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过去是哪里
扩展阅读
深圳有哪些高档菜市场 2024-09-23 13:10:18
福州古田水蜜桃哪里买 2024-09-23 13:07:02

上海过去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3-30 08:37:44

A. 上海的过去和现在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B. 上海以前是哪些国家的租界

上海有两个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来)和上海法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居留地,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在章程中,上海县城北部的一块约830亩被划给英方作为英商居留地。后在1846年,西界确定。租界地东依黄浦江,南临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达界路,总面积增加到了1080亩。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已在苏州河北岸租地造屋,并于上海道台吴健彰交涉后,虹口地区也被划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从而形成。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1848年11月27日,在青浦教案发生后,英方乘机向上海道台施压,将北界推至苏州河南岸,西界向西扩张至了周泾浜。面积由此增加一倍多达到了2820亩。但是在美租界设立后,一直没有划定边界。直至英美租借合并后的1893年,美租界的面积被确认为了7856亩。1899年,公共租界当局以租界内华人及工厂增多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积。在多番交涉后,公共租界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租界当局使用的另一个扩张方法为越界筑路。在法租界成功通过该方法扩张后,公共租界工部局也开始越界筑路。越界筑路所划圈的区域租界方面拥有征税以及控制权。1914年后,公共租界当局通过越界筑路将该类区域的面积增加到了4.7万亩。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位于区内的中国机构照常运行。这些地区又挤进了40万中国难民。

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两次撤销过程。第一次是1940年,由于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英美控制上海公共租界的时代宣告结束。随后任职于工部局的英美人士陆续遭到解聘。不过工部局仍然继续工作,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销。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卫政权经过对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历时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法语: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

1847年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被任命后的两年,即1849年,法国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而后,法租界在于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后开辟。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共约986亩。

1861年,法国又以为了开辟沪法之间航线需租地造屋为由,租得了小东门外37亩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张。新租界的区域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今西门路、自忠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总面积从而增加到2135亩。

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越界筑路,最初是从上海县城西门筑至徐家汇的军路。1913年,当时的法国公使康德向中国政府索求界外马路警权,欲图再一次扩充租界面积。袁世凯政权为拉拢西方,答应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并与法国签订了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协定十一条。协定给予法租界当局在越界筑路区域行使警政和征税权,但条件是法租界当局要驱逐租借内的革命党人士。法租界当局控制区面积从而达到了15150亩,是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同时,租界当局也同意由中国人中推选2名绅董,参加法租界董事会。20世纪20年代,法租界已发展成上海条件设施最高级的住宅区。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8月1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虽然维希法兰西政权和汪精卫政权都属于不被广泛承认的傀儡政权,但战后的中、法政府在1946年2月签署的中法协约中承认了租界归还中国的既成事实。按照此协约的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同意撤出战争结束时由中国占领的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并将其归还法国,而法国政府则相应的同意放弃包括广州湾在内的所有在华租界地。

C. 以前的上海是怎样的

旧上海的知名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一线,还有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永安,先施公司等。

上海的知名的新建筑,主要在浦东,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浦东机场等。

现在上海准备将外滩建筑群申请“文化遗产”,下面就是这些建筑的简介。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现太平洋保险公司) 建于1913年。 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形为巴洛克式风格,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现东风饭店) 建于1910年。是当时社交界的舞台。 建筑:横直线条三段式的处理富有韵律,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内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

外滩4号 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天祥洋行)(现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广东路17号 1916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高5层,屋面加建塔亭一座,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为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外滩5号 日清大楼(现上海海运局等机构使用)广东路20号 1921年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是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之一。

外滩6-9号 轮船招商局大楼(现招商局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用)(原招商局) 建于1916年。 砖石结构3层办公楼。建筑每层有石板腰线,东方二、三层的立面,采用古典柱式,二层为多立克式,三层为混合式,石料为红色花岗石。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现浦东发展银行,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建于1925年。 一座外形接近正方形的建筑。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并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极为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现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 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与中央银行(现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于1910年。 这是一座3层楼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筑。 平面比较规则,立面用古典柱式以及人像雕塑装饰。外墙面镶贴白瓷砖,这在当时是很独特的。室内层高较高,地坪铺花瓷砖。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 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原字林洋行 建于1921年。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近代建筑。 建筑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作为贴面;第二层次用水泥粉刷,显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第三层次双柱式支撑内阳台,两侧为穹形券窗,顶层塔顶显出建筑的变化。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现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 建于1923年。 文艺复兴时期为主体的折衷主义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 建于1906年。 楼高6层,平层顶,是英国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立面采用白砖为外墙面,每层以红砖勒出腰线。门窗设计变化多端,具有巴洛克风味。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欢迎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 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 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37年。 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显示出一种祥和的气氛。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 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现上海外贸大楼)早期是座2层楼建筑物,1920年重建。 模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高5层,用科林斯柱饰在立面上,将一、二层作一组处理,三、四、五层作为一组处理,饰以粗凿的长方形石块,窗户面积较大,室内明亮,为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

外滩28号 怡泰大楼(曾为广播大楼,现属于上海广电集团)1920年建成。 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考虑到建筑外观和功能和外滩其他建筑的协调和统一,建筑师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而且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仿生设计也使怡泰大楼成为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大楼(现中国光大银行)建于1914年。 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现上海市政府第二办公厅)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 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葱郁的树木和宽阔的草坪环绕四周,建筑更显典雅和高贵。

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号 (原百老汇大厦)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极佳地点。 证券交易所 外白渡桥北堍(原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 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修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D. 上海以前属于哪个省的

上海原来曾经属于江苏省管辖春秋时属吴,吴灭后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后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图(清嘉靖)别称“申”)。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并辖有疁县(今昆山)、由拳县(今嘉兴)和海盐县等。疁县

E. 上海以前是外国殖民地吗哪国的

英、美、法和日本都有租界。
上海法租界(Shanghai French Concession),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分别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在1849年开辟,1900年经历小幅扩张,1914年开始大幅扩张成立法新租界,19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级的住宅区。1943年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法租界历史旋即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F. 上海以前叫什么名字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贸易有着密切

的联系。大约从宋代开始,随着商贸的日益兴盛,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间更是“商贾云集”、“城内外无隙地”。

不过,上海名称的出现和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仅仅是华亭县的一部分。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

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

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

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

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

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G. 上海以前叫什么

古称:
申城
华亭

上海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帝喾及尧、舜禹时期属古扬州域。上海,春秋为姬姓诸侯国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开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
后来申城城址几经变迁,地名已经过多次更改。终于在三国时期于佘山附近固定了下来,并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县,同时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也逐渐发展起来。1264年左右,市舶分司机构由青龙镇移驻上海镇,至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是上海和华亭成为双子城。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清代设立苏松太道松江府,苏松太道中后期依其驻地又俗称为上海道,为清朝江苏省下属的道级行政区划之一,辖管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顺治年间驻地为太仓,康熙时期驻地为苏州,雍正之后驻地为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县。清初顺治年间,设立分巡苏松兵备道,辖苏州府、松江府,隶属江南省,道署驻太仓州。1663年(康熙二年),苏松道改为苏松常道,增辖常州府,道署随之移驻苏州。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属江镇道,于是苏松常道改名苏松道。1724年(雍正二年),原属苏州府的太仓州升为直隶州,于是苏松道改名苏松太道。
1730年(雍正八年),太仓、通州2直隶州成立太通道,于是苏松太道再改为苏松道,应江苏巡抚尹继善奏请,道台衙门也在这时从苏州迁往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县。当时的道台为徐永佑。1741年(干隆六年),太仓州还属苏松道,于是苏松道又改为苏松太道。1766年(干隆三十一年),苏州府单独成立苏州粮储道,苏松太道辖境减少为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因而改名为松太道。1808年(嘉庆十三年),苏松粮储道和松太道再度合并成立苏松太道,道台衙门仍设在上海县城。)

H. 上海以前是属于江苏的吗

上海古称松江,隶属于江苏.
江苏过去的省会在苏州."江苏"这一名字,"江"指江宁(南京),"苏"指苏州.
现在的苏州还保留着江苏巡抚衙门遗址.

I. 上海以前属于哪个省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直属江苏省。

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10个郊区。



(9)上海过去是哪里扩展阅读: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千米,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千米。

J. 上海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听说上海以前是个渔村 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