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上海民俗
上海地处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与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处。上海 开端口以后,日渐成为一个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城市 ,又给原有的风俗增添新的内容;上海风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一天的晚上,故又称"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愿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 月二十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 腌制各种腊味。另外还要贴年画。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 饭,席上菜肴一般是十分丰盛的。夜间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观看电视节 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春 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一片喜气洋洋。农历正月初一,是我 国传统的新年,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的衣冠,依着长幼的辈分,合家 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 他们又增加一岁。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亲友拜年,现在通讯发达 了,不少人都利用电话拜年。初五,不少人都买了活鲜鲤鱼"接财神"。因 "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 尾翘起,象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 者络绎不绝。商号店铺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 初五,这是一年中职工们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酒。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霄。闹元霄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 馄饨,晚上吃汤圆。元宵节,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 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浦江上樯帆林立,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遥 望似繁星闪烁。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灯,称作"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 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烈的节庆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带 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戏龙珠。妇女们在元 霄还要"走三桥",据说在月色皎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 病。旧上海城内城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而当时 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桥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 蒜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市内 。以雄黄抹在儿童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 疫疠。当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 龙舟竞渡,过去在黄浦江上的龙舟,多数是从南翔、黄渡等处借来的。
中秋节
农历八月初八,是赏月季节。家家赏月至深夜。人们出游看月华,称作" 走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 梁夜月"便是"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 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 的各种表演。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 和川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 阳酒。这天为应古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 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
上海的年夜饭
【上海年夜饭】岁时习俗,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这一天全家欢宴,称"吃年夜饭"。古时过年可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直至除夕,各户人家择时做年可先后不一,近代以后才渐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后围坐欢宴。上海年夜饭菜肴很富特色,除鱼肉鸡鸭外,还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牙两样菜底,另外必备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开发"的意思。这顿饭若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团圆无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饭时,有诸种忌讳,如不许淘汤。据说淘汤吃饭,来年出远门办事要受雨淋,虽为无稽之谈,亦寄托了百姓求福消灾之意。??
2.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1、除夕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2、上海桃花节
每年3-4月间举办,上海人赏桃花的习惯由来已久,南汇是赏花的好地方,上海南汇区多植桃树,为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举办了上海桃花节,以进一步弘扬桃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3、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5、浴佛节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这天寺庙要拂去佛像身上尘土,诵经礼拜,城内外大的寺院如静安寺和方浜路的广福寺都有盛大庙会,庙会期间,山门外百货毕集,进行土特产品交流。
3. 上海有哪些历史名人(包括现代)
张闻天,陈云. 陆机,陆绩,黄道婆,陆龟蒙,徐光启,徐寿,黄炎培,董其昌,王圻,徐渭仁
宋庆龄.刘翔,姚明
徐阶(1503~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倭寇蹂躏东南,侵扰松江,力主发兵平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得知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
嘉靖帝相信方士,服食“金丹”致病。户部主事海瑞力陈其失。帝怒,要立杀海瑞。徐阶力救,海瑞得缓死,囚系狱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帝死,徐阶草遗诏,立穆宗朱载垕为帝,停止一切斋醮、土木、珠宝、织作,凡因言事而得罪的官员一律赦宥,以收拾人心。因事先未和同列阁臣高拱、郭朴一起商量,二人怀恨于心,唆使御史参劾,迫使徐阶于隆庆二年(1568年)致仕回家。
因任宰相多年,为两朝元老,人都称为“徐阁老”。借“投献”为名,大量兼并土地。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被徐阶政敌高拱利用,勒令地方强豪退出多占土地。险遭杀身之祸,逃至他乡。
4. 上海人有什么普通特质
上海男女喜欢干净整洁无异味,腰板直头发顺,不随地吐痰不喧哗,彬彬有礼有距离感。女孩子打扮比较时尚,但不会太张扬的时尚,对皮草不是很感冒,清汤挂面、衣着整洁,不求色彩对比强烈,不求款式新颖,更不以露事业线和大腿为美。正常着装,局部有一点点设计感就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用一些低调的奢侈品,款式都不扎眼,行家看得懂。即使用香奈儿,也要和衣服配,和衣服配的香奈儿或者和衣服很配的手工布包都是非常好的,没有太大差别,除非是一些特殊场合需要表现一下自己的财力。
5. 上海男人有什么特点
上海男人聪明,分析力强,讲原则。不喜欢糊涂,不愿与思路不清者言谈,不与不守信诺者交。上海男人灵活、多变,不吃眼前亏,不豪气,不拼死拼活。不多作豪言壮语,不求过赢,而注重结果。上海男人多计划行事,喜机巧借力,讲究实用,而不感情用。不爱管闲事,不随波逐流。上海男人“经济自觉”,不随便施予,也不白收白取。讲给“面子”,讲“识相”,讲“互相抬举”,讲“识时务者为俊杰”。上海男人爱干净、爱修饰、爱节俭持家、爱礼貌、爱气质、爱修养、爱秩序、爱心理规范,因此即便上海男人不开口,有世界地理人文眼光者,也易识易辨。上海男人不喜管“他人事”,自保独立,显示出来的谦让贴现代宽容观,即容忍中的冷静。上海男人不喜“侃大山”,喜欢一语中的,会快速的悟和推断,以具有国际视野和财经知识见解为尊,以有一二门手艺或文化艺术修养为荣。上海男人“崇洋不媚外”,面对生活挑战,逆处求存,面对商海显示精明强干、富创造力、头脑灵活、惜时如金的进取心和物质功利的务实心。上海男人细腻体贴,温暖关怀、善待女性,讲究实惠,承担家务,并下厨,惯说“怕老婆发财”,以忍耐顾全大局为风度。上海人在家庭中以“柔弱胜刚强”的生活智慧和退让谋略,换取的是安居才能乐业的空间。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