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军统里面官位
军统职务和军衔的对应关系:
国/防部二厅
厅长(上将、中将)
副厅长(中将)
保密局
局长(中将、少将)
副局长弊毕缓(少将)
保密局本部各处、各政治分会特区
处长、区长(租模少将、上校)
副处长、副区长(上校数穗)
保密局各省军统站
站长(主任)(上校、中校)
副站长(主任)(中校)
保密局各大城市军统站
站长(主任)(中校、少校)
副站长(主任)(少校、上尉)
基层特务(上尉、中尉、少尉)
保密局各县区军统站
站长(主任)(上尉、中尉)
副站长(主任)(中尉)
基层特务(中尉、少尉)
⑵ 民国时期一个军统站站长相当与什么官
军统站长是军统在个省的负责人,属于副部级干部,只限于地方管辖副部级,在部队应该是军级,少将军衔
⑶ 军统特务的职务和军衔是这样对应的吗
民国军衔制度起源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在建立北散轮洋六城时,模仿普鲁士的军事制度设立军阶。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将新军队时期的军官分为军职、军委、学堂三个职级,又将军官分为三等、九等(新增军官不列入军官名单)。
军衔3:中士、下级军官、下级军官、下级军官。三级:一等,一等,二等。该制度主要由国民党的前身——国家革命军(NationalRevolutionaryArmy)继承,除了1980年废除准尉级别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受普鲁士军事制度的影响,国民冲轿信政府于1935年开始了成功的北伐。
将其分为超级、一级和二级;从它成立到2000年它被废除,最高的将军军衔只授予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1935年);在内地期间,共有10名陆军上将和1名海军上将被授予军衔。除了直接隶属于蒋介石的何应钦、陈诚,其余都是当地势力的主导权。
(3)上海站军统站长什么级别扩展阅读:
军统的军衔普遍不高,戴笠也不过中将军衔。戴笠死后,继任的郑介民当时也是中将军衔。后来扩编,例如沈醉等老资格的军统上层人员才晋升少将。
国民党军官常常自认是高级军官,如戴笠,他自称中将,但实际上是在他死后才让他成为中将。即使是当代许多文军史学者,在着述中也无法区分军衔和军衔的区别,常常以官衔作为官衔。在等级制度开始的时候,蒋介石就预见到了两种等级的混淆。
1935年8月25日,他参加了峨眉军官训练团第一次毕业典礼,告诫学员要正确对待军衔的区别。他说:“今天在座的军官和学员都是高于现任连长的军官,但不管他帆指们是不是军官,我可以告诉你,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都不是军官。”
⑷ 军统区长和站长区别
区长大于站长。
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滑腔局-区-站-组-队。所以区长大于站长。军统的站长是上校军衔,级别比一线作战部队的团长高一些,比旅长低一些。
“军统”一般是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梁让烂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橡漏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贺耀祖,后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