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平、天津是怎样被日军侵占的
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面压迫宋哲元接受种种苛刻条件,一面调兵遣将,加紧部署。到1937年7月20日,第一批增援之第20师已抵达天津、唐山、山海关一线;独立混成第1旅和第11旅,分别集结于怀柔和高丽营地区。日军进攻平津的条件已经成熟,只待时机和借口了。
7月25日,日军第20师一部以修理军用电话为名,闯入廊坊车站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制造了廊坊事件。7月26日,驻天津日军一部由丰台分乘26辆卡车冒充日本领事馆卫队演习返回北平城,被广安门中国守军以武力阻止,制造了广安门事件。
廊坊和广安门事件发生后,对正在寻找进攻借口和时机的日本当局来说,如获至宝。经天皇批准,日陆军参谋部立即命令中国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并下令国内进行第二次动员,增调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此时,日本中国驻屯军也下达了进攻第29军的命令,决心集中1个师和3个旅在临时航空兵团配合下,首先攻占北平。
廊坊、广安门事件发生后,宋哲元深感日军大举进攻迫在眉睫。26日,他连续两次致电蒋介石,报告平津形势,并请求援助。蒋介石复电说:增援平津,可直令孙连仲部加入。并令宋哲元:北平城要立即准备开战,宛平应死守勿失,决心大战,从速部署。27日,宋哲元下令设城防司令部,以张维藩为城防司令;任命正接防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方面司令官。同时,将军部由南苑移到北平城内怀仁堂;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孙连仲、万福麟等部迅速北上,协同第29军作战。同日,宋哲元还向全国发出了“自卫守土”通电。
28日,在香月清司指挥下,日本中国驻屯军开始向北平附近的第29军发起总攻。日军从东、南、北三面突然向南苑兵营发起攻击。由于中国驻军仓促应战,再加上战前营区周围没有构筑坚固工事,守军只能凭借营区围墙,进行顽强抵抗。日军在飞机和火炮大力支援下,反复向营区发动猛攻。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攻占南苑。
28日,与主攻南苑相配合,日军也分别向西苑、北苑和黄寺等地的第29军展开进攻。28日23时,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自己离平去保定。北平城内及其附近的第29军主力亦开始向涿县方向撤退,另一部则向南口方向突围。29日,北平遂告沦陷。
日军集中主力进攻北平时,天津兵力空虚。中国第29军驻天津之第38师一部,在副师长李文田指挥下,于7月29日晨乘隙向天津日军发起进攻,并袭入东局子飞机场,攻占了天津火车总站和东站。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闻讯后,立即抽调北平第20师一部和关东军堤支队增援天津,并以临时航空兵团对天津守军及和平居民进行狂轰滥炸。在日军猛烈反击下,中国军队伤亡不断增加,遂于30日撤至马场方向,天津终陷敌手。
② 天津火车站在哪个区
天津火车站位于中国天津市河北区与河东区交界的海河北岸,即“天津市河北区新纬路1号(新纬路与河北区海河东路交汇处)”。
天津火车站简称“天津站”,也叫“天津东站”,始建于1886年,是目前天津市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天津火车站是特等站,隶属北京铁路局管辖。
京津城际铁路、津山铁路、津蓟铁路等均在天津火车站交汇,而在建的津秦客运专线、津滨城际铁路、天津地下直径线(天津站-天津西站)也将交汇于此。
天津站历史上曾以天津车站、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紫站、天津老站和天津东站为站名。
天津站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随着原唐胥铁路延展至天津,天津站始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车站正式通车运营,初站址建于“旺道庄”。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车站移址至海河畔“老龙头”处,故随地名称老龙头火车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龙头火车站更名为天津站。
1950年,天津站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扩建。
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后天津经济发展加快,天津站客流量大增,已经不堪重负,其日均乘客量超过了6万人次。因此,经天津市政府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决定,并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被列为中国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同年4月15日,天津站改扩建正式开工。
③ 京津城际铁路天津站的具体位置
天津站简介
天津站位于天津城市中心,地处天津市和平、河东与河北三区交界处,坐落在天津市中心的海河之滨,是天津市最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天津站站址在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邮政编码300010。天津站原称老龙头车站、天津北站,天津西站建成后,改称天津东站。
天津站始建于1886年,1888年10月通车运营。1892年在车站西约500米处另设客运站,当时称老龙头车站。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车站。1900年,车站毁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战火之中。战后重建了车站。1949年改为天津站。天津站于1988年重建,是将旧称老龙头车站拆掉以后改建、扩建而成的。2007年开始再度进行改扩建,于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站是地处京山线、津浦线和京九线(联络线)三大干线天津枢纽上的重要客、货、运车站,也是天津市主体客、货运输站。也是全国大编组站之一。是天津市最大的铁路客、货运输车站。天津站离北京站137公里,离哈尔滨站1275公里,隶属北京铁路局下辖天津铁路分局管辖。现为特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发到;办理整车承运前保管;不办理危险货物发到。
天津站历史
1877年,为了供应北洋海军、轮船招商局、天津机械局(兵工厂)需用的煤炭,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下令,成立开平煤矿公司。为了把煤运到最近的海口,煤矿公司请求修建一条唐山到北塘的铁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对。开平煤矿公司只好申请把铁路线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丰南)一段。从胥各庄到阎庄(今宁河附近)则开掘运河,连接已有的蓟运河,通至北塘海口。这个可笑又无奈的请求总算勉强被通过。1880年10月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矿井到胥各庄的铁路正式开工,全长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车,命名“唐胥铁路”。1887年(光绪十三年)唐胥铁路延修至芦台,到1888年经塘沽修到了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
据史料记载:津唐铁路正线为单线运行,钢轨采用每米24公斤轻轨(站线为18公斤),其轨距采用了世界“标准轨距”即两轨间的距离为1.435米。天津火车站初建时站线为两股(后扩建为九股,俗称“下九股”)、“月台”(站台)一处、简陋公事房数间。
1888年(光绪十四年八月)天津火车站先建在海河东岸的旺道庄。车站运营之初的运转、货运和客运等部分同设于老龙头货场内。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旺道庄西侧“半里许”(该站西约500余米),在季家楼、火神庙两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又兴建了新设客运站,包括花车房、机车房、候车房、公事房、站台等建筑。这就是俗称的“老龙头车站”。移址后的车站,因地处海河东岸“老龙头”地区(即原“马家口”至“老龙头渡口”今广场桥至解放桥下游一带)故俗称“老龙头”火车站;奠定了天津作为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后来成了京山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1900年“庚子兵变”(光绪二十六年)车站被毁,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车站,命名为“天津紫站”,并在车站广场中央构筑“老龙头”纪念碑一座(后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为“天津东站”。为组织国际联运业务,在第一站台装设了上下行共用,进、出站信号机,并于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国际站台)成功地开出了第一列国际列车。
在“老龙头”车站曾见证过两次中国人民反击外国侵军的场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时,在车站第一月台上,义和团阻击了英国海军中将百摩尔率领的4列北上军车。在反击沙俄军占领老龙头车站的战斗中,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曹福田各率军团,还有“红灯照”和清军董福祥部队一起,猛攻沙俄侵略军。坐落在三岔河口的水师营炮台也炮击老龙头车站敌军,打得侵略者在站房上“皆挂白旗”。老龙头车站也成废墟,后来才重建。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天津站又成为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军交锋的战场。宁殿武指挥的保安一中队全歼了驻守车站的日军一小队。
1951扩建老车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火”等因素,天津车站没有较大的发展。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天津站得到了改建和扩建。扩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直至1988年天津站改建前,客运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
1987年,经天津市政府和铁道部决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于1987年4月15日开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站名——天津站,自此,天津东站更名为天津站。作为枢纽改造“两点(天津站、南仓),两线(南曹联络线、北环复线)”之一的天津站,同时启用1988年扩建后天津站。
1988年10月1日,新建的天津站竣工启用了。高大的主站楼房和矗立在在楼顶高66米的圆柱形钟楼,雄伟挺拔,面临海河。左侧有天津邮政大楼,右侧是销售百货精品的龙门大厦。主站房广场前是海河及横跨海河的解放桥,以及对岸的高楼大厦。
天津站在昔日老龙头车站基础上,再次改建、扩建,总建筑面积达62674平方米,客运车场有6个旅客站台,接发客车能力由原来的46对增加到95对。候车能力增加到1万人。站房和桥梁工程结构坚固,工程总体布局得当。采用高架候车,上进下出,南北两面开口的设计方案,流程合理,便于旅客疏散。立面设计简朴、明快,外表美观,富有民族特色。进站口是圆形大厅,厅的穹窿顶部绘画着精美的精卫填海油画。站内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有现代化的电视问询、计算机售票、检票、电子显示牌等八大电子服务系统。是最好的现代化火车站之一。
车站主要运输设备设有天津站客车到发场、货车到发场和编解场各一个;客车库2个(存放编解客车);天津北站客车到发场、调车场。车站主要客运设施设有天津站候车大厅,行包楼1座,售票大厅1座,站内4个售票处。旅客地道1座,行包地道1座。车站主要货运设施设有天津南站、天津站南货场、天津北站北货场和天津北站南货场。
天津站新站
实施扩建工程后的天津站2007年1月,天津站实施扩建工程,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新客站建成后的站房包括城际北站房、高架候车室、地下进站厅、无站台柱雨棚及高站台、东西侧旅客地道、东西侧行包通道、既有南站房,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客站远期年发送旅客量将达四千万人次。
客站外围,南北广场改造景观,东侧重建李公楼立交桥,西侧新建五经路地道,站场中部新建南北广场联系通道,形成围绕新客站的环形交通疏解通道。
高架候车室北站房首层为进站中央大厅,二层直通高架候车室;屋面结构采用大跨钢网架,外檐装修采用新型石材和玻璃幕墙;东西方向呈单边内凹亚铃状,总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高架候车大厅最大跨度为54米。地下进站厅位于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东、西旅客出站地道位于地下进站大厅东、西两侧,宽度达到18米。
客流乘降采用“上进下出”与“下进下出”两种方式。“上进下出”指:进站旅客从既有南站房和新建城际北站房进入高架候车室,分别在普速、高速、城际候车室候车,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下进下出”指:从地铁2、3、9号线出站口行至地下换乘大厅,再经地下进站大厅乘电梯进入城际、高速铁路站台乘车,实现“零换乘”,出站旅客从东西两侧地道出站站台。
无站台柱雨棚覆盖全部站台,南北方向共5跨,总建筑面积达80850平方米。客站站场总规模为10台18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京津城际车场,4台7线;津秦高速车场,3台6线;普速车场,3台5线。
天津站交通枢纽站房形象设计方案是集普速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津秦客运专线、地下直径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涉及十几个工程子项目,几十个专业,功能复杂、接口繁多,是目前国内最大且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主要分为前广场工程、后广场工程枢纽和周边市政交通工程。其中,后广场工程包括:轨道换乘中心、新建铁路站房工程、公交中心、停车楼等;市政交通工程包括:李公楼立交桥、五经路地道、海河东路隧道等,形成一个环形交通疏解通道。
天津站换乘交通枢纽地下部分共有四层:地下一层配合市政开发为交通层;按照天津市总体规划,地铁2、3、9号线将引入客站,分别位于城际站房地下二、三、四层;地下二层为地铁2、3、9号线车站的站厅层;地下三层为地铁2、9号线的站台层和地铁3号线的设备层;地下四层为地铁3号线的站台层。地铁2号线车站为侧式站台车站,9号线采用一岛两侧式站台形式,3号线车站为岛式车站。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范围以天津站前、站后广场为核心,东至李公楼立交桥,西至五经路,南至海河,北至新开路区域。建成后的天津站交通枢纽将以轨道交通集中换乘为核心,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结合前后广场的改造工程的实施形成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综合换乘枢纽。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于2010年全部竣工,对缓解天津站地区交通拥挤的局面,形成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扩大对外经济联络,推动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天津站临时站
为保证天津火车站交通枢纽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车站内部整修改造,天津站搬迁至新建的位于河东区东兴立交桥附近的临时客站,即月牙河火车站。自2007年1月15日零点起,天津站临时客站正式投入运营,天津站现址于2007年1月15日至2008年8月1日停止办理一切旅客列车的到发。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整体改造完成。2008年8月1日天津站恢复运营,天津月牙河临时客站正式结束了历史使命。
④ 天津解放桥的历史
1.基本介绍:解放桥建于1927年,桥长97.64米,桥面总宽19.5米。位于天津火车站(东站)西侧,连接河北区三经路与和平区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的跨河桥梁,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它不仅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连接河北、和平两区,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
2.建造历程:1902年法国租界当局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即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开始修建此桥,桥梁共分四孔,采用变高度的连续钢桁架。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筹建新桥。1927年新万国桥建成,遂将旧桥拆除。
新建的万国桥于1923年开工,1927年竣工。原定工程费用以100万两白银为限。开工以后,造价大为提高,主桥增至152万两,拆除旧桥等增至39万两,共计190万两白银,遂成为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该桥性能良好至今通车无阻,一直沿用至今。
万国桥是一座双叶立转式开启式钢结构大桥,桥长97.64米,桥面宽19.50米,桥身分为3孔,中孔为开户跨。开户跨为双叶立转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桥部分背贴一固定轨道,开桥时活叶桁架沿轨道移动开启,以便让开更大的通航净空。合则走车,开则过船,“万国桥下过大船”,曾经是海河一景。
(4)日本时期天津东站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期间,“万国桥”曾阻断了日本军队过桥,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的第十天,即7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五相会议,决定调集40万日军,全面开始侵华战争。 当时天津守军兵力很弱,受《辛丑条约》的限制,当时天津市内不允许驻有中国军队。虽然1935年张自忠将军调了部分兵力驻守天津,但实际上守卫在天津地区的兵力仅有2个旅和1个手枪团。
但是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1937年7月29日凌晨1时,天津抗战的枪声在整个市区打响。日本兵营、日本飞机场、天津总站、东车站(今天津站)都湮没在炮火硝烟中。日军的援兵沿着海河北岸向万国桥冲来。假如援军冲过了万国桥,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攻势也将立刻被瓦解。
然而就在这时,万国桥中跨之上的桥面在尖厉的警报声中徐徐开启,驻守法国租界的法国军队以保护本国租界的名义,拒绝日军通过。这让攻击东站的中国军队赢得了时间。激战两小时后,日军被逐出东站。在此驻守的中国军队不仅赢得了攻打东站的胜利,还能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去增援兄弟部队。
万国桥开启后通航货轮,说明其桥下航道很深,这对通船航运是件好事,但于另一方面也是坏事,例如时常有人把它视为理想的自杀之地。 万国桥建成之后,曾有不少穷苦百姓被种种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跑到桥上纵身一跃命赴黄泉;也有不少赌徒、破产的商人跑到万国桥上扎进河底寻了短见。
桥下水深,人跳下去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踪影。据说曾经有位名震全国的京剧名角,演戏多年,一招一式极其认真,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不想一次在天津演出《八大锤》时,扮演前往敌营断臂说降的王佐,一时疏忽举错了胳膊。观众眼尖,当时指出。
这位名角羞得无地自容,除了再也不演《八大锤》外,还常对人说当时自己恨不得跑到万国桥上跳下去。他也选择万国桥,足见对于自杀者而言,万国桥的名气有多大。后来法国人在桥上常设警察,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也为防止有人跳桥。
万国桥靠近天津市中心,北侧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火车站,南侧是当时的北方金融中心-天津中街,也是国民党各重要机构的所在地。1949之前,国民党守军在万国桥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派驻重兵,把万国桥当作北翼守卫城南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对于攻城的解放军部队来说,万国桥则是我军在河西、河东两大战区迂回穿插的惟一通道,同样是势在必夺的战略要地。 1949年1月15日拂晓时分,解放军东野一纵三师二团经过1天的激战,终于冲进市区,沿海河南岸插到了万国桥前。驻守桥头的军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
为减少伤亡,同时迅速攻下大桥,我军派出1个排的战士从万国桥上游200米处强渡北岸,准备从桥北攻击敌人,同时另2个排的战士猛攻桥南之敌。守卫大桥的是国民党第九十四军留守处的部队,装备精良,但是他们当时已经得知上游的桥梁失守,明白大势已去,军心涣散。看到解放军攻到眼前,而且还在渡河准备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开始溃逃。
这样一来,仅20多分钟,我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不足1个连的兵力,就击溃了人数众多、武器先进且有工事可以依托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万国桥。万国桥一役,共俘敌50余人,缴获汽车80多辆。 万国桥看到了解放军神勇,也见证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⑤ "天津事变"的名词解释
1931年11月8日,日本侵略者策划指挥了天津的“便衣队暴乱”。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和天津驻屯军司令部的香维一手组织策划、训练和指挥了这次暴乱,参加暴乱的是由2000余名土匪、兵痞、流氓、赌棍、烟鬼、汉奸和恶霸组成的“便衣队”,以李际春、张璧为头目。
8日晚,在日军炮火的掩护下,便衣队由海光寺等地冲出,分数路袭击中国的警察机构
、天津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同时,日租界军警宪兵也全体出动,在租界边沿武装掩护便衣队的进攻,并占领了一个中国警察所。一时间,城内交通断绝,商铺闭门,许多无辜平民死于非命。由于中国方面事先得到情报,作了戒备,故这一暴乱遭到了由东北军组成的天津保安队的迎头痛击。保安队击毙暴乱分子60余人,捕获300多人,斩首和枪决了40多人。便衣队遭到失败后逃回日租界。
驻天津日军司令部立即下令占领了日本租界的外围线,断绝了与中国管辖市区的交通,并把溥仪居住的静园严密封锁起来。在一片混乱中,土肥原实现了秘密将溥仪带出天津的计划。
抱歉我搞错啦!有天京事变,我还以为你打错字。呵呵!下面是天京事变的解释: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太平军抗击湘军围攻天京(今南京)的防御战。
1861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后,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实行“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作战方针。即先行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1862年1月,清廷命曾国蕃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务。曾除令湘军继续沿江东进外,复令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赣、浙军2万余人全力攻浙,署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会同英、法侵略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伺机西攻苏州、常州,置天京于战略包围之中。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师扎于城南雨花台一带,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此时,英王陈玉成已于安徽寿州(今寿县)被苗沛霖诱执殉难。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线军事崩溃,湘军迅抵城下,急诏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于6月22日在苏州召集将领会议,商讨救援之策,鉴于湘军气势正盛,决定避其锋芒,先以粮食、弹药援京,两年后与其决战。7月,由于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在皖国府(治今宣州市)、广德一带作战失利,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集结兵力,救援天京。从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统率十余万大军自苏州等地陆续启程,于东坝会齐后,分路进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一线,连营数百,对湘军雨花台大营形成反包围。与此同时,护王陈坤书、辅王杨辅清分攻金柱关和宁国府,断敌粮道,牵制敌援。10月13日起,李秀成亲率大军轮番猛攻雨花台曾国荃大营,企图速战速决。湘军则采取以逸待劳之策,凭借深沟高垒,坚守不出。23日,侍王李世贤率3万人自浙江赶来助战,仍不能得手。因久攻不下,太平军士气大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围。洪秀全见解围未果,对李秀成“严责革爵”,并令其“进北救南”,即率军渡至江北,西进湖北,调动湘军分兵回援,以缓解京围。其计为曾国藩识破,他一面令曾国荃坚守大营,不为所动,一面另抽援军入皖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绍璋等率首批数万太平军渡至江北,先后占含山、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等待后队。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会同陈坤书等渡江继进,3月底抵巢县,拟从无为西进。然此时曾国藩已调湘军万余进入皖北,李秀成攻无为、舒城、六安均未得手。在皖南策应的太平军也进攻失利。李秀成见西进受阻,粮食奇缺,乃于5月19日撤六安围,经寿州东返,渡江时遭湘军拦击,损失甚众,仅1.5万余人返回天京。“进北救南”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损兵折将。湘军乘势收缩对天京的包围圈,至11月下旬,相继进占天京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西南的江东桥,以及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联系。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后,李鸿章部淮军在英、法侵略军和“常胜军”配合下,向苏南太平军反攻。至1864年5月,苏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军占领,天京完全被包围。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鉴于天京内无粮草,外绝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遭到拒绝,从而丧失了另作良图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兵锋至太平、神策门外。14日,湘军以云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守军赶筑月城,准备城墙被轰塌后组织抵抗。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旋扶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湘军攻占紫金山地保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座,置夜对城内轰击,同时赶挖地道,准备轰城。19日晨,担任主攻的湘军部队齐集太平门外,中午,地雷轰发,炸塌城墙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守军力战堵御,终至无效。湘军入城后,分路直冲天王府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门,湘军水师夺取水西、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门均被湘军夺占。守军与其展开激烈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十余万人无降者。李秀成带幼天王自太平门突围而出,旋失散。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被杀害。11月18日,幼天王在南昌殉难。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