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疫情防控措施
截止到2022年8月12日,具体管控措施如下:
1、高风险地区
对已划分为高风险地区的梅陇镇虹梅南路1526弄、老沪闵路1351弄、永联村吴介巷进行封闭管理。封闭期间,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每天开展核酸检测,单人单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2、中风险地区
对已划分为中风险地区的梅陇镇所辖外环线以南、虹梅南路高架以东、景洪路以西、春申塘以北的区域进行封闭管理。封闭期间,落实“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在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每天每户可安排1人,至指定区域无接触式领取网购物品。
每天开展核酸检测,单人单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后降级为低风险区。期间,区域内的公寓、酒店人员足不出门。
加强疫情防控
在入场管理上,夜市出入口、不同活动区域等相关场所应提前布设“场所码”或“数字哨兵”、配备体温测量等设施设备,按要求储备足量的口罩、消毒用品等必要的防疫物资。合理规划人员路线和流量管控方案,科学规划场地分区及活动区域布局、合理设置通道宽度和休息区座位等
为加强疫情防控,夜市食品、餐饮商户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夜市商户总数的50%。同时,加强限流。
夜市活动的承办方、场地管理者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事先制定“人员聚集管控安全工作预案”,遇人员聚集达到核定安全容量时,应采取远端疏导、单向通行、短时限流等安全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人流疏导和秩序维护工作,引导活动场地内人员保持适当社交距离。
2. 高风险到低风险要多久
高风险一般最快需要10天才能降为低风险。
风险区解除标准: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上海地区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等封控措施。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对于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等封控措施。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风险区划定的主要考虑因素:
高风险区、低风险区的划定由地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组织专家组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大小进行划定,省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靠前指挥并给予专业指导支持。具体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地周边的自然屏障。
相关区域内人群防护情况、人群聚集情况、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与其他人员接触的频繁程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工作、活动的时间、范围以及相关场所的密闭性、通风情况。疫情发现后开始调查时间的间隔长短等。
3. 中风险地区一般多久可以降级
中风险地区一般14天无新增病例可降级。以营前村为例,2020年11月9日,上海确诊1例新冠肺炎病例,浦东新区祝桥镇营前村被列为中风险地区。截至23日,营前村连续14天内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从24日0时起,将营前村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上海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抓好新冠肺炎常态化、科学化、精准化防控。同时落实“强化监测预警、免疫重点人群、推进多病共防、规范疫情处置、落实医疗救治、广泛宣传动员”要求,加强落实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拓展资料】
低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策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消道路通行限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材料、资金设备等问题。不得对企业复工复产设置条件,不得以审批、备案等形式为借口,拖延企业复工复产时间;中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组织人员有序返岗,指导用工企业严格执行消毒、通风、测温等要求。降低人员密度、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人员防护、消除风险隐患,做到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同步推进从中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要求曾判定为中风险的地区连续14天内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从高风险地区降为中风险地区,要求曾判定为高风险的地区连续14天内发生不超过10例确诊病例,或1起聚集性疫情。当前,国外新冠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内多地仍有本土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省上下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做好常态化、科学化、精准化防控。低风险区域不等于没有风险,有些区域刚刚从高风险、中风险等级调整到低风险等级,这些区域的居民平时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目前,疫情输入的风险仍然很大,请广大市民朋友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风,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居家生活环境。非必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需规范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