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上海注册公司怎么起名
想必所有刚打算创业要注册公司的伙伴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公司起名字了,肯定是都想要起一个比较大气、好听、有寓意的名字吧!不过很多伙伴在申请名称的时候,申请的名字经常会被退回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给大家说说关于取名字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公司名称的组成方式:名称区划+名称字号+行业表述+组织形式,单独理解为:
1、名称区划:浅显的理解就是所属区域,例如注册公司在上海,那名称区划就是上海,或是上海崇明、上海奉贤等;
2、名称字号:字号在个人的姓名上就等同于名字,例如把“张三”作为字号,那么加上区划就是“上海张三”;
3、行业表述:就是新注册公司相要做的行业类别,是能直接在公司名称上面直接体现,让客户群体能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做什么的,例如行业是“广告设计”,加上名称区划、名称字号再一起就是“上海张三广告设计”;
4、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由企业类型来取决的,企业类型区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我们就拿常见的内资企业类型中的“有限公司”作为组织形式,结合名称区划、名称字号、行业表述在一起就是“上海张三广告设计有限公司”,这个就是公司名称了。
5、了解到公司名称的组成后,那就来说下大家在意的“名称字号”吧,一般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起名,我们就以上海来说,上海每个月的新注册公司的数量达到几万到十几万,就不要说以前已经注册的了,在如此庞大多的数量里面大家能想到的名字很容易就会与别人已经注册下来的公司名称中的字号或字号+行业组合相似、近似的,另外还有不同字但读音相似也不行,很容易对公众在认知上造成混淆和误认,这些都是名称不通过的主要原因。
6、那么在注册公司中起名字应该要注意什么和建议呢?
7、首先需要把:知名商标、 社会团体、繁体字、英文字母、汉语的拼音以及阿拉伯数字等,这些都需要排除掉。
1、起名字的数量上还是建议二到三个字的为好,二个字的即可,在审批部门在字号的审核时,字数越多与别人注册过的名字及行业相似或近似的比例就越多,比如已经有人已经注册的名字是“上海ABCD科技有限公司”字号中的AB、ABC、ABD、ACD、BC、BCD、CD、CDB、CDA、CDC、BDC这些,当你注册公司想起的名称是“上海BC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种就属于行业相同或近似,且字号与已注册的“上海ABCD科技有限公司”中有重叠的话就很难通过的。
起名字的文字选择:建议是不常见的字组相互穿插组合,这样通过率就会高一些。
好了,打算新注册公司的伙伴在起名字的时候做下参考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⑵ 请问上海在中国古代叫什么名字
上海在古代被称为申城、扈(沪)渎、华亭县等,南宋开始出现“上海镇”。元代设上海县。
1、申城
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2、扈(沪)渎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这也是如今上海简称的由来。
3、华亭
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4、上海镇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5、上海县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6、上海地区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7、上海特别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
(2)上海名字怎么取扩展阅读
上海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上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主要水域和河道有长江口,黄浦江及其支流。
⑶ 上海为什么叫上海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 | 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时,突然问了陪同人员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举座哑然,没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问题。
最后,还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斩钉截铁地说:“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么下海在哪里?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经地义。名字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凭空出现没有来历的。
现在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有一座下海庙,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那时候,从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所以当时这里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和天妃娘娘,而现在则变成了观音。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海门路,顾名思义,大海之门,就叫海门路。当时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着篮子过桥,所以叫提篮桥,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从这个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黄浦江这个名字,其实是个悖论,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两者会混为一谈?
黄浦江的原名是黄歇浦,黄浦江是黄歇浦与春申江名字混杂的叫法,而黄歇指的是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
黄轩饰演春申君黄歇
宋代为解决吴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就会开凿一条进入吴淞江的大支流,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北宋郏亶着《水利书》:“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吴淞江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南宋时设上海镇,元代建上海县,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为上海镇。而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却与“上海”这个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渐淹没在 历史 的尘埃中。
上海浦与下海浦,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下海浦于清同治年间被填没,成为了现在的海门路,即今北外滩的滨江绿地一带,依旧在焕发着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只知北外滩,却不太了解曾经的下海了,只有提篮桥附近的那座下海庙还在见证下海的 历史 。
下海庙俗称“义王庙”。始创于清代干隆年间,一开始只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
嘉庆年间下海庙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通俗点说这是一间尼姑庵。
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之后又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
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2012年,经过重修的下海庙重新对外开放,让这段上海的 历史 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与下海一起被人们遗忘的是吴淞江。吴淞江,就是松江,这就是松江区的名字由来。
苏州河(吴淞江上海市段)明明在上海为什么叫苏州河,跟苏州有什么关系?苏州河之名,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端口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
在苏州河畔,有一座建筑,像一座咖啡色的巨型山岳矗立在苏州河流入黄浦江的交汇处。在解放前,这是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它的名字叫百老汇大厦(即今上海大厦)。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国建筑师法雷瑞设计,为英商投资所建。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叫这个名字,却并不演百老汇戏剧。那为什么叫百老汇大厦呢?是因为大名路。这条马路在虹口区南部。西南起外白渡桥北堍,东至九龙路。清同治三年至光绪十四年分段筑,初名虹口路。光绪三年改名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所以这座大厦就叫百老汇大厦。1943年,百老汇路以河北大名改今名。没错,就是《水浒传》中梁中书所在的大名府。东大名路的大名同样指的河北大名,这条路是大名路的东延伸段,故名。
1951年,陈毅市长将大厦命名为“上海大厦”。这是外滩建筑群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做客大楼,俯瞰上海市容。
这张照片,就是1973年9月17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大厦等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
周总理在等待法国总统蓬皮杜
现在的下海地区,最着名的就得说是提篮桥。除了大名鼎鼎的提篮桥监狱,提篮桥区域在二战中曾积聚过许多犹太人,是他们口中的“诺亚方舟”。上海方舟是犹太人世界,在那段“反人性”日子里的最温暖的“避难所”,是他们最温情的回忆,也让中国上海成为最散发人性光芒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会建在这里。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 历史 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这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称华德路会堂,后改名为摩西会堂。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时,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彼时的提篮桥社区接纳了二万余名从欧洲而来的犹太难民。他们与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学会了生煤球炉、包馄饨,不少人还和上海邻居成了朋友。而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犹太人感谢上海,上海也感谢这些来沪的犹太人,因为他们中杰出的艺术家给上海留下了“艺术瑰宝”。
着名小提琴手俞丽拿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谭抒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跟随犹太籍小提琴教授布雷斯劳·卫登堡学习小提琴。傅聪也跟卫登堡学习小提琴。
白马咖啡馆,又是一处充满浪漫和传奇的地方。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盘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
白马咖啡馆
百老汇大戏院 ,这个百老汇,则是真正的百老汇了,和百老汇大厦不一样,但它之所以建在这里,还是因为这里原本是一条百老汇路。
百老汇大戏院,1928年由美商奥迪安大戏院公司投资创建,地址在百老汇路11号(今霍山路57号),1930年9月18日开幕,首映《璇宫艳史》。
百老汇大戏院
百老汇大戏院在上海也曾红极一时,1987年起,霍山路57号曾经的百老汇大戏院改建为多功能 娱乐 场所,底层建有400平方米180座的新型歌舞厅,取名百老汇舞厅。1988年上缴利税超百万元,并获上海市第一、第二届市文明舞厅称号,百老汇大戏院迎来第二春。
第二春花谢后,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多少有些破旧的老建筑,多少会有些感慨,但只要我们从空中俯瞰这片原本叫做“下海”的区域,如今北外滩的虹口正在迅速崛起,那是一片充满发展潜力的热土。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下海向未来奔去,等待并迎接它的,将是美丽的前景。
· 违法又违德的“活动物盲盒”,怎么能够畅通无阻?! · 菲律宾外长爆粗口,不能就这么完了! · 良医 | 腰突、颈椎病……这些现代人“魔咒”龙华骨伤科怎么用中医治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