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现在原上海县城厢地区(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据方志记载,明弘治时城厢坊巷5条,嘉靖时10条,万历时11条,清康熙时25条,嘉庆时63条,同治时80条。上海开端口后,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随便,如“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因路旁有花园兼跑马场而得名,锡克教堂旁的道路称西[锡]克路(今广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个由26条道路组成的英租界干道网已具雏形,南北向、东西向各13条。同治四年工部局通过决议,规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东西向以中国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后,受英租界影响,也采用中国城市名命名道路。咸丰十年(1860年)后,工部局和公董局为了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先后越界筑成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闸路、麦根路(今淮安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四条军路,并越界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为上海最早的界外马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后,泥城浜以西地区路名多数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数以中国地名命名。本世纪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区又越界筑道路38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条,以中国地名命名的9条。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设施作专名,也有以法国人名、军舰名命名。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筑的东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国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济南路)等。光绪三十二年,法租界当局宣布将已筑道路,改为以法国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国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扩展,所筑道路绝大多数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国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区,道路整齐有序,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等俗称,广泛使用近百年。
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临时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张。这些政治主张在由闸北市政厅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来。与租界北西藏路相邻的四条新筑马路分别命名为汉中路、满州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对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总局路改共和路,新闸桥路改大统路,南川虹路改光复路等,表达了民国初年人们对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愿望。民国18年(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在上海东北建设新市区。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主干道多用辛亥革命领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黄兴路等;东西向干道命名三民路、五权路,南北向干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张。其他道路分别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为首的词组命名。民国26年11月,日军攻陷上海后,曾一度改成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对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路名的更名,大规模更改以西方国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宁路、哈同路改铜仁路、文监师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国各级政区名命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后两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采用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时又以“复兴”、“建国”等词组和“中正”、“林森”等国民党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开端口后,涌现一大批经济、文化类和企事业名称,其中部分较为着名的也起着地名的作用。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等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建筑。商业的发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条商业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中外闻名,成为上海市区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称。上海开端口以后建造的一批工厂、企业,成为上海地名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如着名的官办企业“江南造船所”,为高昌庙一带的代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苏州河南、西康路北端开设“江苏药水厂”,后居民集聚,形成区片地名药水弄。黄浦江两岸是码头、仓库集中地,着名的有公和祥码头、大达码头、其昌栈等。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设立的上海北火车站,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线接轨后,成为上海陆上交通的枢纽,“北站”还作为区片名使用至今达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业中的自来水、电力、煤气、邮电等着名单位,也往往成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于民国13年(1924年)的自来火桥(今西藏路桥),因桥南侧有英商上海自来水(煤气)房而得名。杨树浦发电厂,烟囱高耸,是从黄浦江进入市区的标志。服务业、娱乐业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业,如着名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着称一时,起着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卫生事业的发祥地,知名度较高的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仁济医院、广慈医院、公济医院等与人民关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区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围而没有明确界线的地域性名称。有的区片名历史上就已存在,如浦东、静安寺等。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旧的地理实体虽已消失,但地名却流传至今,衍化成区片地名,如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十六铺、提篮桥等。也有闻名当时的抛球场(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楼(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为历史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区均延续旧制,为20个市区、10个郊区。1956年,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区划显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将市属区减少至15个,郊区合并为3个。1958年,江苏省辖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10县,分两次划属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围。1964年,市区区划调整为10个区,形成10区、10县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吴淞区,1981年置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置宝山区,1992年改嘉定县为区,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置闵行区。1993年初将原川沙县和黄浦、南市、杨浦3区所辖浦东部分及上海县三林乡合并建立浦东新区。至1995年底,上海有14个区、6个县,共20个区县级政区地名。
街道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设立的以序数为名的办事处,1960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名称,一般以境内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其次为以区片地名命名,如闸北区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长宁区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园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区豫园街道。
农村县级以下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3年为区、乡(镇)两级制。1954年撤销区的建制,1956年乡、镇合一,改小乡为大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后,恢复为乡级建制。90年代初,先后撤乡建镇。至1995年底镇级地名已有208个,占乡、镇地名95%。乡镇名称的专名,一般以驻地所在的聚落名为名,如南翔镇驻地南翔;也有以所处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镇在吴淞之南;有以古称加方位词的,如茸北镇;有以岛名,如长兴乡、横沙乡;有以水体名,如石湖荡镇;有以山名,如天马山镇;有以区片、地片名为名,如宝山镇;有以路为名,如祁连镇(以祁连山路)。
行政村名称一般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自然村名为名,也有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如和平、民主、爱国、红星等。1958年公社化后,农业合作社改为公社所属的大队,大队成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时,这些以政治性词语命名的大队、生产队名因重名太多,进行了更改。新的大队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旧小乡、桥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则下,保留了一些由农业社名沿袭的政治性词语。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专名大多数沿用下来。沿海农场地区,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采用该农场名的首字,如新海农场有新海村、新开村、新阳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农场内的聚落地名,绝大多数首字为“海”、“青”。
道路名称,1949年5月后,首先对以国民党要人和外国人名命名的路名进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别改为延安路、瑞金路、石门路,“林森路”改为淮海路,“魏德迈路”改为邯郸路等。以后,又更改一些残留的以外国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将“伦敦路”改名横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进行了改动。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级 12-12 12:27
--------------------------------------------------------------------------------
不管什么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级 12-12 13:18
--------------------------------------------------------------------------------
老实说,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级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断扩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后,市政管理部门继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国省市地名命名的传统,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命名原则,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对应有关省市地名命名。杨浦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东北,路名就以吉林、辽宁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区地处市区的西北,路名就以陕西省地名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数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长宁区地处市区西南,路名以贵州省地名命名,有遵义路、茅台路、安顺路等。徐汇区以广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苍梧路等。浦东沿江一带以山东省的地名命名,有崂山东路、潍坊路、文登路(今东方路)等。1958年以后在市郊发展吴淞、安亭、闵行等工业区及70年代后期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外围的道路名称均根据其所处的方位采用相应省的地名命名。
浦东新区由于待开发的范围大,新建的道路多,仅干道以上的道路就达50多条,1993年,设立浦东新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组,在吸收国内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长处和各界意见后,于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体现浦东开发、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时代特征,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规划方案。方案体现浦东道路的层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别用于快速干道、主干道和各建设小区内的道路;专名采用“远东”、“世纪”、“中央”、“迎宾”等词命名。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改变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户区和市区的边缘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最初供产业工人居住,称为工人新村,70年代后期新村数量大增,遍及中山环路内外侧和郊县城镇,新村成为上海城市地区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个新村都有一个独立的名称,如曹杨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个小村,其名称多在专名后加序数词组成,如曹杨新村有曹杨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区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阳新村以曲阳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单位命名的,如商业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职业命名的,如海员新村;有以所在地旧名得名的,如明园新村,原址为明园跑狗场;有以吉祥美好之词命名的,如友谊新村、阳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于商品房出现,又有城市花园、共富新村等名称。
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初属农村地区的旧新市区、大场区、真如区、新泾区、龙华区等地区,现在已大部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当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没无存。50年代后期,在近郊建立工业区,使五角场、吴淞、彭浦、北新泾、真如、吴泾、闵行等地相继成为工业化地区,又有不少地名湮没,尤其是1972年动工兴建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1978年动工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共有200余个聚落名称湮没。1993年后,随着规模更大的浦东新区的开发,新区内大量的村落名称正在逐渐消失。农村居住区的总体规划、统一设计,也使农村聚落地名减少,如宝山区罗店镇新建的39个农民新村,拆迁了213个自然村。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原来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许多小工厂,迁至新的工业区。因此,在共和新路两侧、桃浦、吴淞、吴泾、闵行等地,大型工厂林立,工厂名成为当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娱乐场所,如上海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新华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等。对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产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会址”等纪念地名称。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层建筑名称逐年增多,不少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标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联谊大厦、华亭宾馆、上海商城、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及浦东新区内的金桥、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名称。地名是现代城市人文地理实体的“包装”,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区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层建筑用“大楼”、“大厦”的多,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房地产业兴起,投资者、开发商对物业名称很为关注,出现“花园”、“广场”、“城”等新的通名,在专名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命名习惯,出现如“新世纪”、“太平洋”等名称。
Ⅱ 上海有哪些地名
上海地名分类所有词条 A . 阿克苏路 B . 八仙桥 . 八埭头 . 北京路 . 北市镇 . 北站 . 北苏州路 . 宝山县 . 宝山路 . 滨江大道 . 白蕉 C . 场中路 . 崇明大道 . 川沙厅 . 川沙县 . 常熟路 . 成都路 . 曹家渡 . 曹杨路 . 漕宝路 . 漕溪路 . 辰花路 . 长宁路 . 长寿路 . 长江路 D . 东新桥 .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 东方路 . 东滩大道 . 大世界 . 大东门 . 大南门 . 大木桥路 . 大柏树 . 大洋桥 . 大渡河路 . 大自鸣钟 . 大连路 . 定海桥 . 定西路 . 打浦桥 . 淀山湖大道 . 董家渡 F . 复兴路 . 枫林桥 . 法租界 . 福州路 . 福建路 G . 公共租界 . 国权路 . 广中路 . 广富林路 . 拱极路 . 观海路 . 高安路 . 高科路 H . 华亭县 . 华亭老街 . 华山路 . 沪太路 . 沪渎垒 . 沪闵路 . 河南路 . 海宁路 . 淮海路 . 虹桥路 . 虹梅路 . 虹镇 . 衡山路 . 邯郸路 . 黄兴路 . 黄姚镇 J . 九亩地 . 九江路 . 交通路 . 军工路 . 剑川路 . 嘉定县 . 建国路 . 江宁路 . 江川路 . 江浦路 . 江湾 . 江苏路 . 江西路 . 金山卫 . 金山县 . 金山大道 . 金桥路 . 金沙江路 . 金陵路 . 锦绣路 . 静安寺 K . 凯旋路 . 控江路 L . 两港大道 . 临港大道 . 凉城路 . 卢家湾 . 娄县 . 绿杨桥 . 罗山路 . 老北门 . 老白渡 . 老西门 . 老闸桥 . 里护塘 . 陆家嘴 . 陆家嘴环路 . 陆家宅 . 陆家浜路 . 鲁班路 . 龙东大道 . 龙华路 . 龙华镇 . 龙吴路 . 龙阳路 M . 茂名路 N . 内环高架路 . 南京路 . 南北高架路 . 南市区 . 南码头 . 南阳桥 . 泥城桥 P . 平凉路 . 彭公塘 . 抛球场 . 浦东南路 . 浦东大道 . 潘家湾 Q . 其昌栈 . 庆宁寺 . 曲阳路 . 棋盘街 . 清浦镇 . 祁连山路 . 钦公塘 . 青村所 . 青龙镇 R . 人民大道 . 人民广场 . 人民路 . 日升楼 . 瑞金路 S . 三角地 . 上南路 . 上海县 . 上海浦 . 上海镇 . 世博大道 . 世纪大道 . 十六铺 . 四川路 . 四平路 . 崧泽大道 . 松江县 . 松江府 . 申港大道 . 申滨路 . 陕西路 T . 同济路 . 土山湾 . 塘桥 . 天山路 . 天目路 . 天钥桥路 . 太平桥 . 提篮桥 . 潭子湾 . 田林路 W . 万航渡路 . 乌泥泾镇 . 乌鲁木齐路 . 五角场 . 吴中路 . 吴会镇 . 吴淞 . 外滩 . 武宁路 . 汶水路 . 王家库 X . 仙霞路 . 小东门 . 小北门 . 小南门 . 小沙渡 . 小花园 . 小西门 . 徐家汇 . 徐家汇路 . 斜土路 . 斜桥 . 新北门 . 新开河 . 新闸路 . 翔殷路 . 西藏路 . 西郊乡 . 香花桥 Y . 宜山路 . 延安路 . 引翔港 . 杨家桥 . 杨家渡 . 杨树浦路 . 杨高路 . 盈港路 . 英租界 . 药水弄 . 蕴川路 . 豫园 Z . 中华路 . 中山环路 . 中环路 . 制造局路 . 周家嘴 . 周家嘴路 . 周家桥 . 周家渡 . 张华浜 . 昼锦里 . 朱家湾 . 真如 . 重庆路
Ⅲ 上海县是现在什么位置
原上海县是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现在属于闵行区。原上海县内有:纪王、诸翟、华漕、新泾、虹桥、龙华、梅陇、莘庄、曹行、塘湾、马桥、北桥、颛桥、三林、陈行、鲁汇等地区,这些地名现在照旧保留着。
上海县是上海市原10郊县之一,位于上海腹部,与上海市区西南部犬牙交错。县境北端是东流的吴淞江;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从女儿泾入县境,在闸港折而迤北,经龙华镇东流入上海区,把全县分成浦西、浦东两部分。1983年,面积427.83平方公里,耕地38.7万亩;居民14.8万户,55.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69.6%和30.4%;辖有5个县属镇、17个乡。1988年,面积37844平方公里,耕地33.6万亩;居民12.3万户,41.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79.3%和20.7%。
1992年,上海县与老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上海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Ⅳ 上海各区的名称由来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着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着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端口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干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Ⅳ 上海市,在早先叫什么地名
春秋属于吴国,吴王在此处盖了馆舍,称华亭。战国属于楚国,春申君封地,所以上海简称申,汉朝时候属于吴郡,唐朝正式设立华亭县,元代正式成立上海县,原华亭升为松江府。清朝属于江南省松江府,后江南拆分为江苏加安徽,上海就是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到民国时代上海正式成为直辖市直到现在。
Ⅵ 上海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什么
上海”的来历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着。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上海”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民国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说法:上海名称的由来与渔民有关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