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宋志平厦门哪个区
扩展阅读
深圳的茶叶如何销售 2025-01-11 07:07:32
广州白云廉租房怎么申请 2025-01-11 06:57:48
厦门新状元如何 2025-01-11 06:49:56

宋志平厦门哪个区

发布时间: 2022-07-29 20:32:44

1. 宋志平的个人资料

宋志平,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2007年6月当选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是直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现有资产总额逾200亿元,员工总数逾40000名。全资、控股、参股企业200余家,其中下属子集团控股2家上市公司、参股12家上市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制造、流通为一体的,拥有建材制造,科研设计、成套装备和工程服务,建材进出口和商业流通三大业务平台的国家级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我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历过各个层次的企业管理工作。我把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我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历过各个层次的企业管理工作。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评价我是步伐坚定的人。”

今年52岁的宋志平,1979年大学毕业即投身建材行业,历任车间主任、副科长、处长、副厂长、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现在的职务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3月29日,他领取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又一个奖项: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我把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的语调温和而坚定,一如其人。“我最想点燃的是职工心中的火”

1979年,宋志平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北新建材集团前身),当了一名技术员,他此后的人生也开始与建材紧紧相连。

1993年初,36岁的宋志平当上了这个厂的“一把手”。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少年得志”的喜悦,因为当时企业正处于建厂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流动资金几乎为零,银行不愿给予支持,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我当厂长后压力很大,因为看到当时职工们的眼神是冷漠的,怎样才能唤起大家的信心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石膏板生产线点火。”现在,宋志平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刻他说的话:“我其实最想点燃的是职工心中的火。只有这把火熊熊燃烧,企业才能旺起来。”

“所以我当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解除职工信心危机,让他们感到企业有前景,个人有前途。”宋志平提出,北新建材要做全国新型建材的大型基地,要把企业效益提高,要上市。

在今天看来,在当时的情形下提出这样的美好愿景无疑具有相当的远见。“这和我读了很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书有关系,也跟我很早就接触了南方证券以及刚刚进入中国的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有关。”

在重建信心和明确发展目标之后,要着手解决的就是机制问题了。“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型企业,只有面向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才能求生存谋发展。”宋志平引入激励机制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收入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将业绩与职工和基层单位领导收入挂钩,还不断改善大家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做到"房子年年盖,工资年年涨"。”

他还大力推进了现代化管理方式,如源自日本的5S管理,“日本的基础管理强调一丝不苟,他们在精细化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保质量、降成本。”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宋志平送厂里的骨干去清华、北大等高校学习,这在当时的国有企业里属于相当早的。

1994年,北新建材生产经营情况开始好转,上市的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1996年企业改制,1997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离开北新建材6年多了,我现在还持有它的公股,这些年无论股价涨还是跌,我都没有动过,我还是它的一个所有者。”“我有承担压力的特质”

2002年是宋志平职业生涯中另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初,他受命担任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简称中新集团,2003年更名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而这同样是另一个严峻挑战的开始。

中新集团是一个行业管理公司,战略不是很清晰,业务过于分散,没有规模效益,竞争力差。最重要的问题是负债多,逾期债务32亿元,面临法院封门的危险。宋志平说:“我性格温和,却是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我有承担压力的特质,遇到困难很少抱怨,而是先研究分类,看看哪些是立刻能解决的,哪些是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哪些是要等待时机来解决的,然后采取行动。”

通过大规模的资产和债务重组,宋志平带领中新集团成功化解了关系企业生死的债务风险。2002年底,集团公司的经营资金运转已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逾期债务问题的解决使得集团可以轻装上阵,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则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核心问题。“现在中国建材集团的主业非常突出,即只做建材,不涉足其他产业,也不会盲目投资。”为此,集团通过转让、出售、划转等方式减少了155家企业,又收购了165家企业,使集团主业突出,结构更加优化。

下一步宋志平开始启动“资本运营的轮子”。2004年初,他提出要组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上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拓宽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境外上市后,集团将完全按照国际规则来规范企业。”

2006年3月23日,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当年列H股涨幅第二位,2007年排到了第一位,并成为恒生指数股。“到现在整整两年时间里,我进行了10次路演,见了大概1000个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我可能是在华尔街跑得最勤快的中国董事长了。”宋志平说,“多和投资者沟通,可以让他们更了解我们,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我自己也都获得了成长。”“我不是好高骛远的人”

在进行上市、引入基金等资本运作的同时,展开大规模战略性重组,是宋志平推动集团迅速扩张、做大做强的另一只轮子。自2006年以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建材集团接连并购20余家水泥企业、产能激增3倍,还与61家目标企业达成了联合重组的意向,而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和准备投入的重组资金接近200亿元。

步伐坚定的宋志平带领着他的企业“健步如飞”,但也引来了一些质疑。比如,公司能否满足大规模、高频次的联合重组而产生的人才、管理、资金需求。一位市场人士认为,大规模并购面临着巨大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整合,企业可能爆发危机。

“我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我们重组的原则之一就是风险可控和可承担。”宋志平说,“快速成长是由于我们所在的行业正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

统计显示,我国水泥的产量约占全球的50%,却分散在5000家企业中,200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水泥企业总产能仅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公司的产能,其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15%。“企业规模小就无法支持科研开发,也很难形成市场品牌,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格局,建材行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国家鼓励钢铁、能源、建材等领域进行重大战略重组而不是战术重组,战略重组的特点就是规模大、跨区域跨所有制。”宋志平说,中国建材是水泥行业的一个新进入者,要想做大水泥规模,注定不能采用老牌水泥企业靠建新线滚雪球的方式,中国建材必须要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宋志平的底气还来自于股东的支持,“前天我们召开了股东大会,讨论增发3亿新股,满足重组的资金需求,得到了股东们的支持,大家都看好我们企业的前景。”

对于有关人才缺乏的担忧,他认为“恰恰是并购解决了队伍问题,因为管理者基本都是各就各位,只是改变了股东。我们要做的是换软件,不是换硬件。”他说,管理者要理解中国建材集团的整体战略,认同集团的管理文化,“我们正通过推行"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五化"管理模式,推进各企业的管理协同和文化协同,提升绩效水平。”

“我们的目标一是成为中国建材行业领军企业,二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至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宋志平说是三年。

“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面临印度企业的竞争;在国内,外资也是我们重组的主要对手。”宋志平说,“不能拖拖拉拉,认准目标我就会果断去做,全力以赴,不轻言放弃。”

采访手记

做个读书的企业家

“我喜欢读书。”宋志平说,他最近在读的书有格林斯潘的《我们的新世界》、奈斯比的《定见》,还有克林顿的《付出》等等。

“管理创新需要灵感也需要知识的累积,书越读越薄,因为理解在不断升华。”他常对公司的年轻人说,你们都想做管理,可你们付出了多少?

他在1995年获得了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他还参加了很多培训,并认为企业家最好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培训。“管理不是无师自通的,要勤于学习和深入思考。天赋加实践加学习,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他善于沟通,从中吸取成长的能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刚刚进入中国,南方证券刚刚开始营业,他就跟他们接触了。到2006年中国建材香港上市后,他又成为“在华尔街跑得最勤快的中国董事长”。

正是超强的学习能力成为他健步如飞的动力,也让他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当我看他的简历时,发现宋志平还有一个身份是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以来他连任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是三个企业家委员之一。

也许,等到退出企业舞台的那一天,他会愿意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从1979到2008,他经历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国有企业管理者可能遭遇的各种挑战。这一切的经历,足以写一本教科书了。教科书的扉页可以写上:“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能力:一、明确目标,二、理清思路,三、果断行动。———宋志平”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理事成员

名誉会长 :王忠禹、袁宝华、李荣融、陈邦柱、石万鹏、王春正、陆江、赵维臣
顾 问 :李开信、宋致和、马毅民、桓玉珊、应文华、靳玉德、杨树德、李德水、乌杰、周可仁、赵光华、何家成、侯云春、武保忠、马力强、余啸谷、罗志卿、李纪章、丁俊发、黄海
会 长 :何黎明
副 会 长 :崔忠付、周林燕、任豪祥、蔡进、贺登才
兼职副会长:
马正武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龙雏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树生 天津大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伟龙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 武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伟平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刘明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许家贵 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坚忠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玉芳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耀华中国华星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建卫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张 舰 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李洪国 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陈良贤广东物资集团公司董事长
陈显宝 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官金仙 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总裁
郑松兴 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跃良 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文通 浙江传化公路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胡江潮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董事长
胡 政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贺 涛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赵彦虎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东圣 泉州安通物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盖守群 山东盖世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远成 远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黄德林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程远忠 国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春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谢秉臻 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
虞 钢 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薄世久 北京长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 洪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
王正刚 海尔集团全球物流总经理
王旭东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
王建军 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申兆军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经理
何明珂 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张 鹏 国务院国资委物资机关服务局局长
李志忠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 曼 丹马士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键宾 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嘉良 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孟伟林 浙江省物流与采购协会会长
姚子平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邦涛 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艺林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有方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韩庆云 广州博澳鸿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席
秘 书 长:崔忠付(兼)

3. 武汉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211高校,校内卧虎藏龙,更有很多学子毕业后成为国内风云人物

我们学校不仅能培育出高端技术人才,也能培育出企业家,甚至人大常委,省长,不少名人都是从武汉理工走出去的。

罗清泉 (中共中央委员,湖北省省长)

罗清泉,男,汉族,1945年11月生,湖北江陵人,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工程师,1963.09——1968.09,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机械系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学习,从武汉理工大学走出去的湖北省省长,罗省长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罗省长热衷于环境的保护,现任全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一点给了我们学子很大的启发,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罗清泉学长不仅在自己职位上尽善尽美,更愿意抽出自己的精力保护环境,这影响了我们后来很多学子

总体来说,武汉理工走出的名人还是有不少,虽然不及雷军之于武大的知名度,但是在各行各业我校大多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