脱了热气,就成了冷面。吃时,加醋、酱油、花生酱和麻油,就如加了肉汤的阳春面,有了富足的样子。(袁念琪)
② 阳春面是什么面
阳春面是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其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着名的传统面食小吃,为高邮、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因其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阳春面是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其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着名的传统面食小吃,为高邮、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因其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③ 正宗的阳春面是什么味道又是怎样的做法呢
阳春面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阳春面能上大酒店的餐桌,关键是碗汁所用的葱油和“香汤”。香汤的做法相当讲究。骨头汤,买点猪棒骨和一个鸡架,熬点白汤就是阳春面的汤头。做阳春面最重要的就是炸葱油,紫皮洋葱的味道比较香,炸出的葱油味道非常浓郁,而炸成金黄色的洋葱酥同样也非常美味,下酒、拌凉菜时加入,做炒饭、煲仔饭等等时放入一嘬,味道瞬间就变得很特别了。
阳春面是苏式面的一种,最早叫“清汤光面”,没有任何浇头,在旧社会的时候是贩夫走卒的食物,当时一碗面十文钱,上海人又将十月称为小阳春,再加上很多生意人、读书人觉得原本的名字实在不太吉利,于是就改了这么一个雅致的名字—阳春面。阳春面是上海、江苏地区的。阳春面又被称为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口感清淡,味道爽口,是苏式汤面的一种,也是江南地区着名的面食小吃。
④ 什么叫阳春面
“阳春面”,原指一种不加任何浇头的汤面,称“清汤光面”,是旧时上海最大众化的面点(也可作主食)之一。
后因商贾人等忌讳“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的阳春二字,改称为“阳春面”。此面制法简单,在酱麻汤碗里盛上滚烫的面条,缀上碧绿的点点葱花即可。很多人在谈及上海的大众化早点时,往往将阳春面等号称“四大金刚”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联系在一起,并同时将他们归入平民早点一类,以示其低档。阳春面又有宽汤与过桥两种。前者指碗里汤多面少,后者谓汤少面多。上海开端口以后,许多面馆对阳春面的汤加以改进,有用肉骨头熬制,也有增加鲜鱼同煮的,汤浓味鲜。沪上当时小有名气的馆子如“老半斋”、“四如春”等都是吃阳春面的佳处。
⑤ 上海阳春面的做法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你知道上海阳春面怎么做吗?下面我告诉你上海阳春面的做法。
一、上海阳春面的材料
面条、猪油、葱花
二、上海阳春面的做法
1.高汤,分荤素两种;一般家庭常用鸡壳、猪骨炖制荤高汤;用黄豆芽、香菇根或蘑菇炖制素高汤
2.炖高汤要用冷水,水量要盖过食材。可以加酒去腥味,但切忌放葱姜,以免串味或夺味。
制汤时一定要用小火,保持汤水不沸,一直焐到骨酥肉烂,方才可以。讲究一点的,这还不算好;要将炖好的汤水泌出,再用纱布滤去杂质;
冷却后,刮去面上的冻油;然后把汤重新煮沸,倒入打散的蛋清,边倒入边搅拌汤水,使蛋清裹住汤里的混浊之物,等到蛋清凝结后撩起丢弃;
这才有了清清爽爽的高汤,这种高汤,才能当做上好的面汤底来使用
3.猪油,是上海阳春面的点睛之笔。它不同于麻油,不同于葱油;一碗面的滑润,那种似有还无,似无却有的境界,靠的就是那一勺猪油的香气。如今推崇低脂低糖的饮食理念,那一勺猪油可能要承载无数莫须有的罪名,真让人替阳春面抱不平。
4.有了高汤、有了猪油,葱也有讲究。那一定得是上海的小香葱(俗称白米葱),极细的那种。
这小葱绝不是从一大堆粗壮的葱里挑出来的细瘦,那是赝品。上海的白米葱生来就是细细的,却也饱满,而且特别的绿,是那种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绿,属于葱类中的萌版。
做阳春面时,去掉葱白,只取全绿的葱杆,切成两三毫米长的葱末,也叫葱花。
5.此时,准备一个阔口的面碗,加点盐,挑上一哚熟猪油,灶上同时烧着清水和高汤。
面可以自制,也有专门机制的阳春面,但最好是细面;阳春面的质感相对于其他面条要稍微硬一些
6.水烧开后放入面条,再沸时把面撩起,用漏勺托着放在流动的水下冲洗至面条冷透,然后放到沸腾的高汤锅里,等汤再滚时,用筷子撩起面条,尽量举高,把面的底端先放入碗中,顺势折上几折,看上去很齐整;
然后,舀入高汤,但不宜太多,要让面稍稍高出汤一点点才好,最后撒上葱花,大功告成。
三、上海阳春面的注意事项
做阳春面最重要的就是炸葱油,紫皮洋葱的味道比较香,炸出的葱油味道非常浓郁,而炸成金黄色的洋葱酥同样也非常美味,下酒、拌凉菜时加入,做炒饭、煲仔饭等等时放入一嘬,味道瞬间就变得很特别了。
做阳春面用猪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一定要用猪油才能确保葱油、面条的香味。
炸好的葱油还可以拌凉菜、拌米饭吃,或者将洋葱酥捞走后,用剩余的油炒蔬菜吃,味道可比虾油。
四、面条的基本信息
1. 新鲜面条有切面、揪面和拉面等。切面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一般市售的新鲜切面都是机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挂面要好,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吃手擀面
2. 面条的制作方法,因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
3. 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多吃汤面条、拉面条、烩面条,里面放些干菜、酸菜或新鲜青菜。有些地方的人爱吃清水面条,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条汤内搅入面糊,这种带糊的面条,人们俗称为“糊汤面条”
4. 夏季人们多吃捞面条,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在凉水或阴阳水(开水掺凉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苋菜、荆芥和黄瓜丝,吃时清凉利口,防暑降温
5. 春秋季人们多吃卤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喜欢用蒜苔和豆角做卤面。因为这些菜是做卤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时候,也是人们吃面条最多的时候,平时三两天里最少要吃一顿卤面。
6.市面上出现了彩面,顾名思义,营养彩面并非靠色素来添加颜色,而是利用蔬菜和水果加入面条里面,让面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同时又能拥有普通面条所不具备的营养。
⑥ 阳春面到底是怎样的面
阳春面
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85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