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如何看待上海高考改革
扩展阅读
怎么在杭州贴吧发帖子 2024-09-23 22:53:17

如何看待上海高考改革

发布时间: 2022-03-31 15:20:58

A. 上海高考如何改革

从“刷题”转向创新

今年暑假,曹杨中学新高三学生袁哲十分忙碌。为设计的“太阳能水培植物营养液自动调节装置”做最后冲刺,8月下旬,他带着这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赴长沙参加全国的发明比赛。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4年的高考改革,为破除“唯分数论”打开了通道。

B. 如何看待2020新高考改革

1、高考改革不是都在2020年,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两个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现在就已经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高考了。而2020年只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2、按照教育部安排,今年从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进行高考改革的省份预计包括福建,湖北,重庆,吉林,四川,贵州,黑龙江,辽宁,西藏,山西 ,安徽,河北,江苏,广东,江西,湖南等17个省份。这些省份是在2021年才会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的。

C. 如何正确地理解2017年上海与浙江的高考改革

而在高考前的时候,一个上了三本的小伙伴对我说,我后悔我当初没有去复读,现在每天惶惶度日,宅在宿舍玩游戏,连动都懒得动。我说,我和你情况一样。他说,你是一本,我是三本,这怎么会一样?我突然无言以对,其实我已经一个月没上课了,每天都在玩。
这就是高考的可怕。它无形中给了每个人心中一个标签,在这个标签面前,自信显得无能为力。好多同学和我这样说,我觉得我上了三本就感觉我的一生就这样了,每天无所事事,在宿舍玩游戏,不上课,而这就是三本,一本的学生肯定每天努力学习,图书馆宿舍两点一线。
高考结束了,都是成年人了,也就没必要像哄小孩一样。

D. 如何看待高考改革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一项“软改革”,但意义之重要却不言而喻,所以讨论者众、发言者多。对这一改革的呼唤与讨论,这么多年来可说从未停止。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棋子,高考改革虽然在不断地进行“修补”——3+X的考试改革、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但却因被视为“没有突破”“没有实效”而备受诟病。
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梳理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社会讨论基本涵盖了高考招录制度的所有环节。比如,北大清华农村学生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安徽毛坦厂中学的送考盛况;比如,辽宁揭开高考体育加分重重黑幕,等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忧,但长远看来却难免“蚍蜉撼大树”之感。
但也要看到,对于高考改革,一个共识是:在目前看来,高考制度仍然是保证公平“最不坏”的制度,高考改革只能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而此次改革让人期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是“全过程的改革”。
有论者言,高考制度包括两部分: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其实,这个“流程图”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首先,有招生计划;然后,是考试形式;接下来,是招生录取;贯穿的,是监督管理。
对于学生、教师和家长,能看到的部分是考试和招录;但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另两个环节同样重要。当前的改革方案,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涉及,形成了一种配套感——虽然在某些环节仍显得有些疲弱,如对突破集中录取制的探索。
改革新突破,不变教育的初心
此次改革,突破不少,评论君试着从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中找出几个亮点,与大家分享。
招生计划改革,让寒门多出贵子。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这三点,目前老百姓最关心。从根本上看,这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寒门多出贵子,让野百合也有春天。
考试形式改革,让个性充分彰显。
此次改革确定了上海市、浙江省两个试点。两地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无疑能促进学生“学有所长”。
另外,“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今年内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
录取机制改革,公平是根本出发点。
首先是,一直备受诟病的高考加分进一步减少。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想通过找人、作弊等方式加分的童鞋,可以省点心了。
另外就是,自主招生也要改,时间从高考前放到了高考后。而且,考生需要参加高考,分数得达标。而且,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并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严管自主招生,无疑也是为了减少其中猫腻。
类似的亮点意见中还有不少,希望此次系统性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够激起一池春水,推动更多的细化方案和意见出台。毕竟,让考生舒心,让老师放心,让家长省心,是中国教育改革永远不变的初心。

E. 如何看待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根据实施意见,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明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形成。
此次改革确定了上海市、浙江省两个试点,两地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率先采用高考保持统一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高考改革的总体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减压,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整个初中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分科的意义不太大,学生的专业性发展应该是大学阶段的事情。高考改革,语数外三科还是150分,其他科目是按照学生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英语两次考试,不仅可以避免‘一考定终身’,更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F.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改革"的研究报告 3500字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式存留于现实之中.当今高考出现了诸多与科举考试相类似的弊端。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都存在弊端,而中国的高考制度的缺陷,这些年有目共睹。对于高考制度该怎么改,众说纷纭。其中最为激烈的言论来自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兼职教授《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这位学者在2003年底投书媒体,称应该“取消高考制度” 。黄在文章中指出,现有的高考制度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以考分作为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的指挥棒驱使下,使“中国教育离现代教育差距甚大”,所以他主张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现在的入学方案。所谓“三合一”是指----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时成绩;还看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工作经历等。以此三种综合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
在07年5月的一次“21世纪教育沙龙”上,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苏永新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激进思路----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比如可以在高二时考一次,高三时再考两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学校;大学要分类,分成国立、省立、民办,考试也要分类;大学应有自己的招生自主权利;改变文理分科的局面。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废除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的刘海峰教授认为统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而这些都是高考利弊多元的复杂性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从教育部传出的消息,似乎也证明了近期内不可能取消高考。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3月接受采访时谈到,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这位教育部长还明确表示“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
二、高考改革是否有必要
1、中国高考改革的历程1。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而从1997年开始,改革有了一个加速的过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这种“3+X”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自主招生虽然范围相当有限,却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
2007年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X”为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任选一科。选考科目X的设置,打破了传统高考统一命题、统一科目的旧框架,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考试科目。
总结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
但是,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3+X”尽管使得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操作纷繁复杂和教学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两季高考的政策初衷是多给考生一些机会,但是由于春季招考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不理想,导致考生并不重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现进入自主招生范围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后并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录取的人却难以进入名单。而广东07年的新高考中容易出现各科试题难度不一,分数难具有可比性。另外, 容易导致竞争小、易得分的科目成为大部分考生的首选,那些自己喜欢、分数不容易拉开的科目极少有人青睐。
2、高考改革势在必行1。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国家的需要是高考最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就是用考试成绩进行排除,在确立相应的招生计划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选拔新生。一是成绩,二是志愿,三是招生计划。成绩可以代表考生的能力,志愿可以代表考生的个性,计划则代表着国家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个性发展与 2
国家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权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政策追求的主要是个
人服从祖国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大于一切,个人应“牺牲”小我,服从“大我”。而在经济繁荣的社会发展阶段,高考政策着重要体现的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个人的才能得到
充分发挥,个人的每一项成就都能成为国家富强的一部分。这样,只要高考政策改革恰当,
使高考能充分体现个性与国家需要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向着尊重个人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
于创新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的方向发展,那么高考就意味着给考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机会,让考生有更为充分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努力使国家需要和个性张扬和谐统一。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是教育思想的区别,而不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
说“搞面试就是素质教育、搞笔试就是应试教育”,“笔试照样能考出素质来,但考什么、怎
么考很重要,不能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显示出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高考制度是属于应试教育还是属于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论与及教育
方法。这决定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改革问
题。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制度一天不
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总的来
说, 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已
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标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体现了公平性。高考给了全
国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更是成为了他们当中不少
人命运的转折点。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
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而且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幼儿园,学生入大学之前的竞
争,波及到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就给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如今,高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说,高考的
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三、高考改革之路如何走
高考改革必须是在长远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引起的震荡会比较小,学
生和老师也容易适应,如果一些方案朝令夕改、翻云覆雨的话,会造成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
毕业班的教学无所适从。同其他政策一样,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
及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招生制度方面的,也有考试内容方面的,还有题型设计、录取方式
3、方面的,等等,但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主要是招生制度。可以这么说,一部新中国高考政策的变革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招生制度不断变革的历史。
自1981年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成绩显着,但招致的批评也日益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并不高,且已出现结构性争夺,即考生的目标由能否上大学变成能上什么样的大学,筛选仍然不可避免。高考改革千头万绪,我认为,首先明确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一)、改革的目标
首先,高考改革要能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考试制度。虽然应试教育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升学竞争,但高考导向可以改变竞争方式。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便能引导中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除前面讲到的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外,引导中学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改革高考命题,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目前的高考试卷充其量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远远不够,还应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的探究和科研能力,掌握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理科试题应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应有一定比例试题明确规定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简解法,鼓励创造性解题方式。文科试题应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应有发挥余地,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
其次,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误导学生。以此标准要求,高考各科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和题型均存在一定问题,其科学性需要予以重新审视。比如,学习历史是记住大量的时间、地点、事件,还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外语试卷,是过于强调语法、使学习外语的目的异化,还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学以致用?作文题过于宽泛,限制较少,看似提供发挥空间,实则便于考生移花接木。高考各科试卷命题改革势在必行。
最后,高考制度必须保障和促进高考录取公平。公平是高考的灵魂所在。它要求所制定的高考政策应体现出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尽可能提供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标准。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追求绝对公平,效率就会不断下降。因此,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必须牢牢把握住:不能过分强调公平而大幅度降低效率,也不能过于追求效率而不讲求公平,应当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兼顾,协调统一,更好地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量尺,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正是这种公平性
4、和公正性,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才能广泛调动人们求学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推动科会发展。毫无疑问,公平理应是高考政策制定的核心理念,高考改革则应尽量科学公正。在有利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一高考改革的思想主导下,让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渐趋增大。
2高考公平问题突出体现在招生录取环节的配额制度,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倾向致使地区差异拉大,“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面前未能做到人人平等,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真正解决招生录取公平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高校招生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学生选择学校;二是要形成真正的校际竞争环境。这两个前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备,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合理解决重点大学的配额问题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所在。
(二)、改革的方向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高考改革牵动教育教学体系变革,与其说是高考改革,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确保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把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兴趣、能力的有机结合。突出单项培养,不埋没全项发展。积极创造单科竞争氛围,克服全科全才拼搏的不利人才发展模式,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把人的有限能力用于全才拼搏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2、加强教育过程,克服只顾教育效果。只有良好的教育过程,才能自然得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只重效果,轻视过程,是一种标榜式的非事实的教育。过于重视高考,就是过于追求教育效果。选拔人才关键应放到市场和社会或人才实际需求部门,不要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设置过多关卡,这样既浪费学生精力和时间,也浪费大量社会公共财政经费。
3、简化高考强度,增强实训硬度。放宽学生成才路径,保障学生学习过程选择多样化,确保学生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化,供给市场人才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这才是中国高考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4、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4。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严格限制学生的报考自主权,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第二志愿不予考虑,从而使填报志愿成为一门学问,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应填报志愿不当而失去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5、实行高考社会化4。为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评价的做法,必须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学生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一措施的价值在于,虽然高中仍能够知道毕业生的情况,但地方政府却难以按照高考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从而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解脱多数高中校。北京市曾试行过此办法,取得积极效果。

G. 为什么上海考生对高考改革意见颇大

现在这个高考方案,本身就不成熟,也不科学。就是几个人在办公室想出来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平时的教学。也是多年最糟糕的高考方案,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失败了。

H. 怎样面对沪浙高考改革

1、自从启动招生考试改革迄今三年多时间里,有多个地区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了招考改革的设计方案,之所以最终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有其重要的含义。两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状况的相对缓解,为试点提供了条件。 2、 参照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上海和浙江地区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前列。上海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70%。而在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中,上海连续两次位列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知识传授在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已不再成为问题。”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说:“去年上海的基础教育均衡率先在全国通过国家评估,这被外界看作是上海教育‘走出温饱水平’的标志。” 3、 同为试点地区的浙江省,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第一,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近年来,浙江的基础教育质量也大幅上升,形成了包括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元发展模式。目前,浙江省内已经形成杭州、宁波、温州等高等教育中心。而浙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也使此次的试点顺理成章。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已经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为此次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