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用沪语怎么读

厦门用沪语怎么读

发布时间: 2022-07-31 20:06:53

1. “厦门”用闽南语怎么说

“厦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地区河洛语读为:厦门→注音:hie1 mui1~2;数字为声调。

2. 上海话就是闽南话么一样么有什么不同

上海话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区独有的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种。比照有人称广东话为粤语,台湾闽南话为台语,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这种称法比较少见)。语音受早期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和宁波话,苏州话发音接近。据最新考证,认为上海话是松江方言的发展结果,宁波话苏州话的合成可看成是影响了这种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语调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话的主脉。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新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广播电台和电视节目中的上海话内容。上海话的造词能力也开始严重衰退。现在上海仍然是一个吴语城市,普通话也很通用。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会说上海话的人比例开始减少。现在,已经很难招聘到发音合格的年轻沪剧演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

3. 厦门 用日语怎么说。。。

厦门:アモイ
北京:ペキン
上海:しゃんはい
天津:てんしん
重庆:じゅうけい
成都:せいと
黒龙江省:こくりゅうこうしょう
苏州:そしゅう
河北省:かほくしょう
河南省:かなんしょう
西蔵:チベット
内蒙古:うちもんぐる
山西省:さんせいしょう
吉林省:きつりんしょう
辽宁省:りょうねいしょう
広东省:かんとんしょう
香港: ハンコン
台湾:たいわん
澳门:マカオ
安徽:あんき
云南省:うんなんしょう
海南岛:かいなんとう
贵州:きしゅう
景徳镇:けいとくちん
桂林:けいりん
江西省:こうせいしょう
江苏:こうそ
合肥:ごうひ
青海省:せいかいしょう
赤壁:せきへき
石家荘:せっかそう

太多了,写不完。你要是有需要再问我吧。

4. 各地方言你好怎么说

侬好——(“好”字念平声),沪语方言。
——祝您愉快。

5. 请问“厦门”用漳州话怎样说

尔萌,非常接近了

6. 昨天各地方言怎么说

上海沪语“昨天”说:所捏,音suo第二声nie轻声。

7. 中国五大类方言

中国究竟有多少语言?这还是一个尚未弄清,实际上也很难弄清的问题。根据现有资料,一般认为有80多种,其中61种暂时已被确认为主要语言。这61种语言分属五大语系、9个语族、14个语支
其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有31个民族,其人口占全国绝大部分;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属于南亚、印欧和南岛3语系的分别有3个、2个和1个民族;此外,还有2个民族语言系属未定。

以上61种语言中,有方言土语区别的约占85%。如壮族、侗语、土族语、哈萨克语等有2种方言,藏语、苗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佤语等有3种方言,黎语有5种方言,彝语、朝鲜语有6种方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的汉语,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其方言当然更多,目前一般把它们组合成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区。为汉语的主流。以北京话为代表。分布范围除长江以北各地外,还包括镇江至九江的江南沿江地带,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西北部,以及四川、贵州、云南3省。操此方言者约占汉族总人口71%。

(2)吴方言区。以上海话为代表。包括镇江以东地区及浙江省大部,占汉族人口的比重约8%。

(3)赣方言区。以南昌话为代表。包括江西省大部及湖北省东南部,比重接近3%。

(4)湘方言区。以长沙话为代表。包括湖南省大部地区,比重约5%。

(5)闽方言区。以福州话和厦门话为代表。包括福建全省和广东东部,在台湾、海南两省也有分市,比重约占4%。

(6)客家方言区。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包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区部分地区;此外,湖南、四川两省也有少数居民操此方言。比重约占4%。

(7)粤方言区。以广州话为代表。包括广东省大部,广西一部,比重约5%。港、澳地区也以此方言为主。

中国语言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民族只使用一种固有的独立语言,但高山、瑶、珞巴、怒等4个民族各并用3种语言,门巴、景颇、裕固、柯尔克孜等4个民族各并用2种语言,而藏族并用的语言多达10种,其中2种已被确认为独立语言。以上并用的语言有的谱系相近,有的则隔得很远,分属不同的语支,甚至不同的语族。

(2)各民族之间互通语言,或者说兼用甚至换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很普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除本民族语言外还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此外,满、赫哲、畲3个民族的几乎全部,土家、仡佬、锡伯3个民族的大部分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换用汉语,乌孜别克、塔塔尔2族的大部分则换用了维吾尔语,京族已用或能用汉语的也占到绝大多数。各民族之间语言上这种种兼用、兼通或换用,形成了中国丰富多采的双语或多语现象。

(3)中国有55个民族都有或有过自己固有的独立语言,唯一的例外是回族。该族作为一个多成分的融合体,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并不曾有过自己统一的共同的语言,而是借用了汉语,这种现象在世界所有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

(4)有不少固有语言相同、自称也相同的人们共同体却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壮、藏、苗、瑶、布依、普米、佤、布朗、羌等民族都有这样的情况。

鉴于以上种种,在确认语言是民族识别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的同时,还要看到它不是唯一的标志,而必须把民族形成要素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历史分析,否则势必给中国民族成分的识别带来混乱和困难

8. 上海话,上海文化是不是在消失 怀念10年前的上海

缅怀逝去的同时别忘记珍惜现在~!从现在开始保护还为时未晚,从自己做起星火可以燎原。
同时,个人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以矫枉过正,普通话推广了,就该保护上海话了,上海话安全了,又要推广普通话。为什么要横加干涉呢,让它们自自然然和谐共生不是很好吗?市井之间讲讲家乡俚语亲切自然,电视新闻采用官方语言不是蛮好的嘛?!
以下引用 陶寰 《保护断裂的上海话》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为全国瞩目;作为吴语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话似乎并不招人喜欢。我不止一次听人抱怨:上海人总喜欢说上海话,感觉说上海话就意味着排外。可另一方面,却很少有人抱怨四川人说四川话,广东人说粤语,厦门人说闽南话,尽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后两者更难懂。更有甚者,称上海话不是真正的方言,或称上海话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些话出于专家教授之口,让人瞠目。
上海话的历史远出百年之外,只是一百五十年以前,上海话鲜为人知;一百五十年里它又经历了太多变化。几千年前上海地区先人使用的“越语”,至今在上海话中仍能寻到痕迹。元代松江府建立后的权威方言松江话,是如今的上海话的最大来源。晚清时期苏州是吴地的中心城市,借着苏州评弹等形式,苏州话也渗入上海话中。最见上海话对外来文化包容程度的,可能是租界时期留下的不少“舶来品”,有一些后来还进入了普通话。比如“沙发”、“巧克力”,这两个英文词当初用普通话翻译,大概会是另外一个样,只有用上海话说才能跟英语吻合无间。
上海话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这跟它是一座移民城市分不开。上海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使上海话在这一区域影响力较大,但作为一种方言,其力量仍不足以抗衡普通话。
我曾在学校做了个调查,让上海学生用上海话读三个常用汉字:“摘”、“岸”和“瓦”。结果惊人一致,“摘”读得像上海话的“斩”,“岸”跟“暗”同音,“瓦”读成wǎ。这三个字的读音跟老上海话没有半点联系,都是从普通话“翻译”过来的。可见新上海人完全不知上海话该怎么说。可以预期,这几个音将会留存下去,成为以后“地道”的上海口音。也就是说,上海话在近一百五十年中,尽管受很多方言和语言影响,但血脉相连并未断绝,只是吸收了一些成分。普通话介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上海话的传承,彻底改变了其面貌。
普通话对上海话的改变有几个方面,一是替换了很多说法,如“所以”替换了“介咾”,“如果”替换了“假使”和“倘然”,“一天”替换了“一日”,“快到了”替换了“到快了”。二是压缩了上海话的使用领域,以前上海话是上海人交流的唯一工具,无论聊天还是读书都用上海话,现在上海话多用于家庭中、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场合,普通话显然更具优势。三是上海话的表达功能开始残缺,很多话非普通话不能表达,即便用上海话交流,一句话中也经常需要夹杂普通话。
可以说,上海话作为上海“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弱势地位——只能担当市民语言、日常生活语言的角色,在比较正式和重要的场合,它已失去了立足之地。这是因为,人们不自觉地选择一种显示较高社会地位的语言,进而导致原先社会地位较低的语言或方言进一步弱化,并最终被抛弃。政论文章、科技文章乃至报纸通稿,对方言的需求不大,而这些文章的写作者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其语言也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一些方言词出现在正式文章中就会被当做“生造词”改掉。引车卖浆者流的方言最为鲜活,但因使用者社会地位低下,所以这些话不能登大雅之堂。
上海话的传播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劣势。一是,由于移民众多,上海文化的认同感并不很强。上海市民喜欢评弹、越剧,甚至有人喜欢京剧,但沪剧的影响力似乎只限于部分上海原居民。跟粤语、闽南话相比,上海话缺少附丽其上的文化产品,以致上海居民对上海话的忠诚度并不很高,跟四川人、广州人和厦门人对自己方言的忠诚度无法相比。
二是,上海话是上海人的名片,而上海人的形象也影响上海话的形象。开篇所说的外地人对上海话的偏见,本质上是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由此很多外地人对上海话、上海文化就更不感兴趣。最近,在“咖啡大蒜”论后,外界对上海人和上海话的负面看法恐怕更多。
学习语言需要适当的环境。上海话之所以断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儿童在上幼儿园之后,几乎脱离了上海话的环境,学校的影响持续到一个人成年。而自然语言学习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完成,我们的英语学习不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保护上海话最重要的是给上海人讲上海话的机会。除了上海家庭有意识教育孩子说上海话外,首先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上海话教育的内容。乡土的中国也是中国,可以开设一门乡土课程,一方面介绍上海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在课上使用上海话进行讲解、阅读和交流。
其次,增加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方言使用。不少地方的电视台都开播了方言新闻节目,节目反响意外热烈。据我所知,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宁波的方言新闻节目,年度收视率都是最高。可见广大市民都有使用方言、观看方言节目的需求。十分期待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节目能使用上海话。
另外,如果有资金支持,还可以设立方言传承馆、俱乐部等。邀请使用方言的名人和专家,用方言和人们座谈,并开设方言训练课程。愿意学的人都可以去学习方言。目前,民间也有一些自发创办的方言网站。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财富,是汉语这个“物种”多样性的标志。当年推广普通话,并不是“顺其自然”的行为,所以保护方言也不能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坐等其消亡。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生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没有谁在这两个问题上采用“顺其自然”的策略。另外,美国就是一个没有官方语言、没有“普通话”的国家,方言会导致交际障碍一说恐怕也不能成立。
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工具,我们都能感到语言统一的好处,而少有人想到语言单一的坏处。倘若方言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带来交际便利,但它给汉语和中国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远大于这种便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保护濒危语言、保护方言,是为了维护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跟生物丧失多样性一样,语言一旦丧失了多样性,也会退化。
比如,普通话现在的活力就不如解放前,因为那时的包容性很大。方言中往往有一些普通话没有的、传神的说法,“尴尬”是吴语很早之前输入普通话的,否则北京话要表达“尴尬”的概念,就只能说“窘”。但如今不能进入普通话,就不能被吸收利用。近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倒是给普通话送去了一些东北话,比如“忽悠”。忽悠就是比骗、欺骗更有味道。

9. “我是厦门人”用闽南话怎么说

“我是厦门人”用闽南话表示还是为:我是厦门人;拼音是:woshixiamenren;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潮汕话、雷州话、汕尾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

在台湾亦被称为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流传原因

北方河南一带的人民(中原人)入闽始于秦汉,盛于六朝。闽南语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北方河南一带的人民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虽不能排除当时闽地本土语言(古越语)对闽南语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但是,以当时中原人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看,再从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中原人带入的当时河南话在跟当地福建话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古代河南话是占绝对优势的。北方河南一带的中原华夏汉民族(古代河南人)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东南福建,中原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

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河南一带语言)。除闽南、台湾外,闽东北的一些地方,及大陆部分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闽南话都相当通行。闽南话会流传这么广,主要是因为历史上闽南人的迁徙和移居。

10. 闽南话的“厦门”“台湾”怎么用文字(拼音)表达

厦门:ē(厦)méng(门)
台湾:dǎi(台) wán(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