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市市内六区是怎么来的
天津市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历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区
作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楼都在这个区,却没有包括天津老城区。曾多次被房地产商的公众号传出扩区的传闻。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
因有南开学校而着名,其中南开中学已115年,南开大学恰好100年,但是南开区的命名却不是因为南开学校。
1860年,天津开端口。清朝廷考虑到天津除了城墙无险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筑墙,就此形成了墙子河。
而从老城西南角到壕墙之间的开阔地(天津土话叫开洼),就被称为“南开洼”,后来因人口逐渐增多,变成了南开。
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该区与和平区相邻,拥有天津各大博物馆、 科技 馆,文脉鼎盛,同时陈塘庄地区被“指认”为哪咤故乡的有力争夺者之一。
河东区
河东区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区内有妈祖原庙,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广场也属于河东区。
河北区
袁世凯执掌直隶时,将河北区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来经营,而对标的对象是海河两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区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楼,其中意式风情区是意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颇有特色。而清朝遗老遗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区也有不少产业。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红桥区
与河北区共享天津网红——天津之眼。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这六区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区,也是天津话的大概分布地区,到了环城四区,那里的天津话就开始带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时期,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解放后,1956年1月,由民国行政一区改称和平区。
河东区
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 历史 。因座落于海河东岸,故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国六区旧称。1956年,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南开区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着名的南开大学,1952年10月名为第七区。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
河北区
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红桥区
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人民政府。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红桥得名,改称红桥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市内六区的形成,基本上就等于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为纽带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说了。就从1404年天津建城开始,说说天津市内六区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图
1404年天津筑城后,基本上就是上图的大小。再加上早于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区(包含天后宫地区及附属的宫南宫北大街)、侯家后地区(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区。这就组成了当时的天津城区。这些地区包含在现在的红桥区、南开区、河东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天津城基本维持着这个规模。
明亡清兴之后,虽然天津在顺治9年开始不断地有行政调整,如顺治九年天津三卫的合并,雍正三年天津卫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区依然维持着明朝的格局,并没有显着的扩大。只有北门外地区逐渐繁华成为了天津的商业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开端口后,英法列强开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区才开始有所改变。
天津租界形成时间图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陆续有9国租界设立在天津。并且英法等国租界还在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
清光绪三十年开始,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建设了一个大清的河北新区,也就是120年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范围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区数字马路、各种纬路等等区域。
至此,天津的城区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边、北大关、租界地、河北新区等等。当然也可以加上周边工业用地及城乡结合部,比如三条石之类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就是如今市内六区的雏形。
时间来到1928年,天津开始正式建市后,天津县对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虚设了。天津市市区共有公安第一区至第五区、特别第一区至第四区,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国租界,合计13个区。
后几经变革,在日伪时期,天津共划分为9个区、3个特别区。以及4个租界(意租界头铁,最后一个收回,1943年后称特管区,其余三个租界在1943年归还伪中华民国后,称兴亚一、二、三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津市被划分为11个区,后于1952年合并至8个区。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将第一区至第八区以此更名为和平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
1958年,新华区并入和平区、城厢区并入南开区。至此。天津市市内六区基本形成。
1958年后,由于天津市的发展需要,市内六区的边界其实是不断扩大的。本文就略过了。下面说一下六个区名字的由来。
1、根据所处位置与海河的关系:河东、河北、河西
2、根据区内有名气的标志建筑或地貌:红桥(有大红桥)南开(南边的开洼)
3、和平区:顾名思义吧
河东区:天津的发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红桥区: 因大红桥而得今名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
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河口转运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渐成“百货交集”的重镇。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建城,始称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并入天津县。民国时期废府,归天津县。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因地处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天津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红桥区,大红桥得名,南开区,元朝就是商业重镇,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地处河西区,海河以西得名,河东区,天津发源地之一,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❷ 天津历代所属行政区域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时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宋代时天津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朝朱棣作了皇帝后,为了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历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设卫筑城,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因在此筑城设天津卫。卫是军事建制,而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37年7月29日,天津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政权的特别市之一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成为河北省省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中央直辖市至今
❸ 清朝天津府在哪里包括今天的哪些地方
略过之前朝代不谈,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时,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开始注意到直沽的重要性,并赐名为“天津”。明成祖重视这个地方,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他发动“靖难之役”时,便是沿着大运河南下的,而一个重要的渡口,就是直沽,也就是今天的天津。
最早的天津设在三岔河口西南,在今小直沽一带,后来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增设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到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时,清政府做出调整,将三处合并为一,并强化管理。因此,天津又常被称作“天津卫”。
到民国时,天津府的建制也是经常变换,但总体上还是越来越受重视。后来,天津还曾是河北省省会,之后又晋升为直辖市,成为北方重要的大型都市之一。当然,如今的天津市更是今非昔比,是一座正在腾飞崛起的大都市了
❹ 清末民初时期天津县 县志
《天津县志》是由(清)朱奎扬,(清)张志奇编写,天津图书馆出版的书籍。
《续天津县志》,清同治9年(1870)出版,现馆藏于天津图书馆。
其他题名xu tian jin xian [同治] 二十卷,首一卷,图一卷
责任者(清)吴惠元
其他责任者(清)蒋玉虹,(清)俞樾
天津市
天津,简称津,又称津沽、沽上、直沽、丁沽、津门、三津、瀛津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天津市位于北纬38°34'至 40°15',东经 116°43'至118°04'之间,地处华北地区海河五水汇合流入渤海处,北与首都北京毗邻,东、西、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地区接壤。天津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是目前中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市域总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人口1024万人,市区人口484万。2006年,天津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天津获评“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1]
天津市-名称来源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个悬念。虽经多方考证,目前尚无一个没有争议的答案,而正是这些争议,给民间传说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介绍,天津之名的由来,目前流传较广的有四种说法。
一、是星官说:《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说:“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虚宿”;旧《静海县志》却云:“女宿上有天津九星”;干隆《天津县志》收记了以上诸条,并把此作为天津“故以为名”的说法之一。
二、是缘河说:《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记载: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天津卫志》在记述“学田”时,称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县”。由此可见,天津河确实有之。
三、是关口说:据《天津县志》介绍:“按旧志,天津本近口关名,在良乡北……据《畿辅通志》考证,天津关在宛平县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舆纪要》则称关在阳乡里北百余里,至易州出大龙门凡十五关口,中间差大者曰天门关,或云天津口。”
四、是赐名说:这是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一种说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年),在直沽设卫筑城。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区南门外大街路东民居发现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庙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立焉。”
五、七十二沽:天津旧时的别名又叫津门、津沽、沽上。称津门是因为明朝初年设军事卫戍之地天津卫,它正处京畿门户,所以叫“津门”。又因天津古时名直沽,所以设天津卫之后,也称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称更与河流的名称有关。沽是一条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县以东,并有东西之分。东沽河即今潮白河、蓟运河等,西古河即今北运河、海河。所以沿沽河两岸的村庄名称多带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汉沽等。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说。实际上不只这么多。如果把天津、宁河、宝坻、蓟县、玉田、丰润诸县叫沽的地方加起来,共有81个沽。
天津市-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陆地是逐渐冲积形成的。夏朝时期,属于冀州。周朝时期,属于幽州。战国时期,分属于赵国和燕国。西汉时期隶属渔阳等郡。唐朝中叶以后,天津已成为南方大米、丝绸北运的码头。
宋、辽时期,今海河当时称“界河”。海河以北属辽幽都府(后改析津府)武清县;海河以南属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 州清池县。宋朝在海河以南设立许多军事据点——“寨”、“铺”,如泥沽、双港、三女、南河、沙涡、独流等,以防辽军南下。
金贞佑二年(1214)前,设“直沽寨”,派都统完颜佑、副都统完颜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见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开通,直沽成为漕运枢纽,为此在大直沽专设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并修建了直沽广通仓等粮仓。至元年间(1264-1294)还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别建了天后宫(东、西庙)。1234年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设“海津镇”,命副都指挥使伯颜镇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与其侄朱以炆争夺皇位,率兵从直沽渡河南厂,偷袭沧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夺取了政权,翌年改元“永乐”。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设卫,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永乐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设天津左卫。永乐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卫(一说青州左卫)为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卫的建制虽没有行政职权,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数量较多的民众(屯田的军士及军属)和政事(军政及屯政)。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卫所已不能治理这个军民混杂的商业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顺治九年(1652)将左、右卫并入天津卫,结束了卫所官员的世袭制。三卫合并后,设立“巡道”、“同知”,负责民政事宜;“户曹”、“盐政”,负责税赋和盐业;“总兵”、“游击”、“参将”,负责军事。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天津开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1912年(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销天津县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辖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京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另外,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于七月五日组成“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简称“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达两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次日成立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12月17日,伪天津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改组为伪天津特别市公署;1943年11月,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又改称伪天津特别市政府,对天津人民实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统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说“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为中央直辖市,直至今日。
天津市行政区划
1949年1月15日,天津下设11个行政区。
1949年3月,塘大市划归天津市,改为塘大区。
1949年10月1日,天津市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1952年4月21日,天津县划归天津市,塘大区改为塘沽区。
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将原行政区合并为8个行政区。
同时,将市区农村部分划归天津县,将原天津县的灰堆地区划入市区。
1953年5月14日,天津县行政建制撤销,设立了东郊、西郊、南郊、北郊4个郊区。
1953年7月4日,汉沽市划归天津市,更名为汉沽区。
1956年1月1日,天津将市区以序数排列的一至八区分别更名为:和平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划归河北省,作为省会所在地。
1958年10月1日,天津将市内8个行政区调整为6个行政区,撤销了城厢区和新华区,同时将东、西、南、北4个郊区分别并入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加上和平区及塘沽区和汉沽区共辖8个行政区。
1958年12月27日,天津专区与沧州专区合并,划归天津市。另外,唐山专区的宁河县划入汉沽区。至此,天津市除原8个行政区外,还辖有武清县、霸县、任丘县、静海县、河间县、沧县、黄骅县、交河县、献县、盐山县、吴桥县、宁津县等12个县。
1960年6月25日,汉沽区划归唐山专区,蓟县、宝坻县划归天津市。
1961年7月17日,天津专区从天津市划归河北省,蓟县划归唐山专区。
1962年2月1日,恢复天津市东、西、南、北4个郊区。
1962年11月6日,汉沽区又划归天津市。
1963年2月2日,北大港从黄骅县划入天津市,建立北大港区。
1967年1月1日,天津市从河北省划出,恢复为中央直辖市,河北省省会迁至保定。
1970年1月,撤销北大港区,将其并入南郊区。
1973年8月10日,河北省的蓟县、宝坻县、宁河县、武清县、静海县5个县划归天津市。
1979年11月6日,北大港区从南郊区划出,成立大港区。至此,天津市共辖18个区县,其中中心区6个,即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环城区4个,即东郊区、西郊区、南郊区、北郊区;滨海区3个,即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县5个,即蓟县、宝坻县、宁河县、静海县、武清县。
1992年2月12日,东、西、南、北4个郊区分别更名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
2000年6月13日,撤销武清县,建立武清区;
2001年3月22日,撤销宝坻县,建立宝坻区。
2006年,天津市辖15个市辖区、3个县。
2009年11月9日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三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❺ 天津是怎样兴起的,那在古代都归哪里管辖你都知道吗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分别是天津县、静海县、青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沧州。
晚清时,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❻ 清朝时的天津府和现在天津市管辖范围一样吗
不一样的。具体范围可参看清史稿的地理志。
……府治天津(今天津市大沽镇,府、知同驻)。辖:天津(今天津市大沽镇,府、知同驻)、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青县(今河北省青县)、庆云(今山东省庆云县)、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共6县;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1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