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福建的厦门最终被雅化为什么
扩展阅读
苏黎世飞杭州多久 2025-01-15 18:15:37
广州有哪些山楂 2025-01-15 18:13:15

福建的厦门最终被雅化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2-18 01:16:55

① 厦门及鼓浪屿简介

厦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新一线城市 [1],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3]、东南国际航运中心[3]、大陆对台贸易中心[3]、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位于福建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公元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1933年设市。[4]
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
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5]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连续6年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

鼓浪屿,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龙头路商业街还有张三疯奶茶、赵小姐店铺、三老肉脯干等诸多火热商铺,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② 下门最终被雅化为什么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一、地名来历:


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称为门。 如:“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之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按照方位,就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


“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音。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城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


(2)福建的厦门最终被雅化为什么扩展阅读:


二、风景名胜:



7、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靠近厦门大学,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内开砌暗道,筑造护墙、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了望亭等。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③ 下门最终被雅化为什么

厦门。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厦门概述:

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④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门” 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叫客观存在为门。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是“厦门”的最早俗称。“下”与“虎”、“澳”、“长”、“海”、“金”、“濠”是地我的专称。其涵义也是形象化。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 “户”字的谐间。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海门、濠门,这两个门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厦门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清道允《厦门志·序文》说:“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厦门志·形势》说:“金厦尢为险要,门户之防也。”都说厦门是“门户”。“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人们习惯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闽南人还习惯把北方人叫“北顶(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连接“门”为门户来说,可谓“厦门”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门户”,比之泛称“大厦之门”或“华夏之门”,更有具体、确切的释义。总之,“下门”雅化为“厦门”,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兴建城,不过是沿用而已

⑤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⑥ 厦门为什么取名为"厦门" 以前听人说北京有天安门.下面要一个取名叫"下门"真的吗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
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⑦ 厦门的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⑧ 福建最低调的城市是哪里为什么被称为第二个厦门

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开放了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而经过经济特区的设立,让我国有机会获取到国外技术、管理和知识,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可以说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奠定了基调,也让我国很多城市经济被带动了起来。

⑨ 厦门的由来

厦门的由来,众说纷纭,根据史书记载和传说,归纳起来有五说:
筑城说:—根据志书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江夏候周德兴”的“筑城说”。
村名说:—是说嘉禾屿西南海边有个“厦门村”,城建在村附近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五载:“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据此而推断的“村名说”。清初废中左所,“厦门”才统称全岛,曰厦门岛。
上下说:—有两说:一据《厦门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口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的“上下说”。另一说是:“门”是岛的称谓,如浙江沈家门等。厦门岛地处大陆的下端,“下门”即下面岛屿之意,雅化而成为“厦门”。
门户说:—由其地理位置在我国东南沿海而得来的。清干隆《鹭江志》的作者薛起凤在“总论”里说,“鹭岛者,泉东南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清干隆《厦门志》作者周凯在序文里则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之门户。”从历史事实看,筑城起即为海防御敌人之门,后又为郑成功“通洋裕国”之门,再后成为进出口、华侨进出之门,如今又有说“祖国大厦之门”。
领土说:—筑城取名厦门,意为“华夏之士”不容倭寇侵拢。东晋杨衍之《洛阳伽览记》写道:“太和十七年后魏高祖造宫室,洛阳依魏晋旧城门,东西有三门……,北有二门,西头曰大夏,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厦门……”。
“夏”与“厦”,古字相通。所谓“大厦门”、“厦门”,在当时是作为象征性城名。因为,中国在古代称为“夏”。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中按《说文》说:“夏,中国之人也。所谓中国者,以天下言之,则中原为中国,以列国言之,则王都为中国。”屈原《楚辞·九辩》中有“君子之门九重”,就是说天子有九个城门,天子威仪中国之意。所以说,“大厦门”、“夏门”是表示所镇的土地是中国区域,或中国领土。再从当年修筑“海上长城”来看,金门原名浯洲,又名浯将,周德兴在岛上筑城时,借用“金城汤池”之意将浯洲改为金门,以示“固若金汤”岛屿之内涵。厦门原名嘉禾屿,又名鹭岛,别称鹭江,借用“华夏之士”而将嘉禾屿改名厦门,以示厦门是“中国岛屿”。

⑩ 为什么提起福建,总会想到厦门而非省会福州

福建,位于东海之滨,历史上南海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非常的悠久,福建二字最早出现在唐朝开元二十一年,当时为加强军事力量而设置福建经略军使,名字为福州、建州两州首字。福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过每次提起福建,大家最先想到的一般是厦门,厦门鼓浪屿世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