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昌帝君是哪里人氏
根据历史记载所述,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汉族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2. 文昌帝君的故里在哪
文昌帝君的来历: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3. 文昌帝君的出生地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2]
中文名
文昌帝君
外文名
wenchangdijun
星 名
文昌星
神 名
文星神、梓潼神
原 型
张亚子
掌 管
功名禄位
其他名称
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先生
部 下
天聋,地哑
代表作品
《文昌帝君本传》
4. 文昌帝君是哪里人
越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故乡,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大陆和东南亚一带。
5. 关于文昌帝君的传说有哪些
374年,蜀人张育自称为“蜀王”,起兵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王”。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
《华阳国志》记梓潼县有“善板祠”,供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9年后,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来找我。”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记载,姚苌于366年果然来到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回秦地去吧!秦地无主,君主大概就是您吧!”
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亚子”,说罢就不见了。
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建立后秦,登基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以祀张亚子。
唐代时期,张亚子的信仰在民间非常盛行。唐玄宗安史之乱时到蜀地为了躲避战乱,便投宿在七曲山,曾被张亚子托梦,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后来唐肃宗果然自行即位,梦境灵验,故玄宗对张亚子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
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尚方剑解下来赠庙。由于唐代天子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通祀的大神。
当时,全国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会祭祀自己家乡的神灵,以祈求自己的考试顺利。北宋时期,梓潼神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人格神祇。
在当时,传说梓潼神独具慧眼,能在万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将来会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风雨相送。
北宋时期蔡涤所着《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时陪同父亲出门远游。在途经梓潼文昌庙时,突然间风雨大作。父子俩人赶忙进庙躲避,但这风雨却让此时在庙中的一位书生非常兴奋。
这位书生非常高兴,进而有些自负轻狂,结果在考场上连遭败绩,名落孙山,没有被朝廷录取。失意的书生再次来到梓潼文昌庙,并向当地守庙人抱怨,说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根本就不灵验,守庙人也是迷惑不解。
直至若干年后,王安石高中状元,后来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的人们才恍然大悟,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果然灵验。只不过这贵人不是那位倒霉的书生,而是当时才7岁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的笔记和民间故事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其实,梓潼神张亚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若神明,是因为梓潼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里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读书人进京赶考,必会路经这座文昌庙。焚香礼拜,许下心愿,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赶路。久而久之,香火渐渐旺盛。因此,好事之人便穿凿附会,求神应验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南宋时期,梓潼神因为灵验而取代了其他地方科举之神,成为古代学子共同的保佑科举顺利的神祇。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1316年,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正式诏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与文昌星信仰完全合并,称“文昌帝君”。《明史》记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讲的其实是张育,不过民间都信张育是张亚子的化身,并无对信仰造成妨碍。《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17次化身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洁不可侵: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间之乡举里选,服色禄秩,封赠奏予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文昌帝君除有起义战死、忠君救民之功绩外,在《梓潼帝君化书》记: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后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
另外,四川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庙隐修时,遇见五瘟神欲来散行瘟疫,为了保护当地的人们,于是他化身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另一手变为鹰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6. 文昌帝君古时住哪的,现为哪个省份。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古时是在蜀地,也即是现在的四川省区域。
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