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话洋泾浜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深圳去哪里体检好 2024-11-15 06:54:05
猴研岛在哪里厦门 2024-11-15 06:51:54
广州的大学学费多少钱 2024-11-15 06:51:53

上海话洋泾浜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2-28 10:51:34

Ⅰ 什么叫洋泾浜英文

“洋泾浜”在上海话里多泛指学得不伦不类的人或语言。上海人以前把中国化的英语就称为“洋泾浜”英语。说到洋泾浜,就要从洋泾说起。
洋泾是上海旧时的一条小河浜,在黄浦江的东西各有一条。浦东的洋泾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填平。我们通常所说的洋泾浜都是指浦西的洋泾。洋泾从今延安东路轮渡口附近接受黄浦江的水,西流到周泾(今西藏南路),1840年之前,这一带荆棘丛生,是上海老县城北郊的主要墓地。1845年英租界建立,南界就是洋泾,1849年法租界建立,其北界也是这里。英租界在北岸修筑了沿河的“松江路”,法租界同样修筑了南岸的“孔子路”。所以这里作为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迅速热闹起来。上海最早的京戏馆“满庭芳”(今广东路靖江街)和“丹桂茶园”就出现在这里。上海第一家大型近代茶楼“丽水园”(今自然博物馆)也在这里。另外,上海道与租界的协约也多以《洋泾浜××章程》为名称。因此,洋泾浜也泛指洋场和租界。洋泾浜是英法租界的分界河,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所以洋泾浜上当时有很多桥。从东到西有:头洋泾桥或外洋泾桥(今延安东路外滩立交桥处),二洋泾桥(今四川路与四川南路接点),三洋泾桥(今江西中路和江西南路接点),三茅阁桥(连接棋盘街即河南中路与北门外大街即从人民路到延安东路这段的河南南路的接点,因原来有一道观“三茅阁”而名),带钩桥(也称打狗桥,据说因靠近狗市场而名),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和福建南路的接点,也称陈家木桥,外人叫泰勒氏桥,均以附近居住的名人而得名),东新桥(浙江中路和浙江南路的接点)和西新桥(云南路和八里桥街的接点,因东新桥和西新桥是洋泾浜上最晚建立的桥,所以叫“新桥”)。
由于这里是界河,所以很多犯罪人员就借英法租界和华界的边缘地带,逃避抓捕。又由于各方都不愿出资疏浚河道,维修桥梁,所以19世纪80年代起这里就是秩序混乱,污染严重。于是,经各方商议,与1915年填平了洋泾,拆除了所有的桥梁,把松江路和孔子路合并,称为“爱多亚路”,1945年命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改为“延安东路”。至今这里作为河流的标记越来越淡薄,只有东新桥,由于公交公司一直作为一个车站名字,而保留了下来。
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同时上海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达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直接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例如下面的竹枝词,就要用沪语或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

Ⅱ 上海话中的“洋泾浜”是什么意思从哪里起源的

洋泾浜就是指(通常在上海)一个人说本地话不标准,举个例子,北京人说上海话,话音里带着北京腔就是洋泾浜的意思.
起源嘛是因为很早以前,英国人到上海来做生意,因为上海人和外国人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在上海话的发音基础上讲英语.
用官方的形容来表达就是以当地方言母语为主,说出来的其他方言的话,就是洋泾浜.

Ⅲ 洋泾浜什么意思

洋泾浜 [yáng jīng bā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旧时 上海 租界地名。该地 华 人洋人杂处,语言混杂,一些人以不纯正的英语跟 英 美 人交谈(语法依据汉语,词语来自英语),这种英语被讥称为“洋泾浜”英语。亦泛指不规范使用的外语。

Ⅳ 请问~洋泾浜~是什么意思啊

按《上海闲话》的作者姚公鹤的说法,这是一种 “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
汪仲贤撰文的《上海俗语图说》中曾记载了洋泾浜歌诀: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
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
洋行买办“江摆渡”,小火轮叫“司汀巴”;
“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
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
“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
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

“洋泾浜英语”出自广东
“每讲早期英语,往往以‘洋泾浜英语’为代表,却不提或少提‘广东英语’,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应予正名。‘广东英语’才真正是英语在我国传播的最早方式!”“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座谈会上,作者之一的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的观点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Ⅳ “洋泾浜”是什么意思

洋泾浜
(yáng
jīng
bāng

洋泾浜,又名西洋泾浜。系黄浦江支流,浜身蜿蜒曲折,西入周泾(今西藏南路),即今延安东路自外滩至大世界路段。洋泾浜因通洋泾港而得名。明永乐初,黄浦江水系形成后,浜分东、西两段,境内浦东段为东洋泾浜,浦西段称为西洋泾浜。清干隆后,因沿浦筑上塘,浦东段不再通水,后逐渐淤塞。从此,浦西段便不再冠以“西”字,直呼洋泾浜,浜旁全是田野旷地,其间有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和水沟。
后来洋泾浜是变指带有其它语言(通常是使用者母语)特色的语言,因原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在英语中,等义的说法是皮钦语(pidgin)。
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看,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皮钦语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成为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
产生条件
大量移民迁入和殖民,移民迁入的情况,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殖民的情况,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产生。
民族、国家的邻界接触,这种皮钦语带有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如青海黄南自治州同仁县五屯镇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种汉藏混合语,即所谓的皮钦语。
间接接触,远距离的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
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多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所谓的皮钦语,这种混合语经过长时间演变,可能形成一种语言。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数百万人依靠皮钦语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海岛国家或沿海国家,皮钦语具有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地位。克里奥耳语的产生就是皮钦语发展典型语言。该语言源自十七世纪后的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由于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沟通。因此,带有殖民者语言的皮钦语就成了当地唯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随之就发展成克里奥耳语。
皮钦语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如上海皮钦语把“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属于脸的草”)。皮钦语在外来者的经济文化不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是一种短暂的语言现象。

Ⅵ 苏州人讲:“洋泾浜”,是什么意思

就是讲话是普通话和苏州方言夹杂的话 呵呵....

Ⅶ 上海话中的“洋泾浜”是什么意思从哪里起源的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它东引黄浦江水经八仙桥西流,北通寺浜(今慈溪路、重庆北路一线)、宋家浜(今苏州河),西通北长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泾(今西藏南路)。它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却四通八达。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被迫公布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同意把洋泾浜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外滩)南一带作为英人居留地。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又屈服于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的淫威,宣布将洋泾浜南、护城河(今人民路)北划为法租界。从此,本来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成了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而“洋泾浜”(或“洋泾”)一词,则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称。
当时随着大批从事经济掠夺的英商涌入,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交流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商业英语”,西人称作“皮钦语”(Pidgin English),华人则叫做“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主要特点就是以当地母语为主,夹杂许多英语词汇,属于不同语言人群进行联系的混合语言。
虽然皮钦语的摇篮是广州,但在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地位很快超过了广州,在英法租界之间的洋泾浜,便聚集一批无业游民,专以蹩脚英语为营生,牵合中外商人,促成商业交易。起初从事这种翻译活动的还是从广州来的老手,后来就逐渐本地化。

老上海把懂外语者唤作通事,而一般在洋行打过工,稍谙一些英语词汇,但读音不准、语法不通的人,讲的则是“洋泾浜英语”,他们通常被称作“露天通事”。 西人听了仅勉强可以意会。但是露天通事的出现渐渐规范了上海的皮钦语,并最终形成了洋泾浜英语。

冯泽夫等旅沪宁波商人在1860年编写了《英话注解》,这是上海出版的第一种“洋泾浜英语”手册。据统计,露天通事起先仅30余名,后增至200多名;“洋泾浜英语”的单词,大约700个。
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而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 [meik]读成[meiki:],将make变成了makee,同样将much变成了muchee。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把辅音“r” 说成“l”。如:“all-light(allright)”、“loom(room)”;把辅音“t”读成“chee”,如:“My-no- wanchee(Idon'twantit)
洋泾浜英语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 (表示吃或食物)。此外还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帐单),godown(货栈)。常用词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词大得多,这是由于洋泾浜英语对词汇采取了简缩遁辞和回避的策略。如,用catcheel(=catch)表示“得到”。

Ⅷ 洋泾浜是什么意思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的英语。



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Ⅸ 请问说上海话“洋泾浜”,怎么处理

那就多练习,或者干脆说普通话好了。

Ⅹ "洋泾滨"是什么意思

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即混杂英语,混合英语,英汉夹杂语,母语或者其他语言与英语混合在一起说。洋泾滨英语也叫皮钦语,为英文“pidgin”的音译,俗称“洋泾浜”(读yáng jīng bāng ,源于上海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属于“混合语”,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看,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指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皮钦语一旦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成为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

Pidgin English 而这个词指的是洋泾浜英语 是解放前在上海洋泾浜地区流传的一种中式英语,也泛指所有中式英语。例如, 上海话中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是原上海县城(今人民路中华路内)北郊的黄浦江支河,在江东(今浦东)的叫“东洋泾浜”,于上世纪20年代被填平,今天已很难找到它的遗址了;在浦西的叫“西洋泾浜”或“洋泾浜”,它也在1915年被填平改为马路,最初取名“爱多亚路”,1945年后一度易名“中正东路”,即现在的延安东路。1988年建成的黄浦江隧道就是基本上沿着旧洋泾浜河道进入黄浦江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