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马桥以前哪个县
扩展阅读
广州13号线哪个站好停车 2024-11-21 02:15:56
什么的北京歌名 2024-11-21 01:50:22
杭州植物租赁一般多少钱 2024-11-21 01:49:21

上海马桥以前哪个县

发布时间: 2023-02-16 10:07:36

‘壹’ 马桥镇属于哪个区

马桥镇属于上海市闵行区
马桥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北畔

‘贰’ 马桥文化起源是什么

马桥古文化发现于我国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但特指的是位于马桥文化遗址中层的新石器末期文化,为太湖地区的一个典型遗存。

马桥遗址的发现,为论断上海的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断上海的成陆提供了珍贵史实,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但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

马桥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是最大的含马桥文化内涵的遗址。马桥古文化遗址含3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上层为春秋战国时代印陶文化遗存;中层为大量商代石、骨、陶器,为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即马桥文化;下层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和墓葬,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迹。其中以中层的马桥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马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各时期的陶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等,而且还有鹿角等大量的动物遗骸。

马桥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能使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马桥文化,推动环太湖地区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且还有利于夏商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比较研究,对探讨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存下面还有一条贝壳沙带,说明遗迹所在地是古代海岸。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位置和成陆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马桥文化时代地处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下,而叠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上,其时代应早于西周而晚于良渚文化,距今为3000余年。

马桥文化可能是起源于良渚文化而接受了南方印纹陶和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生活用具中炊器多为鼎,泥质黑衣灰陶,质软而细腻,陶衣容易脱落,制法多用轮制;生产工具如有段石锛、三角形石犁、石镰和石耘田器等,都与良渚文化的特征基本相同。

石器中,除了柳叶形或菱形带铤或带翼的石镞外,还出现大量的扁平三角形石镞。

马桥文化遗址的遗物中的陶器如觚、觯、尊、豆、簋、瓦足盘以及拍印的云雷纹等特点,与中原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的夏商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其年代应相当于夏商时代。

马桥文化陶器有三大陶系。夹砂绳纹或篮纹红陶约占1/4,器形主要是鼎足,有凹弧形、圆锥形和舌形3种。其次为甗和釜,甗是连成一体的甑和鼎的组合,炊器中鬲一件未见。

呈各种陶色的印纹陶约占40%,纹饰有脉纹、篮纹、席纹、方格纹、回字纹、云雷纹等,器内壁都留有填印窝;底部都是圆底内凹,有折沿弧腹的罐和盆、带圆把的杯和鸭形壶等器形。

在这些器物的唇沿上,有的注有一个或数个相同的刻画符号。灰陶、黑衣陶和黄衣灰陶,约占33%。都是平底或圈足器,器唇以素面为主,有的在肩腹部压印一条带形的云雷纹或鱼鸟纹。

上列各陶系陶器的制法,前两种为泥条盘筑法加轮修,后一种为轮制。

马桥文化有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那就是在马桥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在其他地区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而遗存的只是些粗陋的陶器杂件。

同时,作为马桥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结构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为简单。

这种现象,除社会发展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侵。沿海先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地。这一地区众多聚落荒废,人大批死亡,造成马桥文化突然衰落,与良渚文化风格传统渊源相中断。

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1959年,马桥文化遗址开始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发现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经过1960年和1966年两次发掘,得到了较全面的考察。1993年至1997年再次发掘,又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成为迄今已知最大的含马桥文化内涵的遗址。

马桥发掘报告系统、完整地整理、发表了这批资料,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夏商时期马桥文化遗存和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遗存,以马桥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2004年底至2005年春,为配合省道改线工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湖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工程涉及的图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图泽遗址的发掘,除了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堆积和良渚文化的墓地之外,重要的是发现并确认了马桥文化的堆积。图泽遗址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是马桥文化考古发掘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平湖地区史前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叁’ 马桥镇的历史文化

马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位于马桥俞塘村的马桥古文化遗址,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外,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同时在这里发现的一条宽约45米、厚1至2米以上、长度不明的面北向贝壳砂带,为上海成陆的“冈身”之说找到了科学依据。
马桥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可分5层: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临靠沙港河东侧。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镇上共有20户人家,镇区中央有一条4-5公尺的街径,全长只有50-60米。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这株紫藤,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距今500年。
这株紫藤的主藤一人合抱还余二三十公分,远远看去虬枝横空、亭亭如盖,柔枝纷披、悬架倒挂,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绒毯飞天而下,掩映了足足半个街面,每年清明前后,新枝勃发,生机盎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株古紫藤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明代大宗师董其昌、清代干隆皇帝都曾到达或居住于此,干隆皇帝的马匹还曾拴在紫藤树上,所以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拴马藤”的传说。
1989年,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投资900万元,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古紫藤园”,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 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顾言(1843~1914),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且有胆识。年仅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纽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纽、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筹款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着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以致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纽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强恕学校原址在今马桥幼儿园地界。1995年,经闵行区政府批准,原马桥中学和马桥中心小学分别复名为强恕中学和强恕小学,2002年年初两校合并现统称为马桥强恕学校。 在马桥镇西南角,靠近黄浦江,有个宅基叫韩仓,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居住过的地方。韩湘子出身在南阳,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养子。他自小学道,法力高深,考中进士,做了官。他年老辞去官职后,全家搬到云间(即当时的松江府,今马桥镇韩仓村),造了十排九庭心的场屋,南到黄浦江,北到拖尾巴桥。传说韩家还有四件世上少见的宝贝:一是金面杖,说是能撑住太阳;二是珠砂屏风,说是将它顺手展开,天上就会有彩虹;三是小石磨,往磨眼放一粒谷,磨子推一圈,就能碾出好几担米来;四是竹龙驹,虽说是竹蔑编的,但骑上它可以一跃千里。
有一年,韩家四小姐要出嫁。韩湘子为了显示韩家的全面,把金面杖和小石磨作了陪嫁。娶亲那天,男家撑了一条大船来,韩家大管家对他们千叮万嘱“船行半路,千万不可翻动嫁妆。”可男家人把他的叮嘱不当回事,反而对这些嫁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嫁妆船轻飘飘地开了。船到江心,有个脚趺想看看“宝贝”,随手从斗里捏了一把谷,放进石磨眼里就是推了起来,他刚推一圈,白米就象水一样流了出来,眼睛一刹,中舱囤满了白米,再过一会,前后舱也囤满了白米。大家这才明白韩家临出门时千叮万嘱不可翻动嫁妆的原因。可是后悔已经迟了,江内一个大浪卷来,连船带人一起沉到了江底。随嫁的“宝贝”也随之一起流失了。
几年以后,有个皇妃路过韩仓,看见如此大的豪门望族,就想打听清楚是谁家官邸。她刚下马来到韩家大门前,突然,皇妃身上挂着的珍珠,都“劈劈啪啪”一颗一颗地爆碎了。她吓坏了,立刻下令回宫。回到宫中,皇帝一听这等怪事,爆怒雷霆:“这还了得!即刻与我将怪物拿来!”皇上一声令下,一大群兵将开进了韩仓。韩湘子得知,却不动声色,仍然慢悠悠地喝着茶,吩咐管家到仓库提了一斗黄豆,前去迎战。管家知道主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心也安了。但当他带领家将出门一看,只见门外皇家官兵黑压压的一片,看得见龙头,望不见龙尾。一看这阵势,心里一慌,将一斗黄豆随手往地上一倒,回头拔腿就跑。结果,满地的黄豆一粒也没有变成兵,而官兵却趁势大举进攻,把韩家团团围困。韩湘子见法术失灵,只得带上珠砂屏风,骑上竹龙驹,腾云驾雾上天走了。韩家就此败落。
后来,人们看见天上的彩虹,就讲那是韩湘子在翻看珠砂屏;看见天上飞过流星,就讲是韩湘子骑着竹龙驹在天上巡游呢! 万寿庵: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9年有商店161家,从业人员272人,其中粮店32家、烟什店20家、南什货店13家、鲜咸肉庄12家、豆腐店11家、茶馆10家、棉布百货店10家。街道狭窄,沿俞塘北岸,长约600米,郭家桥至新石桥间120米段为闹市,店铺林立。花行、粮店、油坊、米厂分布于东西市梢。1949年碾米厂9家、榨油坊4家、轧花厂3家,共有从业人员93人。1958年,俞塘改道南移,镇区逐步改建。1970年,修筑贯老街中段长300多米成“十”字形的南北向新街,在中街路口形成集市贸易市场。镇区向北松公路扩展。70年代末起,居民住宅、商业楼、文化中心、影院、办公楼相继落成。沙港两岸老街旧貌依然。

‘肆’ 闵行区的历史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为4000多年前村落遗址,考古学界据此把上海成陆史上推2000年。
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建区之前,闵行区全境属上海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时,在上海县长人乡范围内。 先后属苏南行署区和江苏省松江专区。
清嘉庆年间在长人乡十六保十八、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二、三十三.八、四十二、二十七、东四十四五、西四十四五、四十六、四十七九、五十一、五十二、三十九图,十八保十三、二十七八、二十九、三十一图,二十一保头图、五、十三、九十一、六九、五十四五图。
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闵行、塘湾、曹行等乡自治区。
民国18年(1929年)地跨上海县第一、二区所属部分地区。民国35年属上海县闵行镇及莺寿、紫冈、荷溪、乐道、双溪、关曹等乡。
1949年5月解放初,属上海县第一、第二两乡联合办事处及闵行镇办事处辖。1949年9月分属江苏省上海县第一、第三区及闵行镇。
1958年10月属上海市上海县闵行镇及勤丰、群力人民公社。
1959年8月属上海县闵行镇及塘湾、曹行、马桥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上海市从上海县划出闵行、吴泾地区,建立闵行区,1964年5月闵行区撤销。
1981年2月闵行区恢复,1993年3月撤销闵行区,与同时撤销的上海县合并为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

‘伍’ 80年代有闵行区和上海县吗

借花献佛了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分长人乡和高昌乡,今闵行区地属上海县长人乡。吴泾地区向为农村;闵行,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民国即已开始建设。 民国7年(1918年),上海县属江苏省,与上海市分治后县治北桥。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上海县地区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县复原。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先后属苏南区、江苏省。因上海县辖地锐减, 1950年前后南汇县西部召楼区大部约99平方公里土地(召楼、杜行、水月、滨浦、闸港和鲁汇6乡)重归本县,改为杜行区即今浦江镇大部,及周浦区中河、苏民2乡之地24平方公里划入本县陈行区,即今浦江镇北部及三林塘沿岸之地。 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设闵行区。1964年6月闵行区撤销并入徐汇区,并改为闵行、吴泾两个街道。1981年2月恢复闵行区 1981年,恢复闵行区。将徐汇区的闵行、吴泾地区和上海县的15个大队划归闵行区管辖。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设在莘庄镇。三林地区划入浦东新区。 2000年,撤销华坪路街道、碧江路街道,设立江川路街道(驻碧江);撤销龙柏新村街道、航华新村街道,设立龙柏街道(驻航华);撤销吴泾街道、塘湾镇,设立吴泾镇(驻吴泾);撤销陈行镇、鲁汇镇、杜行镇,设立浦江镇(驻陈行);撤销纪王镇、诸翟镇、华漕镇,设立新的华漕镇(驻诸翟);撤销颛桥镇、北桥镇,设立新的颛桥镇(驻颛桥);撤销梅陇镇、曹行镇,设立新的梅陇镇(驻梅陇)。 2007年,闵行区辖4个街道、9个镇、1个市级工业区,161个村委会、331个居委会。

‘陆’ 为什么马桥划入主城区了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马桥划入主城区了的原因是马桥发展速度快,经济好起来了,被政府规划进入主城区了。马桥镇属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的发展还算是比较快的,这里面一面完成上海主城区的使命、完成城市化,一面还有一些农村需要处理。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主城区范围内,马桥镇位于西南角,这个地方是距离市中心原点最远的一个,在几年之前,马桥镇还有一半的地方属于阡陌田园,马桥镇进入了农田迅速建设、建筑迅速增多的阶段。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柒’ 马桥属于哪个区

上海闵行区马桥镇
马桥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北畔,总面积49.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约3.4万。

‘捌’ 马桥镇属于哪个区啊

马桥镇属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的发展还算是比较快的,这里面一面完成上海主城区的使命、完成城市化,一面还有一些农村需要处理。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主城区范围内,马桥镇位于西南角,这个地方是距离市中心原点最远的一个,在几年之前,马桥镇还有一半的地方属于阡陌田园,马桥镇进入了农田迅速建设、建筑迅速增多的阶段。

马桥镇城市化进程

马桥镇的城市化进程属于低密度方式,但是整体建设的规格却并不低,这里面已经建成了很多市级的设施。由于马桥镇在上海市闵行区黄浦江以西的地方,属于城市化比较晚的,因此也有着很明显的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既有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还有很多农村需要处理。

‘玖’ 上海县是现在什么位置

原上海县是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现在属于闵行区。原上海县内有:纪王、诸翟、华漕、新泾、虹桥、龙华、梅陇、莘庄、曹行、塘湾、马桥、北桥、颛桥、三林、陈行、鲁汇等地区,这些地名现在照旧保留着。
上海县是上海市原10郊县之一,位于上海腹部,与上海市区西南部犬牙交错。县境北端是东流的吴淞江;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从女儿泾入县境,在闸港折而迤北,经龙华镇东流入上海区,把全县分成浦西、浦东两部分。1983年,面积427.83平方公里,耕地38.7万亩;居民14.8万户,55.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69.6%和30.4%;辖有5个县属镇、17个乡。1988年,面积37844平方公里,耕地33.6万亩;居民12.3万户,41.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79.3%和20.7%。
1992年,上海县与老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上海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拾’ minghang县改区是哪一年

闵行区吧??

几次改来改去的,最近一次改成现在的闵行区是在1993年。

1949年5月解放初,属上海县第一、第二两乡联合办事处及闵行镇办事处辖。1949年9月分属上海县第一、第三区及闵行镇。
1958年10月属上海县闵行镇及勤丰、群力人民公社。
1959年8月属上海县闵行镇及塘湾、曹行、马桥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上海市从上海县划出闵行、吴泾地区,建立闵行区,1964年5月闵行区撤销。
1981年2月闵行区恢复,1993年3月撤销闵行区,与同时撤销的上海县合并为新的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