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天津多少年以前很破旧
扩展阅读
天津买车指标丢了怎么办 2025-02-02 07:45:30
怎么查询上海社保 2025-02-02 07:45:24
厦门哪里卖乐高 2025-02-02 07:44:38

天津多少年以前很破旧

发布时间: 2025-02-02 05:46:22

1. 中国解放后的变化

刚解放时中国新政府不被美国等一些强国承认,经济上受封锁。这也是当时没有收复香港的原因,香港作为大陆与海外交往的一个跳板。
经过几十年的混战,中国得到统一,毛泽东作为主要领导人有很高的威望。刚解放是各方面都很困难,那时候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大多数是仿照苏联的模式。实行计划经济,那样东西生产多少是计划好的,买东西要有相应的票才能买到,物质上很贫乏。那时后中国几乎没有汽车,而如今满大街都是,可以说你现在所能看到的是以前没有的,以前的东西很多在现在都见不到了。变化是巨大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在硬件上走完了西方国家百多年的路程。

举例
重庆:交通方式最丰富的城市
“你们今天过来,二三十分钟就到了。原来跑一趟,起码得三四个钟头。”在重庆教育学院的家中,58岁的赵心宪教授就这样打开了话匣子。
“除了求学7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南岸工作和生活,可谓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所以常常戏称自己是‘重庆土着’。”赵心宪说。
星移斗转,变与不变实在很难道清。虽然已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生活了几十年,赵心宪却越来越感觉自己总是置身在新的城市之中。“出去稍长一点,回来就要倒‘时差’,真正是日新月异。”刚刚从欧洲游学归来的赵心宪,对此感触更深。
重庆教育学院大门前,直辖前还只有一条泥土路。过往的车辆不多,但只要一过车,满天尘土就会在校园上空游荡老半天。从市中心的渝中区到南岸,过了石板坡长江大桥就是一座狭窄阴暗的隧道。“很多人都把那个隧道作为出城的标志。”赵心宪说。从渝中区到南岸区是出城,到位于南山脚下的教育学院,则是真正的“下乡”。上山下山、转车过渡,一趟折腾下来,浑身上下早已变得灰不溜秋。
现在的校门前变成了宽阔的马路,最近又实施了“白改黑”,更加光洁平整。在校门口坐车,穿隧道、上高架、走环线,说到就到。“8小时重庆”缩短了城乡间的距离,“半小时重庆”加速了经济、文化、教育、智力等各种资源的交流与整合。轻轨、索道、隧道、缆车等等,使重庆成了全国交通方式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多彩的灯饰、错落的地形和建筑、流连的江水,使重庆拥有了“东方的曼哈顿”、“西部的维多利亚港湾”的美誉。
2002年,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的山头被凿开,阴暗的隧道变成了畅通的快速分流道。在赵心宪眼里,这座城市的融合发展,正像车流一样,变得越来越快。
盐碱滩上的绿色奇迹
黄昏时分走出家门,到楼下的公园里散步是钱贵明每天的“必修课”。
住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恂园南里的钱贵明,是泰达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技师。生长在他家楼旁这座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公园里的许多树种,就是他亲手繁育、移植到这里的。
如今,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这样的公园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一派葱茏。
20多年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一片海盐田、卤化池上诞生的。按照常规,如果土壤含盐量超过0.7%,植物就难以成活,而这里的土壤含盐量却高达4.6%!而且还经常刮“盐尘暴”,因此被专家称之为“绿色植物的禁区”。为建设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绿色环境,当时的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了总共七八个人的一支绿化队伍,拨出50万元,开始了盐碱滩上的“绿化攻关”。
“攻关的苦和难,真是难以叙述……”钱贵明告诉记者:当初,他们虽然只选择栽培白蜡、圆柏等一些抗盐碱的树种,但成活率依然很低。后来又采取“穴状换土”的办法,但由于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试验也宣告失败……再后来又陆续摸索出搞“侧渗槽”排盐、铺设盲管和淋层、回填客土等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为了抵御“盐尘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89年开始营建环保防风林带。在总长约28公里的环状带上种植了50米宽的刺槐、柽柳、金银木、三倍体毛白杨等耐生树种,到2004年这项工程完工时,这条“绿色项链”已使滨海新区“盐尘暴”的发生率下降了80%以上。
钱贵明说:经过20多年的奋斗,目前天津开发区累计建成绿地面积8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1.55%,人均绿地面积39.3平方米。2003年天津开发区被评为全国绿化园林先进城区。今年他们还专项投入500万元,实施立体绿化和园林景观艺术化工程,使这座滨海新城的绿化指标和质量居国内一流水平。
“老丽江”见证古城变迁
连续几天的阴雨,使得云南丽江古城弥漫着寒流的气息,在瑟瑟的秋风中,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依然挤满了这个有着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小小古城。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大家吃得好了,住得好了,穿得好了。”1928年出生的吴积仁老人,78年来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古城,9月14日下午在家中,向记者激动地讲述了他亲眼目睹的古城的变迁。
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古城就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商端口,但是其规模和经营的商品种类无法与今日相比,古城的基础设施也是极其简陋和破旧,当然更没有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
他家当时就住在古城大石桥附近,全家人靠一个小杂货铺勉强维持生计。使他至今难忘的是8岁那年,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来到了古城。住在他家的红军帮助挑水、扫地、劈柴,和蔼可亲,还宣讲革命道理,这也成了他后来投身革命的重要原因。
1949年5月,他参加了党领导的游击队,同年便加入了共产党。参军、当干部、做老师,直到1986年从县文化馆馆长的岗位上离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丽江这个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开始焕发了勃勃生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虽然后来遭遇了大地震,古城受到了破坏,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的关怀帮助下,古城得到了迅速的修复和发展。
游客年接待量现已达到400多万人次,税收大幅度增加、古城居民的收入也逐年提高,日子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离休后的他,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光,决心用照相机记录下故乡的变化。他背着自费购买的照相机,踏遍了古城的每个街道和角落,跑遍了全县的大多数村寨,至今已经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其中一部分有关古城的照片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献资料。
吴老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众多照片,一边感慨地说:“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你瞧我家里,住的是两层小楼,有电视、手机、冰箱、DVD机,光照相机就有10台,真是应有尽有、样样齐全,儿女们全都有工作、有自己的住房,还出了两个大学生。”

2. 新中国成立时,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怎么样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经历了五个大的历史时期:
第一,(1949-1952年)人民政权建立巩固,恢复时期。
第二,(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
第三,(1957-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四,(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五,(1977-1978年)拨乱反正时期。
第六,(1979-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中国人民结束百年屈辱历史,终于真正站了起来。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奠基大会。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开国大典。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中国百废待兴,面临重重困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第一,我人民解放军继续解放全中国,解放大西南、海南岛;和平解放西藏;第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局面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第三,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翻身的解放;第四,在城市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挽救了大批党的干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猖獗行径;第五,开展肃清反革命运动,巩固了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第六,完成整顿财政经济秩序的工作,实现财政金融形势的好转;第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第八,改造旧社会,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创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社会。第九,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友好关系,获得宝贵的支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中国人民的觉悟空前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新中国以苏联为榜样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也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为中心,建立以东北为中心重工业基地,同时在西北、中部建立一批新工业基地。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实现了合作化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公私合营运动完成,走出了一条通过赎买政策和平过渡的改造方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同时开展,1954年9月,第一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继续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基础奠定。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也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我国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第一重型机械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为代表的工业交通大项目陆续建成。中国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化的重工业。汽车、机床、重型机械、飞机制造等部门首次出现,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超过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工业建设成就,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处理国与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着名的万隆会议,新中国走上了国际舞台。
1957-196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上也出现过急于求成的教训。1958年-1960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严重失误。1959-1962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的困难,尤其农业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大跃进运动中错误的做法,人民生活出现困难。毛泽东坦诚的承认错误,在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1961年起逐步纠正大跃进中错误的政策,到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我国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强,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包钢、兰新铁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交项目;国防和科技领域出现重要突破,万吨水压机、中程导弹、原子弹、人工合成胰岛素、超音速歼击机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但是党内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比较严峻,1962年起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1964年为了克服城乡基层干部的特权化、官僚化。中共中央搞了四清运动。四清运动形成了两个套路。一个套路是极左,人整人。一个套路是依靠群众,以批评教育治病救人为主。主席反对前者,支持后一种。1965年进行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廉政和打击官僚主义是有效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左”的错误在发展。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分歧在扩大。文革在酝酿。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由朋友转为敌对,美国依然对中国执行遏制封锁政策,加紧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新疆、西藏等地区边疆形势紧张。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外交家努力下,中国始终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支持亚非拉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继续为新中国赢得朋友。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次全局性的长期的严重错误,给党和全国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但文革也是探索在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文革十年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治运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冲击了各项社会事业的正常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由于政治运动全国约有上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受到政治冲击的家庭和个人身心处于紧张之中,其中的有政治问题的人,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文革期间有许多被怀疑和打倒的人中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
文革期间备战备荒,国防建设规模宏大,国家积累储备比例较高,公共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偏少、商品供应比较紧张。人民生活的实际水平提高缓慢。文革及其稍后时期,大约有1600多万知识青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开发建设了边疆和广大农村,锻炼了一代青年。但是也使青年缺乏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耽误了一代人,并形成了花费国家巨大财力精力的“知青问题”。文革期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许多领域仍然取得较大的成就。文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国民经济、国防科技事业、对外交往取得重大进步。导弹核武器运载实验、氢弹、杂交水稻、人造卫星、远程战略导弹、万吨远洋轮船、大型电子计算机、核潜艇、导弹驱逐舰都是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的。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大港油田等重大项目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有力的支撑起国民经济发展。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建交、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掀起建交热潮,这一切都显示了新中国已经登上国际舞台,并以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956-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到1978年,新中国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期间,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交通运输的骨架。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中国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具有基本物质保障的生活,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思想道德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华民族以自立自强的面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瞩目。这个时期英模人物辈出,涌现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成为新中国亿万自强不息勤劳进取的人民的优秀代表。
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上看那个年代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牌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有不少三码在跑,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体育生活;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看书等。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很干净,没有宣扬色情低俗的东西,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貌。电影、小说、戏剧的说教问道浓烈。文革期间斗私批修、大批判成为时代的特色。不论是什么都得分出个黑白是非出来。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人际关系:
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修理不听话的人的。
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

3. 关于参观天津世纪危改的观后感,哪个好心人能帮忙写一份

世纪危改
天津市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与北京相邻,是个现代都市,却又不失古文化的韵味。现在的天津美丽,繁华,可当我从鼓楼参观世纪危改看到了曾经的天津,知道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工业城市的腾飞和焕发生机,更要做极其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
鼓楼的《世纪危改》展览共分六个部分,主要反映天津市危陋房屋的历史成因和危改前平房里的窘困生活,介绍了世纪危改决策的形成、实施过程,集中反映了世纪危改创造出的经验做法,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给天津带来的巨变。“危改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表谁的问题,始终是坚持党的宗旨的根本问题。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即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一户户居民告别破旧房屋、搬进宽敞新居,几代人梦想成真的时候,广大群众深深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的温暖,对天津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这是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的肺腑之言。

危改工程的历史性贡献,就在于它没有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但却为天津的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解决了历史上制约天津发展的最棘手的难题,几代人的住房梦想在超常规的决策中实现了,天津的发展也在战胜风险中找到了突破口。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独具特色的“天津之路”。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老百姓的广阔胸襟,铸造了危改这座永久的城市纪念碑,托起了新世纪天津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未来。

还记得在鼓楼的一层展厅,两扇贴着大红对联的木门,“这个上联是,盼二年接三年年年规划连成片下联是,迁四片拆五片片片平改没有咱。这横批是梦幻成真。这个大门上写的是望楼长叹何日如愿。”照片是一个普通居民以一种对联的形式反映了他们期盼危改,期盼乔迁的一种心情。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南开老城区高大爷的家,几平米的大家,却放满了落后的生活用品, “破平房,烦死人,什么破烂都得存。大痰盂,小夜壶,泔水木屑味特殊。土箱子,摆门前,垃圾臭气满院传。煤池子,放煤球,够烧半年才不愁。耗子药,老鼠夹,你不打它它当家。大蟑螂,小蚂蚁,你不整它它整你。苍蝇落,蚊子咬,喷完药水烧蒿草。屋子矮,地面潮,人长痱子墙长毛。”描述的就是天津危陋平房里的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1993年以前,天津市内六区象这样的平房有一千多万平方米,其中占地2公顷以上的成片危陋平房738万平方米,居住着占全市人口近有四分之一的老百姓。许多家庭老少三代同居一室,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群众生活极为不便。改造危陋平房,已成为天津老百姓的迫切要求。

天津做为一个大城市、老城市,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受历史的原因和强烈地震的影响,居民住宅形势十分严竣,同改革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极不相称。许多房屋年久失修,危陋破旧严重。同时,房屋多为大杂院式平房,居住环境差,住房面积狭窄,住房困难户比例较高。在危房改造实施之初,我市市区需要改造的成片危陋破旧平房就有154片,700多万平方米。这些地区,人口密集,房屋破旧窄小,公共设施残缺老化,脏、乱、差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呼声愈来愈高。市委、市政府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的工作目标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在经过一系列的深入调查之后,1994年,天津市正式确定力争用5至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的改造任务,并把它列为天津市“三五八十”四大阶段性奋斗目标之一。一场覆盖天津城区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大规模危陋平房改造,从此拉开了帷幕。
天津市危改工程大体经历了起步、重点突破和最后决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施都很不容易。虽然在危改过程中,天津市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没有变。天津市对办实事有自己的标准,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是应该最先列入日程、必须尽快解决的事;事情办成之后,还要看群众是否受益,是否得到实惠,大多数人是否满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在加快社会保障住房建设调研中指出,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实践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多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探索长效机制,逐步减少困难群众的数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危房改造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而言,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可是天津市却坚持这么多年始终如一。天津市为政府的工作确立了两个出发点,一是有利于天津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地下管网的建设,市里投资了好几个亿,建了好几百公里长,全埋在地下,虽然看不见,但对天津今后发展必不可少。再比如说危房改造,也有两种搞法,刚开始有人建议,先改路两边很难看的,拆它两排,建上新楼,既见效,花钱又少。但是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说,要改就得改那些老百姓住得很难过的,哪怕它不挡道,哪怕它很花钱,哪怕它是很大一片,也要坚决地改,坚决地干。
危改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宗旨教育。印证了只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能凝聚人心、群策群力、无坚不摧、成就大业。危改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旧城区改造的成功经验:“以路带危改”、“区企结合”、“货币安置”一系列的创新实践,证明了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只有创新才能闯出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危改实践,是拼搏苦干的民心工程,有力地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时代意义。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的意愿和企盼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创造新的奇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大团结局面。危改的动力,是造福群众,危改的过程是实践宗旨。危改巨大的无形财富是“造福人民、知难而进、万众一心、共创大业”的危改精神。如果说危改工程是重塑津城神韵、造福百万群众的一座丰碑,那么危改精神就是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全面上水平,实现新世纪跨越发展的力量源泉。
现在的天津市新建的小区充满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大片的绿地,精美的雕塑,设施齐全的康乐中心……这场世纪大动迁给天津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了城市容貌,而且带来了城市载体功能的增强,这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危改改变了中心区居住用地同工业用地混杂的状况,促进了工业战略东移、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旧区布局趋于合理。据初步统计,危改期间,本市增加中小学用地95公顷,绿化用地370公顷,商业用地600公顷,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200公顷。此外,危改不仅使市中心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得到改观,还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危改既消灭了危陋平房地区的脏、乱、差现象,又通过绿地、集中供热等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大量居民的异地安置,形成了新的社区团体,促进了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