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师团是什么单位
扩展阅读
天津三坐标多少钱 2024-11-15 07:09:03
深圳去哪里体检好 2024-11-15 06:54:05
猴研岛在哪里厦门 2024-11-15 06:51:54

深圳师团是什么单位

发布时间: 2022-06-23 05:26:30

Ⅰ 一个师团等有多少人 还有旅团等

师团和旅团下属的直属部队不一定,所以人数不一定。就像中国的集团军人数可以从2-3万到6-8万不等一样。
对于一般部队(直属部队除外),一般为:
一个师团下属两个旅团,一个旅团下属两个联队,而一个联队的人数相对固定,为3000余人。
我继续补充楼主的:
日军最低的标准单位是中队,180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加强连。大队下面设有步兵小队,火力组等,人数其实并不固定,得分具体情况。
一个大队是1180人,显然比中国的一个营大,但是又不如一个整编团,可以说接近一个简编团。
一个联队一般下辖3个大队,人数3800左右。再往上上面已经提到(这里再补充一下,后期日本组建了很多师团下辖3个联队,不再下辖旅团)。
不是每个军官都能带兵的,像副职和正职不是分开带领部队的。只能说一般什么职位对应什么军衔:(注意,是一般对应,不是绝对对应,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高配、低配、临时代理都经常出现)
师团(相当于中国军):中将
旅团(相当于中国师):少将
联队(相当于中国旅):大佐
大队(相当于中国简编团或者超级加强营):中佐
中队(相当于中国加强连):少佐

Ⅱ 日军的“师团”是什么编制

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它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

日军陆军编制奇特:从分队到师团在二战时独树一帜。日军参照旧德国陆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并仿效一战美军师的庞大火力与人数,在二战时从结构到规模都显得与众不同。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的设置自1886年开始,到七七事变开始前,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作战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相当于北洋军的"协")、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山地师、把大炮拆散用骡马背驮行军的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山炮)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50毫米步兵炮),总编制人数为28500人;一是平原师、用骡马拖行大炮的挽马制,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野炮)与一个速射炮中队(4门37毫米速射炮),总编制人数为25000人。此外还有 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毫米榴弹炮与12门75毫米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毫米重榴弹炮)、野战(攻城)重炮兵联队(16门100毫米加农野炮)、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8门150毫米加农野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 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 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36门75mm野炮与12门75mm山炮的较弱设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比如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五常设师团就特地取消一零五特设师团,用一个师团的人员装备作为补充人员,使得板垣师团可以一分为二,历经南口、平型关、金山卫登陆、忻口、太原、南京、临沂等多次惨烈损失后,战斗力依然不减,能以一个师团之力攻克广州)。大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十三、十八和特设师团,因战斗斗志不强,表现不佳而在1940年前陆续被取消回国。

抗战中由于做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对三三制的八路军、苏军作战时会行动不便,因此、又在华北搞出了警备三单位制师团,即一个师团的组成包括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24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Ⅲ 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是什么意思

首先来说,日本鬼子陆军的基本编制是“师团”,相当于中国的师(不过人数通常比中国一个师要多)。师团下面的“旅团”相当于旅,旅团下面的“联队”相当于团,联队下面的“大队”相当于营,大队下面的“中队”相当于连,中队下面的“小队”相当于排。小队下面的“组”相当于班。
每个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
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
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
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每个师团除了有两个旅团外,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它部队
日本鬼子的大队是很强的一个作战单位。虽然从级别上相当于中国的一个营,从人数上也不到中国的一个团,但其配属的火力,往往却足以压住中国方面一个旅。
抗战前夕,鬼子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一种是挽马制。二者区别在于炮兵设置不同。
驮马制师团,它的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此外每个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一个驮马制师团的总编制为
28500人;
挽马制师团,它的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
120mm榴弹炮,此外每个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一个挽马制师团的总人数为
25000人
一九四四年,穷途末路的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
2.1万,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
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联队,总人数为
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由此可见,这会的鬼子,为了保持在师团数量上的声势浩大,每个师团战斗力严重灌水。
一九四五年,准备垂死挣扎的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一方面对丙种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进行了部分加强,同时编组了丁种师团。丁种师团纯由步兵组成,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在装备上相当可怜。

Ⅳ 师团的历史

甲午战争至侵华战争前
1871年实行征兵制,先后设立了兵部省和早期的四个镇台--东京,大阪,镇西,东北,1874年在四镇台的基础上改编为六镇台,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一至第六师团,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旅)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结束后成立了第七师团到第12师团,日俄战争时期成立了第13至第16师团,日俄战争结束后成立了第17和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于乙类师团。
侵华战争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
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不同师团年龄构成也使战斗精神存在差异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从“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说这是欺骗性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的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万岁”的,大多是军官和18岁至二十几岁的未婚青年士兵;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至17岁的“少年兵”,在医院中临死前一般是喊“妈妈”;战争开始至结束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笔者同经历过抗战全过程的父辈交谈,他们的体会是,开始捉到的少量日军俘虏以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日军负伤被俘后也往往自杀。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强性都差。笔者在日本时,同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史学家研讨时,他们也认为少年兵和重征的预备役兵往往战斗意志不强。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了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战(武汉会战)”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特设师团”(序号100以后)。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发现这些部队纪律和管理均差,如对防毒面具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打自招地说明常施放毒气)。冈村最感惊异的,又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101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市内黑社会猖獗处)的流氓头子,本中队军官对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脚水。由日军头等部队第1、第6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101、第106师团,在进攻武汉时各师团中战斗力却最差。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保卫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恰是重创了第106师团(据日军统计该部伤亡3000多人)。
由复员多年的官兵再征集组建日军预备役师团战斗力差,重要原因是成员已拖家带口,不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到靖国神社相会”。日军又实行地域征集制,复员官兵长年一处生活,常有预备役军官在地方企业是预备役士兵下属的情况,重新征集后自然不敢实行常设师团或新部队那样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据国民党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他在日本参观过预备役部队演习时便发现,“胡子兵”们对军官很随便,远不像常备部队那样等级森严。
“特设师团”虽战斗力弱一些,残害中国百姓却格外猖獗。冈村宁次回忆录中便说,预备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是强奸,其中34岁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释是老兵久历社会失去了“纯良”。其实日军成为犯罪集团,是传统的野蛮作风造就,战后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也都说:“当兵三年,再老实的人也得变得像魔鬼一样”。年轻人进入这一染缸便难保“纯良”,老兵油子久历黑暗一面,肚子里的坏水和施暴花样自然会更多。
日军统帅部通过实战,对序号在100以后的特设师团也很不满,在1939年还解散了几个。不过因预备役官兵多,组建这种师团速度快,1943年后因战局紧张还是建立了几十个。如关东军在1945年春天的师团番号达24个,其中20个是几个月前刚由预备役人员和新兵所组建的特设师团。首相铃木贯太郎认为其战斗力不如原来的8个常备师团,遇苏军进攻两个月都坚持不了。从苏军在远东战役八天间便推进了200至500公里的情况看,这一估计大致不差。
日本地域民风也影响各师团战斗力。军人来自社会,看日军师团的战斗力除了番号,也要注意组建地域。近代日本军界为克服古代割据传统,联队长以上和参谋军官频繁轮换,大队长以下官兵仍属一地同乡。最早七个师团中从第1师团至第6师团按其兵员来源地,分别称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师团,各地民风对其战斗力有着不小影响,其中贫困地区的师团更显得愚顽蛮悍。
近卫师团由全国挑选精兵组建,不受地域风气影响。该部却养尊处优,1939年末进攻广西才上阵,后进攻新加坡并长期守备南洋,因受照顾未参加恶战,战斗力也未充分显现。
1891年在东京组建的第1师团,是日军所编成的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驿同清军打响了第一枪。不过东京从江户时代起便是商业都会,民风不强悍,征兵多要到西面较贫困的长野县。该师团名声大,1936年后七年间在关东军内作为骨干却未打大战,仅派出过一个支队短期到察哈尔实战锻炼。1944年菲律宾告急,军部声称该让这个“阔少”上阵。该师团到莱特岛登陆后遇美军打击便损失大部,余部逃入丛林,接到投降令时只剩800名残兵。
大阪是日本商业氛围最浓的城市,商贩出身的士兵精于算计多不甘心卖命,此地组建的第4师团从日俄战争起便因战绩不佳被称为“奸诈的商人师团”。1937年该部调到关东军,两年后到华中战场,战斗力并不算强。1942年该师团参加进攻菲律宾,后来到印尼和泰国担任警备直至投降,看来军部对使用这个“商人师团”也信心不大。
在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时最逞凶的一等师团,还是第2、第3、第5、第6师团。
日本东北部自然条件差,民风强悍,在仙台组建的第2师团又较适应严寒地区气候。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只有一个第2师团,利用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满洲横行。该师团随后成为日军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团之一,长期在关东军编成内。1942年该师团进攻“瓜岛”(即瓜达尔卡纳尔岛),因海运断绝被称陷入“饿岛”(二者发音在日语中相同),官兵因伤病饿死亡大半,只撤出几千病号。第2师团在菲律宾重建后又赴缅甸战场,同中国远征军一战即败,战斗力降到反不如顽抗的第56师团,这说明日本武士的凶悍气焰往往要建筑在对手抵抗不力的基础之上。
日军第3师团自“八一三”在上海登陆,直至最后在湖北投降,是中国抗战期间始终在华作战的唯一的第一等师团。第3师团组建地名古屋的民风不算强悍,其官兵的拼杀精神还逊于北九州矿工组成的第18师团等部,不过该部还一直算是华中日军的主力。
日军第5师团可谓侵华战争中作战范围最广的部队,也是在关内作战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团。该师团攻南口、侵晋北、以一部迂回南京、打台儿庄、攻占广州、登陆钦州湾入侵广西,先后同中国七十个师交过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又攻占新加坡,接着侵入印尼并一直驻于当地。组建第5师团的广岛,被称为“军都”。属日本的“中国”地区,自古为交兵之地,有武士传统且受天皇重视。战争结束前当地受到原子弹攻击,大概也算是恶有恶报吧。
在南京大屠杀中血债最多的第6师团,组建于日本九州的熊本,该地贫困且民风嗜斗,男子往往以从军为出路。战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辞:“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九州熊本兵第一”。第6师团早在1928年便制造过济南大屠杀,从1937年在华登陆至1942年末调往南洋,该部主要在华中作战,凶悍为各师团之最。不过日本军部偏爱富庶地区的师团,对穷困地区的部队有所歧视,总让第6师团打恶仗,配给装备却不如其他一等师团。1943年该师团被调到最艰险的布干维尔岛,遭美澳军两年攻击封锁,残部逃入丛林靠野果为食。据终战时接受他们投降的澳军回忆,所看到的几千日军若不是眼珠还在转动,否则会以为都是些骷髅。
存在决定意识,二次大战结束前弥漫全日本的军国主义氛围,是投身军营者大都没有人性的根本原因,各地的民风差异并不能改变这一基本环境。最终铲除军国主义的土壤,才是根绝出现那些野蛮凶恶的侵略军的基本保证。
总是有人认为游击战小打小闹,不过瘾,所起的作用也不如会战来得大。提起八路军的战斗,被津津乐道的总是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而消灭敌人最多的百团大战和正面战场的一些会战相比,(就消灭日军而言,不包括伪军)只是中等规模而已。平型关战斗就更少了。是否由此而得出游击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值一提的结论呢?显然不是。
加登幸太郎的回忆
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加登幸太郎,《中国和日本陆军(下)》,圭文社,1978年版)。这一日常的消耗(显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军事行动——如“扫荡”中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实际上相当于每年进行一次大的会战所造成的损失。正面战场上的一些会战,如太原会战,“敌伤亡二万余人”;随枣会战,“估计敌先后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我军则约二万五千余人”;上高会战,“敌伤亡一万以上,我军亦有一万七千余”(据台湾的《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抗战重要战役选录,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可见,这样的“日常”消耗,日军的确难以承受。
当时华北沦陷的县属超过500个,以一个县每天只消灭一个日军的话,则日军每天的损失要超过500人,这相当于一个步兵大队的5/8,一个混成旅团1/5,一个三单位师团的1/20,一个四单位师团的1/30-1/40。反过来讲,也就是平均大约2天可以消灭日军一个大队,5天消灭其一个旅团,20-40天消灭其一个师团。聚少成多,由此可见游击战争的威力所在。

Ⅳ 日本军的一个师团有多少人,相当于中国什么编制

日本军师团人数随着时期和级别的不同而不同,整体约相当于同期中国的一个军。各个师团人数介绍如下:

一、抗战前期

日军共有17个常设师团,师团人数约为2.5万人。

二、抗战中期

1、甲种师团

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重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

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

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

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总人数约为11000人。

三、抗战后期

1、甲种师团(常设师团),总人数约为2.1万人。

2、甲种师团(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约为1.8万人。

3、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约为1.4万人。

4、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总人数约为1.2万人。

(5)深圳师团是什么单位扩展阅读:

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它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师团的设置自1886年开始,到七七事变开始前,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作战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 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山地师、把大炮拆散用骡马背驮行军的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山炮)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50毫米步兵炮),总编制人数为28500人;

一是平原师、用骡马拖行大炮的挽马制,炮兵联队有四个大队(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mm野炮)与一个速射炮中队(4门37毫米速射炮),总编制人数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

骑兵旅团(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毫米榴弹炮与12门75毫米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毫米重榴弹炮);

野战(攻城)重炮兵联队(16门100毫米加农野炮)、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8门150毫米加农野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Ⅵ 师团大还是师大

在人数方面,师团的规模大于师的规模

师团,日军基本战斗单位。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
甲种师团
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乙种师团
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丙种师团
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丁种师团
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

师:
在一战前期,大部分国家效仿德国,纷纷建立起作战师,上面单位为军、集团军。
德国在一战时候的师分为一类和二类。一个师兵力为6500人左右,下面设两个旅。美国、英国、中国纷纷仿照德国。但日本却把这种师的编制改成了“师团”。
在1936年德国把这种师扩大编制。由一个整编师扩大到8000人。在二战时:美、英、法、中、苏等国都仿德国把一个整编师扩大到8000人。

Ⅶ 日军中的师团,旅团是什么编制

这是日军甲等师团编制

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3.中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 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 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 1个观察班, 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 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6.师团: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换成105mm炮。侦察联队编制730人,包括一个130人的联队部,一个130人的骑兵中队(4个30人的排), 两个160人的摩托化中队,1个100人的卡车运输中队(至少在纸面上可以运输那两个摩托化中队)。这个侦察联队也可以被一个950人的骑兵联队代替。工兵联队编制900-1000人 ,几乎没有机械装备,只能承担极少的任务,更专业的任务主要由配属的独立工兵联队负责运输联队的规模大体上取决于可用的卡车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由一个卡车大队和一个骡马大车大队组成。卡车大队由2到3个中队组成,每中队最多有50辆载重1.5吨的卡车, 许多师团都缺少卡车,一些根本就没有。
综合日军一个师团,有54门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数师团用12门105MM炮替换了75MM炮,卡车方面日军最多有100-150辆卡车

Ⅷ 师团各一部是指什么

师团,是一种军队编制。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仿照德国建立了师团,最初的17个常备甲种师团,每个师团28800人,下辖2个旅团,每旅团辖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锱 各一联队!
板垣师团,矶谷师团各一部进攻某某地!而一支部队师部派出一部分,团部派出一部分,都是属于这个师的部队!

Ⅸ 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各有多少人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以上就是抗战时期日军编制的全部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