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如何加强创新
扩展阅读
去杭州旅游去哪里好去 2024-12-26 18:17:58
在厦门如何定婚车 2024-12-26 18:15:56

上海如何加强创新

发布时间: 2022-12-30 16:13:36

1.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进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金来源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是市政府设立的,专项用于支持本市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补助性资金。其目的是鼓励本市企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型企业。
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需要,可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二、支持方式、范围、补贴标准
1、使用方式
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方式主要采用无偿资助的方式。
2、使用范围:
(1)为鼓励企业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活动,对列入《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项目研发资助,资助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经认定的“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每家给予创建补贴60万元;其中,对经认定的具有行业研发、幅射功能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不大于100万元的补贴。
(3)为鼓励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和能力,重点支持承担国家和本市重点项目的企业引进国际一流的研发仪器设备,对企业购买国外先进研发仪器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可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资助标准一般不高于所购仪器设备价格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4)鼓励和引导本市骨干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对列入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的项目并已取得首台机业绩突破或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可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研发资助,资助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5)鼓励项目业主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引导项目业主对国产首台(套)设备投保。对本市用户单位购买使用列入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业绩重大突破计划的重大技术装备,经市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核准,可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对用户单位给予适当风险资助,资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所购设备价格的10%或保费额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6)为鼓励企业用引进技术提升产品水平和附加值,对列入“中国鼓励引进目录”的技术并开展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认定后可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项目研发资助,资助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可在上述支持范围中选择一种申请,但不得同时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范围内容申请支持。已通过其它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不再给予支持。
三、资金申报和审批程序
1、由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指定的信息网络和报刊等新闻媒体,发布重点领域指南及相关项目申报信息,同时公布各专项的申请范围、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资助方式及受理部门等。
2、按照市经委等部门公布的各相关专项的申请范围、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及途径,企业可申请将本企业的项目列入专项计划。
3、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
4、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专家评审推荐意见或评估机构的咨询意见,结合重点领域指南以及申请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人员、资金投入和生产条件等综合情况,在规定期限内确定并下达相关专项计划或公告专项目录。
四、申请条件及须提交的材料
1、申请企业条件:(1)在本市登记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2)企业研发投入占年度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本市同行业平均水平,且具有承担相关项目的基础条件和能力;(3)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4)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和纳税信用良好。
2、申报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项目申请书,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内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研发内容和技术创新点等)、项目起止年限、项目进度安排、知识产权的评估和分析、项目总投资、申请专项资金数额、其他资金来源及其企业相关资质证明等;
3、使用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入市经委固定资产项目库,并附有关批准文件,即经有权限的相关政府部门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五、资金使用监督和项目评估管理
1、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实行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合同应包括:项目名称和承担企业、项目履行期限、项目内容和主要经济指标、验收标准、专项资金补贴方式和数额、违约责任、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等。
2、市财政局根据市经委审核上报的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情况和拨款申请,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将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
3、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
4、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对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稽查和审计。
5、获得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在实施中出现项目合同规定的特殊情况时,经市经委等部门批准,可以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项目单位在合同解除前已取得且尚未使用的专项资金,应当在合同解除后即予返还市财政部门。
获得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业,两次被撤消项目的,该企业三年之内不得再申请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6、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应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应与合同书相一致,严禁超范围超标准开支,项目结束应进行专项审计。
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除按国家规定对项目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外,还将进行以下处理:限期收回已拨付的专项资金;予以公示并取消项目法人和项目负责人继续申报项目的资格等。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上海市财政局
2007年5月29日

2. 上海跃升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当地有哪些措施值得借鉴

首先是可以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在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一致管理的,进一步优化简化服务环节和流程,统一营业执照和资质申请审核标准和时限,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见性。

要知道是上海承担着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功能。需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确保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的稳定运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真的很重要。这意味着上海这个连接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血液”并没有停止。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3. 推进上海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是什么

1、中国高度重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已将发展智能汽车提升为国家战略。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汽车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汽车工业是上海市重点发展分支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上海汽车制造业2020年实现产值6735.07亿元,占上海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8.6%。具备汽车智能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国内主要城市已将智能汽车作为本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智能汽车发展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将有助于上海汽车产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和占领战略。

4、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战略有望实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能汽车的深度融合。智能汽车属于智能交通司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重要载体,是智能交通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上海也成功入选住建部公布的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慧网络联合汽车协同发展6个试点城市。推动上海智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方便弱势群体出行,最终实现人、车、城的完美融合,充分发挥汽车革命造福社会的作用。

4. 如何创新来沪人员管理

一、分类指导,客观分析上海劳动力市场需求
二、总量控制,完善人员服务管理目标和原则 本文来自派智库
(一)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思路
1.高度重视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人口总量增长过快,结构不尽合理,而管理体制和手段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上海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尽快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既是应对上海严峻人口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2.明确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和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合理控制人口总规模,逐步调整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规模、结构和素质与产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机制;理顺人口管理体制,整合人口管理资源,创新人口管理手段,提高人口管理能力,将人口管理切实覆盖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单位。 Piffle365.com版权所有
3.坚持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原则。一是人口发展与人口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与城市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管理模式和调控手段,遏制人口规模过快膨胀。二是人口管理与人口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体现管理,创造便民利民和安居乐业的环境,保持城市人才竞争力。三是人口管理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整,建立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调控机制。四是人口管理与城市综合管理和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人口管理的强大合力,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派智库-Piffle365.com
4.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的调控作用。认真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产业规划与人口规划、城市规划的衔接。根据人口调控目标制定相适应的房地产业、个体工商业、传统制造业等产业调控策略。实施鼓励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劳动力技能、素质结构充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二)健全人口管理法规体系

1.构建人口管理的法律保障平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和完善适合上海市情要求的人口管理有关规定,将人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完善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的有关规定。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入户门槛,设立全市统一的入户条件和程序,开辟技术技能迁户、投资纳税迁户等入户渠道。稳步、适当扩大户籍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发展的稳定性。 内容来自Piffle365.com
3.完善来沪人口就业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来沪人口就业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创新来沪人口就业管理机制,推行劳动保障卡制度,完善来沪人口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和劳动合同管理;强化用工单位对来沪人口就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劳动用工行为。

4.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关规定。坚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强化综合治理,堵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漏洞,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 内容来自Piffle365.com
5.完善暂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管理有关规定。按照管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接受入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明确管理范围、职责和程序,逐步有序地解决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创新人口管理体制

1.建立和完善人口综合管理架构和网络。健全市、区、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四级人口管理机构,形成人口管理的四级网络。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政策、统一协调”的模式,成立市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各人口管理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没立市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人口办)。市人口办负责拟定人口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人口管理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区、镇街道办事处均应设立人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区、镇街道办事处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与区、镇街道办事处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执行市人口管理决策,组织、协调和检查人口管理的有关工作。社区具体承担人口管理具体事项。市人口办负责制定各级人口管理机构工作协调的有关规定。

2.明确对暂住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重点。针对职业、住所、来(户)时间和流动性的不同,将在沪暂住人口分为不同类别,明确管理重点。对有固定居所和正当职业的暂住人员,其居住社区、工作单位以提供服务为主,共同承担管理职责,并纳入社区和出租屋管理;对无稳定居所和职业的短期流动人口,要强化人口登记申报制度,重点实施治安管理和居住管理。
3.推进人口管理由“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转变。理顺人口管理关系,推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区政府、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暂住人口管理的责任主体,合理划分市职能部门、区政府及镇、街道办事处在人口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涉及人口管理的各职能部门的管理重心、管理权限、管理队伍和管理经费要向区、镇、街道办事处下移,实现区和镇、街道办事处人口管理的责、权、利的统一。

4.完善“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措施。全面推行出租屋租赁合同登记、治安、安监及计生等综合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出租屋暂住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切实改变出租屋业主、雇用单位只收租、只用人、不管理的状况。将居住于工厂宿舍、建筑工棚、自购屋等各类住所的来深人员全部纳入登记和管理范围;加大居住证管理力度,做到来沪人员一人一证,依证住房、就业等;加大“以业管人”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限度改善来沪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从业人员管控。

5.实现以社区为平台的人口属地化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依托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成立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人口登记、统计、计生、劳动保障等业务“一站式”受理,提供“一条龙”服务。依托出租屋管理队伍,进一步整合公安、综治、计生、统计等部门的暂住人口管理辅助资源,建立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承担暂住人口具体管理职能,由区、镇、街道办事处人口办统一领导,业务上接受市、区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内容来自Piffle365.com
6.形成人口管理的协同合作机制。市人口办要加强对全市人口综合管理的工作指导,建立人口管理职能部门与工商、城管、规划、国土房产、建设等职能部门的合作沟通机制。由市人口办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掌握人口管理动态,及时研究和拟定人口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三、源头治理,健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1.强化登记制度。由于居住证管理实行自愿原则,在现有政策既无吸引力又无强制力的情况下,部分来沪人员主动办证意识淡薄,仅靠协管员单方面的督促,工作有一定难度,对一些高危人群在信息采集中也缺乏有力抓手,绝大多数的房东及用工单位对外来人口登记持消极态度,影响了来沪人员的办证率。从前期针对各单位人口管理信息采集情况的检查结果看,登记还存在一定差错率。
2.打击非法经营。来沪人员有一定的服务需求,衣食住行乃至就学、就医逐渐形成了自我服务的“生态链”,无证设摊、黑车、黑中介、黑诊所等非法经营应运而生。在食品安全管理、非法行医取缔等方面工作量大,仅宝山区大场镇内的非法幼儿园就高达16家,地处大场镇区域M7号线沿线八个站点不正当经营的摩托车、三轮车最多时高达1050辆,尽管多次执法,但目前仍有250余辆在各站点出没。镇(街道)受到执法资格合法性的制约,处置难度大,强制力不够。在监督过程中,偶有抗法行为,打击不力影响了社会治安,仅2011年全区刑事案件中,来沪人员作案占总量的85%,犯罪的恶性程度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
3.取缔群租居住。随着宝山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一定时期内大规模的人口导入状况很难改变。基于来沪人员易于聚居的特点和较低的生活水准,群租现象在一些地方较为突出,相近地域、行业来沪人员的聚集,对一定区域内基层社会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4.拆除违法建筑。特别是城乡结合地区,违法搭建现象仍较突出,虽然近年来一直在集中整治,但由于和居民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拆除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个别地区违法建筑有所“回潮”。如宝山区共排出外来人口重点区域23个,重点房屋2677间(其中小发廊、足浴店、小旅馆等有人居住的“六小”场所284问;违法建筑、危棚简屋、田间窝棚出租2027间;单位闲置厂房出租居住和仓库改建宿舍出租89间;建筑工地工棚243间;医院、交通枢纽、大型停车场周边用于出租房屋34间)。 Piffle365.com版权所有
5.整治特殊地区。驻军多、部市属企业多是宝山区特点,近年来,绝大多数部、市属企业和部队把闲置的房屋租借给外来人员居住,由于管理权限的制约,造成了对那些入住在特殊部位的外来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大场机场附近的凯红市场,土地、房产都是部队的,里面居住了2000多名外来人员,存在严重的治安、消防隐患,尽管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排查、整治力度,但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根治。

四、完善政策,建立科学的人口导入机制
(一)完善就业保障政策
1.加大在沪企业一线工人参保力度。2012年4月1日起,在沪施工企业来沪从业人员开始参加城保,同时停止参加综合保险。具体涉及到政策调整前2012年3月底,全市在沪施工企业参保总数达58.17万人,而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仅有数千名在沪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办理了城保,绝大多数在沪施工企业的一线工人未参保,宝山区情况与全市情况基本一致。为此建议,人保部门加强对在沪施工企业一线人口参保的管理力度,按政策确保应保全保。

2.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力度。宝山区灵活就业来沪人员总量已达一定规模,针对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缺失为大量来沪人员涌入并滞留上海提供了可能。这类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在宝山区主要体现为从事流动摊贩、家庭小时工等工作的来沪人员。同时,宝山区这类人员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这一人群暂未纳入上海市社会保险体系。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导致此群体长期处于缺乏有效管理的状态,为其滞留本区域或从事某些违法行为提供了可能。

3.鼓励使用沪籍劳动力。上海于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收缴管理费的方式对用工单位使用来沪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并于2002年9月出台了综合保险相关政策法规。使用来沪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成本相对本地劳动力更为低廉。2011年7月,“综保”转“城保”后,使用来沪从业人员仍然较使用沪籍劳动力节省。为此,建议:一是创造条件、环境,政策鼓励企业大量使用沪籍劳动力;二是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用工情况加大管理力度。 Piffle365.com
(二)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

1.无证照经营的存在伴生了来沪人员的集聚。无证照经营涉及面较广,主要以餐饮、食品加工零售、美容美发、沐浴、足浴、棋牌、游艺厅、KTV、废旧物品收购等低端服务业为主,约占无照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70%以上的从业者为来沪人员。有的地区还形成了无照经营集聚区。一方面,大量人员从外省市进入上海,由于技能、知识缺乏,无法找到就业岗位,只能靠从事无证照经营来谋生。另一方面,无证照经营凭借所谓的“灵活、方便、廉价”特征,在物价不断上扬的形势下,已融入低收入群体尤其是来沪人员的市井生活之中,成为这一特定人群相对的稳定需求及赖以生存的基础。为此,全市上下应形成合力,加大对无证经营者予以坚决打击;同时,对房屋出租给无证经营者营业行为,企业使用无证违规劳动力行为予以全面清理。
2.偏低的产业层次吸引了大量来沪低端就业人员。宝山地区产业结构现状是二产占比为62.5%,行业多集中于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三大传统行业。据统计,宝山地区就业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制造、批发零售、交运仓储和商贸、电子服务业(话务员、营业员、传呼员等)等对就业者素质要求不太高的行业(四业合计就业数占就业总人数的近80%)。显而易见,区域就业结构的现状,与目前区域内存在大量文化不高(初中以下占84.6%)、缺少专业技能、仅靠简单体力劳动维持生存的来沪人员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为此,建议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制订劳动者素质要求标准;对传统产业在加大转型力度的同时,对企业将非技术工人视同技术工人使用的现象予以清查,严格执行岗位用工标准,加大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行为监督力度。

(三)加大居住证制度的推行力度

1.法律支撑尚不够到位。当前,人口管理中适用的法律条款,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其中,《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针对房东不按规定登记承租人身份证件或将房屋租赁给无身份证件的人,处罚对象为房东,处罚标准为500元以下及警告;《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主要针对用人单位以及中介机构,不按规定如实登记来沪人员信息或中介对象信息,处罚对象为法人机构,处罚标准为200~1000元罚款及警告。以上两部法律法规,虽然对来沪人员在上海的居住和就业等环节上都规定了身份登记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失对来沪人员本人在申报登记个人信息上的制约,导致人口信息登记采集工作都处于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而对于房东、用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法律义务:一方面,这些房东和法人的法制意识还远没有达到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的程度,普遍执行情况较差;另一方面,在当前公安机关大力倡导执法为民的背景下,因人口登记原因强行处罚房东或单位法人,其执法赢得的社会反响和震慑作用远远抵不上因强制执法造成的抵触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实际操作性不强。为此,要在加大法律执行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对物业部门、居委会应赋予一定的社会管理义务,形成对住房的网络管理体系。 Piffle365.com版权所有
2.居住证未能成为来沪人员在沪居住就业的强势凭证。依照《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来沪人员在沪居住3天以上,就应当到居住所在地的人口管理部门办理《临时居住证》,在沪有固定住所且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以办理《居住证》。同时,该文件也规定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为来沪人员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实施行政管理中,应当查验其居住证件。但现实情况是,来沪人员中约有30%的人员未办理居住证。除因子女就学、办理工商执照、学习驾驶等不得已的情况必须办理居住证外,多数来沪人员对办理居住证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居住证未对其在沪居住就业形成障碍,外在驱动力不足;二是办理居住证可预见的福利或实惠不足,缺乏主动性;三是办理居住证件的前提之一是合法住所,大量居住在非法搭建或非居住房屋中的来沪人员不愿增加生活负担而搬家,从而放弃办理居住证件。归纳而言,在现行的政策法规中,各行政职能部门对来沪人员凭居住证享受服务和接受行政管理的强制性措施不到位,导致居住证无法成为来沪人员在沪居住就业的必备要件,这既丧失了居住证作为人口信息登记的基本载体的统计功能,也未能实现以居住证为来沪人员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设计初衷。为此,居住证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居住证的要求,加大执法处罚、监管力度,企业等用工单位房屋管理部门等应严格执行居住证的标准,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监察力度,真正把居住证政策执行好。Piffle365.com版权所有
(四)建立全市统一的来沪人员信息平台
人口宏观调控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产业升级、用工规范、租房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也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4个行为主体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实效。但当前公安、人保、教育、民政、人口计生、卫生、工商、人口办等部门是各自为政,各部门的政策、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高,协同协调能力差,导致无法有效引导外来流动人口有序流入;整合资源的力度不够,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共享不够,未形成统筹管理的合力。因此,应在来沪人员信息管理上加大统一平台建设,各部门共享来沪人员信息资料,以利于统一管理。

5.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综合性、开放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战略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第四条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推进保障科技创新;坚持面向科学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全球视野,以开放引领创新;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超大城市治理。第五条本市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工作。

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第六条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推进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政策制定、重大投资以及区域联动等工作。

市科学技术部门负责协调组织本市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推进本市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市教育部门负责指导本市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推动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联动。

市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指导本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市商务、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资源、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监管、司法行政、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第七条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应当明确推进建设的战略部署、阶段目标以及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责任主体。区人民政府提出本行政区域开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并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整体布局重大战略项目、重大基础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根据区域定位及其发展优势,完善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城市空间布局。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优化完善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与联动管理,优化整合财政科技投入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统一的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和信息公开平台,实施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接受公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第九条本市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良好环境,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本市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广泛合作与协同发展。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情况以及阶段目标实现情况。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构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发布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报告,公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生态等方面的情况。第二章创新主体建设第十一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依法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平等获取科技创新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6. 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

第一条为发挥以张江为引领的生物医药科创策源和产业生态优势,实施国家战略要求,促进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浦东新区形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浦东新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相关促进保障活动。第三条本市坚持制度引领、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开放合作、风险预防、科学规范的原则,推进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议事协调机制,深化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作,统筹协调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工作机制,加强以张江为引领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推动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浦东新区相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保障工作。第五条市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统筹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市和浦东新区发展改革、科技、商务、卫生健康、药品监管、医疗保障、财政、规划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地方金融监管、绿化市容等部门以及海关等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和本规定,负责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工作。第六条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设立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规划、重点布局等事项开展科学论证,提出意见建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建议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决策的重要参考。第七条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人体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纳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调促进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展人体细胞、基因技术研发和推进产业化进程。

市和浦东新区科技、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当强化对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人体细胞、基因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监管,加强风险管控。第八条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准许范围内的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探索对其开展跨境研发所需的货物(含材料、耗材、试剂等)实施保税监管。

按照监管部门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要求,浦东新区相关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根据国家规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符合环保要求的医疗器械保税维修业务;浦东新区特定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可以根据国家规定开展出口高端医疗设备的返境维修。维修后的医疗器械,应当根据其来源复运至境外。第九条浦东新区具备药品商业化规模生产条件并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物医药企业,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申请药品生产许可的,在承诺临床样品的生产条件与申请上市许可阶段的生产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市药品监管部门可以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第十条浦东新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自行生产药品,也可以依法委托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经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核准后,浦东新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委托本市范围内一家以上符合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市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做好指导、服务,并配合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开展相关审查工作。

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不得委托生产,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一条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浦东新区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具体办法由市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市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第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可以批准浦东新区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进口少量临床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当在指定医疗机构用于特定医疗目的。

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对临床急需进口的少量药品和医疗器械开展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研究,探索将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加快上市。第十三条本市按照国家有关授权,在相关区域内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浦东新区药品和医疗器械交易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业务。

市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结合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保证经营质量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优化药品批发经营许可实施,满足药品现代物流需求。

7. 科技创新对上海发展第二产业的有利影响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迅速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始性创新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趋紧密,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同步,原始性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人类基因组、纳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间成果的过程中迅速申请专利,有些就实现了产业化。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创新,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呈现出群体突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的技术群及相应产业群的竞相崛起,因此在单项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生物信息技术,就是IT和生物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产生的新技术。据专家估计,它的应用可以降低药物开发成本30%,并使开发进程加快两年,同时生物信息技术将会对食品、卫生、农林牧业以及信息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成为提升和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一是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术从传统产业发展出新品种和新兴产业,三是促进传统产业装备的现代化。据分析,近年来IT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5%,1999年IT使全美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增长了6.4%。
第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并往往领先于产品的生产。例如,在互联网应用前就先有了IP协议,在高清晰度彩色电视和第三代移动通讯尚未商业化之前,有关标准之战就已经如火如荼。
以科技为动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科技工作为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个措施是提出并实施了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三是加强了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加速863计划成果产业的集成;四是实施火炬计划,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发展动力,极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6年的6000亿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2003年达110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5.1%。
第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开始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的技术,以龙芯为代表的芯片技术获得重要突破,大唐电信提出的CDMA标准成为世界电信的三大标准之一,使我国拥有了科技产业标准。涌现出了一些知名技术企业,如联想、方正等。据国家高新区的统计,2001年上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539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00亿元,同比增长34%。
第三,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开发成效显着。200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共开发新产品项目12000项,投入新产品开发经费167亿元,增长了25.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416亿,比上年增加88.8%,新产品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3.4%,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国家53个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42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高出全国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3%。目前国家高新区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国的50%以上,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面临科技创新薄弱和竞争力不强等严峻的挑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主体地位亟待加强。2002年我国发明专利中国外授权占到72.3%,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国企业出口量占到82%,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3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技术缺乏。据调查,目前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我国企业掌握的关键技术还不到一半,由于高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因此附加值较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值的比重一般占30%以上,而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面临日益严重的知识产权壁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高科技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2002年我国有71%的企业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39%的出口产品遭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不完善。研究、开发、产业化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不能形成联动,致使出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期,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从质量向效益型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导,大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现代科技发展200年的历史表明,重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的。到目前为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在这一体系中,大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来自企业,。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题,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同时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形成以产业配套的产业集权,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如不通过生产环节就无法实现创新目标,完整的创新链应包括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三大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模式。特别是在市场的创新活动中,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我们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同时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过去我们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模式应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为核心的组织产、学、研的联合。
第三,深化实施以标准、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国际标准体系创新的能力不断影响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利益格局和竞争能力,我们将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政策,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四,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国家将继续从社会经济与国家发展的需求中,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为目标,从事原始型创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资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争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取得产业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竞争。
第五,促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53个国家高新区,十几年来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重要发展的力量。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科技部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口号,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的软硬环境,使之自主服务。
第六,创造环境,扩大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健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形成技术与资本、互利互动的有效机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起点、水平和效益。同时要改变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外来技术的局面,在重视科技与智力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

8. 2019年0113上海申论(A):创新驱动与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结合给定材料,以“创新驱动与追求卓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文章:

创新驱动与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市勇立潮头,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驱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迈上了卓越之路。可以说,创新驱动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条件,而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卓越,就需要强化创新。

创新驱动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条件。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驱动力,没有创新的驱动,中华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强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卓越成是离开了创新的。英国在18、19世纪领先于世界,是因为掌握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主动权,美国在21世纪领先于世界,是因为掌握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动权。英国、美国在当时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卓越的国家,为何?是因为技术创新。今天的美国依然是世界老大,为何?因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发达的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卓越的成就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有赖于每个城市、每个国人为之奋斗。

上海作为中国的东方明珠,经济发展飞速,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已经实现了卓越。这种卓越成就离不开技术创新。就拿张江示范区来讲,张江牢牢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贯彻执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加强技术投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比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6万件,上市公司593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近5万亿元。这说明了——创新带来卓越。但创新之路没有终点,追求卓越也一直在路上。因为我们依然存在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中美贸易战中我们被卡脖子的惨痛教训警醒着每一个国人:在技术创新方面,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要在创新上追求卓越。此话该怎讲呢?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要在创新领域掌握高精尖技术,比如量子技术、芯片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要站在世界最前沿,领跑于世界。创新的领域和种类有很多,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关键领域实现卓越创新,就定住了发展的锚。在追求卓越创新方面,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等条件,应“铁肩担道义,钻研高科技”,勇挑重担,助推中国技术创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卓越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我们追求卓越,前提是要追求技术创新,并敢于在创新方面追求卓越,争创世界一流。如此,民族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