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青岛和天津都曾经被殖民过,但青岛更漂亮舒适
1、青岛沿海而建。青岛的市中心就在海边,无论是老市政府,还是新市政府,距离海边的距离也就是不到一公里。从市政府大楼就能看到海。除了火车站就是大海。整个城市沿着海岸线建设。天津不是一个沿海城市。市中心距离大海还有好几公里呢。天津的海边基本上算是天津郊区了。
2、天津是一个古城。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大量的老天津人是天津的主力人群,建筑很多都是千年历史的文物遗迹了。而青岛是一个移民城市,青岛的整个城市都是百年内新建的。德国人建立青岛市的时候,整个城市是按照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没有那么多历史遗留,完全就是新城。不只是建蔽知州筑,人也是一样,青岛人口主力构成是移民,而不是本地人。青岛就没有本地人。因为退回几百年去,青岛就不存在。
3、战争因素。天津经历了很多大小战宏蔽斗,很多建筑都被破坏了。天津是一个防守关口,守住天津就是守住北京。而青岛因为地理位置是一个进攻位,占领青岛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从青岛往四周出兵。易攻难守的地理特猛袜性,让青岛这个城市非常不容易阻止防守。只要对方兵临城下,青岛就投降了。不用打青岛,只要打到青岛城外,青岛就直接举白旗。也正是这个特性,让青岛的建筑能够最大程度的得到保留,青岛的建筑虽然建的晚,但是保存的很好。
㈡ 天津曾在什么时间被哪国占据
八国联军占领过 天津
1900年7月13日凌晨,八国联军分两路向天津城内发起总攻。晨5时,联军向津城猛烈炮击,左路由俄德两国军队组成,俄海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任指挥,从火车站沿河直攻东北角、三叉河口黑炮台一带;右路由英、日、美、法、奥军组成,日本福岛少将任指挥,从海光寺直扑天津南门。清军2万余人拼死抵抗,南门外,义和团挖开河堤,放水淹灌,一片汪洋。美、英、法、奥等国军队仍进至城墙。马玉昆部和何永盛部凭城反击,义和团在城外濠沟里和芦苇丛中向联军射击,击毙美上校团长、日少佐在内的军官多名,毙伤联军800余人。
7月14日凌晨,日军渡过护城河,炸塌津城南面城墙一段,自此突入。英军相继跟进,6时许,大队联军及武装教民占领南城。不久,俄军亦从东面城厢攻入,城内清军及团民奋力巷战,持至下午,因牺牲过重,力不能敌,撤出战斗,天津陷落。
7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肆意抢掠屠戮。城中有鼓楼一座,“洋人率教民登楼,见北门拥挤不得出,连放排枪,每一排必倒毙数十人。又连放开花炮,其弹于人丛中冲出城门外,死者益众,而争逃者亦益多。有被弹死者,有失足被践死者,有因争道用刀乱斫,被斫而死者,有被斫仆地践踏而死者。前者仆,后者继又仆,又践又死,层层堆积,继长增高。”报道说:“拂晓天津城破,居民争向北门逃走,多被洋兵打死街头,洋兵大肆抢掠,首当其冲的是当铺、金店、银号,然后是再抢其他商店和大户人家,各衙署也都被捣毁。”从鼓楼至北门外水阁,积尸数里。商业中心地带,如城北的估衣街、锅店街、竹竿巷、肉市口都遭洗劫,城东的宫南、宫北、小洋货街一带,尽被抢光。“同时联军还奸淫妇女,整整闹了三天。”目击者云:“见河东地方,一望无际,化为平地。转至新马路一带,亦与河东相同。自马家口至法租界周围里许,从前皆华屋高楼,法租界中店铺尤林立,今则无一存者,又从法租界至津城,先时均有铺户居民,当日但见碎砖破瓦,狼藉满地。至闸口二里有余,亦求一屋而不得,满目惨状,言之痛心。”“从锅店街未估衣街起,直至针市街口,亦被烧磐尽。”“以锦绣繁华之地,变为瓦砾纵横之场,实有目不忍睹者”,“最惨者惟西门,探访居民,始知洋兵实破西门而入,故遭此大难。”西门被杀者不计其数,尸体堆积如山,海河上漂尸阻塞河流,3天不能清理净尽。
15日,联军对津城实行分区占领。法据西北区,英据西南区,美据东北区,日据东南区。北门外由俄、日两国军队占领。联军仍纵兵行暴,四处纵火。救不胜救,防不胜防,一家被火,延及多家。北门被焚情形为最惨,被烧死者极多。
“每日洋兵串行街巷,携带洋枪,三五成群,向各家索取鸡鸭、西瓜、鸡蛋等物,稍不如意,即开枪轰击。并搜抢首饰、洋钱、时辰表等件,翻箱倒箧,不堪其扰。稍一阻止,即动手伤人,或竟开枪轰击。”“各国兵惟俄法两国兵最强暴,不通情理,德国兵亦甚强横。”“河东一带,时有洋兵强奸妇女情事。”“俄人所踞之地,被害特甚,抢掠焚杀,继以奸淫,居民逃避一空。”
烧杀抢掠持续多天。日军从盐运使署抢走200万两纹银。美军从地下挖掘出几百万两纹银,可堆成一座30英尺高30英尺宽的银山。海防公所里珍藏的艺术珍品及造市厂里几百吨存银均被俄军抢劫一空。铸造局价值40万美元的白银被美军全部掠走。俄军从火药库、东局子、营盘等处掠获300多门火炮和大量弹药。美军从南门军械所内掠获40门克虏伯炮和新式鲁登佛特炮,及数量可观的小武器、各种口径的炮弹。日军从水师营及海关道衙门等处抢掠各种枪支800多支、火炮8门和大批弹药,抢劫甚至到了最疯狂的地步,连装殓死人的棺材,也被联军挖刨出来劈碎砸烂。从中寻找金银首饰。
拥有100万人口的天津居民,只剩下10万人。一个参加抢劫的美军说:“天津如一块肥肉,肉均刮尽,只余干枯之骨矣。千奇百怪,可惊可惧之,残害、凌辱皆公然出现于世。”
㈢ 天津市市内六区是怎么来的
天津市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历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区
作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楼都在这个区,却没有包括天津老城区。曾多次被房地产商的公众号传出扩区的传闻。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
因有南开学校而着名,其中南开中学已115年,南开大学恰好100年,但是南开区的命名却不是因为南开学校。
1860年,天津开端口。清朝廷考虑到天津除了城墙无险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筑墙,就此形成了墙子河。
而从老城西南角到壕墙之间的开阔地(天津土话叫开洼),就被称为“南开洼”,后来因人口逐渐增多,变成了南开。
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该区与和平区相邻,拥有天津各大博物馆、 科技 馆,文脉鼎盛,同时陈塘庄地区被“指认”为哪咤故乡的有力争夺者之一。
河东区
河东区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区内有妈祖原庙,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广场也属于河东区。
河北区
袁世凯执掌直隶时,将河北区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来经营,而对标的对象是海河两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区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楼,其中意式风情区是意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颇有特色。而清朝遗老遗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区也有不少产业。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红桥区
与河北区共享天津网红——天津之眼。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这六区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区,也是天津话的大概分布地区,到了环城四区,那里的天津话就开始带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时期,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解放后,1956年1月,由民国行政一区改称和平区。
河东区
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 历史 。因座落于海河东岸,故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国六区旧称。1956年,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南开区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着名的南开大学,1952年10月名为第七区。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
河北区
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红桥区
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人民政府。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红桥得名,改称红桥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市内六区的形成,基本上就等于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为纽带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说了。就从1404年天津建城开始,说说天津市内六区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图
1404年天津筑城后,基本上就是上图的大小。再加上早于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区(包含天后宫地区及附属的宫南宫北大街)、侯家后地区(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区。这就组成了当时的天津城区。这些地区包含在现在的红桥区、南开区、河东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天津城基本维持着这个规模。
明亡清兴之后,虽然天津在顺治9年开始不断地有行政调整,如顺治九年天津三卫的合并,雍正三年天津卫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区依然维持着明朝的格局,并没有显着的扩大。只有北门外地区逐渐繁华成为了天津的商业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开端口后,英法列强开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区才开始有所改变。
天津租界形成时间图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陆续有9国租界设立在天津。并且英法等国租界还在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
清光绪三十年开始,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建设了一个大清的河北新区,也就是120年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范围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区数字马路、各种纬路等等区域。
至此,天津的城区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边、北大关、租界地、河北新区等等。当然也可以加上周边工业用地及城乡结合部,比如三条石之类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就是如今市内六区的雏形。
时间来到1928年,天津开始正式建市后,天津县对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虚设了。天津市市区共有公安第一区至第五区、特别第一区至第四区,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国租界,合计13个区。
后几经变革,在日伪时期,天津共划分为9个区、3个特别区。以及4个租界(意租界头铁,最后一个收回,1943年后称特管区,其余三个租界在1943年归还伪中华民国后,称兴亚一、二、三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津市被划分为11个区,后于1952年合并至8个区。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将第一区至第八区以此更名为和平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
1958年,新华区并入和平区、城厢区并入南开区。至此。天津市市内六区基本形成。
1958年后,由于天津市的发展需要,市内六区的边界其实是不断扩大的。本文就略过了。下面说一下六个区名字的由来。
1、根据所处位置与海河的关系:河东、河北、河西
2、根据区内有名气的标志建筑或地貌:红桥(有大红桥)南开(南边的开洼)
3、和平区:顾名思义吧
河东区:天津的发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红桥区: 因大红桥而得今名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
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河口转运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渐成“百货交集”的重镇。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建城,始称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并入天津县。民国时期废府,归天津县。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因地处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天津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红桥区,大红桥得名,南开区,元朝就是商业重镇,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地处河西区,海河以西得名,河东区,天津发源地之一,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㈣ 天津历史上的九个租界分别在哪里
1、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2、法国租界地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
3、美国租界地
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4、天津德租界
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
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6、天津俄租界
始设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7、意大利租界地
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
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8、奥地利租界地
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奥匈帝国军队乘机占领了与天津城厢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东岸)地区,遂据为租界。界址为:东临京山铁路,南临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至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占地一千余亩。
9、比租界
天津比租界始设于1902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七百余亩。
(4)天津哪个城是德国人造的扩展阅读:
天津租界开辟之后,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在近代天津迈向现代大都会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