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游上海必做的9件事 感受上海本土风情
导语:上海的美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体会,需要时间沉淀后的慢慢品味。游上海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9个地方,它们会让你爱上这里。
1、外滩,看上海夜景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外滩自1943年起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外滩自1943年起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2、城隍庙,追忆旧上海、新美食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一般意义上的上海城隍庙是指黄浦区的老城隍庙,在旅游景点中都称为“豫园”,即原上海县城隍庙,这是个着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城隍庙的小吃可谓是非常丰盛,不胜枚举,进去之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南翔小笼、叉烧包、鸡腿饭、肉粽、三丝春卷、大排面、 蟹壳黄、豆浆、油条、素菜包、 紫米球、 椰奶紫米球、 红薯粥、开洋葱油拌面、 荠菜馄饨、重油煎馄饨、锅贴、生煎、宁波汤团、酒酿圆子、鸽蛋圆子、赤豆糖粥、鱼丸汤、炸臭豆腐、红薯粥、面筋塞肉、糯米藕、椰奶紫米
3、游走弄堂寻沪申风情
上海是一个摩登大城市,时尚、奢华、张扬是对上海的定义。在看到上海华丽的外在的同时,不知道你能否也可以看到上海的心脏以及灵魂深处。如果你想认识一下真实的、与众不同的上海,就去上海的弄堂转转吧,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万宜坊弄堂位于重庆路高架下,历史名人邹韬奋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弄堂里面还有其故居。这里没有那些富贵别致的西洋别墅、没有云起风涌的.历史背景,这里就是简简单单的上海“海派”风格的弄堂,或许邹韬奋也是因为这里真实、简单、低调,才会选择在这里度过生命中的那段平凡但真实的时光。
4、一条多伦路,看百年老上海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位于虹口区东江湾路146号,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多伦路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风格各异。多伦路文化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多伦路文化街聚首、呐喊、战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文化街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文化街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
5、衡山路体验小资生活
“小资”这个词,套在上海人头上似乎比全国其他任何地方地人头上都合适。例如衡山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里成了一条让人沉醉的街道:婆娑的梧桐树下,沿着街道轻盈漫步,可以看到精致的建筑,有故事的洋房,古典的教堂,街头的公园,私人的小院……
华灯初上时,那些散落在古朴梧桐树下的酒吧和咖啡馆,全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晕,落地的玻璃窗里透出来的是影影绰绰的人群,或许他们的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也不相同,但是却能够坐在同一间酒吧里,各自享受自己的心情而不相互干扰。优雅且独立,这就是上海小资的特质吧!
6、东方明珠塔“凌空步道”感受步步惊心
东方明珠塔坐落在黄浦江畔,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塔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位于东方明珠电视塔259米高的悬空观光廊——“凌霄步道”,可使你透过脚下的透明玻璃,俯黄埔江两岸全景,感受在云中漫步的感觉。站在这里,晴朗之时眺望四周,可将美丽的黄浦江与着名的外滩尽收眼底,远处的东海全景清晰可见。待到夜幕降临之时,只见满城灯光,如同银河泻落人间,夜上海的魅力顿时扩张,延伸向天空。这座大都市炫目的夜景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位于东方明珠电视塔259米高的悬空观光廊——“凌霄步道”,可使你透过脚下的透明玻璃,俯黄埔江两岸全景,感受在云中漫步的感觉。站在这里,晴朗之时眺望四周,可将美丽的黄浦江与着名的外滩尽收眼底,远处的东海全景清晰可见。
7、漫步朱家角,迷失写意江南古镇
朱家角镇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休闲设施闻名中外。名山名湖有淀山湖和“九峰”之祖——淀山;名园有课植园和珠溪园;名庙有朱家角城隍庙和关王庙(报国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名桥有放生桥、泰安桥(何家桥)、平安桥(戚家桥)、福星桥(西栅桥)、永丰桥(咏风桥)和廊桥(惠民桥);名店有涵大隆酱园、义成泰酱园、童天和国药号和俱乐部茶馆;名胜古迹有清华阁十二景之—圆津禅院、清华阁十二景之二—慈门寺、席氏厅堂、“三泖渔庄”及王昶纪念馆、柳亚子别墅——福履绥祉等等。
朱家角是典型水乡,盛产河鲜,出产淡水鱼类近60种,鳗、鳝、甲鱼、河蟹、河虾,活蹦鲜跳,应有尽有。镇上点心、食品业向来以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而名闻遐迩。茂林馆的鳝糊面,香糯可口,食后令人久久不忘;羊肉面酥肥不腻,另加羊血汤略带辣味,更是合人胃口。时令点心,花色百出,味美价廉。
8、看上海老洋房,与旧时光对话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徐汇区的天平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是上海市区老洋房最集中、品质最好的区域,占全市同类型房屋面积的39%,为全市各区之冠。
典型的有复兴中路克莱门公寓、复兴公寓,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园、新康花园等,汾阳路的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着名的花园式洋房住宅,尤其是五原路沿线的几十年来那种当年法租界优雅的韵味至今犹存。
9、闲逛田子坊,看上海老弄堂。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泰康路原本是一条小街,一个马路集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个世纪末,随着一些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画家黄永玉给这旧弄堂起了个“田子坊”的雅号。“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画家。取其谐音,用意精妙。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的色彩、多了艺术气息熏染。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
田子坊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逐渐改建成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被贴上了“上海的苏荷”、“视觉产业的硅谷”、“新天地第二”等标签,并逐渐走向世界。田子坊不仅招徕本地客“常来看看”,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来看个究竟,玩个新鲜。
田子坊,凌乱却不张扬,小资而又不乏舒适。每条巷弄别有洞天,大家挖心思利用空间展现创意。
Ⅱ 上海传说过的灵异故事有哪些其中最为离奇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吗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异传说,都有晚上不能去的“禁地”。有的是鬼楼,有的是车祸,各种民国故事流传至今,让人闻之变色。即使是在上海这块宝地,也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有的扑朔迷离,有的背离科学。今天,《探秘编年史·边肖》整理了上海十大真实灵异事件,分别是:延安路龙塔、徐家汇太平洋广场“宝贝对不起”、龙华寺“阴阳河”。
3.龙华寺的阴阳河
上海十大灵异书每一本都真实发生过。
龙华有个传说,不管你知不知道,就是龙华机场外的那条河,也叫阴阳河。外面的龙华寺是为了镇上的恶鬼不要逃跑。如果你晚上去,会很阴暗。以前龙华有两座塔,后来一座镇妖塔倒了。龙华的这条河叫柴河浜,很多尸体和骨头都被打捞上来了。当然很多都是战时,所以戾气更重。难怪自古就有“宝塔镇河妖”的说法。说起这座古庙,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西城康居国丞相有个长子,单名惠。他不爱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他被称为“康僧会”,坚持佛教敕令,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广交好友。他东游上海和苏州。有一天,来到龙华荡,看到这里的水天一色,尘土一尘不染。我认为这是一块修行的宝地,我就住在这里盖房子。
他不知道,这里的风景之所以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里修建了龙宫。广泽龙王看到这里住着一个和尚,非常不高兴。有那么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我想制造一场风波,掀翻和尚的草堂,把他吓跑。然而,龙王突然发现草堂里放射出一缕光芒,上面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走近一看,只见康僧会正在认真地看着,念叨着。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念的佛旨感动了。他不仅打消了自己原有的恶念,还上前对佛教界说:愿回到东海,把龙宫让给佛教界,以建设梵天。佛教界接受龙王的好意后,将龙宫改建为龙华寺,专程到南京拜见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忙修建佛塔,以安放他请来的舍利子。就这样,龙华寺建起了13座佛塔,13件舍利子。孙花塔的故事是上海妇孺皆知的。
揭露真相:整个故事看起来好假好神秘,比如龙宫,龙王和尚等。这些显然都是小说中的情节。你可以当小说来读,不需要当真。
Ⅲ 有什么事是你来到上海之后才知道的
我就是传说中的上海土着,至少四五代人在郊区生存发展到现在。经过多年观察,有一些心得体会。
我在郊区城区长大的,甚至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出过郊区,只是换了一个区(大家应该猜到了是哪个区)。小时候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了,郊区市区没什么差别,只是少了一些购物商场和饭店。过年过节的时候会去市区买年货吃大餐,其他日子在郊区自给自足(当然不是种田的意思)。很多市区人对郊区的印象还停留在种田养猪,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务农了一辈子,年轻人就几乎没有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户籍是上海,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把自己当成上海人,因为我们把去市区叫做”上上海”。我们的方言也和上海话不一样,我们都能听懂上海话,市区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我还记得上初中高中的时候,特别是理科老师,说着说着就开始说方言,而同学们甚至没意识到他们开始说方言了。郊区就像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外面的人不会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每一代人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甚至没想过去市区闯一闯。初中毕业去市区玩连坐地铁都不会坐,而家乡的地铁是这几年才通的。
后来渐渐长大和市区的往来就变密集了,等我意识到区别的时候是找工作的时候,因为不想跟爹妈一样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就去市区面试了很多工作。交通的便利,各种公共设施比如医院学校 娱乐 等等,要知道从我家到市区坐地铁都要至少一个半小时,而市区之间的交通很少有超过一小时的。家乡只有一个二甲医院,身体真遇上什么大问题还得去市区的三甲医院,而且不同医院的专场项目不同。到了大学更是翘课哪怕来回要4.5个小时也要去市区逛逛街。身边很多小伙伴到了高中就去市区读书了,到了大学很少有同学会去北方的学校(特别好的大学除外)。这个时候有些埋怨父母当初为何不留在市区发展,也许我现在的生活可以便利许多。当然我依然热爱我长大的这片土地,至少让我有一个独特的视野来回答今天的问题。
最后还是要认真总结一下排外的事,作为郊区人我也受到过市区的偏见,作为上海户口没少享受过它带来的福利。作为90后(当然也不年轻了),我观察的是至少我的同龄人大部分和我一样,既充满包容性,又忍不住抱团,但我们的抱团是出于老乡见老乡的心情,毕竟现在的上海不论市区郊区,本地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情况下,交朋友只看人品,聊天只看话能不能投机。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朋友来自哪里,即使已经认识很久了。
又要过年了,这个时候应该是上海人最想念外省人民的时候。整个城市瞬间空了,也失去了运转的动力。昨天坐飞机到上海,不用地图我也知道我到家了,因为只有这个城市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如星云密布,机上许多外国人都忍不住拍下这浩瀚的景象。这样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又哪来上海的今天呢?
我是80后,小时候也去过上海,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思维,也不会说看看高楼大厦,只是觉得跟着爸妈看哪里好玩就往哪里去。
毕业后去过好几次上海,特别是开车行走在上海市区的高架上才能发现什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了,我来自南京,应该也算不错的地方了,可是只有去了上海,我才知道那个差距真的是太大了。南京也有好几个商圈,高楼大厦也不少,但是我在上海感觉到处都是购物商圈,极少能看到那种每个都市都有的“贫民窟”,太繁华了。
另外,横跨黄浦江上的那一座座大桥,每一座建的都很好,特别是卢浦大桥,能让我感觉到现代化建筑的精髓,这是南京几座跨江大桥所不能比拟的。
还有,上海人也都挺和善,很少说会有粗暴的人出现。素质体现在细节上,晚上开车,对面极少会出现远光灯的车辆,这一点我很佩服,在别的地方这不多见。
魔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走势,希望他越来越好,向国际友人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素质!
没有去过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去玩一次,只有认识到了差距我们才会更努力的去奋斗!
我是2006年来上海的,来上海已经12年了。看到这个标题,我脑子里面努力回忆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地铁,那时候上海的地铁只有1,2, 3,4, 5号五条地铁线。
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每天上下班来回 4小时是常事,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公交是按路程收费的,而且空调车 2元起步。之前在老家公交1元随便你坐到哪里。
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大街小巷超多的便利店,盒饭卖得比老家饭馆的菜还贵。后来才发现,在上海,吃便利店是最低消费。
4,来上海以后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是平民消费。如果男女朋友约会带你去吃肯德基,那是看不起你。然而在大学时候,吃顿肯德基那就是奢侈。
5,来上海以后才第一次吃虾,蟹之类的海鲜。以前老家在内陆省份,很少有机会吃到虾蟹。
6,来到上海以后才知道逛街买衣服不起因为你需要,有时侯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打发休息时间。
7,来上海以后,看到老的石库门的房子,看到没有卫生或者公用厨房洗手间的老房子,看到一家几口挤在10来个平方的房子里面才知道,上海底层的居住环境是多么的窘迫。
8,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男人做家务疼老婆很正常,原来上海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9,来上海以后,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小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10,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的人太多了,有钱有闲,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才叫富豪,而且低调的有钱人很多,否则只能叫做暴发富。
1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女人比嫁个有钱的男人靠谱得多。
1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人培养孩子比没钱人培养孩子更努力,更拼。
1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上海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的城市。
还有好多,好多……
我是2017来上海的,之前没有来过,有心酸,有震撼,有喜欢,简单说下几点吧
1.晚上11点多到的上海,在火车上定的住处,刚开始房东说是床位,我没有概念,700一个月,二房东(后期才懂这个概念)也是安徽人,来地铁站接我的,到了才发现太震撼,一个3室1厅住了30多个人,我以为有被子,什么都没有,不敢洗澡,觉得不习惯,差点哭了,一夜没睡,玩手机玩到天亮,去公司报道,当天加钱900一个月,换了个客厅不住人的地方,住了2个月。
2.中途外派到福建,2018年才回上海,住火车站边上,中海万锦城,1000一个月的青旅,还有老外合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3.现在换到惠南镇,1000一个月,独立卫生间厨房,只是去公司要1个小时,感觉已经很好了。
4.在上海也待了很久,说实话,没有去一些景区玩过,没有时间,上海的生活节奏真的很快,压力很大。
5.地铁,之前只在南京做过地铁,在上海,天天地铁,感觉真的很幸福,比开车方便多了,就是太挤
6.上海人,我现在的房东就是上海阿姨,人真的很好,对我们外地来的年轻人很好,给我们做饭,洗衣服,中秋节还给我们准备了月饼和大闸蟹,天天看到我都说真的不容易,太辛苦了,很感动。
7.上海是一个相较公平的城市,不会像小城市那么黑暗。
这个我就要说道说道了,但不是地域歧视,纯粹的说出来大部分人心中所见所闻。
我头一次去上海,我才知道的,原来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海人,另一种是外地人,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过的。
上海人(本地人)特别的排外,倒不是歧视外地人,只是一种本能上的排斥,其实这就跟北方人认定的南北方是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辽宁的,他认为的北方就是辽宁往北,而南方就是辽宁以南???我头一次听说的时候,真的,他仿佛就是一个傻子。
这些是跟人所生活的地方差异有关的,上面提到的对上海人的看法,也就是我去了上海才知道的!
我在上海生活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最看不起外地人的,多数都是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外地人。
哪里都有各种人,素质不分地域。带着无脑偏见对待上海人本身也是一种歧视。
我江苏人,被祖籍同是江苏的“新上海人”歧视过,也被在上海的河北土豪轻视过,也被上海人慢待过。
但隔壁邻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跟我分享过零食,雪糕,小吃等等 美食 。帮我收过快递和外卖。
上海人收入高,福利好。比如出租车司机,这些人多数是隐形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但迎来送往,都很客气有礼。
你再看看那些在阿迪,新百伦,耐克专卖店的外地人服务员,他自己也是一个打工的,看人的眼神确充满傲慢。
还是那句话,哪里都有各种人,素质不分地域。
说来有点可笑,地铁这个东西在我去上海之前从来没有坐过,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乘坐地铁的,但是到了上海,我的出行又不得不乘坐地铁,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世界上怎么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啊,又不用等红绿灯,而且速度又快,在里面还不用晒太阳,真的很神奇,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地铁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还有就是,我刚出火车站,在一会的时间里,就看到天空好多架飞机飞过,虽然在农村也看到过,但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大上海的 科技 真的是又刷新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后来,我们去外滩游玩,当时到了那里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一点了,但是来玩的人还是很多,我觉得这个特别不可思议。还有就是这一带的繁华,高楼大厦真的是看得我目不暇接,太多了,太高了,有生以来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还有就是上海 科技 馆了,从没觉得一个 科技 馆会如此好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后来去南京 科技 馆玩了一下,真的是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除此就是这边的消费了,我们在路边吃了一盘盖浇饭,20多块,还是最便宜的,这个也是我来上海之前没见过的。
拍几张图片大家看看,地铁第一次见哦
作为从高考大省浙江考到上海来的学生,到现在自己的孩子开始接受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可能是被全国人民误会的一个大点。
以前听说的是,上海考分低,400多分可以上复旦交大,随便一个高中班里90%的人都能上大学。上海的学生也不愿意离开上海,反正本地的大学多得很。
到现在才知道,上海有一半的学生,在中考时就被刷下了,得去读中专、职校。上海的教育竞争,是从怀孕就开始的:
首先得是学区房,不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非常大;
一两岁就开始早教,爬也得比别人爬得快一些;
三岁开始上外教英语,这几乎是标配,再鸡血一些的家长会逐步加上钢琴课、识字课、拼音课、书法课、围棋国际象棋课、乐高机器人课等等,另外一到两门 体育 运动的培训也是少不了的。上海的培训市场可谓是红的发黑。
从中班开始,准备考民办的家长就开始一路发奋图强了,之前有各大奥数杯赛和英语等级证书,现在停止了,但仍然阻挡不住家长奋进的步伐。以前从来不知道上小学还得准备孩子的简历,到了上海,你作为家长,没有一手做漂亮简历的能力,简直连心仪学校的敲门砖都递不进去。
初中,开始分化了,上海的很多学校,都是双语学校,这就意味着其实你在初二左右,就得定下是走国内路线或者国外路线了。两种培育方式都不同,老师也会各有侧重地安排你的学业。
如果确定的是国内路线,各种补习班请上起来,家教请起来,因为家长根本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了。我们附近的一所初中以数学见长,什么意思呢,就是几乎所有的数学都是奥数题,我在孩子预初的时候,就看不懂他们的数学卷子了。(这里补充一句,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初中四年,其中第一年称为预初年级。)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的邻居,补课费用每周是8000,包括2000的物理补习、2000的数学补习、1000的英语和3000的陪读。
中考,上海的中考现在也开始变革,好的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推名额可以上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也有很多自主招生内推的名额上大学。所以看起来是大学的竞争,其实70%的比例在初中已经奠定了基础。
经过中考的分水岭,到了高中,能考上区重点、市重点的孩子,基本上大学是稳妥了。但上什么大学,常春藤名校、北清复交,还是一般的本科,还是看你的学校本身了。好的高中,申请海外名校是有自己的渠道和优势的。比如上海着名的神仙学校,每年参加高考不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在高考前就申请到海外名校走掉了。
上海教育的竞争大,还体现在一点:积淀。如果说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汇聚在上海,那么人家不仅是从父辈开始汇聚的,至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了。所以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都是家里6个大人齐上阵,谁擅长什么教什么。
所以,当你来到上海读书,发现,上海的本地生源怎么那么牛,不仅英语好(3岁开始学)、活动能力强(上海四大金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几乎都是 社会 活动家)、学习能力强(人家的独木桥竞争很早就开始了),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今年3月份,在上海这边找了实习工作,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7月份毕业离开学校,工作又从试用转为正式,算起来在上海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这座从陌生慢慢变得熟悉的城市,心中也有了一些别样的感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上海真的很大:
我的大学是在长春就读的(我是吉林省人),直到快毕业的时候,长春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才建设完毕已经规划七八年的地铁,而且只开通了地铁一号线,全程坐完只需要3元钱。而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就被地铁线搞糊涂了,我第一次知道了中途可以换乘很多站,看到了上海错综复杂的地铁路线图,而这些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上海很大!
2.房价不便宜,租房子也没好多少:
作为在上海苦苦奋斗的底层劳动人民,白天出入在宽敞明亮,地理位置优良的高级写字楼,晚上,乘坐拥挤的地铁,回到租住的不太宽敞而房价却‘嘎嘎贵’商住房,至少对于我目前的情况来说,每个月的血汗钱一大部分要开开心心,恋恋不舍的交给房东,所以上海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租房子很贵,这个也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和同在上海的朋友或周围的同事比比还好,大家不相上下,但是和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同学朋友一比对,工资水平和租房支出并不是相对持平的。再说到房价,坐标魔都郊区,房价也到了3-4万每平米,这在长春基本是不存在的!
3.工作机会多:
别的行业不谈,单说互联网企业或传统软件行业,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深得行业巨头的青睐,上海在这方面还不算突出,国内互联网企业巨头落地上海的还不算最多。当时我第一份实习是在长春的一家初创软件公司,公司主要是做软件研发销售,记得当时找实习还是费了不少心思,因为二线城市像样点的互联网企业凤毛麟角,初创外包小作坊比比皆是,这里并没有鄙视的意思,只是后来来到上海,也多是觉得二线城市普通一点的公司还是没办法提供给自己太大的平台去锻炼,去成长,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也接触了很多客户公司,所以在打开自己眼界的时候,也在感慨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能够提供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是真的很多!
4.上海的景点并不像传说的那般:
上海的景点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不需要花钱,只不过作为上班族,能抽出周末去逛景点,就必须忍受人挤人的尴尬!上海的大部分景点我也都去过,夜幕下景色华丽的外滩,灯火辉煌的南京东路,别具一格的新天地,富有古代园林气息的城隍庙,田子坊,七宝街,中华艺术宫……每次这些景点给我的感触就是人很多,但是当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又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略有差异,如果单纯从闲暇时间的消遣这个层面来说,上海的景观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概总结了这么多,对于那些耐着性子读完的朋友,还向您道一声辛苦,上海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属于你的别样天地!
没来上海之前,月薪3200,出去吃饭买衣服啥的都小心翼翼的,不敢乱花钱,一个月房租700,一年下来加奖金还存了2万。有一次,一个同学请我到上海玩,一顿饭就吃掉700多,喝茶又是几百,我顿时觉得自己像乡巴佬一样。后来工作换到上海之后,工资上去了,也慢慢适应了。
上海人大部分都是很好很热心的,他们节约的时候很节约,出去消费也很大方。当然,上海的消费也确实高,市中心一套6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租金要6500元每个月。
上海人喜欢清清爽爽的,喜欢有素质的外地人,不要乱插队,随地吐痰,上海人其实是排没有素质的外地人。
Ⅳ 有哪些是你去了上海才知道的事
一:上海的消费水平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高。
在没去上海之前,只要提到上海的消费水平,身边人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在这里一个月赚不到一万块钱,根本就活不下去,然后这种道听途说来的伪事实让我觉得以我的能力根本就别想在上海生存,所以在大学没毕业之前,根本就没有去上海上班的打算,但是事与愿违,后来毕业之后还是去了上海,到了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身边人所说的那么恐怖,就这么说吧3000块钱绝对可以活一个月,而且活得还很滋润,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身去经历一下的。四:原来真的会有自视清高的上海人。
说到歧视这种行为,在我没有出门上班之前,我只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虚空对骂的污言秽语,但是当我到了上海之后,我确确实实被某些上海人鄙视了。作为安徽人的我,自认为我们没有什么梗可以让别的地方的人拿出来品头论足,可是上海人告诉我,安徽是一个盛产渣男渣女的地方,并且也不认为我是什么好人,在听到上海人的这种评价之后,当时差点没把我的肺气炸,他们这种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的行为,可以说太无耻了,但是奈何这里是人家的地盘,我又不好当场发作,只能当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嘴臭的人。
Ⅳ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都发生过哪些大事件
1、1842年8月29日 《南京条约》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以及广州这五处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在这五处居住和经商。
2、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出台 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于华洋隔离居住的政策,并定出了英国人居住地的范围。
3、淞沪会战(别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标志两国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该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的全面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依据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上海被中华民国占领接管。上海自1842年摆脱清朝统治至1945年失去独特地位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5、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统治。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军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政府军占领上海,同时对上海实行军事管制,此间大量人员、财产和机构撤离。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上海近代史、网络——淞沪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