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指南 » 上海如何形成
扩展阅读
北京西站如何坐机场巴士 2024-10-01 21:48:40
福州野生动物园哪里好 2024-10-01 20:08:04

上海如何形成

发布时间: 2022-04-24 16:58:18

Ⅰ 上海是如何形成的

上海地区最早筑城垒可从《晋史》虞潭传找到:“潭在成帝永和中,正官吴国内,修沪渎垒,以防备海寇”。唐开元(公元713~742年)期间,筑成海塘,以御海潮侵蚀,因而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外口岸,在吴淞江上游青龙镇(今青浦县白鹤乡青龙村)。其时,吴淞江江面浩瀚,“其深可负千斛之舟”,水运便捷。青龙镇当时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现残存的唐青龙塔,原属南振德寺。以后吴淞江上游,日渐淤浅,而航运口岸由黄浦江下游的上海镇所取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市舶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设立上海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倭寇侵犯,筑建城墙。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端口,随后开辟英、美、法租界,地域分割,各自为政,街道多不衔接,水电管线互不相通,电压、水压各不相同,工厂和住宅混乱杂处,城市畸形发展。民国16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随后,编制《大上海计划图》及《市中心区域计划》等,并按规划建设江湾市中心,以及环绕租界修建中山路。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上海。为图长期占领,曾编制《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并成立上海恒产股份公司负责实施。期间,新建了江湾机场、扩建了虬江码头,兴建了一些供日军、日侨使用的住房和公寓。至民国34年日本投降,该计划告终。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初稿、二稿、三稿。在都市计划中,引用了区域规划概念,采用“有机疏散”,发展卫星城镇、高速道路、快速有轨交通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Ⅱ 上海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上海,春秋属吴国(春秋时期就有了)。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2)上海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Ⅲ 上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着。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名称的来历。“上海”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民国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说法:上海名称的由来与渔民有关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也有来历。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了。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着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Ⅳ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等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3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2002年底,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区,崇明1个县。全年对部分镇的设置规模和布局进行调整,撤销12个镇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个,撤三建一1个)。至2002年底,全市共辖有99个街道、132个镇(比上年减少12个)、3个乡;3393个居委会(比上年减少14个)、2044个村委会(比上年减少655个)。

Ⅳ 上海的由来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5)上海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界于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长江三角洲前缘,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陆境海拔最高点。上海地跨长江口、淀山湖、黄浦江、吴淞江四大水系,境内江、河、湖、塘相间。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

Ⅵ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1.位置:沿海城市,长江入海口,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地理位置优越.
2.地形&气候: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发展工农业和吸引人口居住从而获得劳动力.
3.交通:陆海空交通枢纽,交通极其发达,铁路方面京沪线、沪杭浙赣线等在上海交汇,水运方面上海是河港兼作海港,航空方面上海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航空港.
4.劳动力: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众多,且上海及周边的江苏浙江等省教育发达,故来到上海的劳动力数量很多而且素质过硬.
5.农业基础:长三角向来是农业历史悠久,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日后上海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6.历史文化基础:上海在19世纪便被西方列强所开发,西方的先进技术首先由此进入中国.工商业气息浓厚,居民受西方海派文化影响,热衷于发展经济、科技与文化.
7.科技教育:上海知名高等学府和科研地区云集,大量人才涌入上海,使其科学技术处于领先.
8.市场:上海面向的市场非常广阔,消费群体庞大,由于其交通便利,故即可以将产品销往内陆地区,也可以通过海运空运销往国外.
9.资源:上海虽然资源不太丰富,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从各地进口的煤、石油、金属等使得其资源和能源都很富裕.
10.政策:中央政府给了上海特殊的政策(如保税区、免税区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上海吸引外资和经济的发展.

Ⅶ 上海是怎样来的哦

上海”的来历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前身)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着。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上海”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民国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说法:上海名称的由来与渔民有关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Ⅷ 上海是如何从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崛起成为顶级大都市的

人们普遍认为,自鸦片战争和1843年上海对外开放以来,上海开始了向世界级大都市迈进的征程。上海作为出海口的特殊地位,使其能够逐步连接内陆、长江、沿海和远洋航运贸易,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短短十年,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0%以上,商贸贸易仍在蓬勃发展。

不少西晋皇族和北方世家大族为避乱,选择了南迁江东,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4世纪,北方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争而南下,把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北方带到南方,从而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远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冲突,江南地区有着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这些因素使江南地区占据了魏晋以来不断南移的经济重心。

Ⅸ 上海的近代才发展的,那古代上海又是怎么样的呢

史前文明

上海土地是在不久的未来形成的地质历史。超过6000年前,只有西部青浦,松江和金山三个城市。这些土地是湖(特别是古湖湖的胆量后形成的清浦。)和湖畔平原。从那时起直到媒体中间,土地非常缓慢,3000年前,嘉定,闵行和奉贤三个主要是或部分形成。此时,包括市中心在内的其他地区仍在海平面下。

在唐代,上海地区农业,渔业和盐业有一定的发展。在天宝的第10年(751),沃德县(县城现在是宋江区),这是苏州的管辖,是上海县。开始。

1292年(对元二十八年),元王朝正式成立上海县,县郡,黄浦区,上海,鸿浦区(包括原版南),属于松江,这是上海建县的开始。

明亮的

中文版《青龙杂志》,利马Siri和徐光琪的插图

上海地区徐光琪墓明朝,上海地区一般都在乌屋河(苏州河)南部,它是南芝,宋江南芝的管辖,最初配备了配备了嘉定县和崇明县。

在明朝,永乐尼姑,在15世纪初,为了解决吴勇河长期淤积的问题,无需访问,政府主持了一个称为“江浦快递”的大型水利项目,扩大了黄浦江下游和吴勇河。事实证明,吴勇河下游成为黄浦河的海水道,吴勇河成为黄浦江的支流。从那时起,黄浦江已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航运渠道。

到洪志新年(1488 - 1505),上海县已经“人物的人物,有很多财富,盖子可以用作江北县,这是东南着名。”县治理表格5主要街道:新云巷,XINLU巷,熊巷,明治巷[2],到嘉靖年度,县治理街区已增加到61,形成道路网络[3]。上海地区商业水库是林丽。上海智县后240多年来没有墙。直到1553(嘉靖年度),为了抵抗尴尬,他们在2个月内建造了椭圆形上海墙,4.5公里长,高7米,开设6个城门,包括黄浦河开设3个城市门:陶宗门(俗名小门),王朝,宗门(宗龙门),朝阳门(萧山门),这3个城市盖茨和银门西部(旧西门)有水闸。这座城市对水分河流开放,宽度约20米。如在城市,在城市,河网络很茂密,大多数街道都是建造的。这座城市的主要河流是赵家浜,大龙门和老西门,东通黄普河(在路上南部的百色和富裕东路),西部可以大同江省。此外,有方邦,Xuejiabang等。

在明代,松江屋拥有该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Ⅹ 上海市始建于什么时候

上海市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
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干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10)上海如何形成扩展阅读:
上海,春秋属吴国 。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曾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秦汉及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吴郡,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
唐天宝十载(751年),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
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
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上海务。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立,辖于松江府。上海县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青浦县大部、闵行区大部、浦东新区大部和南汇县。
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华亭(治所)、娄(与华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
嘉庆十年(1805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
嘉庆十五年(1810年)缩存600平方公里,县域约今吴淞江故道以南市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大部。县城为原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区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端口,道光二十五年上海县洋泾浜以北一带划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带划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带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称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此后,租界多次扩大。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端口,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区划分为不同的管辖区,苏州河以北老闸(宋代建)和新闸(清代建)一带因大量贫苦农民的流入,逐渐兴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裁松江府、太仓州,上海地区属江苏省,有上海、华亭(后改名松江)、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
1914年,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其中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今属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以及今属江苏省的海门县。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同一年发生了“五卅运动”。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端口,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
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扩大市区范围包括上海、宝山县的一部分,设立17个区,而上海地区各县则仍属江苏省,从此上海市与上海县分离。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并改17市乡为17区,上海始有区一级建置。上海地区的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仍隶属江苏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1937年8月,中国在上海发起“淞沪会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次年12月,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县浦西地区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为战前17个区和特别区。
1947年上海市面积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划分为30个区。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同时,上海的郊县划入苏南、苏北行署,后由江苏省管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
1956年经过行政调整,上海市辖区减为18个,辖15个市区和3个郊区。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将江苏所属上海地区的郊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杨浦、榆林等14个区,浦东、嘉定、宝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贤、南汇、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个县,总面积达6340.5平方公里,比建国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庙、蓬莱设立南市区,有12个区和11个县。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属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辖12区、10县。1962年嵊泗又划归浙江省。
1964年,撤消闵行区与吴淞区,此后上海保持了10个区和10个县不变达10余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1981两年,再置吴淞区与闵行区。
1988年,撤消吴淞区和宝山县改为宝山区。
1992年,撤消嘉定县,设立嘉定区。
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和闵行的三林乡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组建新的闵行区。
1995年,上海市辖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南市、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等14区和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县,有106个街道、208个镇、10个乡和3590个居民委员会、2986个行政村。面积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积697平方公里。
20世纪末,松江县、青浦县和金山县也改为区。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
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
2009年为了更好的开发浦东地区,合理配置地区经济与社会资源,综合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撤南汇区、浦东新区,组建新的浦东新区。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宣布,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辖的唯一一个县——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全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