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厦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
城市规划与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边经卫
(厦门市规划局, 福建 厦门 361004)
〔摘 要〕按照厦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两会”确定的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分析、厦门城市空间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整体思考,以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态势,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
〔关键词〕城市规划;跨越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2-0011-06
一、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通常称为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是一项技术,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手段,城市规划的关注对象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个的城市规划都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达成社会共识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必须面对多样的城市活动,并力图按照各种城市活动本身的规律,在空间上为各种活动作出较为合理妥善的安排并协调好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
2、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对某个项目的建设用地作出评价时,涉及测量、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领域中的知识以及农田保护等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研究确定某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等有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和技术手段;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又包含大量相关工程技术的内容;而城市风貌、城市景观、旧城保护等又与美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
3、政策性、法规性。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中均体现不同的政策性因素,大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如保护耕地的政策),小到技术政策(各类用地的面积比、配套指标),甚至对于城市规划中的某些问题的某些倾向,如大广场、宽马路的规划建设也会通过政府颁布的技术性政策方针加以纠正。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与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游戏规则。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的长期性与经常性特征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关系,并反映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中。长期性反映在规划目标期限的周期上;经常性反映城市规划与城市现实的互动,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较小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与规划管理之中,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变化状况的监测与反馈,又成为对城市规划作出合理修订的必要依据。
5、实践性、地方性。编制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通俗地表达了城市规划以实践为目的的本质。城市规划除执行国家的统一政策、法规、标准外,还要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使城市规划与当地城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政府依法行政的依据之一;城市规划实施与计划、国土、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为:“一书二证” ———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跨越式发展概念界定
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过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一般GDP年均增长15~20%为小跨越,20~25%为中跨越,25%以上为大跨越。这种跨越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即为“跨越时期和跨越地区”。
1、跨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因此,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一个较长时期所完成的经济发展规模,从而在时间维上形成了跨越时期。这种跨越时期大到国家如德国、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东的建设奇迹。
2、跨越地区。由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城市发展跳出现有建成区,如通过城市行政中心区的搬迁或城市重要功能区的转移等方式,引导新城的建设,从而在空间维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城市经济繁荣。如:深圳、青岛、上海,包括厦门过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带动了筼筜湖周边新城的建设。跨越时期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而跨越地区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快速发展的过程。
3、对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理解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发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来迈的。比如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总量的GDP,厦门2005年为1029亿元,预期2010年要超过2050亿元,用5年的时间要超过特区成立20年的GDP增长总量。届时厦门人均GDP可超过1万美元,在国际上讲,就属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厦门特区20年来的建设,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一步跨越,现已基本具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海岛型城市空间的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社会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负荷矛盾突显。因此,跨出海岛、发展海湾已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举措。
4、案例分析
(1)国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当时英国政府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败的码头区,进行跨越式的新区改造开发。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伦敦东南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从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焕发了伦敦旧城的城市建设生机。②法国拉德方斯新城建设:1958年基于对巴黎旧城的保护,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延伸轴上跳出旧城区,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商务办公综合区。新城现有三条轨道交通线与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并有欧洲最大的交通换乘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的建设有效地疏解了旧城交通压力,并形成了巴黎城一个新的城市CBD地区。
(2)国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区建设:深圳20 年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从建市前的罗湖搬迁至上步,带动了城市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②青岛新区开发:青岛市政府卖掉老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实现职能在空间上转移的经典案例。③上海浦东开发:上海经过10年的建设,将陆家咀地区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亚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地区,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向浦东的跨越。
三、厦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规划
(一)城市发展现状
历经20余年的快速增长,厦门城市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厦门市域面积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29.6亿元。
厦门是依托“海岛”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厦门岛(含鼓浪屿)是现状城市主要建成区,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9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图1)。随着近些年来西海域开发和同集带建设,已初显环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展下,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 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1、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
厦门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由于两大城市群具有强大的发展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闽南金三角城市)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失去快速发展的竞争优势,同时南北两大区域的发展也使厦门的对台优势日渐消失。因此,在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中要协调好厦、漳、泉城市群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与空间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序、持续地发展。
从区域空间发展协调考虑,厦、漳、泉城市群应形成以下5个方面的协调共识:
①区域城市化发展策略:针对区域分工趋同的现象,应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职能分工,构建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对区域内各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新定义布局; ②地区功能的多元拓展:以优化、完善工业产业和生活配套为基本功能,以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为特色功能,以引导城际商业和生态旅游为拓展功能,对地区的发展功能进行多元拓展;③区域交通的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内各城镇和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建立内部快捷、外部开放的综合交通系统;市际大运量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厦、漳、泉城市群发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础设施的统建共享: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统建共享,避免出现区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组合、资源共享;⑤人文与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注意区域内文物古迹的整体保护与利用,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流域结构性环境污染治理,并注意区域生态绿楔的整体保护控制。
2、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以区域空间发展为背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以本岛为中心,向岛外东西两翼拓展是今后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空间上真正实现从海岛型向海湾型的转型。同时东西两翼又是连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区位,选择拓展东西两翼有利于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图2)
厦门市城市空间布局采用“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组团式模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可描述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组团式海湾城市空间。该结构空间从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续体现了“众星拱月”的组团结构特征,是城市空间的有机拓展。主城与辅城由海域分隔;辅城之间由海湾、自然山体分隔;辅城的组团之间也由海湾、自然山体或防护绿廊分隔,总体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配合较好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图3)
(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配合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的转移,2003-2020年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期末总人口规模3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规模2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岛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图4)。
空间结构:“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组团式海湾城市。一心———本岛中心城(含鼓浪屿);
两环———环西海域“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城)———厦门本岛主城;四辅(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辅城;八片(区)———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片区;集美辅城的集美、杏林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图5)
四、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城市用地开发策略
1、有机集中、紧凑开发
“有机集中”是指城市空间按经济原则、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加以组合,形成有机秩序并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围,人与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有机联系空间整合,以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反映了有机集中层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紧凑开发”指的是应积极推动岛外新市区的规模化扩展,撤并一般小集镇,引导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及非农人口向新市镇集中,相应促进新市镇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若按照新市镇功能配套相对齐全的规划,合理人口规模控制在30万左右,集中发展一至二个辅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农村人口。因此,本着“有机集中、紧凑开发”的原则,可迅速改变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间拓展的实际状况,可使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2、政策扶持、分区引导
厦门岛的建设应以用地优化提升为引导,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扩展,应大力推进内部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组,有序引导本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海沧辅城利用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加之目前海沧大桥便利的交通联系,实施有效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的规模化扩展。集美辅城应以文教产业的推进为主导,形成以文教产业相配套的研发产业区,构成厦门具有特色的陆域门户空间。同安辅城可利用较好的现状基础设施,加快向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以提高同安建设的经济性和吸引力。
翔安的发展应以东通道的建设和产业推进为重点,中心区的开发可放在东通道形成之后,不可操之过急。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深圳蛇口区的建设经验,先建设产业区,后建设城区。
3、公共政策先行,以市场培育城市建设
由于新市镇的开发建设需要巨大的启动资金,且回报周期漫长。因此,必须加快公共政策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场资金投入成片城市开发的政策;②积极的产业园区发展引导政策;③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政策;④积极的文教产业发展政策;⑤财政引导、宽松的城市工业园区开发政策;⑥严格限制分散式的工业点建设政策。
(二) 生态保护控制策略
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控制,是实现厦门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策略。
1、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一:划定建设控制区与建设禁止区
城市化开发过程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建设控制区指的是该类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须控制建设,用地呈网状分布于城市组团之间及滨海地带,在城市内部呈斑块状分布。要突出大绿化概念,在市域范围内引导基本农田、林地、园地、水流与城市绿轴或绿网结合成一体,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禁止区指的是该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其生态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如山林、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着名风景区等,应禁止在该用地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2、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二:绿地与水域系统引导
厦门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应遵循绿地建设网络化、生态化、景观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城市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使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海湾、河流与湖泊众多是厦门的重要地域特征,也是支撑厦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生态要素。因此,建设中要尽量保持河流与海湾水域连通,并不得减少河流、湖泊、海湾的面积,切忌随意填埋沟渠,围填海湾和水面。同时城市景观水体、水源地应作为保护的重点。厦门市域内河流基本发源于境内,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护地的生态建设、沿河生态走廊的建设及湿地的保护。
(三) 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若干举措
1、加速新市区、特色区的建设。厦门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开发建设形象十分重要,通过厦门新区发展形象的建立,增加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信心,并引导投资和相关产业的进入,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为此,要形成建设“旗舰”,其位置应是快速建设海沧新市区,同时应着力建设集美大学城特色区,形成厦门教育之城的新亮点。
2、强调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厦门的整体发展,应强调有“质量”的开发,避免低等级产业的项目涌入,建设中应避免短期行为,防止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力争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着名公司和企业,融入优惠的资金,引入高质量的项目。
3、分期建设、滚动开发。 海湾型城市的分期实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考虑了资金的安排,远景目标的实施,应以近期实施方案和中期计划来逐步实现,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来源,及其他变化因素来调整发展建设速度与方案。每一年应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讨评估,以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确定来年的重点项目。
4、工业园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间的支撑;同时相关政策与配套不适,也可能导致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低下,产生厂房和土地的闲置,形成工业园区在空间上的“虚胖症”。
5、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土地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若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土地开发跟不上,必然导致基础设施资金沉淀,形成政府财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层次开发,建成了一个更难以改造的“旧城”,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城市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厦门地域空间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必将快于周边城市。因此,如何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统一,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以厦门岛为例,人均15平方米的乡镇企业用地,导致了大面积的乡村工业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破坏,并且形成了十分难以改造的窘境。厦门的农村地区要通过“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方式,实现市域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大,加上厦门地域相对狭小,可调配的空间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厦门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思想,要拓展经济发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务功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核心纽带城市。我相信,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规划目标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使厦门真正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㈡ 海西建设作文,厦门的变化,要有实例。
为什么在名字上取之为“海峡西岸经济区” 呢?它的目标以及意义又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内容: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含义:
什么是海峡西岸呢?海峡西岸全称“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其构想包括: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①
为什么在名字上取之为“海峡西岸呢”?原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相对于海峡东岸而言的,因为海峡西岸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着经济实力比较强劲的中国台湾,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和有效连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
那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就是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近几年来,通过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的努力规划,从多套的方案中不断摸索以及到后来的论断实施,终于确认大致方针即:在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形成的闽江口都市圈,已经构成了闽东南一翼;在厦门经济特区和泉州侨乡工贸城市带动下形成的闽南金三角城市圈,构成了闽西南一翼。总而言之,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成长的这两翼,已经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板块实现“对接”。所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得到广泛认同。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
2007年福建省将积极贯彻“两会”的精神,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投入巨大的精力支持。那么,台湾与福建之间的经贸往来的关系如何呢?“目前福建与台湾的经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5%,闽台之间已初步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格局。”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规划不仅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粘合剂,不仅是“海西区”与“长、珠三角”经济的连接点,更是两岸经济社会的一个结合点,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纽带。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远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从其一开始提出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战略意义,这意义的内涵贯穿着整个格局的协调与完成。从整个经济局面的形式来看,闽南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市场相比福建其他地区活跃,对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实施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大城市发展作试点分析
导语:
我们知道,近几年来,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计划。福建将着力在近几年来做大做强主要的几个中心城市,构筑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城市群,拉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在时间在物质与文化的沉淀中形成新的增长极。闽南地区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地理位置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强的经济活力地带,在很多方面领先福建其他地区跳跃式向前发展。
让我们来看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大城市试点发展情况。
泉州:
我们来看泉州。泉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变化每天都在,而且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泉州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泉州”,因为泉州是一个“分工为主”的城市。如惠安,用惠安女的名字捧起一个石雕之乡;晋江,用闽南人的敢拼会赢建设一个又一个品牌:鞋都,夹克之都;石狮,用沿海的优势慢慢牵引出一个神奇的服装城,成就“中国服饰之都”;泉港抓住机遇,在改革开放的指南下逐渐放飞了自己的步伐,用石油的分量来成就一个世界的梦想:南方的石油城;南安,郑成功的故乡,居然也是中国闻名皆知的建材之乡;德化的陶瓷,几百年来一直延续其不褪色的魅力;安溪,中国的茶都,世界几亿人的精神食粮……
当品牌战略在泉州众多的企业身上获得成功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其中尤其关键的一环。泉州不断在区域上定位其发展的势头,从落后到繁华,不断实现它的神话。同时它一一个民营城市的责任,拉动着莆田的经济发展,虚心向海外的世界拓展,在福建的经济圈中逐渐壮大并且成为拉动东南经济增长的枢纽。如惠安的达利集团继高调进军饮料行业,一举推出凉茶、茶饮料,八宝粥等11个品种的饮料新饮品后,又开始了大举扩张之路:到今年年底,将再引进16条饮料生产线;同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昆明、上海和河南等地再扩三个生产基地;随着晋江民企国内称雄的时代降临,不少以本土化为目标的品牌开始策划品牌的国际化;南安市将着眼于“集聚、提升、拓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油画和转型升级,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制造业基地等等。
泉州拥有其良好的五大传统产业,其增势在近几年更始以强劲的产值拉动着整个市经济的增长。这五大传统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及机械制造等,成为泉州的五个支撑点。它是一个基础,更是一个工业城市应该具备的重要因素。据《泉州晚报》报道:其建筑建材业增速居首,外资企业竞争力强,大中型企业不断壮大等都不断用刷新的记录记载着泉州作为一个负责的追求领先的城市的一些闪亮点。
泉州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将建设成以重化工、能源工业、旅游业、轻纺工业、建材业为主的综合性开发区域的魅力城市。“泉州市就提出了“大泉州”发展战略,确定了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的战略。实践证明,建设‘大泉州’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③虽然在发展中经历了浮躁求快的经济怪圈,但不断从一些材料中可见,只要泉州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能够把好关口,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港口城市为模型的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同时泉州将继续与周边的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和三明市等城市合作,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化,争取在金融、环境、管理上渐渐互通信息,争取在海峡西岸的整个大局中发展互利。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的人民因为文化生态的共有而把心共系。泉州历来重视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城市建设在打响自己的经济品牌同时,在文化等其他飞经济类的领域也努力实现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闽南文化方面不断拓展新的文化产业路子,充分发挥文联的作用,把艺术追求融入海西建设潮流之中,为泉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让“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的泉州在城市发展中把传统保护和发扬,把现代化科技吸收并突破向前发展。
厦门:
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其定位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它将如果能够配合福州,那么将在双向的拉动中形成一个非常强势的发展力量。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是福建中其他城市所未有的。因为这名字本来在世界上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它走在福建发展的前沿。它在海港的天然优势中不断思考自身的价值,因为只有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才能引领潮流。所以厦门并不满足,它的定位永远是在世界的。每年的贸易洽谈,吸引多少商贸的双赢,其国际性的地位和作用却没有忘记作为国内的责任。它北牵泉州,南拉漳州,左拥龙岩,右抱港台。
厦门积投身于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任务,具备了率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要发展,首先要有稳定优良的时常。厦门拥有这一种巨大的优势。厦门近几年来通过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产业与市场联动效应不断凸显,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成为海西的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枢纽,在很多产业规模方面都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厦门还确立了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如扩大保税区范围,积极探索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依托三大台商投资区,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争取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投资、经贸等合作交流的自由度;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厦门海港的世界枢纽和经济利益,在全方位的掌控中争取更多的贸易集合点;同时,厦门将建第二个国际机场,在其航空的枢纽上不断辐射其强大有力的作用。这一切都表明,厦门的城市建设是有序与合理的。厦门是一个重视经济合作与贸易的城市,也是一个重视诚信往来的城市,厦门有责任建设发挥其作为整个福建乃至未来东南的经贸枢纽作用。在经济上力争上游,在科技上求实创新,在管理上改革吸取优秀经验,在服务和人文上不断强化,让文明的风尚逐步融化在榕城的每个角落。
在教育方面重点抓和整体进行调整规划,培养大量的精英和足够尖端的贸易人才在不同的领域中充实和推动。厦门这座南方小城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内地人才,也有不少来自国外的精英。如2007年来统一招聘256名在职教师,并于5月26日到30日接受网上报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厦门作为一个经济的强市也离不开充足的源源不断的良好教育人才。这在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比较完善的厦门也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厦门的劳动力需求也体现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厦门的公共服务越来越便利,实惠,城市的生活设施水平、污水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城市气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率等都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水平。所以,一所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在经济和文化上突破,更应该朝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实现真正的和谐。
“引导相关产业向周边地区延伸产业链,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推动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合作;积极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④厦门还承接着福厦铁路、厦漳大桥等重点建设的建设,厦门的不断扩张将逐渐拉动闽南特别是漳州的快速发展,也在交通上便利为其能够在国内的辐射作用奠定了基础。
漳州市:
漳州制定了 “大漳州”的目标。首先漳州紧紧抓住了龙海市来发展其主要的城市,而龙海与厦门的亲密联系带动其经济项目的实施。同时争取与泉州打成一片,逐渐扩大其在闽南地区的影响力。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的浪潮中,漳州一方面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布局,一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在市场上实现加快与厦门在产业链衔接、基地共建、港口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市场的对接,谋求两地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同时规范其城市的发展模式,从资源上进行变形整合,加快基础建设。在铁路、高速路也是其最近几年来发展的重点。
漳州的目的是实现双赢的发展,并把海港建设作为其城市布局的重要中心。同处在一个厦门湾,漳州的优势很明显,就是加强厦漳泉城市联盟合作,坚持规划与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努力拓展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旅游如东山岛以及海产品的配套销售,在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上树立特色的形象。在旅游上不断纵深发展,利用其山青水秀的区域内涵拉动各个小城的互带发展。漳州的农产品不断生产与出口,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来锻炼自身的积累,然后在生态上全面跨越。海峡西岸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只有大胆转变观念,才能在战略上作出全面的调整,并且牢牢抓住厦门作为它的对外交流的窗台,加快融入厦门经济圈;同时加强与泉的联盟,寻找自身发展的不足,调整城市发展策略,争取早日改善自身的城市经济环境。
漳州市正努力在不断的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优化城市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漳州市认为要立足以项目带动为主要举措,努力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探索壮大中心城市机制创新,增强加快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相信这是漳州的信心,也是漳州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社会,一座城市要良性循环不被淘汰,只有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发展的同时才能不断进步。
同时,漳州市还与中国的宝岛台湾的澎湖开始了货运直航,直航的航程将比以前缩短2/3,这标志着漳州正努力实现在加强与福建其他地区贸易的同时,也不忘走出去实现继续拓展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的交流往来,进一步加强和澎湖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为海峡西岸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闽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我们相信,开放的闽南将迎来的绝不只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闽南地区人民精神上的富足。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通过对闽南的拉力作用,和福州形成两极,推动宁德和三明、南平,莆田、龙岩的较弱地区,把福建的经济做活,畅通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三条战略通道,提升与浙江江西广东的合作力度,同时在海外努力与东南亚、南亚的互通有无的战略,并与港澳台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不断的贸易磋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可持续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发展的共同的追求目标。在特色的产业区域进行区域化布局和企业的集群化发展。而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于闽南城市发展的前景及其展望
导语:
闽南地区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美好前景。这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更是因为它在新形式、新政策上真正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第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主体是制造业,抓住了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力争到2010年,我省制造业占全国比重从目前3.6%上升到5%;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03年,我省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4.1%,而工业中90%以上是制造业。”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是经济,支撑是产业,产业主体是制造业。就现阶段而言,闽南地区已经在这些行业上实现了支柱与支撑的作用。当然,闽南地区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推进福建其他地区制造业的振兴和进步。所以,在未来甚至更多的时间里,闽南地区将继续领先并以独特的优势推动着其它城市的发展。
第二,加快闽南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与巩固,促进祖国统一,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闽港澳经济合作。闽南作为两岸三地的联结区域,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加强闽南地区的建设,可以为两岸三地合作创造新的平台,提供新的起点,实现两岸三地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互联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这些联系是必然也是一种趋势。
第三,福建闽南地区将按照“扩大开放、服务大局”的要求,全方位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全面提升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水平,并在长期内争取吸收更多的“回归创业”的资金,在初具规模的企业中进行控制和引导,最终让其独立发展。前景是辉煌的。沿海大动脉将成为强有力的推动,我们坚信福建的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不断推动下与周边的经济区加深合作的程度,朝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四、那么将如何从整体上统筹未来的福建闽南的三大城市呢?
导语: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闽南地区是一个不断让人觉得兴奋的课题,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微薄的建议:
首先,港口是海峡西岸的最重要经济窗口。因此,闽南的三大城市只有加快港口建设,发展航海航运,扩大内地对外交流的通道;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省级干线和公路网建设,才能进一步发挥在福建地区作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促进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通过“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寻求经济区战略崛起,站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推动福建的发展,使福建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腹地,进一步打造和提升海峡西岸的经济活力,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乃至祖国统一大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闽南地区的政府应该放手让地方的政策去落实与实施,适时进行引导和控制,在拥有其独立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不要忘记在经济合作中要注意环境保护条款的制定。
第三,海峡西岸的发展离不开海峡东岸。在今天五月举行的第二届闽商大会为所有的闽商和台商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闽商的作用,全国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我们可以在小三通、大三通的良好政治下发展强有力的经济,发挥闽商和台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目前的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的基础上建立带有自由港性质的两岸自由贸易区,并与台湾的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等进行对接,赋予更加多样、灵活,更加适用的功能;以特定行业作为突破口,加强行业交流合作。闽南的三大城市应该对特定行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特定行业注册互惠安排,大幅度减免关税,以相互利益为努力点,共同促进两岸行业之间发展,再慢慢推向更多方面,实现人员和资金自由流动。
结论
总之,建设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是党中央做出的正确决策。福建省的领导深深懂得,要发展海峡西岸,除了要有政策的肯定外,还应该在自身内部上进行调整优化,让经济迅速腾飞。发展海峡西岸的经济区,特别是闽南地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反映了福建省人民的共同心愿,也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着力拓宽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和山海协作通道,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壮大经济总量,建成中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着力提升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港澳的合作水平,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建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广大的福建人民和祖籍福建的台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那曾经他们生活过或者期盼中回归的热土。广大来自海内外的闽商爱拼敢赢,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造福桑梓,风起云涌的商海中创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祖国的繁荣进步和海西大业的成功,福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㈢ 厦门经济是如何做到一年时间GDP增加上千亿赶超广州的
说起厦门,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作为福建副省级市,它同样还拥有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身份,且在旅游业日益兴盛的趋势下,顺利成为热门风景旅游城市,多次荣获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浪漫休闲城市等称号。
所以近些年选择“逃离”的人群并不少,可一个人走了,接下来还会再来两个人、三个人,对当地经济也造不成影响。
㈣ 如何把一个企业做好做大做强
不知道你是做什么产品的,看来你的公司存在很大的问题,上诉三个问题都可能导致你的公司无法正常运转,严重时可能无法运转!
1、要想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首先要有执行力很强的管理层,如果是家族式的企业,觉不能用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去管理。
2、营销混乱的问题,对于你公司的产品,要有精细的市场调研做为前提,而且要对你的经销商实行安全的市场保护措施,如果你的经销商感到没有了安全感,你的产品是做不长的。
3、财务混乱的问题: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盘点,然后每月一次对账,从根本上遏制住这种混乱的现象。
㈤ 企业如何才能做大做强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尤其是中小企业,最关键的是CEO有什么样的能力,推荐所有CEO看下《CEO必读12篇》这本书,提升管理能力和个人素养。
有的人说,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呢又包括决策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员工竞争力、流程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渠道竞争力、价格竞争力、伙伴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有的人说产品品质要好,市场营销要做得好。有的人说,要诚信、要有好的人才、要有顾客、要有社会责任感。
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说法,而我要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关键还是在老板总裁(CEO)。因为这些事都需要老板总裁(CEO)来决定。就像赛车比赛,决定一辆赛车能不能胜出的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这辆赛车有多优秀,而是这辆赛车的赛车手有多优秀。一个优秀的赛车手,他知道他的赛车有多优秀,他知道他的赛车有没有胜出的把握,他知道赛车哪些性能还需要提高。假如是一个普通的车手,就是给他最优秀的赛车,他也不可能胜出。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赛车有没有出问题,上了赛道他又不知道该走怎样的路线,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踩刹车,搞不好,没两分钟就车毁人亡了。
做企业也是一样,老板总裁(CEO)就是企业的“车手”。要是这个老板总裁(CEO)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总裁(CEO),而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板总裁(CEO),就是给他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没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什么样的产品是最优秀的,什么样的营销是最好的,他根本就分不出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要是这样,优秀的人才就会离开,原本优秀的产品也会慢慢的变成劣质产品,企业也就慢慢的没落了。
我们也可以看看历史,这几千年以来,一个个朝代的兴起又灭亡。哪个朝代的兴起不是因为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君主,哪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因为那些昏庸无能的君主。一个优秀的君主可以打下江山,可以让社会繁荣昌盛。要是君主昏庸无能,就是给他再繁荣昌盛的国家,也用不了多久就灭亡了。
所以,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必须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板总裁(CEO)。像福特汽车,就是因为当年有一个那么优秀的亨利·福特。像微软,比尔·盖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总裁。像阿里,也是因为有一个优秀的马云。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哪个企业不是因为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总裁。
㈥ 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做大做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其具体体现形式分析,可大体分解为十个内容。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大竞争力。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何而来? (3)员工竞争力。 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也只有当员工的能力充分强,做好工作的意愿充分高,并且具有耐心和牺牲精神时,才能保证事事都做到位。否则,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的空话。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证活动的主体——员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意愿、耐心和牺牲精神。 (4)流程竞争力。 流程就是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的总和。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没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的运行,也就不会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做事方式没有效率,也就企业组织运行没有效率和效益,这直接是企业没有执行力。 (5)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个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蒙牛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二十五个法则都变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于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统一,并且腐朽落后,决策就不免频频不失误,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竞争力。 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但仅有质量却不能构成品牌。它是强势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折射体现。因而它也直接构成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都不认同企业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结果,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种资源。因而它是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7)渠道竞争力。 企业要赚钱、赢利、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多的客户接受他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宽阔有效的渠道,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隔离,也就必然会惨败无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种资源,渠道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8)价格竞争力。 便宜是客户寻求的八大价值之一,没有不关注价格的客户。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等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没有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淘汰。因而这一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9)伙伴竞争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万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务和价值满足,也就必须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也就无法适应客户价值满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强,也就直接是企业支持力和和执行力的提升。 (10)创新竞争力。 一招先,吃遍天,这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门。要一招先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谁能不断地创造出这一招先来,谁就能在这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它既是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十大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就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十个方面的竞争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会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下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但这十种竞争力又各自相对独立。任何一个企业,拥有了这其中任何一种竞争力,也都是市场竞争一个制高点的占领。 打仗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一个竞争力一个竞争力地打造。十个竞争力都打造出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打造出来了。
㈦ 如何将企业做大做强!
合易认为:企业做强做大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要有清晰的企业发展规划,要有把握产业、行业趋势并顺应趋势的能力,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经营决策的失误,即使你的管理再先进,也往往会很快的消失在时代的大潮中,经营方向正确的先提下,逐步由人治向法治去转变,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减少内耗,提高内控能力,导入先进生产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产品迭代和创新,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打造与公司目标一致、自驱型的核心团队,在各自的职能领域内,围绕着公司发展规划、目标、路径,确保落地。
㈧ 怎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经营一家公司,每个做老板的都会有想把它做大做强的愿望。具体怎么做合适,还要看你公司经营的品牌和既得效益。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有一个响亮的产品,一家公司的稳固,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和人才、品牌的定位。首先要看你的投资基础,对品牌的策划,对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其次是要把自己的团队凝聚在一个起跑线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团结才能创造奇迹。再有就是抓住营销者一关,除了宣传品牌,还要有营销计划,良好的客户关系做支撑,把自己的品牌在质量和数量上做大做好。公司发展是要站稳竞争的市场,做大做强就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奋斗,而不是等、靠、要。还有,提高人员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渗透,这都是可以让公司做大做强的根本措施。
㈨ 怎么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想要做大做强企业,人是必不可少的。人是公司的基础,一个公司如果连人都没有那肯定无法做大做强!
人才留住了没有了人才的流失,这样公司就会越来越快的发展壮大,而且你公司机制做的好也会让其他公司的人才进入你的公司。所以做大企业做强企业最重要的是对员工管理机制的一种改变,学会如何去管理好员工,抓住员工的心理活动。
3.老板一定要管大事,一家要去研究管理,管理做好了,多一个员工就会多一份利润,管理没做好,管理不到位,多一个员工就会多一个负担。所以老板一定要研究管理,只要把管理问题解决了,把管人的困惑解决了,公司才能快速的做大做强。
㈩ 分析一下厦门当前的就业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随着厦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劳动适龄人口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人口发展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红利”期。因此做好劳动就业工作,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品质,对厦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对厦门市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1、经济活动人口增加,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经济活动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即劳动力参与率)为74.0%。分性别来看,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为82.3%,女性为65.8%;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出16.5个百分点,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资源男性多于女性。
与2007年相比,全市劳动力参与率增加了2.3个百分点,经济活动人口增多。分年龄来看,12个年龄组中只有4个年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较上年略有下降,8个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上升;尤其是35-64岁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较上年增幅随着年龄组年龄的升高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见表1)。说明随着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原来没有工作也没有就业意愿的人口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由非经济活动人口转变为经济活动人口。
表1:分年龄劳动力参与率变动情况
2008年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小计 74.0 71.7 2.3 16-19岁 56.1 57.2 -1.1 20-24岁 86.3 87.4 -1.0 25-29岁 87.7 88.2 -0.5 30-34岁 88.4 89.6 -1.2 35-39岁 88.3 86.9 1.4 40-44岁 86.7 84.0 2.7 45-49岁 80.4 76.3 4.2 50-54岁 62.7 54.9 7.8 55-59岁 48.1 35.6 12.5 60-64岁 24.6 11.7 12.8 65岁及以上 7.7 5.0 2.7
2、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文化程度差异明显
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常住人口就业结构与上年基本一致,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中,制造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7.2%,批发零售业为15.7%,两大行业容纳了全市五成多的就业人口。从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由于各行业生产要素不同,行业之间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差异明显。其中,有4个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超过了60%,分别是:资讯传输、电脑服务和软体业66.4%,教育64.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3.3%,金融业63.2%;有3个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不足10%,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
3、就业人口平均工作时间缩短,雇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上升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就业人口在2008年调查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为49.5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5个小时。分行业来看,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口在调查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55.97小时;就业人口平均工作时间高于全市平均水准的其他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54.11小时,建筑业51.2小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74小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9.97小时,制造业49.68小时。在服务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的就业人口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双方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对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上升。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就业人口雇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4.7%,比2007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4、失业人口比重上升,平均失业时间缩短
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有就业意愿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失业人口比重上升,是2008年新增的经济活动人口尚未及时找到工作岗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中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随着就业环境和就业意识的逐步转变,失业人员对工作岗位要求有所调整,失业时间有所缩短。2008年厦门市失业人口平均失业时间为15.35个月,比上年的18.24个月明显缩短,减少了2.89个月。
二、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压力增大。目前厦门市就业形势面临下岗再就业、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富馀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劳动力参与率逐年上升,经济活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外向型程度较高的厦门市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用工需求量下降,造成劳动就业岗位减少以及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大,失业人口比重上升。因此厦门市劳动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负面效果逐渐显现,就业形势严峻。
2、存在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3.6%,这些人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技能劳动者和熟练工人短缺,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普遍存在。
3、大学生就业难、创业少。根据教育部门资料,2008年厦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938人,比上年增加3574人,增长19.5%。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的因素,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还将进一步增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面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7%的失业人口为毕业后从未工作的20-24岁人口,这类型失业人口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已经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就业身份来看,93.3%为雇员,3.6%为雇主,2.6%为自营劳动者,0.5%为家庭帮工。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和雇员的人数比例为1:15,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4、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业户口雇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57.8%,比全市64.7%的签订率低了6.9个百分点,农业户口雇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而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雇员中,大多数为农业户口。劳动合同缺失,使得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5、职业仲介作用有待提升。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失业人口寻找就业岗位的主要方式仍然为委托亲友,比重为44.4%,通过其他方式寻找工作的比重分别为:16.8%通过职业介绍机构,9.4%参加招聘会,7.7%应答招聘广告,7.0%准备自主创业(见图1)。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仲介机构在失业人口就业方面所起作用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三、几点建议
1、以发展拉动就业,扩张就业潜力。有研究表明,全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拉动60-7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应首先把着力点放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在把厦门经济做强做大的同时扩张就业潜力,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结构。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职业技能,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减少结构性失业。
3、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创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寻找就业岗位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资讯。二是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社区广泛就业。三是创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条件,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4、加强法律宣传,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在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劳动争议调节和仲裁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大对农民工集中行业企业的法律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推进合法用工。
5、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就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资讯化建设,规范劳动资讯发布制度,建立良好资讯传播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