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民俗民风(关于年) 不要小吃一类的
天津卫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一过腊八就不再忙别的事,以极大的热情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动中。各家各户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准备齐全。
其实,天津卫老少爷们过年的时候,不但能够饱了口福,还可以借这个年劲,大饱眼福,各式的庙会、花会、法鼓、大戏,各样的游戏、杂耍把春节的这几天排得满满的———“娱乐”就是天津人春节的主题。
天后宫庙会敲响新春第一锣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尚洁说:“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她还告诉记者,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杂耍老少爷们乐一把
旧时的天津,人称唱大鼓的生意人为“吃江湖饭的”。据传,大鼓这种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尧舜时代朝堂里就设置谏鼓,虽是以下谏上,也有一种教化的意义。古代,周庄王为了“正风化俗”,曾“击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庄王为祖师了。过年的时候,唱大鼓的不会在年货市场附近支棚设帐,三面摆上长板凳,一面平地设桌支鼓,当做演员演唱的舞台,谓之“拉场儿”。所谓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书,什么《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等等。
这一个年,几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一饱眼福。因为过年的时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会有“杂耍”,这种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以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将相声、双簧、戏法(魔术)、杂技(如抖空竹、耍坛子、踢毡子等)一起演出,称为“十样杂耍”,意为将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门技艺集于一堂,让大家在年里好好乐一把。
空竹嗡嗡响花样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在老天津过年的庙会上,都会有人表演。表演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竹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响亮,抛向空中,带着“嗡嗡”响声,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子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春节的庙会、年货市场几乎都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现在的孩子大概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简单的玩具,在两根小棒拴着的一根小绳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儿随着绳子的抖动上下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如今,年过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几只嗡嗡作响的空竹,“嗖嗖”地从人群中飞向天空,随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稳稳地用绳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来。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样不断从人们的眼前划过,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从背后飞上来,一会儿又从腿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在他们的手指间来回跳跃,他们舞出的“流星赶月”、“猴子爬杆”、“蚂蚁上树”等花式令人叫绝。
男女老少齐上阵秧歌扭起来
还有一种与高跷并列为节日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艺术,天津方言称为“地秧歌”。67岁的孙凤英老人说:“我是铁杆秧歌迷,一听见唢呐和鼓点声,手脚就痒痒。当你随着鼓点扭动的时候,连脚趾头都吃着劲。今年春节,我参加了宁河的秧歌队,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门道其实多着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有许多讲究,把喜气洋洋的感觉带给看秧歌的每一个人,把新春的气氛带给每一个人。”“旧时秧歌都是男的闹,那时候的大年里,男人们装扮上身,吆喝着,欢笑着,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隔着门缝往外看,一起跟着欢笑。女子跳秧歌是现在才有的。”
孙凤英还告诉记者,在京津一带,地秧歌有两种区别:一是踩跷与否,踩跷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与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种形式中,只有不踩跷、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仅配以服装彩绸,随锣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驴”等艺术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会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跷会后,作为大剧目间的一种缓冲表演项目或短节目后的补充项目。热烈火爆之后,诙谐曼舞,使观众情绪为之一舒。
唢呐伴奏铛子响跨鼓敲起来
据尚洁介绍,相传天津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是“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法鼓会乐器以鼓为主,放在中央,钹、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着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会是跨鼓和中幡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表演的会,由厨行同业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跨鼓队是大鼓八面,用黄绳系于颈间,鼓手人穿黄马褂;铛子八面,击者每人穿黄坎肩;另有双髻文童12人,各着鲜衣,手托花篮;武童亦12人,手持对钹。演奏时,跨鼓声轻重缓急不同,铛子打点。文童轻歌,唢呐伴奏。武童则击耍对钹和人体摆字,常摆的吉祥词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变换极迅速。中幡队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长竹竿挂长幡,幡宽五尺,青缎面,红布里。幡顶斜插旗子两面、灯笼两个、伞盖三把,并系缀铜铃若干,每架各有长幌绳两条(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条)。每架总重超过百斤,行会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头。表演时则顶上额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种惊险动作,但幡竿不能离身,不能倒地。逛庙会的人们会大声地给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认可后,会更加卖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跷踩起来
每当过年,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跷”。高跷的表演者双足缚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跷腿”上,边行走边表演。清代中叶高跷盛行时,高跷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跷有文、武之分:文跷以走唱为主,简单的舞扭动作;武跷则表演诸如倒立、翻筋斗、叠罗汉、跳高桌劈叉等惊险动作。
天津高跷多属武跷,其舞扭动作,如倒立翻滚、前奔下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观,气氛红火。清代以来,天津城郊高跷会最为普遍,多以戏曲名目相标榜。表演时按戏目分项进行,演员在锣、鼓、铙、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跷铿锵有力的锣鼓点中,年味越来越浓,喜气洋洋的春节也越过越有意思!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我看不一定。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
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有这一回事儿吗?没有。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
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显然不能。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但对门的乙住户换房搬走了,住进新住的丙。没有几天,丙住户的男人站在门前骂街,“狗眼冲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东西”等等。甲住户发现丙住户“骂海街”也不依不饶,说:“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样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没人要。”“海街”骂了几次,甲与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妈妈例儿这种多年经验总结,把门与窗相互错开,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可见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旧时元宵节天津例儿多
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当舅舅的人可千万别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给外甥送灯。旧时天津民间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结伴赏灯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
金银财宝驮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来,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细三角尖儿,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则剪出四足和长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铣头上堆着面做的元宝,两种为一对,分别摆放窗台角、门墩、厨房的灶台角处,头朝外。转天下午,把各处摆放的刺猬、老鼠头由向外转向屋内,以示把财宝驮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则不转动。
十五晚间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种摆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长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尽礼,燃烛焚香焚黄钱、放鞭炮。香尽撤下元宵回锅煮热由全家分吃,谓“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饭,平时分家单过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凑齐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圆圆满满吃元宵
过元宵佳节,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圆”,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人们把中西结合在元宵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当元宵馅了,还有什么不能煮来吃的呢?
❷ 天津人过年都有什么风俗
天津人过年都的风俗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天津春节习俗又称“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的社会风俗习惯。由于天津卫自明代设立以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杂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节习俗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新春习俗特点,并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❸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天津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把它们写下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十二点过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初一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现在一般为酒(久)和糕点(高)。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从微观上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从宏观上说,人和百业兴,和谐春节年味浓,民俗饮食溢乡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
❹ 天津的春节习俗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天津卫有“聘不尽的闺女,办不完的年货”的谚语。
腊月十五上全街。年货市场到腊月十五全摆出来了,各种摊贩在街市路口,各占摊位,全部出动,以应市民需要,谓之“上全街(读如‘该’)”。天津卫的年货市场其中在娘娘宫南北,卖儿童玩具的,卖吃的,而居家着重买吃食。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前汉族地区迷信有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主人间保护神”。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祀灶”之举。认为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见所闻。这句话的北京版,则说成:“二十三,糖瓜粘”。因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自家的坏话。
二十四,扫房子。经终年的雨雷风霜,住宅内外已积满灰尘,适此时节要打扫干净,内外整洁。
二十五,糊窗户。扫完房子,次日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也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及糊(刷)白墙,并贴上新年画。
二十六,炖大肉。天津人在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以休闲娱乐为主,炖熟肉菜后,每天用白菜、粉条烩一下,以应亲友来时之需。
二十七,宰公鸡。天津人俗信鸡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预备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二十九,贴倒“有”(包括贴对联、、吊钱、“福”字等)。用红斗方纸上写“有”字,贴在容器或箱柜之门上,表示并预祝,家中粮物常有,什么也不缺。将“有”字倒贴与倒贴“福”字意同。
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农历新旧年在子夜相交,要吃饺子。满人称为“煮饽饽”,天津沿明朝称谓,名“扁食”。新年夜五更天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预示着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必须迅速下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这是鬼在叫你。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三十晚上包饺子,要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谁一年顺利。
正月初一,俗称过大年。家家喜气盈门,燃放鞭炮,食素馅饺子,亲友互相拜年。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这个“老例儿”意思是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而且还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惟恐把“财气”扫走。除此之外,天津卫人过年时还讲究正月不能剪头发,不然就得死舅舅;正月不能看病,甚至还不能吃药,不吉利。老天津卫人往往将初一这天看做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春节期间,老人们忌讳比较多的就是说话方面,不吉利的字、音都被视为禁忌。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过年的时候,无论孩子们多么淘气,家长最多也只是呵斥一下而绝不会打,这是因为新春期间有个“老例儿”,忌孩子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彩头”,兆示疾病、凶祸。所以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初二,黎明即起,祭财神,担水持柴进屋,意为“进财水”,是日吃捞面。大年初二也是姑爷节(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爷”),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
初三包合子,寓意做买卖可赚对合利。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土”,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初五还有另一个重要习俗“捏小人”。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饺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正月初五不能到别人家拜年,否则视为小人之嫌。解放后过春节,拜年及“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破五饺子”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初6金钱豹
正月十四,蒸面刺猬、老鼠上供,上午头向外,下午头向内,’意求驮回财宝
怎么样,天津春节有年味吧?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很劳累,很辛苦,很花钱,很热闹,很享受,也很有趣。
❺ 天津人年夜饭吃什么
天津人年夜饭吃什么(汇总)
每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年夜饭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是就着大年三十晚上,那桌丰盛的菜肴蔓延开来的,那么天津人年夜饭吃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天津人在年三十餐桌上必备的佳肴,四个色、香、味俱佳的肉丸摆盘上桌,寓意团团圆圆、生活合合满满,在春节这样传统节日里,首先期盼的是家人的团聚,围坐桌前期盼更加美好的新一年。
扣肉
烧肉,又名扣肉,是传统津菜“八大碗”中相对大众化的名吃,肥而不腻,味厚浓香。年夜饭上也是必不可少的。
油焖大虾
渤海边上的天津人,对海鲜的热爱可谓深入骨髓,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自然也要选一道海鲜烹调上桌。红彤彤的大虾,鲜亮诱人,仿佛看到了新的一年那红火的生活,充满了期盼~
素什锦
素什锦在天津是一道很受欢迎的凉菜,每逢节日几乎家家都要做上一盆,自己家里人吃,或者招待客人都是不错的选择。用木耳,萝卜,笋丝,豆腐干,白菜等制作而成,家家户户的下酒菜标配啊! 年夜饭桌上要是没有它,你不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吗?
老爆三
“爆三样”源自汉族宫廷名菜“全家福”,听这名字就与过年很契合,搭滚伏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着这为全家带来福气的“老爆三样”,满足了味蕾,还收获了满满的好兆头。
八珍豆腐
八珍豆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菜,属于天津菜,豆腐入口即化,八珍鲜美可口。豆腐还与“都福”同音,取意新的一年福气多多,年夜饭吃上一盘八珍豆腐,全家都有福气哦~
肘子
有人说:“过年吃肘子,一年吃喝不用愁”。肘子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拔丝苹果
年夜饭餐桌讲究的就是美味还有好寓意,另外一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也是每家的追求。拔丝苹果作为一道热菜,其味道独特,呈金黄色,外脆里嫩,香甜可口。一上桌,黏黏的糖汁包着酸甜可口的苹果,大伙一起动筷子,你拔我拽,金丝满布,有说有笑。
清蒸鳜鱼
过年一定会有的菜就是鱼啦,味美又代表了年年有余的好寓意,清蒸的做法保证了鱼肉的鲜香,还充分的留住了鱼的营养价值。
松鼠鱼
虽为鱼肉制作,但形似松鼠,年夜饭上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色泽鲜艳,鲜嫩酥香,酸甜适口,让人回味无穷。
凉拌海蜇
天津人爱吃的一道海鲜凉菜,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元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过年好吃好寓意的同时,时刻不能忘记保证健康需求~
年糕
酒足饭饱,来点甜食!过年甜食当然是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备升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罾蹦鲤鱼
天津人年夜饭常驻嘉宾之一,因其成菜后鱼形如同在罾网中挣扎蹦跃,故名。特点是鳞骨酥脆,知携肉质鲜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后趁热浇以滚烫的卤汁时,热气蒸腾,香味四溢。
熬鱼
天津熬鱼是天津特色,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得一手好熬鱼。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肉质软烂细嫩,咸鲜略甜,酱香味浓,佐饭最佳。
肉皮腊豆
肉皮腊豆也叫皮冻腊豆,它出现在天津人过大年的餐桌上相对较晚。做好后,在腊月便放在大号容器里让它自然凝固,等到吃的时候切下一块,配上醋、蒜泥、香油调好的汁儿,成为年夜饭的一道菜品。它素淡爽口,可以解油腻。
炸马口鱼
炸马口鱼是地道的天津卫传统菜,酥脆鲜美的马口鱼可是天津人年夜饭桌上必备的美食。
捞面
天津人每逢喜寿大事就爱吃捞面,特别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照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这独特的“四碟捞面”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
葱爆肉
全家团圆的年夜饭桌上一定会有一道葱爆肉,此菜色泽棕褐,味咸鲜,肉质鲜嫩,葱脆,清香味美。
什锦火锅
什锦火锅,天津人叫什锦锅子,这也是天津人过年的传统吃食。此菜由于配料丰富多彩、既有山珍海味又有豆腐白菜,故名“什锦火锅”。
酱货拼盘
这是每家过年时候都会有的吧,天津人爱吃酱货,无论是下酒还是解馋,都是最好的选择!
红烧鱼
天津靠海,所以年夜餐桌上必定有各种海鲜。天津人吃鱼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清蒸,还可以红烧,还有和肉片豆腐一起炖的。鳎目鱼,大黄花鱼,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
锅塌里脊
锅塌里脊是天津汉族特色小吃,以猪里脊、鸡蛋、葱姜末、料酒、盐、面粉、香油、小葱沫等为原料,制作而成,色黄鲜艳,清口鲜嫩,咸香适口。
螃蟹
过年吃螃蟹有着“富甲天下、八方招财、纵横天下”的好说法。除了说法好听之外,蟹壳鲜红,口感也鲜美。
芙蓉虾球
芙蓉虾球是将鲜虾仁用调味料煨好后,加入青红椒炒熟,用淀粉汁勾芡后,装盘即可。因其外形美观,故名芙蓉虾球。
独面筋
独面筋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菜,将油面筋划一个小口,在温水中泡20分钟。制作方法:葱切成葱花,大蒜切瓣备用。油温六成热时,下入蒜片和葱花爆香。将泡好的面筋倒入锅中,一同再把泡面筋的水倒入少许。盖上锅盖,小火焖2分钟。倒入酱油、蚝油、盐、糖,并翻炒均匀。大火收汁即可出锅。
炒青虾仁
炒青虾仁属“细八大碗”菜品,也是红旗饭庄获津菜比赛金奖品种。其主料天津河产青虾,色呈青白,肉质紧密细嫩,以深秋初冬时节上网的最为肥硕。
熘鱼片
熘鱼片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切鱼片的刀要快,否则容易把鱼片弄碎。鱼片滑油时,油温不宜过高,片薄形美,色泽洁白,食之鲜嫩滑爽,令人回味不尽。
;❻ 天津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
四次: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 “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6)天津人的年味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的当数清明节(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
在天津市武清区(原先的武清县),祭奠供品还要加上煮熟的饺子,武清北部村庄,一些上坟的人还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头上的做法。一些大户人家,有吃“清明会”的习俗。
❼ 带你了解天津过年的习俗
天津的过年习俗最主要的就是“阖家欢乐”,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在哪儿你可以买到你所需要的过年用品。本期天津文化就为你介绍天津过年的习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贴吊钱天津人有贴吊钱的习俗,红红的吊钱,薄薄的红纸,像旗帜一样,被北风一吹,呼啦啦地飘曳,仿佛在跳跃欢快的舞蹈。吊钱是贴给屋外的人看的,正面冲外。过去人们多把吊钱贴在窗户外,然而北风如刀,吊钱很快就破掉,委实遗憾。后来有精明细致的天津人把吊钱贴在窗户内,这样就一直能保留到过完年了。美中不足的是,风中火红的舞蹈变成了静静的守望,热辣辣的年变成了羞答答的年。天津人过年可以没有大门上的春联,但家家一定会有吊钱。除了吊钱寓意吉祥外,那个“钱”字也是吸引人的关键吧!
贴肥猪在所有的窗花中,“肥猪拱门”是最经典的主题,特别是用黑色腊光纸雕刻的肥猪驮聚宝盆的花样。过大年红色是主流,唯有这“肥猪拱门”独享这黑色的特权。天津人视猪为“财”的象征。所以很多人家也把“肥猪拱门”的窗花贴在大门上,企盼新年中的富足。今逢猪年,“肥猪拱门”更要风光无限啦!
吃捞面正月初二敬财神,要吃捞面条,讲究吃全菜码,即黄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还有银鱼、紫蟹、晃虾、铁雀等都是过年时的菜品。除这四种还有韭黄、萝卜、鸭梨、黄芽菜,统称天津八珍。其中银鱼有其独特之处即为金眼圈,其他地方所产都是黑眼圈。明太监刘瑾最爱吃天津银鱼,在天津设“银鱼监”,派太监毕珍专司此职,供他和皇宫内食用。有诗说:“水中钓出是银鱼。”此句差矣,因为银鱼的最比鱼钩要小得多,所以逮银鱼要用网涝。传说,天津金刚桥附近的三岔口银鱼最好,最肥。有诗云:“佳肴都在封河后,闻说他乡总不如。”说出了它的独特味道和产期。
姑爷节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爷”。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生命力依旧旺盛。曾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聊,过年基本上忙三天,大年三十,初二和正月十五。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大家都赶着回家过节,奢侈一下,打车。然后就是初二这一天了,全天津所有的媳妇都回娘家,穿红挂绿大包小包地一大清早往娘家奔,想一想那样的场景,都觉得很壮观啊!那一天是司机的最忙,交警的最忙,娘家也是欢声笑语。大年初二是天津最热闹的“姑爷节”。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土”,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初五还有另一个重要习俗“捏小人”。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饺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
闹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❽ 天津人过年有什么讲究
从50年代到前几年,天津人在春节时对亲戚朋友大都送点心(糕点)。大年初二,姑爷送媳妇娘家,那时因无“的”可打,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衣架上,都是点心盒子。这才发生“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这两年变成了西点,但仍不出糕点的范围。可是,从前天津人送年礼却不只集中于点心、鲜货。
天津人送礼一贯讲究应时到节,新鲜可心。既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气息,因此就有送鲜花的举动。那年头儿,不重西洋礼节,没有送折枝(剪枝)鲜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腊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扎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娇黄花盘,似有蜜蜂徘徊飞翔;腊梅、海棠则扎成大圆球形,团团似火,春意盎然。这种礼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儿,送盆花,没有买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时来取老根儿。
这年时寒风凛冽,天津冬季“三珍”正当其时,因此,送银鱼、紫蟹、铁雀做礼品也成风气。花钱不多,却是时鲜,显出送礼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黄(应该叫做黄韭菜)。彼时,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这种鲜嫩细菜,也会令受礼人动情。此外,也可送茶叶 (天津人讲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丰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户户贴满猩红的春联、吊钱,屋内鲜花怒放,时鲜清香,这种年味儿真令人神往。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娘娘宫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以前几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时会朝拜娘娘,观念中将妈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贵子,求取一个泥娃娃作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没有生育,会将泥娃娃抱到娘娘宫“洗澡”,也就是换一个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长”一岁。如果生育了孩子,会尊泥娃娃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称“二爷”,没有叫“大爷”的,因为大爷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风俗不同,北京人认为“二爷”都是管家或门房,互相都尊称“大爷”)。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过年时从天津人家门口路过,你会被家家户户门窗上的红色吸引住。这是一种叫“吊钱儿”的东西。吊钱儿是用红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吊钱儿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物形,如口叨着元宝,身驮着聚宝盆憨厚可爱的“肥猪拱门”等。一种是图案类,长方型红色,花卉中加着吉祥话,下缀椭圆形的散穗。因为各种图案都要上方刻有铜钱的图案,俗称吊钱儿。吊钱儿年三十贴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们结结实实地贴好吊钱后,无不絮絮叨叨地嘱咐孩子,别弄坏了门窗上的吊钱儿。 红色在天津人眼里不仅艳美,更是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们崇拜红色,比如过年时,要给“本命年”属相的亲人买红腰带、贴身穿的红色衣物,从新年开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为什么天津民间崇尚红色的习俗这么浓厚?主要缘由是对从天后宫里供奉的海神天后娘娘的崇拜扩展而来。因为据史传记载,天后娘娘林默生前酷爱红色,“尝衣朱衣,飞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后屡显神灵。传说遇险船户向天后呼救时,天后娘娘便化为神灯示佑于船桅顶端,或化为一条小红船,或一根红缆绳,或一片红云,引导人们脱险。老渔民传说这红缆是天后娘娘从红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对红色崇尚的缘由来源于沿海。 当然,现代天津人对红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经淡薄,妇女穿戴红色衣物,多是出于爱好。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闹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而元宵节过后,年味儿这才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