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龙岗有什么风俗
扩展阅读
深圳测试薪资如何 2025-04-07 22:59:37
福州哪里有收入证明盖章 2025-04-07 22:59:34

深圳龙岗有什么风俗

发布时间: 2025-04-06 20:33:51

A. 深圳的风俗

深圳风俗

龙岗女子哭嫁

昔日龙岗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个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这么长的时间,泪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现红肿,而这使得新娘更显楚楚动人,可能正应了“经常性地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显得最漂亮”的俗话。完婚之日,当迎亲队伍临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庄时,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带领迎亲队伍经火“避邪”之后,方可进村正式迎亲。拜见过岳父母之后,村中长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时,新娘即娇婉缠绵地哭辞父母,轻移莲步,款款出门,频频回望,之后即登轿起行,陪嫁女亦随轿送行至夫家。迎亲队伍一路上笙歌不绝,鞭炮、烟花不停地放。陪护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来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长的红绳,意为完婚后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坪地围笼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他们过去的住所相当独特。他们用三合土、竹木、砖瓦、芦苇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圆柱形的围笼屋,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这种围笼屋占地面积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两层。围笼屋外观上很象古堡,高墙翘檐,气势很恢宏。地主大户的围笼屋占地面积更大,屋的四角设有楼阁,用于了望放哨,由于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门可进,因而易守难攻,很容易防护别人的攻击。围笼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季炎热时可上楼阁通风处感觉凉爽,冬季天凉时又可因密不透风而保暖。而且,坚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一般围笼可连续住几代人,可经受8-10级台风袭击。坪地围笼屋体现了客家建筑奇特的风格。

坪山打蘸

坪山镇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独特的传统习俗。过去坪山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花费不少钱财;同时八天乐此不疲,也贻误了农事。有些经济不宽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后只得借债或乞讨日。这个打蘸陋俗,劳民伤财,在1943年被废除。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渔民娶亲

地处龙岗区东南端沿海的南澳镇,其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鱼而生,因而“渔民娶亲”成为本镇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狮载歌载舞,而他们身后,有着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迎亲队伍规模庞大,浩浩荡荡,观者甚众,一片喜洋洋的气氛。路上鼓乐齐鸣,礼炮震天,热闹非凡。“渔民娶亲”之日,全村不论男女长幼,都不下海而赶来为新人庆贺。最好的贺礼当属用彩纸剪的成双成对的大鱼模样,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业兴旺。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民间节日

深圳的民间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荔枝节等,这些都是各镇居民通有的节日。但是某些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其过法却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贴春联,从子夜零时起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鞭炮;龙岗和大鹏人要用香茅、柚叶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来年好运;龙华人在这天要杀鹅祭祖。又如春节,龙华人初一要吃素,该镇彭姓人以正月十五为过年而不是初一。除了这些共有的节日之外,有的镇又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节、四月初八的米面节、六月初六要食绿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节、十月初一的茶果饼节,还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镇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龙节;西乡地区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诞”等。自1987年广东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之后,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七彩纷呈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

民间禁忌

与丰富的民间节日相对照,深圳各地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禁忌。民间禁忌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诸多客观现象无法理解、无力改变因而产生神秘感到的结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斋以示心诚,祈求神爷能驱除邪气,保全家平安。龙华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荤腻食物;清明节吃鸡屎藤(中草药)、艾饼等以“避邪”,“避瘟神”。龙岗和大鹏人在婚嫁时,当迎亲队伍临近女方村庄,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亲者经火“避邪”后方可进村迎亲;他们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叶、菖蒲和香石榴叶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净身,以洗去旧年的“霉气”,祈求新年里小孩能茁壮成长,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寿……这种民间禁忌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无一不体现出深圳人民对健康和幸福的渴望。

深圳特产

荔枝
深圳荔枝为岭南四大名果之王。果皮红,凹凸不平,核大如卵,肉白如脂,甘甜如蜜。
甜桃
主要分布在南山,松岗,塘下涌,罗田,燕田,龙华,石岩等地。但以南山甜桃最为着名,南山甜桃种植有70多年历史,所产甜桃爽甜如蜜,大如碗口,一个有半斤重,南山甜桃与南山荔枝同享盛誉。
金龟橘
主要产地坪山、金龟、马兰。颜色金黄鲜艳,肉质丰厚多汁,味道甘甜纯正,而且每个橘子多带有碧绿的叶子,十分惹人喜爱。
沙梨
沙梨是深圳主要水果之一,其特点是果大如碗,最大达半斤重,皮薄汁脆,肉白无渣,汁甜如蜜。可疗热症。主要产在北部山区如岩、龙华、观澜、沙河、平湖和布吉,主要品种有黄梨和蜜梨。
沙井蚝
蚝学名牡蛎,是名贵海鲜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鲜美可口。蚝单于宝安沙井、福水、西乡及深圳南头、蛇口、沙头、上沙等地。但以沙井蚝最为出名。沙井蚝一其色泽乳白,肥嫩爽滑着称港澳和东南亚。
大鹏鲍鱼
产于大鹏湾一带得名,属海中贝壳类动物。它以吸盘附着在海中石排峭壁上,因它肉质鲜脆美味可口,高蛋白,是“鲍、参、翅、肚”四种海味珍品之首。
基围虾
在松岗,沙井一带称沙虾,产于珠江口两岸,浅海滩之基围、沙田里。食法多,如白灼虾、清蒸、炒虾仁、炒虾段等。

B. 深圳民风习俗有哪些

深圳原居民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
渔民娶亲:南澳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舞狮队载歌载舞,紧随其后是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
女子哭嫁:龙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已不流行。
客家围龙屋: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龙岗罗瑞合村“鹤湖新居”的罗氏、坪山办事处大万世居的曾氏、坑梓办事处龙田世居的黄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们历经几代修建的大规模围龙屋,见证了这些家族的兴衰 。
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头一带的习俗。深圳本土乡民,大凡遇到中国传统节日或嫁娶、祝寿、添丁、酬神、宗亲祭祖等活动,各方亲朋戚友团聚乡间,围着大盆菜饮酒庆贺。大盆菜多数以牛腩炆萝卜角为菜底,往上铺叠的是菜胆、粉丝、猪肉、竹笋、腐竹、冬菇、卤鹅、烧鸭、炸鱼、白斩鸡等,一层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妈祖诞庆:每年3月深圳沿海渔民和农民在天后庙举行的庆祝庙会,祭祀天后,求航海平安、渔业兴旺、五谷丰登。在祭祀后还举行文艺表演和贸易活动,体现了深圳人民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祭典仪式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桌上摆满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乡民们在广场上连续嬉戏七天八夜。由于打醮习俗劳民伤财,于1943年被废除。
凉帽遮羞:大鹏妇女的习俗。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篾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

C. 深圳的习俗

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舞麒麟
舞麒麟一般分2个部分,一是麒麟舞表演,伴着锣鼓钗的强烈节奏,以及唢呐音乐和一阵阵鞭炮声,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弯步前行,全套舞下来有十节,舞出了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旧时村民驱邪趋吉、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二是武术表演,各式拳、腿、棍、刀、叉、剑、戟、耙、三节棍、擂锤等表演武艺高超,身手娴熟。麒麟舞具有岭南民间浓厚喜庆的民俗特征和崇尚礼义谦让的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当地客家民风民俗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麒麟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传统节俗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事业,发展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水上迎亲舞
水上迎亲是龙岗区南澳渔民——疍家人的一种婚礼习俗。自古以来,南澳的渔民娶亲,婚礼都在海上举行。由于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渔民生活也相对富足,渔民们为把婚礼办得隆重,逐渐形成水上迎亲的舞蹈,这种渔家婚娶时的传统舞蹈起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南澳疍家人娶亲时,新郎家的船泊左边,新娘家的船泊右边,船头对船头,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头要高过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挂三角旗、挂长礼炮、挂喜帐,船门头上还要贴上喜字和一帆风顺的大红字,船上锣鼓喧天、炮竹声声、热闹非凡。解放后渔民们陆续在岸上盖房,故此传统迎亲习俗,慢慢地转移到了岸上。迎亲队伍从最初时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划船队员多为渔家闺秀、大嫂姑婶,她们的动作模拟出海摇橹姿态,新娘新郎站在队伍的中间偏后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伞站其左右。如今,疍家的这一习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编成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水上迎亲舞。这个舞蹈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将水上人家婚礼的动作、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文艺表演中都受到人们的好评。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渊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百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龙狮的传统风俗沿袭至今并成为最主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船和唱大戏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由于福永舞狮活动极为盛行而成为深圳显着名的舞狮之乡。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钢叉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狮馆,设备齐全,专供舞狮队训练和表演。1987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塘尾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耶得总分第一而勇夺桂冠。其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道劲德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乡抢炮
“抢炮”、“领炮”、“还炮”是西乡地区较为流行的风俗活动。这个风俗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怀。所谓“炮”,是一幅双面玻璃镜镶在镜座上,镜面绘有西乡人民顶礼膜拜的北帝爷圣像,并设置有龙凤和骷髅等吉祥物加以点缀,还附有“龙凤呈祥”、“万事谐(如)意”等吉祥话语,设计十分精美,做工相当考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西乡附近的八乡村民云集而至,在西乡河的大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举行“抢炮”活动。这时沙滩上人海如潮,摩肩接确,旗旗飘展这天蔽日,鼓炮齐鸣,一片欢闹气氛,场面极为壮观。每当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地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幸运的人们抢到带有编号的地花后;可到北帝庙“领炮”,即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抬镜的人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洋洋自得,供奉时更是谦恭虔诚,以求一年的吉利。到来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庙,名为“还炮”。再过几天,又将进行新一轮的“抢炮”活动。
下沙大盆菜
下沙人吃“大盆菜”源自宋代,延续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明、清两代,当地人称为“新安盆菜”(新安即今宝安),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大盆菜”现用不锈钢盆,盆里有十五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大盆菜象征“百鸟归巢”,团圆富贵,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结束。下沙族人自立村以来就有“元宵”节吃“盆菜”的传统,每到正月十五,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很是热闹。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深圳平乐郭氏正骨是这个传统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1985年,被后人尊称为“大医”的郭春园来深创建平乐医院,大力传播平乐正骨医术,并和弟子、学生在20余年间救治了上百万名骨伤科患者。平乐正骨医术已经成为国内业界公认的骨伤科重要流派,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手法。其中,采用“平乐郭氏正骨八法”治疗四肢骨折无切口、损伤小、恢复快;采用平乐郭氏脊柱侧搬手法治疗小关节紊乱,有立竿见影的疗效;运用平乐郭氏推拿按摩手法、中药熏蒸、牵引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诸多病症疗效显着。2007年1月,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入选深圳市第一批市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并于该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龙岗舞龙
深圳龙岗以龙得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乡。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一直把龙当做吉祥物,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有舞龙、舞狮、舞麒麟的传统习惯,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舞龙做为民间艺术活动的项目有300年的历史,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广场和雕塑层出不穷。在龙岗区建起的一座中国目前唯一以龙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总投资1个亿。舞龙队经常出国访问表演,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荣获中国首届"舞龙精英赛"优胜奖等。全镇有舞龙、舞狮、舞麒麟队55支;经常参加的人数为960人;每年活动天数为130天;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次。
大鹏军语
来到大鹏地区,人们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当地人那种独特的方言。乍一听,“大鹏军话”似乎是广州话(白话)与客家话的简单的混合体,其实不然。“大鹏军话”虽然在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与广州话比较接近,又有许多成分与客家话几乎完全一致,但这种特征,只不过是近代以来这两种外围方言对原有“大鹏话”所施加的巨大影响的结果而已。“大鹏军话”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独特语调,当地人称之为“千音”,其来源却是十分独特。原来所谓大鹏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筑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与家属至少有二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内人烟稀少,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突然聚集到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交流必须使用一种当时的“普通话”。久而久之,这种“普通话”逐渐定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话系统。在古文献中,这种话被称这“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经过几百年的世道沧桑,大鹏“军语方言岛”侥幸地在某种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并经过几番变化,成了今天的“大鹏军话”。
渔灯舞
盐田区的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渔灯舞始于明末清初,每当新春、元宵等传统佳节,渔民都以“渔灯”为道具,配上音乐、锣鼓,时而盘旋起舞,时而腾挪跳跃,其舞姿粗犷、优美,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风格独特,且形式简单易于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因而世代相传、久盛不哀。每年元宵节前,渔灯舞与麒麟舞交融在一起,组成欢闹非凡的灯会,为传统节目增辉添彩。渔灯舞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热闹的鼓乐声中,鱼子龟孙、虾兵蟹将款款而行,之后随着紧锣密鼓声进入狂舞。渔民们利用民间武打的弓步、马步和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情节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街道的族群以客家人占绝大多数。当地人热爱歌舞,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客家山歌更是闻名遐迩。据当地人介绍,客家山歌歌词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往往是即席而唱,脱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对唱便属典型例子。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富有变化,演唱艺术上,客家山歌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歌、虚玄歌、逞歌、猜谜、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山歌等。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赛龙舟
龙岗有一半处在大鹏半岛,其中葵涌﹑大鹏﹑南澳三镇邻海。当地居民均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是处于半岛顶端的南澳镇,常在传统的端午节期间与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举行龙舟比赛。近年来,大鹏湾的龙舟赛事更是频繁,气氛十分活跃。1998年,由龙岗区委区政府牵头举办的龙舟邀请赛,有来自各地包括香港的二十多支队伍参加。如今,在南澳镇这个风光旖旎的海湾,每年都有一次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不少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组队参加。龙舟比赛成为沟通深港两地人民感情,加深两地友谊的载体,在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