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
上海一本大学学校如下:、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Ⅱ 上海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
上海一本大学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1、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是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Ⅲ 上海16所一本大学排名
上海16所一本大学排名1 上海交通大学2 复旦大学3 华东理工大学4 华东师范大学5 上海财经大学6 上海外国语大学7 上海大学8 东华大学9 同济大学1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1 华东政法大学12 上海理工大学13 上海海事大学等。
Ⅳ 上海好的一本大学有哪些,最好多一点
复旦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 本科)
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同济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华东理工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上海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上海市,本科)
东华大学(“211”工程名单重点高校,教育部,本科)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本科)
(4)上海有什么比较好的一本扩展阅读:
一本:就是一本大学。即经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可在该省招收本科第一批此次考生的高校。目前我国的一本大学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其他主要部属大学及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院校(部分211高校招二本);另一类是主要以本省一本招生为主体,全国大部分省份一本招生为次的大学(一般是原中央部属高校下放后成为的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
Ⅳ 上海一本大学有哪些
上海一本大学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供大家参考。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2年元旦改为“国立。
Ⅵ 上海一本大学有哪些学校
上海的一本学校有:
1、复旦大学。
2、同济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华东理工大学。
5、上海理工大学。
6、上海海事大学。
7、东华大学。
8、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9、上海海洋大学。
10、上海中医药大学。
11、华东师范大学。
12、上海师范大学。
13、上海外国语大学。
14、上海财经大学。
1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6、华东政法大学。
17、上海大学。
1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直辖市上海。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由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校园、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国立高等医科院校。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
迄2020年4月,学校有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设有本科专业79个。
有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