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市有哪些历史
扩展阅读
2020天津夜市5月哪个开了 2024-11-07 14:31:06
在北京当老师多久能买房 2024-11-07 13:51:13
上海清水保温杯怎么样 2024-11-07 13:50:09

厦门市有哪些历史

发布时间: 2022-07-21 04:41:51

Ⅰ 列举厦门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Ⅱ 厦门有哪些历史名人

一个旅游胜地一定会有她所沉淀的文化和历史人物。厦门的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名人呢? 苏颂(1020-1101)宋代着名政治家、科学家。厦门同安人,官至尚书兼中书门下侍郎。他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还主编了药物学专着《本草图经》。 陈化成(1776-1842)近代民族英雄,厦门同安人。官至江南水师提督。鸦片战争期间率部抗击来犯的英国舰队,因孤军无缘,壮烈牺牲。 陈嘉庚(1974-1961)当代爱国华侨领袖,厦门集美人。早年侨居新加坡经营实业,后倾资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抗战时期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1950年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 马约翰(1882-1966)当代体育家,福建厦门人。曾任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总教练、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解放后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 林巧稚(1901-1983)当代妇产科学家,福建厦门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副联副主席等职。

Ⅲ 厦门的历史遗址有哪些

南普陀寺、厦门北辰山、梵天寺、胡里山炮台、曾厝埯

Ⅳ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Ⅳ 厦门历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古代厦门的演变
1.新石器时代有古人渔猎足迹,
2.唐代已有“南陈北薛”等记载
3.宋代设行政建制,称“嘉禾里”
4.明代初首筑“厦门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设“思明州”,厉兵秣马、操练水师、东渡台湾、驱逐“红夷”
5.清干隆至嘉庆年间为厦门港鼎盛时期,仅海关税银占全省一半以上。
现代厦门的重大事件
1.鸦片战争厦门被英殖民划为五口通商之一(可见厦门港在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性)。
2.辛亥革命后厦门一度称为“思明县”
3.1933年首次设“厦门市”
4.1981年厦门开始办“经济特区”。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41576666

Ⅵ 厦门历史发展史重要事件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城市人口
[编辑本段]
至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0.38万人,常住人口为233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09.24万人,岛内的思明、湖里两个区人口合计72.83万人,比重达45.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6‰,人口死亡率为3.84‰,人口自然增长率7.52‰,比上年提高1.93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81.07万人、79.31万人,各占50.55%和49.45%,性别比为102.2(女性为100),基本保持平衡。

Ⅶ 厦门的历史简介

历史简介: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7)厦门市有哪些历史扩展阅读

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厦门市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

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公里。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公里。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

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Ⅷ 厦门历史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2] ,属泉州。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3]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3]

厦门老照片 (18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3]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3]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

厦门剪影 (33张)
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
1958年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3]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
1979年10月复原名(开元、思明区),
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
1973年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设杏林区。
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3]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3]

Ⅸ 厦门的历史!

厦门历史沿革简述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网络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着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