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深圳市税前工资为30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税后工资拿到手为多少
主要看你要缴纳的深圳社保档次(深户一档,非深户一二档)、缴纳基数是多少,这也是产生不同费用的主要原因。
2021年7月深圳调整了社保缴费基数,2021年7月-2022年6月社保缴费基数为:
1. 医保一档(深户一档、非深户一档)缴费基数下限:6972 上限:34860;医保二档、医保三档(非深户二档、非深户三档)缴费基数:11620;
2.生育缴费基数上限同步调整为34860,下限不变;
3.残保金缴费基数同步调整为11620。
以最低缴费基数计算,各个档次需要缴纳的费用为:
深户一档:2021年7月-2022年6月社保费用是1481.15元
非深户一档:2021年7月-2022年6月社保费用是1065.9元
非深户二档:2021年7月-2022年6月社保费用是656.88元。
㈡ 在深圳,税前25000是什么水平
税前25000,税后在20000左右,前不久深圳公布平均工资水平,白领平均工资为9000+,约25%以上人群收入过万,按照3-7原理,税前收入过万就已经在30%以内人群,税前25000,应该可以超过85%以上人群。
在这个金字塔中,越往上收入越高,且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深圳是个高 科技 人才集聚的地方,腾讯、华为、平安、招商、深信服等,一大批高收入企业,腾讯平均工资达到50w+,华为平安差不多这个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企业里面,月薪25000以上十分普遍,甚至处于中下水平。
当然,跟其他行业、其他人群比,月薪25000有过之而不及,大部分的收入在10000以下,比如幼师、服务费、司机、保安、保洁员、前台、秘书、行政、工厂员工等,这些岗位可能天花板就是10000,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拿到10000的收入,这个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经济越发达,贫困收入差距越大,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还是没钱。
月薪2500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跑赢大部分人,不管在哪个城市,都算是中高收入人群之一。
当然,如果在深圳没房或者背负房贷,25000确实不够看,我们都知道深圳是全国房价最高的城市,均价6w+,随随便便一套房子就大几百万,首付上百万,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买了房子还要承担20-30年的房贷压力,这一代年轻人,确实很难,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
反正,生活还要继续,一切往好的方面看,追求更高的目标,会越来越好。
税前25000元工资,税后应该2万出头。这个水平在深圳应该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最新发布的深圳平均工资9000多,还是税前的,就这样,深圳的小伙伴纷纷吐槽拖了后腿啊。所以说实际拿到手20000元,也算很好了,单从工资方面说的话已经超过小康水平了。就算是一家三口的话,好好规划规划,小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了。
我表示还得努力努力,不拖深圳的后腿啊!
大家都知道深圳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和北京、上海、广州并列四大一线城市。
正因为经济比较发达,所以深圳的总体工资水平是比较高的,比如2019年深圳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就达到10646元,这个 社会 平均工资要比全国很多地方高出不少。
当然平均终究是平均,这里面肯定是有人比10646元高出很多,同时也有很多人比10646元少很多,但不管大家的工资水平是多少,如果一个人税前月工资能够达到25000块钱,那放眼整个深圳都算是非常高的水平了。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深圳的知名企业非常多,比如类似华为、腾讯、招商银行这些企业的工资水平非常高,平均薪酬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所以月薪25,000块钱在这些企业里面有可能只属于一个最低水平。
但从整个深圳来说,目前真正能够月薪达到25,000块钱以上的人是比较少的,我们来对比几个数据就知道。
1、调查数据:深圳月薪1万以上的人数比例。2019年腾讯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月薪1万以上人数比例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其中深圳月薪过万占在岗职工人数比例大概是27%左右。
相当于每100个在岗职工当中就有27个人月薪达到1万块钱,这个比例算是非常高的,但从真实情况来看,高收入人群真有这么多吗?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2、真实数据:深圳不同薪资水平分布比例。根据某网站基于253,431份求招聘岗位本分析的数据,目前深圳不同工资水平分布比例具体如下。
从上面这个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深圳有20%的人月薪低于3000块钱;62.5%的人月薪低于6000块钱;77.1%的人月薪低于8000块钱;85%的人月薪低于1万块钱。
相当于深圳月薪高1万块钱的人数比例只有15%,且月薪真正达到2万块钱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3.8%,由此推断,月薪达到2.5万以上的人数比例,我认为不会超过3%,相当于你税前月薪达到2.5万之上,可以超过97%以上的职工,这个算是非常高的一个工资水平了。
当然这个薪资水平只是针对于在岗职工来说,但从现实来看,除了在岗职工之外,深圳还有很多人的工资是没法具体统计的,比如那些投资人、企业老板,这些人你是没法用具体的工资去衡量的。
而目前深圳有很多企业主,光是企业数量就有200多万个,另外还有大量的专业投资客,这些人的收入水平都有可能达到月薪2万块钱以上。
所以从整体来说,深圳真正能够月薪达到2.5万的以上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可能有超过3%,保守估计我个人应该达到6%左右,这点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身边所接触的一些人看出来。
不管是6%还是3%,一个人月薪能够达到2.5万以上,在深圳绝对算是高收入水平了,对于这个收入水平,如果一家两口人省吃俭用,买房买车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深圳房价均价6万每平米,税前25000到手算2万。租房2k不多吧,吃饭平时开销算2k不多吧,杂七杂八1000!纯到手15000。4个月才能买1平米的房子。一年买3平米的房子。10年买30平米,20年你能买60平米。
税前25000元工资,税后至少应该2万如果再有年终奖,那这个收入是算蛮高的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活。省一点,买房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是一家三口在深圳生活,这个工资也会过得还可以的。
要知道,深圳很多普通的打工者,一个月到手的四五千块钱的一大把,深圳工资再高,平均工资 9000块钱,但都是一些很有钱的拉高了而已,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拿着四五千的工资的
税前2.5W,税后估计2W左右,即使公积金按较低标准缴交,也有2500左右,若还有年终奖,则这个工资水平应该算是中等偏上了。很多人会讲房价高,物价高,的确这是事实,无积蓄下靠这工资在深圳买房有点难,但不能否认大环境上,这工资目前已经超越大多数打工一族。不要凡事都举华为、腾讯的例子,实事求是讲普遍不讲特例的话,已经很棒啦。当然,深圳无限可能,继续努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个水平在打工者里面算中等偏上了,具体生活品质看你怎么过了。
但在整个深圳里面,如果没有其他固定资产和大额存款的话,真的算穷人了……
除了这个工资没有其他额外收入了吗?深圳还是有很多上班族会选择在工作之余增加其他收入的,没有办法,压力太大,虽然工资在涨,但总感觉自己一直很穷,这是很多深圳人真实的想法。
税前25000,到手差不多20000左右……能维持个人小康生活水平,如果每月省吃俭用,存点钱,供量车还是可以的,买房是不现实的……可以这么说吧,在深圳稳定工作上班,收入稳定的情况下,买房是不现实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买房的,年薪过百万,几百万的那些就不算了,比不了……
而且深圳开支也大,各种各样的支出,想在深圳实现财务自由……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身边很多朋友都是月薪几万出头,不考虑买房结婚的话,自己一个人过还可以过得很潇洒,每周聚几次,去得起酒吧,唱的起歌,过得了夜生活,偶尔来个 旅游 ,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了。
但不可能打一辈子光棍,做一辈子潇洒哥啊……
有房你就算小康,没房就是贫困户。2.5万银行都不敢给你贷款买房!房子决定一切!
要按照如今的 社会 物价高,开销高,消费高,贫富差距大,收入差距大,福利待遇差距大,还有一个缺德鬼的高房价来看,这些钱顶多就是中下水平!
千万不能按照某些人说的平均值来分析,要是这样那就属于中产阶级了,一切数据分析应该从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不能坐在屋里玩数据,玩平均数,如果这样那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了!
按深圳房价均价6万来算,你税后两万出头,你如果不吃不喝一个月能买几个平方就知道你工资水平了。当然,如果你已有房那又不同。
㈢ 深圳税后工资12000税前是多少
法律分析:具体情况需要具体而定。要看社保是一档还是二挡,公积金交的比例,一般到手9200-10000左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