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浅析
曾梅香 高宝珠 黎雪梅 李会娟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摘要:浅层地热能是指广泛存在于浅部地层(恒温层至数百米范围内)中的热能,是一种低品位(<25℃)的能源。但因其分布广泛、储量巨大、节能显着、可循环利用等优势而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热泵技术的发展,浅层地热能被认为是建筑供暖(冷)用新能源中是最为现实、最有前途的能源。本文主要介绍这种能源的资源潜力、开发利用前景及优化开采方案。
1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需求的比例也由原来的1/6增长到1/4,其中供暖、制冷、供生活热水的能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用传统能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使人们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抱着极大的热情。浅层地温源以其储量巨大、分布广泛、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以利用浅层地热能为主的热泵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因此,国内外一些能源专家认为:采集大自然低温可再生能特别是浅层地能(热)是21世纪取代传统供暖(冷)方式最为现实、最有前途的技术。
2 浅层地热能的特点
浅层地热能是指储藏在地下数百米以浅的地层中、温度介于基准温度(当地恒温带处的温度)和25℃之间的低品位热能,它是深部热能向上传导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地区的恒温带深度及其对应的基准温度主要与所处纬度相关,基准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相当。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差距较大:我国已测得的恒温层深度在15~30m之间,基准温度在10~23℃之间。
浅层地热能的特点就是储量巨大、分布广泛、参数稳定、几乎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是能量较恒定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热泵技术应用最多的地温资源层[1]。
3 天津浅层地热能储量概算
天津辖区面积11919.7km2,除去775km2的北部山区外,其余的广大地区均覆盖了松散的新生界地层。但宝坻断裂以北的松散层厚度仅100~300m,松散层底板处的温度一般小于20℃,浅层低温能的储量有限,在此不做计算;该断裂以南8700km2的范围内,松散层厚度均大于千米,恒温带埋深30m左右,基准温度为13.5℃;受基岩面起伏和断裂构造的影响,盖层平均地温梯度介于2~8.3℃/100m之间;地层温度25℃处的最大埋深为600m(宝坻断裂以北地区除外),最小为170m。根据以往的地热地质数据,估算8700km2范围内的浅层低温能储量达3.6×1019J,折合发电量1×1013kW·h,相当于可连续维持天津用电最高负荷(2005年为597万kW)190年。即使开采其中的百分之一,也可以极大地缓解电力紧张的问题。
4 浅层地能开发应用实例
在我国政府提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情况下,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些公共建筑如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有条件的都要优先使用浅层地温、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部分替代电能,或与电能互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有效缓解电力紧张问题。如北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浅层地温的利用,目前采用浅层地能供暖替代燃煤锅炉的建筑物总面积已达200万m2,2006年有望达到300万m2[2]。
天津是全国最早开采利用地热资源的城市之一,但深部地热资源因补给缓慢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开采压力,某些地区已严格限采;而以开发可循环利用的浅层地热能的热泵技术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迎来它的快速发展阶段。
天津地矿珠宝公司改燃工程中成功地采用深部地层储能反季节循环利用新技术,解决了面积约6200m2建筑物的冬季用热、夏季用冷要求。其开凿了一对井深约200m的同层采灌对井(井距34m),利用浅层地热能(上更新世Q3地层20~100m、水温14℃;中更新世Q2地层110~140m、水温15.5℃;190~230m、水温18℃),通过地下水作为载体联系深部储能地层和地上换能设备系统进行能量转换,采、灌量稳定在40~50m3/h,基本达到平衡。系统建成后运行工况表明:尽管冬、夏季室外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但室内温度在冬季控制在20℃左右,在夏季控制在26℃左右,不仅能完全满足工程不同季节温度要求,而且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约27万元,增加写字楼及宾馆收入约50万元;同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煤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约4800kg、1400kg、120m3和1100kg,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当显着。
天津市中心海河商贸区古文化街。工程采用三眼900~1000m深井作为热源井、三眼400~450m的浅井作为冷源井组成三个异层采灌井组,对井井距5m,三个井组,三角形布置,每组相距270m。夏季抽浅井中第四含水组的冷水水温为19~20℃,通过热泵制冷,38℃的尾水灌入深井储热;冬季抽深井明化镇组热储层的地热水、水温为36~41℃,通过热泵供热,9℃的尾水回灌入浅井储冷。该项目已安全运行近两年,效果良好。虽说这种异层采灌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它通过一采一灌实现采补平衡,实现反季节储能,不仅使宝贵的地热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利用,通过调控回灌压力控制地面沉降,还可充分利用地表浅层中温度较低的地热能与高温的地热水进行循环供暖制冷,是循环经济的真正体现。
5 浅层地热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利用地球表层恒温层的特性,对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进行有意义的应用开发,是利用地温资源的主要目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是以水(或流体介质)为载体,通过直接开采回灌地下水或人工灌注循环与地层换热得以利用。
国内外浅层地下水传统的能量采集方式为对井抽灌,优点在于抽水井的水温在热泵运行周期内基本保持稳定,可使热泵机组接近在额定负荷下运行。但是,对井或多井抽灌不仅仅钻井数量增多,其缺点主要回灌率较低,而易地回灌改变地下水的分布,容易产生移砂淤井的现象(特别是钻孔成井工艺较差的施工,地下水含砂量超标时,一个采暖期数十万吨水循环,带走泥砂可达数吨以上)。为克服地下水回灌难的缺点,有关科研部门已结合实践自主研制了“单井抽灌”技术,该浅层地能(热)采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供暖(冷)三联供工程中,在全国已达200万m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在采集浅层土壤低温热量方面已做了很多相关试验和研究。采集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水平埋管(直管,螺旋管)、垂直埋管(U型管,螺旋盘管套管)、基桩埋管(与建筑物基桩做成一个整体)[3]。
6 浅层地热能开采中的注意事项
地表水(江、河、湖、海等)低温能量的采集虽然很方便,但受气候的影响,温度变化很大,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水温和气温却很低,能量采集必须要考虑结冰防冻问题,同时由于温度过低,热泵系统的能效比(COP值)降低并同时影响其额定热输出功率。浅层地能(地下水和土壤)的能量采集虽然不如地表水方便,但是其低温能量相对很稳定,温度水平略高于当地气候的年平均温度,春夏秋冬基本恒定,只要能量采集的工艺手段恰当合理,热泵系统的能量平衡是相对稳定的。
浅层地热能虽然储量巨大,四季可再生,但对于具体的地域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其开发利用还是要有选择的,什么场合适合于浅层地下水低温能量的采集,什么场合适合于土壤低温能量的采集,采集的规模多大,用何种方式,开发利用不能过度,否则不仅影响经济性、安全性,还会造成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破坏。因此在工程配套设计施工中不仅仅要从能量的稳定合理的采集考虑,还要特别注意环境效益,不污染地下水,不破坏地下地质结构,保护地下水资源[1],注意下列各方面:
(1)采集地热能时,要做到只用其热、不耗其水,用热后必须全部回灌,并监控回灌的实施。
(2)地下水采集井深度限制在地表浅层400m以内,远离400m以下的国家二级水质区域,保护生活饮水区,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打井深度,尽可能采用地下百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时,水源的选择应为:水量充足,水温适当,水质良好,供水恒定,易于回灌。具体应考虑:地下水取水深度多在100m以内、各含水层厚度一般应大于5m、冬季地下水温应不低于10℃、地下水含沙量小。
(3)尽可能的就近回灌,在不影响热动力工况下,应积极推广“单井抽灌”技术,不具备“单井抽灌”条件的可采用对井抽灌,对井位置应远离城市区域供水站(距离应大于100m)且应设置在其下游区,且回灌井应设置在抽水井的上游区,井距应在10~20m以上,回灌井深度不宜接近地下生活饮水区,一般与抽水井深度相当(同层回灌),同时循环系统严格封闭,密切监控回灌水质,严防被污染,防止移砂、抽空和淤塞。
(4)对于一抽一灌、一抽多灌的对井和多井要严格审批,限制打井数量,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污染,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
(5)井间距和井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要设计合理,系统采用大温差小流量,以降低动力消耗。
参考文献
[1]程韧.浅层地能(热)的开发与利用.2005
[2]段金平.北京将推广利用浅层地温.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地勘导报.2005
Ⅱ 天津经济来源是什么
天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工业为主。
现在的天津正在努力做出成绩,继续将北方经济中心的魁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现在天津的发展主要靠天津开发区(简称TEDA,经济效益在全国开发区里连续好几年第一名),大面上国家称之为天津滨海新区,地域面积扩大不少。
现在的天津经济发展主要靠天津滨海新区——集汽车(一汽丰田)、电子(MOTO)、医药(好几家国外的,具体名称忘了)、化工产业群、空客产业链、IT.....等等等等,结构布局十分合理,前景非常看好。
Ⅲ 天津滨海新区,是怎么开发的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管委会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组成。
开发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一轴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天津滨海新区
三个城区
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七个功能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若干现代农业基地。
开发的意义:
一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经验。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对外开放中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仍是今后的重点任务。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可以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北方大陆桥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门户,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有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关键是要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开放条件优越,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必将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沿海地区优化开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特区和开发区等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五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发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特有的优势。滨海区位条件良好,交通设施健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近海油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发展的潜力巨大。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进一步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
Ⅳ 2022骞村ぉ娲ョ粡娴庝富瑕侀潬浠涔
2022骞村ぉ娲ョ粡娴庝富瑕侀潬鍒堕犱笟銆傛牴鎹镆ヨ㈢浉鍏冲叕寮淇℃伅璧勬枡鏄剧ず锛屽ぉ娲ュ潥鎸佸埗阃犱笟绔嫔竞锛屽埗阃犱笟瀵瑰伐涓氭敮鎾戜綔鐢ㄦ槑鏄撅纴鍓崭笁瀛e害鍒堕犱笟澧炲姞鍊煎崰缁忔祹镄勬瘆閲嶈揪鍒扮栌鍒嗕箣62.1锛屾瘆涓婂崐骞存彁楂0.5涓锏惧垎镣广傚ぉ娲ワ纴鏄涓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鐪佺骇琛屾敛鍖恒佺洿杈栧竞銆佸浗瀹朵腑蹇冨煄甯伞佽秴澶у煄甯伞
Ⅳ 当年上海,深圳,天津的开发用的什么模式
深圳经济特区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先后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大亚湾(1985)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4)。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东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东岸,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万。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独特的国内优势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强。 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 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基础设施 基础建设先行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浦东开发以来的十三年中,先后投入约1800亿元人民币开展基础建设,相继建成了大桥、隧道、公路、地铁、煤气厂、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项目,新区的投资环境得以不断的改善。
滨海新区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天津改革开放实际做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落实中央全会精神,天津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对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