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如何看待深圳出现的四次逃港问题
扩展阅读
深圳绒毛穿刺检查多少钱 2024-09-30 05:27:48
厦门培训月嫂怎么免费考 2024-09-30 04:44:11

如何看待深圳出现的四次逃港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7-14 19:31:32

Ⅰ 为什么会有百万人逃港事件发生

。谣言说,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当天,香港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府申报香港永久居民。深圳还在当日 “大放河口”,允许群众自由进出香港。

Ⅱ 曾经深圳逃港潮出现的原因

对面干一天 抵得上这边一年 不夸张

Ⅲ 1979重大事件和深圳的关系

1979年7月15日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这就是着名的中发[1979]50号文件。

1979年百万人四次大逃港事件!

1979 深圳元年 邓小平第一次叫出“深圳”这个名字

1979年大事辑录1月13日,广东省向国务院报告,在三、五年内把宝安地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属省辖市建制。
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的蛇口辟为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
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
4月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试办“出口特区”。深圳、珠海两地可以先行试办。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文件,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
8月2日,下午1时30分,8号特大强台风在深圳沿海地区登陆,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死2人,受伤47人,这是深圳市解放以来遇到的首次特大台风,全市损失超过2000万元。
11月7日,深圳市五金矿产进出口支公司和省建材进出口公司与香港凯旋贸易公司签署合作经营“乌石古石场”协议,投资4644万港元,这是我市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

Ⅳ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 逃港 事件

无论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香港人口都远快于珠三角人口的增长,李嘉诚这些人就是解放前过去的,由于香港是个城市,即使在解放之初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仅次于上海,城市尤其大城市对于周边人口的吸引力是至今为止所有国家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何况香港在战后成为中转港口和金融中心。尤其,香港旁边的深圳在改革前是个农村,所谓当年的逃港潮,说白了就是现在中国民工的每年赴沿海打工。可以说,只要国家不把深圳变成城市,那么,随着香港成为国际资金中转港,逃港潮只会越演越烈。
在所谓逃港潮中,却没有关于原宝安县城镇职工、原广州市民逃港的记录,为什么?计划经济下,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并不差,而且,没有资本主义世界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谓高工资对于高物价的香港,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内地市民没必要去犯这个贱,去受资本家的吆喝,这也说明,用所谓逃港潮来证明改革前两地经济体制的对比是多么地荒唐,要知道,香港是城市,是国际大都市,而当时宝安县是农村。
要说现在改革后没有逃港潮,也是可笑的事情,1983、1987年的逃港潮规模不下于1949、1960年,而现在每年赴港生孩子的人,早已把当年宝安县逃港人数远远比下去,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逃港潮。
再说,当年逃港潮去香港打工的人,他们在香港流血流汗几十年后呢?连在香港过个晚年的权利都被取消了,微薄的退休金,连买个棺材都买不起,只好跑到大陆来过晚年,他们可是由大陆支付了他们童年的抚养费用,而资本主义世界只享受了他们的劳动力,结果到榨干他们油水后一脚踢开,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仁慈。
如果说现在深圳原居民已经不存在逃港潮,这只说明一点,国家把深圳从农村变成了城市,而如果国家不能在把深圳变成城市的同时把全国农村普遍变成城市,那只说明所谓深圳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广意义,用历史上的逃港潮来抨击某个时期是可笑而无耻的行为。

Ⅳ 根据材料一中提供的时间分析,深圳 逃港潮 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最重要是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太远,同样是出卖劳力,在深圳,累死累活一天还未必吃得饱。在香港,除了有饭吃,还能有钱剩。

Ⅵ 逃港问题,产生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对于香港来说,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每年7月1日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840年鸦片战争两年后,香港被英国占去,这个脱胎于珠三角的岛屿,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大陆母体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存在姓“资”与姓“社”的意识形态差异,香港与内地的分道扬镳显得更加坚决和迅速。

此后近三十年时间里,政治铁幕却并未将香港与祖国大陆的脐带完全斩断,除了官方有限度的交往,以偷渡为主的民间形式始终活跃,最终汇聚为一股股逃亡香港的奔涌潮流。以深圳为例,在公开的文件里,“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内地民众此起彼伏大规模的逃港风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陈。如今,众多香港人纷纷在深圳等地投资、买房,而在改革开放前,在香港与宝安县(1979年改名为深圳市)山水相连百余里的海岸线上,历史却怎样错步向前,以致数万人铤而走险、蹈海求生逃亡香港?

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

新中国成立期间,由于战乱等因素,规模性逃亡香港的潮流便已出现。《香港年报》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战乱使超过75万名来自内地的居民涌入香港。1952年,32岁的张爱玲,只身在烈日下走过了宝安县罗湖桥,来到香港。在她身后,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湮没,她的身影则在他乡渐行渐远。

这只是建国后大规模逃亡香港风潮的预演。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公社化“大锅饭”模式下的一切归公,如个人财物方面,全部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存入银行,极大伤害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怀着不解、不甘的心情,开始孤注一掷逃亡香港,特别是在广东沿线一带。

至今,广州许多年长者依然记得,当年珠江作为泳场的盛况:成百上千市民在一泓江水中强身健体,口号喊得分外响亮,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大家都心照不宣:为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远行——偷渡边防线,逃亡到香港。

在广东宝安县,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一度是监视“三偷”:偷听敌台、偷窃集体财产、偷渡出境。有的农民借口去割草,划着一只小船便偷渡到香港去了。相比之下,生产队干部似乎更心疼偷渡客划走的那条小船。

宝安外事办公室《关于经宝安县偷渡香港问题的调查报告》(宝外字10号,1959年1月28日)显示,1956—1958年,经宝安县偷渡的共有20105人,其中宝安县的有6448人,外省及外县的有13657人,宝安县偷渡出港的有3955人。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避孕套当“救生圈”,撒老虎的粪便防警犬

当时在广东偷渡, 按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 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到达香港新界西北部元朗。

偷渡者一般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还有人将避孕套吹起来挂在脖子上,一直游过去。广州人把从水路偷渡逃港称作“督卒”,借用下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民众也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以便日后“逃港”派上用场。不少孩童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

要顺利游到香港,除了最佳下水地点外,还需要更多技巧。准备充分的人在偷渡时,会带上一个小型的充气救生圈之类的可供漂浮的物体,但并不是一下水就用,因为那样会影响速度,也容易被发现。相反,他们会将这些充气物腔内的空气放掉,折叠好带下水,等到游到中途累了时,拿出来吹上气漂浮水上稍作休息。有些人在下水前喝上一大碗煮好的姜汤,虽然辛辣,但能驱寒,不至于在途中被冻死。

Ⅶ 从逃港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必须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中国最高决策者从“逃港”这一历史怪圈中再次认识到,光是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出乎意料的是,一场新的“逃港”潮再次席卷而来。

数十万的逃港者,则为了生计,在把香港打造为亚洲“四小龙”的同时,默默无闻地献出了个人的青春,甚至生命。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这些逃港者注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令人心酸而意味深长的注解。

(7)如何看待深圳出现的四次逃港问题扩展阅读

深圳特区的诞生,使广大民众看到了希望,也使“逃港风”骤然停止。当年曾参与特区筹建工作的广东原省委书记吴南生后来回忆说:“最令人感到高兴和意外的是,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随着内地全面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般展开,困扰多年的“逃港”问题终于釜底抽薪。1997年香港的回归,“个人游”的政策为内地人来港提供的方便,加上香港边境反偷渡系统的不断完善,偷渡情况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在2006年,被捕的内地非法偷渡客已经大幅降低到3173人。

Ⅷ 深圳百万人逃港是什么政策导致的

那是以前,香港发展好,容易挣钱发财,才导致深圳百万人逃港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