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艺术形式有: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
,如"杨家将"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津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
单弦
单弦,清干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西城板
83岁的马云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诞生于天津老城厢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种,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说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
2.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泥人张彩塑
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寄托着当地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2)天津民间艺术有哪些扩展阅读: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网络-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天津非遗项目有哪些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概况
民间美术
(共计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1 杨柳青木版年画(含东丰台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画社西青区宁河县
02泥人张彩塑天津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张氏传人
民间舞蹈
(共计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挂甲寺庆音法鼓河西区
04 杨家庄永音法鼓 河西区
05大沽龙灯塘沽区
06汉沽飞镲汉沽区
07 刘园祥音法鼓 北辰区
08林亭口高腿子高跷宝坻区
09海下文武高跷津南区
10虫八蜡庙小车会北辰区
传统戏剧
(共计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 天津京剧天津京剧院
12 评剧天津评剧院宝坻区
13 卫派河北梆子天津河北梆子剧院
传统手工技艺
(共计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风筝魏风筝南开区魏氏传人
15杨村糕干制作工艺武清区
民俗
(共计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6 天津皇会南开区
17 天津天后文化信仰 南开区河东区
18葛沽宝辇出会津南区
曲艺
(共计6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9 天津时调天津市曲艺团
20京东大鼓宝坻区
21 天津相声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22骆派京韵大鼓天津市曲艺团
23李派快板书 天津市曲艺团
24雷琴拉戏天津市曲艺团
杂技与竞技
(共计5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5回族重刀武术红桥区
26拦手门武术 河东区
27霍氏练手拳西青区
28北仓少练老会北辰区
29北少林武术蓟 县
传统医药
(共计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0 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河北区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0项)
民间文学
(共计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Ⅰ-1 排地歌谣东丽区
2Ⅰ-2 秦城歌谣宝坻区
传统音乐
(民间音乐共计3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Ⅱ-1小王庄民间吹打乐 大港区
4Ⅱ-2韩家墅上善道乐 北辰区
Ⅱ-3锣鼓艺术
5北塘飞钹 塘沽区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共计5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Ⅲ-1东于庄同乐花鼓河北区
7Ⅲ-2金狮大轿河北区
8Ⅲ-3塘沽河头落子塘沽区
9Ⅲ-4高王院莲花落武清区
10 Ⅲ-5寺各庄竹马会武清区
传统戏剧
(共计1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 Ⅳ-1宝坻皮影戏宝坻区
曲艺
(共计0项)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杂技与竞技,共计9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 Ⅵ-1竞技麻将和平区
13 Ⅵ-2无极拳东丽区
14 Ⅵ-3鲍式八极拳北辰区
15 Ⅵ-4李式太极拳武清区
16 Ⅵ-5毕式"一指禅"拿手推和平区
17 Ⅵ-6永良飞叉武清区
18 Ⅵ-7大六分村登杆圣会静海县
19 Ⅵ-8独流通背拳静海县
20 Ⅵ-9古典戏法和平区
传统美术
共计2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Ⅶ-1剪纸
21杨柳青剪纸 西青区
22大郑剪纸 东丽区
传统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3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3 Ⅷ-1盛锡福毡礼帽制作技艺和平区
24 Ⅷ-2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和平区
Ⅷ-3服装制作技艺
25 老美华中式连袖男装制作技艺和平区
26 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技艺和平区
27 Ⅷ-4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红桥区
Ⅷ-5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28义聚永高粮酒传统酿造技艺和平区
Ⅷ-8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
29 义聚永玫瑰露酒传统酿造技艺和平区
30 义聚永五加皮酒传统酿造技艺和平区
31 Ⅷ-9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和平区
32 Ⅷ-10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河西区
33 Ⅷ-11 天津"耳朵眼"炸糕制作技艺红桥区
34 Ⅷ-12大福来锅巴菜制作技艺 红桥区
35 Ⅷ-13子火烧、一品烧饼制作技艺 蓟县
36 Ⅷ-14 赤土扣肉制作技艺 东丽区
37 Ⅷ-15独流老醋酿造技艺 静海县
38 Ⅷ-16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技艺西青区
39 Ⅷ-17 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河西区
40 Ⅷ-18 津门蔡氏贡掸制作技艺 南开区
41 Ⅷ-19 刘海空竹制作技艺 南开区
42 Ⅷ-20 周记宫灯制作技艺东丽区
43 Ⅷ-21 皮影雕刻技艺 蓟县
44 Ⅷ-22盆罐村制陶技艺 宁河县
45 Ⅷ-23 "一掌金"速算技艺 宝坻区
传统医药
(共计1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6 Ⅸ-1达仁堂清宫寿桃丸宫廷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
秘方及其传统制剂工艺 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
民俗
(共计4项)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Ⅹ-1庙会
47潮音寺民间庙会塘沽区
48独乐寺庙会 蓟县
49 Ⅹ-2运河文化(杨柳青段)西青区
50 Ⅹ-3天津茶楼文化南开区
(注: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类别和编号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和项目代码设定)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民间舞蹈
(共计10项)
序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高跷
1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红桥区
2普乐虫八蜡庙高跷红桥区
3堤头庆云高跷河北区
4北塘丰登乐会高跷塘沽区
5新袁长利高跷东丽区
6海下同善文武高跷津南区
7王秦庄同议高跷北辰区
8上蒲口同乐高跷北辰区
9宜兴端口永长高跷北辰区
10 河西务孝力高跷武清区
传统戏剧
(共计1项)
序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1评剧汉沽区、宁河县
曲艺
(共计4项)
序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天津时调(大数子) 北辰区
大鼓
13铁片大鼓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
14西河大鼓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
15梅花大鼓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
(注:本扩展项目名录的类别序数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类别序数)
4. 北京、天津的民俗工艺品主要有那些
北京有名的沙燕儿风筝、景泰蓝制品、漆器、鼻烟壶等。
如果你想购买,就去王府井的工艺美术大厦
5.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杨柳青,木版年画 ,泥人张彩塑, 天津皇会, 葛沽宝辇会 ,杨柳青民间佛道乐,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
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着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着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高跷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老会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跷老会。京津一带高跷分为京、卫、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跷,即指天津卫“海下(旧指从天津卫有一条向东南方向的海大道直达大沽海口)”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亦指津南区咸水沽和葛沽一带)。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在木腿子上有长短之分,武高跷要比文高跷矮一些。该会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头、道具、头棒、腰鼓、铙钹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6. 天津有什么民间艺术式样
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用于生活,民间艺术尤其如此。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卫既是一个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又是一个拥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在这片以海河文化为依托的沃土上滋养着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既有绘画类、雕塑类,又有家具器皿类、游艺玩具类等等。琳琅满目、纷彩异呈。其中尤以素有“天津四大民艺”之称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板年画、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雕艺术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天津四大民艺”为依托,探讨天津民间美术所特有的题材选择、形态及色彩造型以及技艺传承方面的独特文化特征。
据《天津卫志》记载,“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南运数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杂处……”。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之日起,天津之地便创建起水陆码头,至元朝时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军镇和粮运中心,明代永乐年间始设天津卫,成为重要的防务重地和港口码头。漕运的发展和大量军人群体及随军人员的往来,带动了天津地区的物流、商业的大发展,到清代中期的时候天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商业中心和第一大港口码头。军旅文化、商业文化,再加上海河漕运文化,共同滋养着天津大地,为天津民间美术的兴起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文化基础和商业基础,也造就了天津民间美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1963年,郭沫若先生为泥人张展览会题词,题曰:“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表达了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极大肯定和赞扬。天津泥人张,源起于16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从泥人张第一代张明山算起,到现在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张昊、张凡云,再加上非血缘传人杨志忠、郑于鹤等的共同努力下,泥人张彩塑艺术得以传承至今并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重要民间美术种类之一。泥人张彩塑在题材选择上立足民间,广泛而自由,不拘一格。其中以民间广为流传的古典名着、典故传说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主,题材内容都具备一定的情节故事性。在形式特征方面,泥人张彩塑注重以形写神,传神是其最大特征和艺术理想追求。另外,把表现对象的情感精神巧妙地融入生动的形体之中,充满绘画性特征的大量线条的使用也是泥人张彩塑在造型上的另一大特点。除了具备大多数民间泥塑所共有的体积表现的同时,辅以大量极具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力的线条,更加准确生动的塑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在色彩运用方面,泥人张彩塑始终遵循着随类赋彩、和谐统一的色彩表现原则。在保留传统民间色彩喜好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色彩的冷暖、朴素与华丽、强烈与淡雅等色彩对比手法塑造更具艺术表现张力的艺术形象。正是由于泥人张彩塑在造型及色彩表现上的特色追求与表现,才塑造了无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民艺精品,泥人张艺术才得以发扬光大,并深为国内外大众所喜爱。泥人张彩塑在具体的技艺传承方面,采取的是理论经验加实践的方式,除了塑型和彩绘的技艺实践传承外,还辅以大量言简意赅、合辙押韵、易于记诵的口语化艺决。比如塑型时的表情决:“塑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塑人哭——眉落眼垂口如弓;塑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纵;塑人愁——垂眼落口皱眉头”等等;以及彩绘时的塑彩决:“红要鲜、绿要娇、白要净,红配紫一堆死,红配绿似美玉,红配黄亮堂堂,绿配黄暖洋洋”等等。
素有“南桃花,北杨柳”之美誉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集中代表了中国北方民间木版年画的鲜明特色,与南方江苏的桃花坞年画一起撑起了中国民间木版年华的大旗,为中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添上了浓浓的一笔。早在东汉时期,民间就已经兴起节日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习俗,而木版年画的真正流行则大约始于北宋年间。如《东京梦华录》中曾记有“贴灶马于灶上”和“近岁节市井皆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杨柳青木板年画兴起稍晚,约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干隆至嘉庆年间,当时杨柳青一带大约有年画作坊百余家,从业人员达三千余人,以戴廉增、齐健隆为首的大型画店十余家,其销售门市遍布京津、内蒙、东北各省,甚至进入皇宫大内,盛极一时。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题材选择上非常广泛,主要有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小说传奇、师祖神像、戏曲情节或人物、吉祥图案、山水人物、时样节景等等,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在造型特征上,杨柳青年画紧抓时代审美特征,如女性造型体现“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等时尚造型,而且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段造型,使得主题形象大而生动,造型丰满。在色彩运用上则擅长浓淡结合,故而艳而不俗。制作工艺上以半印半画为一大特色,严格遵循着“勾、刻、印、画、裱”五道基本程序,使年画中的刀刻版印的质感和绘画细腻柔和巧妙的融合,相得益彰,展现了更加丰富的艺术魅力。在技艺传承方面,依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遵循着实践加口诀的民间艺术长传承方式。比如色彩搭配方面的“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以及造型方面的“写物要抓神,写神先画人,画人不可离法度”等技艺口诀。
天津风筝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放风筝成为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活动,风筝制作也成为天津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天津也成为中国比较着名的“风筝之乡”。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天津“风筝魏”风筝。“风筝魏”风筝兴起于清代同治年间,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创始人魏元泰。“风筝魏”风筝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传统风筝制作的弊端,最终形成 “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的五大特色,成为天津风筝界的翘楚。“风筝魏”风筝在制作工艺技巧方面,把木工工艺中的打眼榫卯工艺,金属工艺中的铜箍连接工艺巧妙的应用于风筝制作,制成可折叠拆展、便于携带的特色风筝。色彩运用方面,“风筝魏”风筝在仔细观察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基础上,把中国建筑彩绘以及天津民间绘画技法应用于风筝彩绘制作上,从而塑造出色彩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风筝魏”风筝还注重仿生学的研究,在观察鸟类飞行的基础上,巧妙运用风力传动等机械物理原理,提高了风筝飞行的平衡控制水平,从而实现了风筝平稳飞行并能进行一定的空中特技动作的独特技艺特征。“风筝魏”风筝从功能类别上来讲可以分作装饰风筝、放飞风筝和综合型三大类,尺寸大小不等,小到火柴盒般大小,大到上百米长。根据造型特征又可分作动物型、器具型及人形风筝等。另外,“风筝魏”风筝还独创了“蒲绷”绝活,通过以蒲草作为弦,在放飞风筝时可以发出声响,又称鸣叫风筝。“风筝魏”风筝的制作大致要经过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等八大工艺流程,面料以真丝织物为主,骨架则为上等毛竹,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放飞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砖雕也是天津民间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中“刻砖刘”的砖雕艺术更是天津刻砖界的集大成者。刻砖在天津俗成“刻花活儿”,兴起于清代道光、同治年间,依托于天津地区传统的青砖建筑,如寺庙建筑、老四合院以及其它青砖民居等,属于建筑雕刻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墙体、门楼、影壁等,借以展示建筑主人的地位和品位。“刻砖刘”源起于清道光时期的马顺清,后发扬光大于其外甥刘凤鸣,“刻砖刘”的名声亦是由刘凤鸣而来。“刻砖刘”的刻砖艺术题材选择广泛,其中尤以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为主,融花鸟、山水、人物、书法艺术于一体,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堆砖法”是“刻砖刘”不同于其它刻砖的最显着特征之一,采用多层立体粘贴法,在一块较大的砖面上,用以松香、黄蜡等熬制的特殊粘合剂粘贴以若干小砖块,然后在上面加以雕刻,从而使整个砖刻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而层次分明,极富高浮雕的艺术表现效果。从艺术风格上看,“刻砖刘”砖雕艺术构图饱满,造型古朴而生动、传神,结构严谨、含蓄而极富装饰性。现存留于天津大悲院的“九狮图”就充分展现了“刻砖刘”砖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风采。
7. 天津民间艺术
天津剪纸天津剪纸的艺术风格、制作方法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南方剪纸的纤细秀丽,也不同于北方其他地区剪纸的粗犷淳朴,而是偏重写意。天津剪纸借鉴了年画、瓷器、木雕等图案设计,注意外形刻画。人物比例匀称,线、面衔接柔和,无明显的幅度变化。整体图案浑厚有力,线条流畅,刻画精细,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着名艺人尹德元(1895~1965)是着名刻纸作坊进宝斋刻纸店老艺人王进福的徒弟,他将皮影戏、彩绘艺术与剪纸相结合,开创了天津剪纸新的艺术风格,使剪纸由民间手工艺发展为艺术创作。
8. 天津哪有传统手工艺术或民间工艺
在古文化街,有风筝魏,泥人张,在杨柳青有杨柳青年画,还有一些不太知名但是却很一流的艺术,比如篆刻,不知道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顺便说一下,这些传统艺术全是不外传,按血统世袭,一代传一代的,真正的独门绝活只传自家。按照天津的风俗,绝活是绝不会传给外姓的,最多教些皮毛功夫,外地人就更不会传。
9.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艺术形式有: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 ,如"杨家将"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津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
单弦
单弦,清干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西城板
83岁的马云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诞生于天津老城厢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种,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说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所系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网络全书”。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着之势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着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天津的着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着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着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10. 天津的哪些民间艺术马上失传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都已经失传了,有一种专门写人名字的字画,写出来五颜六色的很好看,慢慢的都没有了。
还有一些吹糖人,往瓶子里面作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