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哪里歌仔戏
扩展阅读
福州西米哪里有卖 2025-01-17 21:26:11

厦门哪里歌仔戏

发布时间: 2022-08-06 17:33:49

Ⅰ 国庆想带爷爷奶奶去看高甲戏(或歌仔戏),不知道厦门哪里

如果你想国庆去看的话
建议去大嶝小镇,那里有很正宗的高甲戏,很棒的!不去会后悔!

Ⅱ 厦门歌仔戏去哪里找!

可以去找厦门歌仔戏团啊。。。厦门歌仔戏戏迷协会15598540QQ群

Ⅲ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介绍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着名的“福金春”和“群声剧团”合并而成,在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享有较高的声誉,是福建省重点剧团之一。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承担着继承传统、融入现代、两岸交流、衔接闽台的历史使命。

Ⅳ 歌仔戏的分布范围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汉族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此外,它还吸收了台湾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部分戏曲音乐作为补充。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Ⅳ 厦门歌仔戏的介绍

歌仔戏是福建省闽南方言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以流传于闽南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而形成,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台湾岛,是中国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Ⅵ 闽南歌仔戏的简介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创作与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和福建厦门、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旦净丑都用真嗓演唱。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装、脸谱和打击乐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于京剧。

Ⅶ 闽南戏剧有哪些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

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

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参考资料来演:网络——闽南

Ⅷ 厦门歌仔戏的简介

歌仔戏是以流传于闽南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台湾岛,是我国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它流传于台湾、福建闽南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一部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闽南的歌仔随着“唐山过台湾”传播台湾,经过数百年的孕育,终于创造出了“七字调”。“七字调”的产生标志着歌仔戏的诞生。

歌仔戏很快就传到厦门,并迅速传遍闽南和东南亚。世纪初厦门在台湾师傅戴水保等的传授下成立了闽南最早的二个歌仔戏班“双珠凤”、“新女班”,随后台湾歌仔戏名班“玉兰社”,“霓生社”等来到厦门。闽南演出,引起轰动,台湾歌仔戏艺人赛月金、月中娥等留在了闽南。

抗日战争时期,闽南的邵江海等民间艺人,融合歌仔戏和闽南歌仔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新的艺术发展。

1948 年厦门都马歌仔戏剧团赴台演出并从此长留台湾。都马班把“杂碎调”带到了台湾,受到台湾艺人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把“杂碎调”称为“都马调”,从此,杂碎调和七字调一起成为歌仔戏两个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戏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它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的一条重要精神文化纽带。

Ⅸ 厦门哪里可以看歌仔戏,什么时候

厦门卫视每天晚上的看戏节目结束后,大概7:30左右,都会有各个剧团的演出情况和时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