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赛格建设多久了
扩展阅读
天津石油和河北油哪个好 2025-02-02 02:50:26
北新建材位于北京什么区 2025-02-02 02:50:26
福州市哪里有竹子苗批发 2025-02-02 02:44:51

深圳赛格建设多久了

发布时间: 2024-12-16 16:03:17

㈠ 有谁知道深圳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大厦是用了多少时间建成的

这两个大厦都有些年头了,说不定比咱们年纪都大。

【一】地王大厦:

地王大厦的动工时间是1994年5月27日,竣工时间是1996年3月,用时1年零10个月。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国速度了。

补充一下赛格大厦的知识点:

深圳赛格大厦由高级工程师 ,着名建筑师陈世民大师设计,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赛格形体挺拔,在楼群中高出一大截,如飘在半空的行囊。

以上就是关于深圳地王大厦和赛格大厦的修建时间所有的信息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呀!

觉得答案好的话采纳点赞评论三连一下呀~

㈡ 深圳赛格大厦什么时候建的

深圳赛格大厦于1996年动工,1999年9月竣工,于当年10月全面投入使用。该建筑创下了深圳史上每2.7天完成一层楼的建设速度纪录。赛格广场由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1993年5月27日获准进行建设前期工作,随后于1995年完成土地征用、规划、设计阶段。1996年正式开始基础建设和主体施工,历经4年于2000年完成全部建设。设计出自高级工程师及着名建筑师陈世民大师之手。该大厦在200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㈢ 深圳赛格大厦总造价多少钱

深圳赛格大厦(广场),坐落于深圳市中心的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路的交汇点,这座建筑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深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赛格大厦的总高度为355.8米,地上有75层,地下则有4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7万平方米。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建筑质量,使其成为了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

据公开资料记载,赛格大厦的总投资约为20亿元人民币,这包括了从设计、施工到最终完成的全部费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历经数年的时间,这座宏伟的建筑终于在2002年落成。

赛格大厦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商务大楼,也是深圳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拥有先进的办公设施,还配备了完善的商业配套,为入驻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赛格大厦的建成,标志着深圳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座建筑不仅是深圳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今,赛格大厦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它不仅是深圳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㈣ 深圳华强北的赛格大楼晃动是共振现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

昨日深圳市华强北的一座79层大厦突发楼体摇晃,这座大厦就是深圳地标建筑—赛格大厦。大厦楼体摇晃引起了大众关注,直到今天币圈、股市乃至楼市等金融界各种信息和段子齐飞,刷屏不断,热点话题更是因为大厦晃动而层次不穷。此次大厦发生晃动不少业内人士担心赛格广场聚集的电子元器件商家们硬盘、显卡等商品发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受到大厦发生摇晃也牵动着资本市场的变化。

楼体出现晃动的原因

此次赛格大厦楼体晃动不禁让人们开始怀疑高层住宅的安全性,不过经过专业人士的初步检查发现大楼周围场地没有地面开裂情况,墙板也没有脱落损坏迹象,根据地震监测台数据显示当日深圳市也没有发生地震,当日天气风速也属于正常范围值,不会出现风吹大厦晃动显现。根据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介绍,高楼大厦都是有地震分析的,一般情况下是在地震时才会有震动和摆幅。但是当日深圳并没与发生地震现象,因此这只是一种偶然的频率的巧合,就是共振现象,大家不必惊慌。

㈤ 赛格广场晃动背后:中国300米以上建筑近百座 限高令抑制无序生长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9日电 (薛宇飞)18日,深圳华强北第一高楼赛格广场大厦发生振动引全网围观。19日,一份由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布的情况报告在网上流传,专家初步认为,赛格广场大厦震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耦合,主要是受到风,以及地铁运行和温度的影响。广东省应急厅一名工作人员证实了该文件的真实性,但也表示,该报告仅是初步调查结果,专家组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多因素耦合致使大厦上下震颤?

这份名为《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赛格广场大厦摇晃的情况报告(续报二)》的报告称,经省市专家研判,初步认为:一是深圳赛格大厦系上下震颤而不是左右摆动;二是造成震颤的原因是多种因素耦合,主要是风的影响,还有地铁运行(两条地铁从楼下经过)和温度的影响(近两天气温升高,温差达8度,对钢结构影响大);三是经专家现场踏勘和会商研判,赛格大厦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内部结构坚固,各种附属设施完好。

报告称,目前,深圳市已设立现场指挥部,并组织有关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抗震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赛格大厦进行沉降、倾斜和震动等监测,进一步拟定应急处置方案。

报告表示,经专家测量,目前赛格大厦倾斜率位于0.01%-0.02%之间,小于允许倾斜0.2%,远远小于规范要求,专家一致认为赛格大厦没有倾斜。深圳市将根据楼体结构排查情况,研判大厦恢复开放时间。鉴于该大厦未安装阻尼器,专家建议,下一步可以考虑安装阻尼器以提高防风防震能力和舒适度。

据了解,阻尼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力的衰减和能量的耗散,有缓冲的意思。阻尼器则被认为是“定楼神器”,被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之中,当强风来袭,它可以削减晃动,帮助超高层建筑保持楼体稳定和安全。2018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华东地区,中国第一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就出现了自2016年正式启用以来的最大摆幅。

上述报告虽然认为造成震颤的主要原因是风的影响,但根据深圳市气象局18日下午的通报,赛格广场当日最大阵风只有9.9米/秒(5级)。

由于赛格广场内有许多出售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矿机的商家,还有推测是因为矿机运行导致楼梯共振。不过,有业内人士直言,这只是“段子”。

振动的不止赛格广场,深赛格的股价应声而动。19日,深赛格股价低开低走,跌幅一度达7%,截至收盘,收跌4.88%,公司总市值近60亿元人民币。

全球超4成高层建筑在中国

根据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的标准,超过300米的建筑即为超高建筑。公开资料显示,赛格广场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于1999年建成完工,总高355.8米,总建筑层79层,地上7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

落成之时,赛格广场是深圳第二高楼,仅次于高度约384米的地王大厦,建成多年,赛格广场都与地王大厦并列深圳摩天楼的双子星。直到2011年,441.8米的京基100大厦建成,赛格广场才退居第三。

之后,人口不断聚集、土地资源又相对稀缺的深圳,开始不断向“上”生长,平安金融中心(约600米,现为深圳第一高楼)、春笋大厦等超高层建筑在近几年相继投入使用。据CTBUH统计,深圳市150米以上的建筑达297座,仅次于香港的482座,位居全球城市榜第二位。其中,深圳200米以上建筑达104座,300米以上达14座。

这并没有完,深圳的海拔还在不断升高。在建的龙岗大运中心世茂深港国际中心,此前传出建设高度将达到约700米,不过至今没有正式宣布。华润湖贝塔,最初的设计高度达到830米,之后传出降至500米。

放眼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正不断涌现摩天大楼。CTBUH发布的《2018高层建筑回顾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拥有200米及以上的高层建筑678座,占全球总数的45.9%。该机构发布的《2020高层建筑年度回顾》显示,2020年全球建成了106座200米及以上高度的建筑,其中中国就完成56座,占比超一半。其数据显示,中国150米以上的建筑达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达823座,300米以上达95座,三项指标均保持全球第一。

但是,随着建筑越来越高,外界的反思也开始增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称,经过多年的实践,修建超高层建筑已经没有过多的技术难点,但要考虑是否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区域修建超高层建筑,可以缓解用地紧张的状况。而对于很多城市与区域而言,其土地开发强度并没有那么大,是没有必要修建超高层的,企业、政府等相关方则是出于各自的考量,产生了这种冲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高,运营与维护成本大,但租金、售价的回报却不见得很理想,还要面临着消防安全等不可预知的特殊情况的挑战。

就遍布各个城市的高层、超高层住宅而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撰文称,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筑形态。在建造环节,高层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于交通、消防和结构造成较低的建筑实际使用面积率;在运行和维护环节,电梯、保温、照明的能耗更高,设备更新的难度更大;在拆除环节,其成本、难度和废物产出量也很高。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效应和全生命周期的财务成本分析,高层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与维护成本高的建筑形态。研究表明,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要高出50%到100%。

“限高令”抑制城市海拔

为抑制各地对修建高层建筑物的狂热,2020年4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出,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审查通过的还需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核,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得建设。

通知还称,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确需建设的,由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

对于该政策的影响,CTBUH认为,2018年至2019年间,中国200米以上建筑的产量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下降,从92座下降到57座。与十年来达到的峰值相比,并结合2016年发布的针对“过大、异种和怪诞”建筑物的政策,以及随后地方政府出台的限高措施和遏制债务支出的协同努力,很可能会减缓中国超高层建筑建设的进程。

在过去两年间,已有多个规划中的超高层建筑被“削高”。中海地产曾计划在成都修建一座677米的超高层建筑,但拿地后,这一地标建筑并无过多进展,之后传出高度遭削减的消息。今年5月14日,该项目在北京通过超限审查,最终建筑高度为488.9米。宝能集团在沈阳打造的宝能GFC,计划修建高度为568米,是东北第一高楼,到2020年4月底,该建筑物的高度降至500米。

今年3月底,住建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这类政策能够约束高层建筑的开发,将县城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筑规划等进行更好地协调。(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