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的发展史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端口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⑵ 上海外滩在什么路
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
上海辟为商端口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滩随交还上海公共租界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长达百年的租界时期,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
(2)民国上海黄浦区到浦西市多久扩展阅读:
建筑风格
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等;
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
因而,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的这一片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⑶ 上海浦西是哪个区呢
浦西属于上海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闸北区。上海浦西是上海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上海的最核心部分。浦西一般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中心城区(共7个区,不包括浦东城区)。按照广义来说黄浦江以西即为浦西,而实际上通常为黄浦江以西的市区,不包含嘉定、宝山等郊区,近年来“浦西”扩展到外环线以内黄浦江以西地域。
在上海,很多人习惯性认为黄浦江以东是浦东,黄浦江以西就是浦西,实际上并非如此。浦东通常指的是浦东新区,而浦西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上海最核心的区域,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这7个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大家常说的浦西。
黄浦江以西还有嘉定区、宝山区、青浦区,以及松江区和闵行区的一部分,但这些区域通常不算浦西,因此浦西和浦东不能完全以黄浦江来划分。在上海浦西,90年代以前还有大片棚户区,后来浦东大开发,浦西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基础设施以及城市面貌都有了极大变化。如今的浦西已成为上海最繁华、最时尚的区域之一,而且相对于浦东新区来说,浦西更有上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