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的四碟捞面有什么讲究吗
咱天津卫四碟捞面包括清炒虾仁、炒鸡蛋、肉丝炒香干、糖醋面筋丝。当然更高配还有烹制熘鱼片、樱桃肉、金银丝(里脊丝鸡丝)、官烧鱼条、烩海参等配面条吃。
成席的四碟捞面吉祥喜庆!
图:顺其自然SUN
网友 津门文玩又村 嗦:天津大年初二这碗面,很是有讲究的!天津人和面的缘分就十分深厚。大年初二是姑爷节,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照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这独特的“四碟捞面”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清炒虾仁,韭菜炒香干,糖醋面筋丝,炒鸡蛋。菜码,黄瓜丝,红萝卜丝,白菜丝,绿豆菜,青黄豆,还有红粉皮。打卤面最主要的就是三鲜卤。
谭汝为 老师 曾写过:“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天津人每逢喜寿大事就爱吃捞面,特别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天津“老例儿”,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取“四平八稳”之意,吃长长的面条取义“绵延流长”。所谓“四碟”,指四个菜码——清炒虾仁、糖醋面筋、木须肉,肉丝香干炒韭菜。外加一大盘什锦菜码(白菜丝、黄瓜丝、萝卜丝、胡萝卜丝、绿豆芽、粉皮儿、青豆、黄豆等)。
网友 爱JIN的RAYHU:之前关于我大哏都煎饼果子带鸡蛋的问题非常热烈,今天我来科普下老天津卫四碟捞面,当然我家的改良了一下,多加了几个菜。
图:爱JIN的RAYHU
天津卫四碟捞面包括清炒虾仁、炒鸡蛋、肉丝炒香干、糖醋面筋丝。
“四碟捞面”起源于清末民初,天津的聚庆成、义和成两家大饭庄推出了正宗天津风味捞面席,包括四冷碟、四炒菜、四面菜、四面码、红白两卤,春夏秋冬四季不同。
春季的捞面席包括四面码和四炒菜四面码包括干窝面一桌、三鲜卤及原汤一碗;四炒菜包括炒晃虾仁、桂花干贝、溜蟹黄、 蒜籽烧鱼丁
夏季的捞面席的四面码和四炒菜分别是:
四面码包括红白卤双上、烧海杂拌、奶汁烩全丁、炒伊府面、清汤汆三片;四炒菜包括鲜豌豆炒虾仁、炒龙凤丝、红烧干贝、白崩梭鱼丁
秋季的捞面席的四面码和四炒菜分别是:
四面码包括伊府面、三鲜卤、三鲜汤一碗;四炒菜包括炒青虾仁黄瓜、炒河蟹肉、软溜鱼扇、银针面筋丝
冬季捞面席的四面码和四炒菜分别是:
四面码包括抻条面、代汆卤火锅银鱼;四炒菜包括炒玉带虾仁、韭黄银针面筋丝、溜紫蟹、桂花鱼骨
天津人重亲情,为老辈人庆生尤其从六十岁生日开始愈发排场起来,俗谓“六十大寿”。而这寿宴中最重要的就属寿面了,这时四碟捞面就登场了。
菜码也是四碟捞面重要的一个环节, 天津人吃捞面尤其注重时鲜蔬菜相佐,薯仔丝、洋白菜丝、小水萝卜、蒜苗、菠菜、绿豆芽、胡萝卜丝、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韭黄等要抢鲜吃,而且还要配上煮青豆、煮黄豆,“卫嘴子”们认为这样待客才够档次。
我们是百泽全域 旅游 !
这里有天津相关的 旅游 信息!
这里有优惠的景区门票!
这里还有超多的演出门票!
关注我们!
我们会随机送粉丝福利哦~
在天津,结婚、过寿的中午要吃喜面,而每一次做面,更像是开始一场宴席。
犹记得我招待外地朋友来家里做客,生生用摆满了一桌的菜码和丰盛无比的配菜将她“震”在了那里,直嚷嚷着,你们天津人太会过了,吃碗面都那么有讲究!
天津人吃面,讲究的是配菜,所谓四碟八码。我听家里的老人说,清末民初,号称天津八十大饭庄之首的“先得月”首先推出了天津正宗风味的“捞面席”,且春夏秋冬各不相同,自成系列。将津门老百姓的平常饭“捞面条”搬上了大雅之堂。
当时的“打卤面席”一道面配菜就有几十种。现在天津的打卤面配菜虽然远不如当初正经宴席了,但用的最多的也有四个菜:炒虾仁、糖醋面筋、炒香干、炒鸡蛋
特别是糖醋面筋,是孩子们的最爱!天津特有的面筋包裹上香甜入味的糖醋汁,炸的酥酥脆脆,入口满是甜香!
除了配菜,还有菜码不能少。菜码,就是青菜,一般配有红萝卜丝、黄瓜丝、薯仔丝、青豆、黄豆、菠菜等等。最重要的是寿宴、结婚等喜宴席,还要配上红粉皮。看起来红红火火,好不热闹!
郭德纲在相声里曾说,天津的打卤面席,一般提前一天就要准备。而这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如果想吃一顿地道的三鲜打卤面,灵魂“人物”三鲜卤,那可没那么简单!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津打卤面的特色,虾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是新鲜剥出来的河虾,配以木耳、花菜、肉片等等辅料。家里的老人对与打卤面都有一手绝活,油温不能高了,高了葱姜出糊味,低了香味出不来。打卤必须要用煮熟的白肉,这样打出来的卤子有味道。有的家庭还要再放上一把黄花菜,提鲜增味全靠它了。
先说“四碟捞面”的源起。清末民初,天津的聚庆成、义和成两家大饭庄共同投资在南市开了一家“先得月饭庄”,推出正宗天津风味捞面席,包括四冷碟、四炒菜、四面菜、四面码、红白两卤,春夏秋冬四季不同。
捞面席简化一点儿,衍变成了“四碟捞面”。四盘炒菜,一般是炒鸡蛋、炒虾仁、炒面筋丝、炒豆腐干韭菜肉丝。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炒面筋丝。面筋丝要炸到焦脆,装盘不放作料,浇上粘稠适度的糖醋汁儿,等拌到面条里,面筋丝也是酥脆的。还要另配几个菜码,以时令蔬菜为主,黄瓜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豆芽菜、菠菜、豆角、青豆、黄豆,多选四,颜色要区别开。
高端“四碟捞面”,主要是这四个菜的档次提升——炒山鸡片、烩海杂拌儿、熘鱼片儿,清炒虾仁依然是必不可少。
但无论高端还是中档,“四碟捞面”最重要的,还是卤。卤的做法多样,天津人一般用黄花菜、木耳、口蘑、冬笋、肉片、虾仁为主料,葱姜蒜炝锅,入主料加鸡汤煮沸,勾入水淀粉,飞入鸡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天津的“四碟捞面”这么好吃,为嘛没有全国知名度?因为天津老百姓喜欢在家里吃捞面,慢慢的天津的大饭馆就很少再卖捞面了,所以捞面成了私房菜。这也是天津捞面在知名度上无法和兰州拉面,武汉热干面,重庆小面抗衡的主要原因。现在天津人在家里宴请好友,也常常做“四碟捞面”,比什么都好吃。
当然有啦!虽然全国各地吃捞面的习俗各不相同,但我们天津却做到了以捞面成席,这也算我们天津特色啦!
说起天津的“四碟捞面”,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天津“四碟捞面”包括必备的清炒虾仁、炒鸡蛋、肉丝炒香干、糖醋面筋,可以说,其中每样都是十分讲究的,您了不信?咱往下看!
天津的“四碟捞面”有哪些讲究?
配菜的讲究
天津的“四碟捞面”最讲究的就是配菜了,例如:清炒虾仁的讲究在于原料的新鲜;炒香干的讲究在于鲜韭黄或嫩韭菜的点缀;糖醋面筋的讲究在于糖醋汁是制作。
当然,菜码也是天津人“四碟捞面”的重要一环,薯仔丝、洋白菜丝、小水萝卜、蒜苗、菠菜、绿豆芽、胡萝卜丝、白菜丝、黄瓜丝、豆角丝、韭黄等炒熟待用,最后配上煮青豆、黄豆点缀便齐活了。
吃面的讲究
上面的步骤都准备完成,最后便是这“吃”的讲究了。当然,天津人吃“四碟捞面”的盛法也非常之讲究,面基本盛到碗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即可,再浇上卤子,加上炒菜、配上菜码差不多变有满满一碗了。
好了,关于天津的“四碟捞面”您觉得还有哪些讲究?欢迎大家留言与我们讨论。
每年初二姑姑们回娘家必吃的打卤,炸酱面。
说说天津初二打卤面。
三鲜卤子:猪五花肉片、蛋清托螃蟹肉和黄、海虾干、海鲜虾仁、海参、鱿鱼须子、鲜贝、干贝、香菇、木耳、花菜、腐竹、面筋、香干、辣干(选放)酥帽、笋片、口蘑等!一定要用泡香菇、花菜木耳水勾芡(虽说有点不太卫生!),最后撒鸡蛋花片。
六个或八个配菜;肉丝炒香干、糖醋面筋丝、铁雀儿炒蛋荸荠、辣子鸡丁、溜黑鱼片、清炒虾仁、炒鸡蛋、炒河/海时鲜(或樱桃肉)都要最后撒上韭黄啊!菜码;黄瓜丝、红萝卜丝、豆角丁、绿豆芽、菠菜、焯黄豆、焯青豆、红粉皮等!这应该是比较正宗天津人的春节、婚庆的打卤面!
我会吃不会做,哈哈 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捞面成席的面,天津四碟、八碟捞面,你们吃过就知道是什么了!秒杀其他面。
肉丝香干,一定翘韭黄,没韭黄,蒜黄也可以,千万别翘绿韭菜,现在都翘韭菜,外行了,,,,。
大家好,我是拉面那些事儿 ,本人从事兰州牛肉面行业多年,对于各地特色的面食都有所了解,“四碟捞面”是天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其组成较为复杂,吃法也较为讲究,主要由四碟凉菜,四蝶炒菜,四碟面菜,四蝶面码,两碟份面卤组成。下面咱们就说说其中的门道与冷知识。
个人主页有一系列兰州拉面制作视频教程和拉面各种配方的分享,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可能很多人对于吃面来说,只是一种家常便饭,并无太多概念,也有很人认为四碟捞面就是徒有其名,但是个人认为天津的四碟捞面更像是一种中国饮食文化传承的缩影,并非是什么“穷讲究”。因为四蝶捞面这一 美食 ,可以单独成席,也就是“捞面席”。
而这种具有传承的捞面席,会根据不同季节月份,其菜码也会跟着变化,一般春季有皮皮虾做的卤,特点就是卤得鲜美,夏天则是由麻酱卤,吃着清凉爽口。秋天则是用蟹肉做成的卤,不为别的,只因为此刻的蟹肉有牌面。总之捞面自始至终,变化的则是用不同食材制作而成的别具风味的卤面。您要觉得这样就能概括出四碟捞面的变化,那么想的就太简单了。
个人主页有各种卤菜做法和卤菜香料配方的分享,定时解答卤菜制作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吃捞面在天津并非是一种家常便饭,更像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寄托,因为面条在天津的寓意就是“喜”,所以凡是有什么值得开心庆祝的事,都可以用一顿四碟捞面来解决,所以这就决定了四碟捞面的多样性,毕竟四碟捞面背后隐藏的寓意,早已和家常便饭区分开,所以面对喜事,又则能不隆重一点呢!
像是捞面配备的四碟炒菜可以是:炒鸡蛋,香干肉丝,醋溜鱼片,黄瓜虾仁。而点缀面码的就是豆芽菜,菠菜,黄豆,青豆,黄瓜丝,等等,在这些面码中,除了黄瓜丝不用焯水以外,其它食材都需要焯水过熟后食用。
像是一碗捞面要配备如此丰富的卤和面码,掌握正确的吃法也很重要,因为面如果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到味道,所以正确的吃法就是,碗内装的面条最好不要超过碗的四分之一,否则在加上各种卤子,小菜和面码,那么分量就太多了,并且也会难拌开。
个人主页有牛羊肉汤各种做法的讲解,定时解答高汤制作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中国人自古就热情好客,尤其是对于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和邻里,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而在不同地区这顿宴请宾客的饭,也会有很大不同。
而“四碟捞面”自然也就演变出了各种“席面”,不为别的,正因为上面所讲,面条在天津象征着“喜”。所以大家都远讨个好彩头,捞面席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和普通的面条也就区分开来,这就像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像是很多地区都有句老话“上车饺子,下车面”,是一样的道理。
夏季捞面席“奢华”
红白卤均有,四面码,奶汁烩钉,炒伊夫府面,清汤氽【tun】三片
四炒菜:白崩梭鱼丁,炒龙凤丝,红烧干贝,鲜豌豆炒虾仁。
秋季捞面席“精致”
四面码,伊府面,三鲜卤,三鲜汤
四炒菜:炒青虾仁黄瓜,炒河蟹肉,软溜鱼扇,银针面筋丝
冬季捞面席“朴实”
四面码,抻条面,代氽炉火锅银鱼
四炒菜:炒玉带虾仁,韭黄银针面筋丝,溜紫蟹,桂花鱼骨
春季捞面席“诱人”
四面码,干窝面一桌,三鲜卤及原汤一碗
四炒菜:桂花干贝,炒虾仁,溜蟹黄,蒜籽炒鱼丁
看了以上关于四碟捞面的寓意以及其组成和吃法,大家觉得是不是很讲究,已经远远不是一顿饭填饱肚子的事了。
个人主页有一系列兰州拉面制作视频教程和拉面各种配方的分享,本人定时分享:
各种面食做法讲解,各种卤菜制作讲解,各种汤类制作讲解
2. 天津新增感染者75%为中小学生,为何会有这么多中小学生感染
天津新增感染者75%为中小学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在学校上课属于聚集性场所,一旦出现一例患有新冠病毒的学生就很有可能传染整个班级当班级的学生与零班的学生接触之后,就很快会将邻班的学生也传染上新冠病毒,而且这些中小学生对于日常疫情防控工作并不是很重视,有一些孩子甚至出现不戴口罩在学校上课的情况,还有时候当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时就必须要摘下口罩,这样子也会加大感染的风险,所以中小学生就成为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大部分人群。
3. 你觉得天津籍明星哪个最大牌
到底有哪些大明星是天津人?
马三立,1914年出生/石挥,1915年生于天津/郭振清,1927年年生于天津/赵丽蓉,1928年生于天津宝坻县/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李光曦,1929年生于天津/杨少华,1932年生于天津/林兆华,1936年生于天津
马志明,1945年出生/鲍国安,1946年生于天津/蒋大为,1947年生于天津/牛群,1949年生于天津/师胜杰,1953年生于天津/陈道明,1955年生于天津/张国立,1955年生于天津/陈宝国,1956年生于天津/方舒,1957年生于天津/冯巩,1957年生于天津/刘佩琦,1958年生于天津
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刘欢,1963年生于天津/黄志忠,1969年生于天津/张子健,1968年生于天津/于谦,1969年生于大港/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李小萌,1985年生于天津……天津明星太多,这个名单肯定不全。
(马三立/赵丽蓉/袁阔成)
那么问题来了,天津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大明星?五六十年代的天津 娱乐 文化有天津近百年的 历史 传承依托,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津人之所仍能在 娱乐 领域居于重要位置,则是因为天津的 历史 文化底蕴,在那一代人中仍具有支撑作用。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这批天津明星,其家庭特有的人文背景,让他们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艺人。比如陈道明的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解放前曾当过天津美国救济总署的翻译,陈家一直住在重庆道的一幢小楼中。陈道明中学时会画画,会拉手风琴,可见家庭教育对他的的影响至深。 20世纪初以来的天津文脉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是租界地的西洋文化,二是由老城厢区域沿革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在1888年4月,英国的汉弥尔顿剧团便登上了天津英国俱乐部兰心戏剧院的舞台,这也使天津成为中国最早出现西方职业剧团演出的城市。在那次演出之前,英租界的侨民便已经开始组织业余剧团了;而从李叔同开始,到张伯苓将话剧从欧美移植到天津,创建南开新剧团,诞生了曹禺这样的戏剧大师级人物,这条线索则可以代表天津人对舞台艺术的最初探求。
(陈道明/张国立/陈宝国)
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之一。犹太人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了初期的院线体制,放映美国最新的电影。从1925年至1936年间,法租界先后兴建起的影剧院达40多家。以平安电影院为例,该影院建筑豪华,有座席1000多个,靠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招徕观众,获利颇丰。1929年,该院第一次在天津放映了有声电影《唐璜》。
众所周知的一种说法,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演员必须要过天津观众这一关,才敢称之为“角儿”。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家都将天津当做他们的重要市场。1936年,马连良为当时全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剧场——中国大戏院开业剪彩,并演出了《群英会》《借东风》等京剧。随后,梅兰芳、周信芳、尚小云等名角连台演出达1个月之久。当时的京剧演出市场,基本上形成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分天下,缺一不可的局面。
(冯巩/师胜杰/牛群)
1949年之后,天津音乐学院与天津歌舞剧院成为是培养音乐明星的重要基地。关牧村回忆说,她在当了7年工人之后调入天津歌舞剧院,唱的第一首歌是施光南作曲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后来她又唱了施光南创作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假如你要认识我》。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天津籍的明星可以组成中国 娱乐 圈的最强阵容。在影视界,有陈宝国、陈道明这样从天津走出来的实力派演员,也有方舒、刘佩琦、张国立、崔永元这样的天津籍明星;以刘欢领衔,许丽丽、张蝶、鞠鹏、谢津、张宏生等歌手,也可以傲然立于整个中国流行乐坛。
(刘欢/张子健/黄志忠)
天津明星有怀乡情结。郭德纲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的天津省亲相声专场,每年除夕都要参加春晚的天津人冯巩,在每年下了春晚之后都连夜赶回天津,陪母亲一起过年。陈道明演《汉武大帝》向剧组推荐了差不多全体天津人艺的演员,在天津大剧院演《喜剧的忧伤》之后,含泪谢幕,说希望和天津人一起努力,把天津的戏剧,天津的文化做好。(文:何玉新)
(马志明/郭德纲/于谦)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觉得陈道明、刘欢、郭德纲、李光羲、故去的马三立先生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明星。
德艺双馨的首推故去的马三立老先生,现在最有名的算郭德纲吧
早期是马三立,现时是郭德纲!
天津人本身就低调,没啥俗人嘴里的大牌儿。例如,相声界的小学生郭德纲。例如陈道明,矮油,陈道明是天津人哈。例如……竟然有人已经数出来那么多了,鲍国安,师胜杰马三立,赵丽蓉,哎呀我都不知道他们是老乡。低调的天津人,没大牌儿。提问的你才是大牌儿,你们一村子的大牌儿!
张学友
还有马季
4. 郭德纲天津庆生泪奔,离津32载,三度北漂,他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郭德纲天津庆生泪奔,离津32载,三度北漂,他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如今说起相声,郭德纲的名字如雷贯耳,郭德纲、于谦、岳云鹏等德云社相声演员耳熟能详。
然而,回首自己的成名之前曾被人瞧不起的日子,郭德纲感慨不已:“我愿意给你当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非把我轰出去,结果我成了龙。”
也正是这次卖房风波,老郭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还是走向了离婚。直到后来老郭又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王惠,在王惠的鼓励和帮助下,老郭第三次入京,成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后来改名德云社,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的辉煌!
5. 天津民俗民风(关于年) 不要小吃一类的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着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我看不一定。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有这一回事儿吗?没有。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显然不能。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6. 天津嫁娶习俗的喜日来临连庆三天
男婚女嫁正式举办的日子,分为三天:头一天俗说是“催妆”,第二天是“迎娶”,第三天是“分大小”,连着热闹三天。 以上所谈到的,是经媒婆或“大宾”撮合成的亲事,是最普通的结婚过程和仪式。下面谈谈几种特殊的婚姻。指腹为婚 远在晚清时代,有“指腹为婚”的风俗。双方是朋友至交,妻子也都在怀孕,两人这就约定好了“如果咱们两家生男生女,就结成婚姻”,以续友谊。这是在封建社会里的一项风俗习惯。辛亥革命后民国以来,这种风气消失了。童养媳 在旧社会里,穷苦人家的闺女因无力抚养,到七八岁时,就托媒人找个稍微富裕的主,把自己的女孩给人家的男孩作“团圆媳妇”,也叫“童养媳”。男方也是因为家贫,恐怕到孩子成年时无力娶媳妇,故此收养“童养媳”,从小把她接来养活着,使唤着,等于增加了一个劳动力。童养媳可不容易做了,婆婆对待她总是和对自己亲生的闺女不一样。无论孩子多好,也无论这孩子多大,在名义上她是媳妇,所以婆婆在使用上和待遇上和她自生自养的闺女是不大一样的。再者小孩子当童养媳,到别人家自然要拘束害怕,凡是收童养媳的,都是为了替婆婆干活,小孩子干活哪能跟得上大人,劳动力自然不强,晚睡早起,休息不好,自然要容易出差错,由此就会受气,甚至遭到虐待,十来年的功夫真是不好过呀!娃娃亲 两方面是亲戚或朋友,双方有了男女小孩,大人有交情,看着小孩也聪明伶俐,这就给这两个不懂事的天真小孩订下了 终身大事,叫做“爱好做亲”。这种做法有它的缺点。一个人由童年到成年,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倘若在这期间生灾闹病,便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有不测招致残废,不能反悔,或竟因此造成这对小夫妻不和,遗害莫大。这也是由于旧社会的风气不开,文化落后,因而造成这种愚亲愚善的不良后果。抱木为婚 在封建社会的天津,还有“抱木为婚”的风俗。比如,男女双方家长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已经订了婚事,但尚未择定吉期嫁娶。在这中间,男的突因病或其他事故不幸死亡,在残酷的封建礼教桎梏下,有“一妇不嫁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说法,女的为表示“贞操”,要立志“守节”。经双方家长商妥,给死去的男的立一个灵牌,让女的抱着这个灵牌叩拜天地,举行结婚仪式,从此这位女的就成为男家的儿媳妇,凄凉地寡居终身。男家可渲染其事迹,报请有司立坊旌表,以夸耀乡里。而这位“守节”寡居的妇女在吃人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却要隐痛到死!冥婚 比“抱木为婚”更为荒谬的是“冥婚”的旧风俗。一个将要结婚的男子死了,遇到有一个死了的未婚女子,两方家长可邀人从中说合,不让这两个已死的大小子和大闺女成为“孤坟”,让他俩配成死婚。双方家长在非常难过的气氛中照常办“喜事”,女方过嫁妆,如衣服、箱子和摆设等,完全是由“扎彩作”用纸糊制的。还扎一个女孩子纸人,当做“新妇”在择定好的“喜日”送往男家,与男家的纸人“新郎”交拜天地、完成“合卺”仪式后,把两个纸人烧掉,并把两口棺材合葬在男家祖坟里,算是“并骨”了。这就是所谓的“冥婚”,也叫“配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