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哪里有做牛角粽
扩展阅读
福州市乒乓球拍哪里有卖 2025-01-16 11:01:17
福州话哪里像 2025-01-16 10:56:14

厦门哪里有做牛角粽

发布时间: 2022-08-05 14:40:21

1. 端午节用这个方法包粽子,绝对不漏米!

马上端午了,小编给您准备了几种包粽子的方法,圆的、扁的、四角的、锥形的。。只要你想学,都可以有↓↓↓

长棕↓↓↓

特色:

这种粽子多见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形状虽然一般,但味道绝美。

包法:

1、将粽叶平放在桌子上,折起一个边,用手压实。

2、叶子两端分别向中间折,用手压实后,叶子呈长信封状。

3、将糯米放入折好的粽叶当中。

4、将另外一边向下折,完全将糯米包裹住。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2. 粽子全程做法,包法,煮法

长棕

特色:这种粽子多见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形状虽然一般,但味道绝美。

包法:

1、将粽叶平放在桌子上,折起一个边,用手压实。

2、叶子两端分别向中间折,用手压实后,叶子呈长信封状。

3、将糯米放入折好的粽叶当中。

4、将另外一边向下折,完全将糯米包裹住。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南方四角棕↓↓↓

特色:

南方四角棕主要是以咸味粽为最大的特色,馅料相当丰富可以是腌肉、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海米、栗子等。

包法:

1、取一片较大的粽叶,对折。

2、将双层的下边向上折,用手压实。

3、将粽叶打开,填入糯米,尽量将糯米填成一个长条形状。

4、将粽叶没有米的部分折过来。

5、随即用手将叶子的两侧捏下去,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
北方四角棕↓↓↓

特点:

北方四角棕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个头不是很大,为斜四角形,多以小枣、豆沙做馅,也可以适当放一些果脯蜜饯等。当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后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1、取两篇粽叶,搭在一起叠压。

2、将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3、在圆锥状的筒中装入糯米。

4、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为止。

5、随即用手将叶子的两侧捏下去,之后的粽叶尖端向一侧折叠。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三角粽↓↓↓

特点:

三角粽的形状比较好看而且特别,可以制作成甜、咸两种口味,蛋黄、叉烧、蜜枣都是不错的馅料。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在圆锥的筒中装入糯米。

3、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为止。

4、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的粽叶都折好。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塔型粽子↓↓↓

特点:

宝塔粽子主要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粽子,体型庞大,可以说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于可以装非常多的东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两种口味。甜馅主要是豆沙,而咸馅则是用腌制好的鸡肉或者猪肉来做。

包法:

1、取两片粽叶十字交叉,形成一个窝状。

2、将糯米填入其中。

3、再取两片粽叶分别加入左右两边,完全把糯米包裹住。

4、再取一片粽叶,将顶部盖住。

5、之后将两边的粽叶,分别向中心折。

6、再将另外两边的叶尖向内折,用手捏住将整个塔粽翻过来。

7、8、用线绳将粽子对角缠好。

锥形粽子(牛角粽)↓↓↓

特点:

牛角粽在广东的河源等地比较流行,尖尖的像极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时候叫做“角黍”,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个品种了。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3、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4、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5、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六种粽子做法

1、八宝粽子做法
原料:

苇叶500克,糯米1000克,小枣50克,薏仁50克,红豆50克,绿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做法:

1.苇叶用开水焯一下冷却待用,糯米洗净用冷水泡24小时后待用。

2.将水枣、薏仁、红豆、绿豆用水泡开;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苇叶中,用水煮2小时即可食用。

2、 鲜果粽子

原料:

红枣或者栗子、白糯米

做法:

首先将红枣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时,然后按照一层米、一层馅的顺序,一共包裹

3. 粽子的形状有哪些

粽子的形状因地区不同形状也不同,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北方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



(3)厦门哪里有做牛角粽扩展阅读

粽子习俗:端午食粽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4. 顺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更为盛行。厦门、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龙舟造型呈长而狭的柳叶状,船头雕刻大龙头,须眉齐全,双目炯炯。龙头上披挂彩绸,船两侧彩绘鳞甲。有的龙嘴还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整条龙舟如活龙一般。龙舟因颜色不同而有“白龙”、“黄龙”、“青龙”、“黑龙”等名称。也有些地方船头安上蛙、虾、虎等模型,称为“蛙龙”、“虾龙”、“虎龙”等。据道光版《厦门志》“岁时”(卷15)载:端午“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着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各地龙舟竞渡还有不同的习俗。在长乐,龙舟一般按亲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为单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为单位,甚至细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几十户或上百户拥有一艘龙舟。新船竣工后,人们抬舟游乡,而后放到河里“试水”。坐船头者和司舵、司锣、司鼓的都要“投标”决定,即谁出的钱多谁当。新船试水后,便举行邀请赛,由本族青壮年分成几组与外姓的龙舟比赛,俗称“请二班”。在泰宁,从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属赛龙舟的日子。最热闹的是五月廿七的庙会。赛事全由农民自发组织。比赛分甲、乙两队,甲队为青龙船公,乙为黄龙船妈,每舟设司鼓、司锣、司舵各1人,划手8人。与别处不同的是,比赛时应逆水而上。龙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论比赛输赢,司鼓者都得请赛手晚餐宴饮,以示慰问。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龙舟竞渡时还把粽子抛入水中。在漳平,从四月初一起就有试龙舟的鼓声,俗称“龙船鼓”。男女老少听到第一声“龙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几下,据传说这样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会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紧张激烈的龙舟竞渡后,有别开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着平台,四周饰以彩带纸花,演员身着古装表演。表演之后,还有捉鸭活动(即把鸭子抛入水中让人去捉),与他处不同的是,无论龙舟上的划手,还是岸上的观众,均可入水追捉,谁捉到归谁。一时热闹非凡,平添许多节日喜庆气氛。在沙县,竞渡之后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戏,以尽观众余兴。在上杭,龙舟分黄色的黄龙和黑色的乌龙两种。另有神船,祀神并司号令,且有鼓乐队。开赛时,神船令下,黄、黑两舟鼓桨猛进。此时神船上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壮观。龙舟以先达终点者为胜。又有用猪膀胱(俗称“猪尿泡”)吹如气球,染红黄各色,上写发奖者名号,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龙舟竞渡争夺,夺得的凭此向给奖者取奖。在平和,旧时龙舟赛时间分二天。初四叫“划水花”,地点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搅浑,至有鱼跳上龙舟为止,然后把鱼蒸熟祭江。初五举行决赛。

1949年之后,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的龙舟竞赛,并且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现在人们已把赛龙舟视为一项水上竞赛的体育活动。1984年国家体委把赛龙舟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更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开展。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干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节也有包粽子的习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叶包裹,俗称“五节粽”。据民国版《霞浦县志》“礼俗”(卷24)记载:“山乡畲民制粽横式,谓之‘横巴’。米亦糯,而碱独佳,故质柔韧,较寻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称‘畲婆粽’。亦互相馈送如常仪。”

漳平的端午节还包“假粽”和“乖粽”。所谓“假粽”是用竹叶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据说这是为送蚊送虫,以避免虫蚁的叮咬。所谓“乖粽”,是专门包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小孩吃了后便会变乖,很听话。“乖粽”用料与一般粽子相同,只不过包粽时间提前些。

端午节除粽子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应时食品。厦门旧时有食黄鳝之俗,目的是“驱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称“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鹆螺,以能明目。”(明·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志》)在泉州一带,吃“煎”(煎海蛎),拌菜煎的又称“菜”。端午煎据说是为了补天。传说女蜗炼石补天处有裂隙,因此阴雨连绵(闽南此时正是多雨季节),于是大家煎补天。此外,泉州一带还吃“润菜饼”。与润菜饼同时是祭祀祀祖先与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语说:“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称“初五扒”,即扒龙船)。这概括了该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这天,家家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的认为初四插艾会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小孩子在浴后要在肚脐和额头上点雄黄,借以驱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还挂着装上染成红色鸡蛋的小网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节事内容的民谣:“初一钉门葱(按:门葱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麦粉发酵制成的甜果。猛,即发酵。)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

端午悬艾插蒲的习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这天,采艾叶、菖蒲,以红纸条卷束,悬挂门首(或钉于门柱两边)。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剑,可借以驱魅压邪。实际上艾与菖蒲均为中草药,药用功能颇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闽南,除艾、蒲之外,有的还悬插带绿叶的榕枝或桃枝,有的还悬插松、柳、大蒜头。谚语说:“插艾身手健,插松壮如龙”。在光泽、将乐,与艾、蒲同悬门户的还有葛藤,谓可压凶禁蛇。艾、蒲不但用于悬、插,而且还用于熏、洒。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黄石磨酒,喷室中,并燃艾挥熏,相传能辟蛇蝎”(民国《政和县志》20《礼俗》)。在光泽,“切菖蒲根泡酒,朱砂雄黄末调服,谓可延年,用以涂足喷床,辟蛇解毒。”(清·干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在福州地区,“以蒲与雄黄入酒饮之,并制雄黄为筒,燃于屋壁床帐之上。小儿则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清·干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在,大家知道雄黄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饮用。旧时,武平有“泛蒲觞”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于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饮之,今已无此俗。

福建民间尤重端午节的中午时分,因此有采“午时草”、“午时茶”,取“午时水”、写“午时书”与“晒午时”之俗。

“午时草”有两种类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采集各种应时中草药,晒到午时,或用于烧水沐浴,或用于煮蛋,或制成药贮藏备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属此。另一是指午时采集的药草,“傍午采蓄药物,为‘午时草’”(清·干隆《福鼎县志》卷2《风俗》),闽东的福鼎等地即属此。“午时茶”实际上与“午时草”相类似,也是以多种中草药合成,并非是茶叶。福州地区常称“药”为“茶”,以避不吉利,“午时茶”即此义。古田端午节“饮蒲酒,合药配制午时茶。”(民国《古田府志》卷21《礼俗志》)崇安端午“采药作午时茶”(清·康熙《崇安县志》卷1《风俗》)。在将乐,初五午时,许多妇女上山采集“午时茶”,以备全年消毒灭病之用。福州地区及闽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时水”也有两种,一种是以“午时草”熬的汤,“午时取草煎汤,曰‘午时水’”(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用于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广。另一种“午时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时的井水。据说这时水质最好,人们赶紧从井里汲水,装到瓮里保存起来,说是不会变质,可当药用;用这种“午时水”沐浴,百姓认为能祛浊除病。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闽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时水,人们便趁此时清洗水井,因此闽南便有端午清井的习惯。在福州,人们却忌于端午节中午汲井水,传说此时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时书”是初五午时正所写的对联。如同春联一般,以红纸写成(居丧之家用素色纸),贴在门户上,以避邪祛魅。“午时书”的内容大多是纳福迎祥、驱邪消灾之类,也有涉及地方风物习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谈忠说孝,饮酒读骚”,“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滨人家写:“十丈龙旗,此日夺标应在我;满江鼍鼓,中流击楫有何人”。也有咏节日风俗的:“无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时才写午时书”。福州的“午时书”之俗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见到。南靖多写:“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门闾”等对联贴于门上。在建宁、泰宁、政和,门边张贴的是:“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在漳平,以红纸条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孔子笔头千斤重,扫尽虫蚁永消除。”只是这些红纸条不是贴在门户上,而是贴在墙壁上。在连城,以黄纸条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虫),毛娘一去不返乡”,“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等等,张贴于厅堂、厨房各处。在大田,也有“书门贴,粘枨间”之举(民国《大田县志》卷5《礼俗志》)这与福州的“午时书”,有相似之处。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为黄梅雨季,屋里屋外阴湿霉变,杂菌虫豸滋生。端午来临,天气转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们便把洗干净的家具、被帐等,放到屋顶、阳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晒,一直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就是“晒午时”。据说,晒过午时的被帐家具不生虫豸。

端午节时,各地还流行用石灰撒墙根壁角,以除虫蚁。有的则以雄黄粉末制成小纸炮,称“黄烟”,于中午在室内点燃,以熏烟驱除蚊虫。在建阳,妇女与小孩以粽叶折成小船,内放五六枚螺壳,将其置与床下,说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间以方形白纸写上24个“白”字,绕成一个圆圈,圈中写“祛病驱邪”4字,圆圈两旁,写上“董老仙人真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剑逐妖魔,除虫斩蚁无踪迹”字句。待中午祀神时,以雄黄酒喷上,张贴于房中墙上。连城、龙岩亦有此俗。据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溶雄黄于酒,涂儿童手、面,以为可辟虫也。书写厨壁,以为可避虫蚁也。书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口舌上天台,虫蚁归地府’,或书云:‘五月五日午时节,董仲仙师传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驱虫逐蚁走无迹。’”在厦门、同安、金门等地,端阳午时,民间以纸为人,写上一家生辰,送水边焚之,名为“辟瘟”。

在福建民间,端午节还有些专属于儿童习俗。一是为孩子们系“长命缕”。“长命缕”实为五色丝线,于端午时系在手腕处,须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长。这一习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据说可以驱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丝线结织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内装沉香、朱砂或樟脑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细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秽逐疫。

5. 包粽子的过程

包粽子的方法过程。端午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粽子作为端午节餐桌的必备美食,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佳节来临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是一件最快乐的事,今天教大家最实用的4种粽子包法。

粽子的包法

一、长粽子

1、将一张粽叶,下方向上折,两端向内折。

2、放入糯米。

3、折上封口。

4、用细绳绑好。

二、四角粽

1、准备两张粽叶。

2、卷成圆锥状。

3、放入糯米。

4、折叠粽叶使粽叶把糯米全部包住。

5、用细绳绑好。

三、牛角粽

1、准备两张粽叶卷三圈至锥形

2、放入糯米。

3、折上封口。

4、用细绳绑好。

、三角粽

1、准备两张粽叶卷一圈至圆锥状。

2、放入糯米。

3、沿三角边折好。

4、用细绳绑好。

6. 粽子的包法的做法步骤图,粽子的包法怎么做好吃

粽子的包法做法和步骤

  • 1

    长棕
    特色:这种粽子多见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形状虽然一般,但味道绝美。

7. 海南粽子的做法和包法

海南粽子的做法:

第一种:原料:猪前臀尖,糯米肉和米的比例是3:5左右(即3斤肉,5斤米的样子),酱油,盐,白糖,鸡精,料酒等。

1、准备工作:

粽叶:如果是新鲜的粽叶,将它洗干净,把根部(有两个小尖尖)剪掉一点,煮开水,把粽叶放进去煮3、5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是干的粽叶就先要泡一天,把粽叶泡软,剪掉根部后和新鲜的一样处理。

米:淘米要快,尽量不要让米吃水。用萝把米控干,稍微放一会儿(米里会吃进去一点水)。加酱油、盐(酱油稍多)。

肉:把皮去掉,肥瘦肉分开,切成大约3到4cm见方的肉块,肥瘦肉块数的比例在1:2比较 合适。往肉里倒料酒、酱油、盐和一点糖,鸡精。酒多一点好吃,酱油少放一点。用手搓直至肉泛出白沫,说明味道已经完全吃到肉里面去了。

2、粽子的包法:

粽叶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叶径区分,径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 包枕头粽。用棉线或者草绳系紧。粽子包出来好不好吃和系的紧不紧很有关系。每个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3、煮粽子步骤:

一口大锅,一定要够深。把粽子放进去,加水,水要没过粽子 。大火煮开,再小火煮3个小时 。一般再大的粽子用小火煮 2~3小时了。

第二种:材料长糯米:600克,干香菇:10朵,虾米:100克,五花肉:600克,花生米:100克
咸蛋黄:10,颗粽叶:20,张粽绳:1束。
调味料A:酱油:2大匙,酒:1大匙,葱:2支(切丝),姜:2片,糖:1小匙,盐:1/4小匙,八角:1颗,水:200克,沙拉油:1大匙。
调味料B:酱油:1大匙,胡椒粉:1大匙,五香粉:1小匙,盐:2小匙,红葱酥:1大匙,沙拉油:1大匙。
做法
1.将糯米洗净,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水分;花生米洗净,泡水6小时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2.将五花肉洗净切块,往锅中倒入1大匙油烧热,将姜片、葱丝倒入锅中爆香,倒入五花肉拌炒
3.将调味料A(水除外)及花生米加入作法2的锅中略炒,加入调味料A的水200克煮至沸腾,转小火卤约30分钟。熄火略浸泡备用
4.将香菇洗净,泡软,切丁;虾米洗净,泡软,捞出沥干水分;锅中加入滴量油烧热,倒入香菇丁、虾米炒香盛出备用
5.取一锅,加入1大匙油烧热,加入调味料B的红葱酥炒香加入糯米及调味料B中的剩余材料翻炒均匀
6.将作法3的食材取出,卤花生米和肉块分开,将卤花生米加入作法5的锅中拌匀备用
7.将粽叶洗净,放入沸水中略滚烫,捞出放入冷水中冲一遍,取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型,加入1大匙作法6的食材,再放入作法4炒香的香菇、虾米和卤好的五花肉、咸蛋黄,接着放入1大匙糯米,包成四角形的粽子型
8.将粽绳把粽子的两角对绑再绑另两个角两边绑紧,锅中水煮滚,放入粽子,以中小火煮90分钟熄火,焖至水凉后拿出,剥开食用,喜好吃酱的也可蘸酱食用。

8. 三角粽怎么包

三角粽的包法步骤:

1、选3张无破损的苇叶错开正面向上叠在一起,目的是增加宽度。

9. 包粽子的方法

粽子的做法

蜜枣粽子需要准备一些粽叶,一些蜜枣以及糯米,糯米提前一天浸泡好,然后再把粽叶清洗干净泡上一玩,包粽子之前把粽叶放到热水里面煮上几分钟,这样可以变得更加有韧性,然后再把粽叶比较坚硬的地方剪掉进行对折,然后再折成三角形,把糯米放进去,再放几个蜜枣,把粽子包好以后放进锅里面煮,水一定要把粽子全部都盖住,大概需要煮上两个小时,然后还需要多焖一下,这样才能够煮的更透,味道也可以变得更好。
【三角粽】

特点:

三角粽的形状比较好看而且特别,可以制作成甜、咸两种口味,蛋黄、叉烧、蜜枣都是不错的馅料。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在圆锥的筒中装入糯米。

3、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为止。

4、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的粽叶都折好。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塔型粽子】

特点:

宝塔粽子主要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粽子,体型庞大,可以说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于可以装非常多的东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咸两种口味。甜馅主要是豆沙,而咸馅则是用腌制好的鸡肉或者猪肉来做。

包法:

1、取两片粽叶十字交叉,形成一个窝状。

2、将糯米填入其中。

3、再取两片粽叶分别加入左右两边,完全把糯米包裹住。

4、再取一片粽叶,将顶部盖住。

5、之后将两边的粽叶,分别向中心折。

6、再将另外两边的叶尖向内折,用手捏住将整个塔粽翻过来。

7、用线绳将粽子对角缠好。

【锥形粽子(牛角粽)】

特点:

牛角粽在广东的河源等地比较流行,尖尖的像极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时候叫做“角黍”,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个品种了。

包法:

1、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2、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3、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4、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5、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6、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10. 粽子大多是做成三角形的,还有什么别的形状

时代一直都在发展,连粽子的做法也大不相同,不仅仅有三角形的同时还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粽子基本上都是三角形的,不过演变到现在,因为很多人不会包三角形的粽子,所以就凭着自己的心意来给粽子定型,那么像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粽子也层出不穷。其实粽子里面可以放入许多的食材,像大米,猪肉,红枣等等,都是大家会常用到的一些食材。

细嚼慢咽

对于人的胃而言会产生非常大的负荷作用,同时吃粽子的时候也不要吃太快更不要吃太多。因为吃太快或太多的话,也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也有许多人因为吃粽子而产生了窒息的事件,尤其是老人以及小孩,因为老人和小孩的消化能力非常的差。非常容易因为吃的快或者吃的多,而导致身心受到伤害,所以在吃粽子的时候可以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