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为什么叫天津
扩展阅读
北京朝阳有哪些玩的 2024-09-24 07:04:50

为什么叫天津

发布时间: 2022-04-14 07:18:47

㈠ 天津的由来

1、天津的由来:

清代干隆初年,从渐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2、截至2016年底,天津有16个市辖区(其中1个副省级区),共有乡镇级区划数为245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滨海新区和远郊区。

(1)为什么叫天津扩展阅读:

1、风景名胜:

天津市区依河而建,1989年评选出的“津门十景”分别是“天塔旋云”、“蓟北雄关”、“三盘暮雨”、“古刹晨钟”、“海门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寻踪”、“双城醉月”、“龙潭浮翠”、“中环彩练”,这些景观既有名胜古迹及旧景新颜,是新时代天津旅游景观的代表。

2、天津地方特产:

天津三绝:天津三绝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称为天津风味小吃“三绝”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称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风筝。

特色小吃:糖礅、大饼鸡蛋、茶汤儿、果仁张、崩豆张、面茶、杨村糕干。

特色早点:煎饼馃子、锅巴菜、老豆腐、果子、烫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儿。

天津特产: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独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参考资料:天津--网络、天津的由来--华夏网

㈡ 天津市为什么叫天津市

天子渡口!燕王朱棣

㈢ 为什么叫天津卫

历史中,燕王朱棣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权时,就是从直沽出发的,大获胜利称帝后,赐名这里为天津。其中,“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意为“天子渡河之地”。天津得到赐名后,又因为地处要塞,于同年又在这里设置了军事部门——“卫”。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直到清朝,为了加强对天津管理,顺治帝将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并于天津卫,三卫合一。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早在百年之前,历史就赋予了天津非凡的定义。天津地处北京东面,是渤海港直达京城的必经之路,天津卫,所谓卫者,当以军卫视之。天津作为大城市也是由军事要塞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㈣ 为什么天津市的简称是津

天津始建于元末明初,最早是明军北上攻略蒙古政权和输送物资的兵站,因为靠近元政府都城大都(北京),故被称作天津卫,意思就是天子脚下的河边卫城。
津,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渡口、水边的城市。这一个字就足以说明天津的城市特性了。

㈤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由来:

天津这一名称的由来,始于中国的明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5)为什么叫天津扩展阅读

天津卫(天津别称)的由来:

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㈥ 天津为什么叫做天津

其实跟他的地域差异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才叫做天津。

㈦ 天津名字的由来

天津,得名于明成祖朱棣,意为“天子渡津之地”,旧时又称天津卫。常言有云,“中国近代百年看天津”。民国时期,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这两座城市是近代中国繁华之所在,其中天津卫在近代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风云人物在此处发迹或归隐,很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影响着历史进程。

截至2017年底,天津下辖16个市辖区,共有街道、乡、镇245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滨海新区和远郊区。

(7)为什么叫天津扩展阅读

天津特色:

1、天津三绝:天津三绝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被称为天津风味小吃“三绝”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其二是被称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风筝。

2、特色小吃:糖礅、熟梨糕、茶汤儿、果仁张、崩豆张、面茶、杨村糕干。

3、特色早点:煎饼馃子、锅巴菜、老豆腐、果子、烫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儿。

4、天津特产:天津甘栗、天津冬菜、天津大白菜、独流老醋、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㈧ “天津”名的来历是什么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纪念日。天津设卫建城600 年,决不是说天津只有600年的发展史。从秦汉到宋元,历代在天津地区挖渠开河,运粮建寨,设官建制,发展鱼盐业生产等活动。由于金、元两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显重要。但是天津作为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都市却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王朝权利,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王,分别驻守各地。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死。因为太子早年夭折,所以由朱元璋的长孙朱允文继位,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在诸王中实力最强。由于建文帝平庸无能,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在1400年以“靖难”为名,发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朱棣率兵从天津的前身-直沽出发,偷袭沧州,并经过几年的战争,最终攻陷南京,夺取皇位。 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在军事部门设立的同时,天津卫也开始了筑城建设,初建时的天津城其实是个土城,这座土城周长9里多,城高3丈5尺,宽2丈5尺,城的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盘,所以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算盘城”。 天津建成以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明清两朝多次重建,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土城墙也换成了砖墙。清朝雍正3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雍正9年(1731)又升州为府,并另设天津县,天津城也成为了地方行政中心。 为了加强防卫,同时兼顾防洪抗洪,天津城在雍正年间重修时将原来3丈5尺的城高降低为2丈4尺,将城基宽由原来的2丈5尺扩建为3丈2尺,使天津城城墙成为一个梯形。重建后的天津城不仅扩大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还在城墙上设置了守望塔和炮塔等防御设施。至今天津还流传一首民谣说:“天津市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些建筑也是在天津城重修中建设的。 建卫筑城后的天津各方面都有较快发展,特别是粮、盐两个经济支柱更为显着。永乐帝建都北京后,南方的物资都需经天津转运,天津的航运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等众多河流均在天津交汇。海河全长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东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海河作为天然河流,就成为中国北方人民的水运通道。(东汉时期曹操开挖河渠工程,将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条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为众流归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了全长1400多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的联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达、航运枢纽的地位,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金、元以后,漕运开通,不论海漕还是河漕,江南的漕粮都要经过海河运抵京都,永乐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转输漕粮的任务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1435),明朝政府专门在天津设置管理漕运的专门机构,当时大运河上粮船上万艘,转输漕粮500万石,繁荣景象另人叹为观止。 漕粮的转输带动了天津的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海河、南运河、北运河三河交汇的三岔河口逐渐形成了许多商业区,货栈、钱庄、会馆等行业应运而生,集市贸易也随即兴旺,十集一市的轮转也使当时的天津人有天天赶大集的感慨,商业的繁荣昌盛使天津也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时的天津已远远超出单纯军事要地-“卫”的地位。 清初史学家谈迁经过天津时发出了“城镇百货交集”的感叹。清朝顺治12年(1655),荷兰使节哥页在天津被“人烟稠密,交易频荣”的景象所震惊,他命随从人员将海河两岸的景象绘图带走,并把天津和广州、镇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港口。 明清时期的天津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而开放的城市。

㈨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呢

五方杂处”的天津卫 说起天津旧城,一些老人们又称其为“算盘城”,据说是因为始建于永乐二年(1404年)的天津城区呈矩形而得名。天津的城墙重修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后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墙外有城壕环绕着。 现在有的人仍将天津城叫“天津卫”。其实,天津卫来源于明代,当时的天津城属于军事城堡的性质。明朝在天津周围设立了三个卫,即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指挥机关设在城中。其主要功能为筑建城垣、戍守卫城、监督保护漕运、修建和保卫粮仓,以及屯田和军事训练。明朝迁都北京后,天津成为拱卫首都的门户。 1644年以后,入关执掌政权的清王朝将明代设立的天津三卫合为天津卫。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又将设立了300多年的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卫是军事单位,州是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州的建立彻底改变了天津旧日的军事城堡建制。时过六年,清廷批准直隶总督的奏请,又将天津州升为天津府。 1840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将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五个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始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和文化渗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端口通商,作为沿海城市的天津成为北方地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端口。 1860年天津开端口通商后,依照《天津条约》英、法、德、意等八国租界依次在天津设立。20世纪以前,在天津有五国租界,其面积超过老城两倍以上。到1915年,天津已有英、法、德、日、俄、意、奥、比等八国租界,总面积比20世纪前增加了四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 1902年袁世凯接管天津以后,随着各国租界的不断扩大,决定开发距直隶总督衙门最近的海河以北地区,以便与老城区和城区东部、南部的租界区连接,试图形成由旧市区、新市区和租界区毗连的城市规模。 天津历来是个“逐末者众”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前天津城厢内外居民多为商工户,天津移民的众多和工商业的繁荣决定了它的居民是“五方杂处”,因而天津人不同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古老城邑的内地居民,也不同于政治大都会中依附于官僚、食利阶层的居民。他们在中外经贸往来、文化交融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天津卫旧志》对天津人进行过描述:贵德耻争,民淳讼简,近来五方杂处,逐末者众,讼狱繁兴,习尚奢糜。《续天津县志》称天津民俗“饶有古遗风”。“五方杂处”是说天津是移民城市;“逐末者众”是说天津商业发达;“饶有古遗风”是说历史的传承性。 天津人的性格特点中还杂糅着或多或少西化的痕迹。由于南来北往的经济、交通、文化交流,使处在古代燕赵地域内的天津人性格粗犷豪放,又兼具南方人的柔婉细腻。同时,还因租界的设立使得西方文化在近代天津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