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大丰是北上海
大丰不是北上海,大丰有个北上海。我在网络文库有一篇文章名叫《北上海》,供你参考,谢谢。
北上海
很多老上海可能都不一定知道,在距离上海几百公里外的江苏省大丰市有一个“北上海”。这里的居民手握上海静安区或宝山区户口,孩子可以参加上海高考,在距离这片“飞地”一条马路的地方,一边属于上海,一边属于江苏。
“北上海”指江苏省大丰市境内的隶属上海市的三个农场,即上海农场、海丰农场和川东农场,面积307平方公里(约50万亩,有38个静安区大)。由于位于上海的北边,故当地人称之北上海或小上海。
北上海现已成为上海市粮食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禽生产基地。
一、上海农场
上海农场于1950年3月15日由解放后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亲自批准建立,几经变更于1974年4月对外正式称“上海市上海农场”,至今已有近60年的光荣历史。农场的发展受到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农场地处全国第一个生态市——江苏省大丰市境内,由黄海滩涂经多年围垦后成陆,南北长16.4公里,东西宽2至15公里,占地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濒临黄海,东与海丰农场北垦区接壤。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离大丰城区22km、盐城市区57km,距上海381 km,处于上海3小时经济圈内。
195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和苏中行署协商划出大丰县(时称台北县,后因与台湾省台北县重名,于1951年改名为大丰县。)以四岔河为中心的20万亩荒地为中心作为上海垦区。同时,又设立了上海市农垦工作的最早领导机构: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以下简称为垦管局)。同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黄序周出任垦管局局长、党组书记(黄序周,湖北黄冈人,1904年生,1927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上海解放后初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后任垦管局局长。尔后调任湖北省工作,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在武汉逝世),副局长沈维岳、郑宏惠。
垦管局最初办公地点设在江苏兴化,后来移到江苏大丰新镇,最后才到大丰四岔河。垦管局是上海市政府序列中的一个局级单位,下设工业处、农业处、生产处、管理处、办公室,还附设学校和新人村。垦管局下属成员比较复杂。除干部家属以外,主要有犯人、无业游民、社会上的流浪儿童等。当时则统称“垦民”。1952年8月,根据工作需要,垦管局改名为上海市上海农场管理局(简称农场局),1956年又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农场,工作业务受市公安局领导,为上海市罪犯的主要改造教育场所,曾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大型劳改单位。1964年停止收罪犯,成为安置刑满释放留场就业人员的场所。从1968年10月起,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安排,先后安置了6000余名上海知识青年。
1969年至1972年,LYC同志曾经是大丰县上海农场职工。
1973年1月9日,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和市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上海农场划出元华分场和隆丰、盐场共12.38万亩土地和不动产及流动资金交给上海农业局筹建上海市海丰农场。1974年3月和1975年1月,上海农场有4.1万亩和1.44万亩土地及不动产划给海丰农场(1980年1月海丰农场又把4.16万亩土地划还上海农场)。
二、海丰农场
海丰农场建于1973年3月,原是上海市劳改局所属上海农场的一部分。即元华分场(含现在的新华管区)、下明分场、隆丰和安丰两地区、盐场以及未围南盐场草荡。从1973年3月~1975年3月,上海农场将上述地域分三次划给海丰,土地总面积为182275亩。其中,元华分场、下明分场、隆丰和安丰两地区构成了海丰的老垦区,土地面积为114015亩。1975年,上海市在江苏盐城地区配合下,从老垦区向东围黄海滩涂24.2万亩。其中2.2万多亩划给江苏大丰县,4.6万亩划给上海农场,其余17余万亩归属海丰,构成了海丰农场的新垦区。1980年,将下明分场划给上海农场,老垦区面积减少4万亩。至1990年,海丰农场新老垦区共有土地36.06万亩。
海丰农场职工大部分来自上海市的初高中毕业生,到1980年,农场共有职工33649人,是年年底,知青和郊县来的职工全部迁到郊县农场,留下二三千人都是从市区、当地和外地调入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及其家属子女。1982年,从新疆农垦系统转到海丰农场上海支疆青年9715人,1987年起,部分新疆上海知识青年转移到郊县农场。1990年全场有职工7284人。
海丰农场先后开办13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还开办了职工学校,电大辅导站,函授辅导站和宝钢技校等。教师由场内自己选拔、委托培训,学生入学率80%,总场有职工医院,分场有分医院或卫生所,基层有医务室。电影院4座,35毫米放映机4台,座机1台。图书馆1个,图书室68个,藏书10万余册。电视转播站1座。1973~1990年,国家拨款(总投资)累计3.4亿元。
三、川东农场
上海市川东农场始建于1955年4月,时称川东劳改支队(即川东分场),隶属于上海农场。1983年1月,经上海市公安局批准,组建“上海市第二劳动教养管理所”,又称“上海市川东农场”。
川东农场地处江苏省东台、大丰两市交界处,与“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相毗邻,东临黄海,西近沿海高速,全场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2.14公里不等,土地面积59164亩(包括滩涂面积在内共60466.3亩),其中耕地面积3.65万亩,林地1.05万亩。
2009年7月,实行场所彻底分离,上海市川东农场移交上海市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管理。股权结构为国有独资。治理结构为二级管理模式。
自2009年7月移交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管理后,在市政府、市农委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在农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继续以产业化为导向,以“龙头”产业为市场主体,形成了包括种植、种子粮食、畜牧、食用菌和饲料等五大产业;绿化园艺业和食品批发零售业两大支撑产业的“5+2”模式的产业格局。农场下设上海东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申川种业有限公司、江苏东越生物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裕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上海川田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生产经营单位,为上海市“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㈡ 北上海1950剧情简介
《北上海1950》讲述了以陈毅市长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团队在1950年面对复杂局势的艰辛执政历程。他们既要发展上海经济,保障粮食供应,又要应对国民党遗留间谍的破坏活动。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聚集了众多社会问题,如难民、乞丐、军痞等,给新政权的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国民党飞机轰炸和混乱的时期,陈毅市长决定将数千游民送往苏北垦区四岔河,以保障城市安全并实现苏维埃新农庄的理想。这个过程中,肖天亮作为警卫员和复转干部,被派遣担任村长,肩负着解决难题、保卫垦区和甄别潜伏特务的重任。四岔河的垦民们状况复杂,他们带来的混乱和敌特的阴谋交织在一起,给肖天亮带来了严峻考验。
乔霞作为一名技术员,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特务身份。她与其他特务寻找名单,而董丽娜作为关键人物,不知情地握有名单。肖天亮与董丽娜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过往,他们的情感纠葛在复杂的情境中升温,却又因身份和环境的差异而难以明了。乔霞为了报父仇,甚至被卷入刺杀陈毅的阴谋,这使得剧情更加紧张和曲折。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肖天亮不仅面临个人情感的抉择,还要解决垦区的建设问题。他遭受挫折,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通过学习和合作,逐渐赢得垦民的信任。乔霞最终在保护名单的过程中牺牲,实现了自我救赎。整个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在艰难时期的领导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人性的复杂纠葛与命运的转折。
(2)上海垦民是什么意思啊扩展阅读
《北上海1950》由金牌导演江传荣执导,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开圣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贾一平、刘雨欣、奚美娟、陶泽如、姚安濂等领衔主演。本剧主要讲述了贾一平饰演的共产党人肖天亮因为战乱与四处流离的数万难民一同来到苏州进行垦荒运动,年轻有为的他则担任这个垦区的村长。为了为民众创造好生活,肖天亮身体力行,凡事已自己做榜样,用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人,从而使对生活绝望的难民们渐渐燃起了希望,成为新中国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新人,他同时又背负着甄别混入游民中的敌特的非常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