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解放初厦门大学什么样
扩展阅读
北京哪里有卖手表的 2025-02-12 14:58:15
天津到苏卅多少公里 2025-02-12 14:30:43

解放初厦门大学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6-30 15:39:27

⑴ 关于厦门大学的历史

网络
http://ke..com/view/6408.htm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192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37年: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1952年: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6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
1995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6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厦大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确定为中国副部级大学。
2005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内迁长汀
1937年12月-1945年7月,厦大内迁长汀办学。
陈嘉庚创建的私立厦门大学于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教育部任命清华教授萨本栋博士为厦大校长。紧接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3日,厦大生物大楼被摧毁,于是迁校的计划被提上议程。9月4日,厦大借闽西职业学校为临时办公处继续办公,并在鼓浪屿借得英华中学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但鼓浪屿还是处于战火严重威胁下,所以萨校长多方考虑,与省主席陈仪商定将厦大迁往与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长汀。萨校长委派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语言学家周辨明博士去福建内地选址。周博士的父亲周之德牧师(福建惠安人)自1892年始即在长汀传播基督教,遂选定长汀为厦大内迁的校址。省政府拨给的迁校经费只有5000元。
厦门大学于1937年12月20日停课,准备迁移。师生从24日起分批出发,至1938年1月12日,人员安全抵达。校本部和大礼堂设在县城的文庙。1938年迁汀后,共计学生239名,教职员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 ,助教14人。当时厦大规模甚小,是国立大学中得到中央政府迁校经费最少的,但萨校长实行质重于量的办学方针,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当时厦大极其重视师资质量和国际交流,1941年厦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来自清华大学。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称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教育部于1940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厦门大学以最少经费取得最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 ,第二届竞试蝉联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辩论会和联合国论文竞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 厦大在萨本栋校长带领下,在抗战艰苦时期取得了极大发展。刚来到长汀的时候,学校只有3院8系,分别是文学院、商学院、理学院,学生为284名,教师83名。 到1940年,学校发展为4学院13系,学生发展到600余人。到1944年,全校发展为4学院15系,在校学生已有800余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校发展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94 人,学生达到1044人。内迁长汀这段历史,使厦大赢得了“南方之强”的声誉,也反映了厦大和清华的深厚渊源。
全国院系调整——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损失严重,但也为全国高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大学: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山大组建山东大学海洋系。
中国海洋大学:山大1958年迁往济南时将海洋系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浙江大学:1952年,厦门大学的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
东南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上海财经大学 :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内蒙古大学: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厦大,中山大学,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着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了内蒙古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80 年前是一家。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余位教师和学生闹-学-潮离校到了上海,在原来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的帮助下成立“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学。解放后经院校合并,发展为今天的华东师大。
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大连海事大学)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中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即为从厦门大学分出的航务专科。
福州大学:1960 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院士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化学系的一批优秀教师也来到福大。厦门大学物理系也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厦大的电子物理组技术物理一组,电子物理组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相当于厦大物理系的2/3)也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此外,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当于厦大数学系的3/4)也迁到了福大。为了创立福州大学,厦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而不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一半的工科,厦大工科早在50年代就已分到其他高校了。

⑵ 厦门大学迎来建校百年校庆,厦门大学的王牌专业是什么

首先厦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农医都有涉及,曾经的厦大还是相当辉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主要是以文科和社科作为王牌专业,主要有以下专业:

1.经济学

厦大经济学院起源于1921年建校初期的商学院,而在1981年成立经济学院。历史相当悠久。在2019年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厦大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分别排名第8和第5。同时应用经济学被评为A级学科。 如果想学经济学,厦大将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同时如果高考成绩特别优异,有可能就读于王亚南经济学院(简称亚南院),这个是厦大经济学最强的一部分,其对于数理要求和英语要求特别高,课程基本上是全英文教学,有能力的学弟学妹可以闯一闯。顺便提一下,经济学院不支持转专业(这里指的是从其他学院转入经济学院),当然可以选择辅修经济学,这是允许的。

据我所知,厦大最厉害的就是这四个,当然也有其他厉害的专业,在我看来能够称得上是王牌的,就是这三个。

⑶ 厦门大学校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着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大学。
校主陈嘉庚先生,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财政上资助厦门大学达 16 年之久。面对经济不景气的艰难境遇时,陈嘉庚仍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校旨、校歌、校徽、校训均阐明“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之理念。校歌由郑贞文写出歌词,着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校徽由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并沿用至今;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
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传办的大学宣告成立。
初创时,学校设有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

1921-1937 私立与初创
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至1930年6月,全校共设 5 学院、21 学系。
学校在林文庆校长的主持下,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校训,致力于行政与学科建设,重金礼聘知名教授学者,一时群贤毕至、名流云集,如:
文学家、国学大师:沈兼士、林语堂、鲁迅
哲学家:张颐(1927年11月-1929年7月任副校长)
语文学家:台静农、陈衍
历史学家:薛永黍 、郑德坤
人类学家:史禄国(俄籍)
社会学家:徐金声
数学家:姜立夫
物理学家:胡刚复、朱志涤、孙贵定、雷通辞、钟鲁斋
法学家:黄开宗、区兆荣
政治学家:王世富、丁作韶
会计学家:郑世禄、陈德恒
银行学家:冯定璋、朱保训
1922年2月,私立厦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陈嘉庚为永久董事,陈敬贤(陈嘉庚胞弟)为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
1935年5月10日,重新组建校董会,陈嘉庚仍为永久董事,林文庆为当然董事,汪精卫、孙科、宋子文、王世杰、孔祥熙、黄奕柱、曾江水为名誉董事,陈延谦、李俊承、黄廷元、黄伯权、洪朝焕为校董事。

1937-1945 国立与抗战迁汀
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1937年7月6日,着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保证教学不致中断,厦门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迁往闽西山城长汀。1938年1月17日,学校在长汀复课,时为在校生数仅为198人。
在长汀办学八年中,学校延聘许多良师学者,厦大学生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国立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等团体,投入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一方面勤勉学习,发奋攻读,务期求得真正学问,在校生达1044人。
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蝉联冠军。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
1944年春,英国纽凯索大学教授雷立克,美国地质地理学家葛德石,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等先后来校考察和学术访问,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个大学”。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称之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在长汀办学期间成绩卓着,获得当时社会各界一致赞扬,学校迁返厦门时,长汀社会各界送大匾额誉为“南方之强”。
1940年4月6日(国外定为5月6日),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宣告成立。

1945-1949 复员厦门
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长发表《25周年校庆致校友书》,提出“兼容并包”及“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主张,表明厦大的办学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1946年,学校增设海洋学系,1947年赠设国际贸易学系,1948年7月将机电工程学系分设机械、电机2个系,理学院也因之分设理学院和工学院,至此,全校扩展到5个学院18个学系,学校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具有文、理、工的综合性大学。

1949-1966 建设新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
王亚南校长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资本论》的第一人。他能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关系,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和年青一代,善于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被誉为“懂得人的价值”的教育家,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就是他发现并加以关心培养的。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厦大也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和体制改革。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6-1976 十年动乱,谋求发展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军管组等四单位通知,将厦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宣告“文化大革命”历史结束。同时,厦大也将翻开厦门大学历史的新一页,厦大人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1977-2006 改革开放,重振雄风
1977年曾鸣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书记,而后兼任校长。
学校1977-1981年历任党政领导成员名单:
校党委书记:曾鸣(1977-1984)
校党委副书记:司守行、赵源、谢白秋
校长:曾鸣(1978年4月-1982年2月)
副校长:司守行(兼)、蔡启瑞、赵源(兼)、未力工、潘懋元、唐仲璋、傅家麟
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教育部部属全国重点大学。
1995 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建设行列。
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有8个学科项目被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
2001年7月,厦门大学“九五”“ 211 工程 ”建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 验收。
2002年10月,厦门大学“ 十五 ”“211工程”建设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立项审核。
2003年9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正式启用。
2004年,厦门大学被列入国家“ 985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2005年11月,在教育组织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取得“优”的评价。

⑷ 传奇人物陈嘉庚与厦门大学文化

厦门大学是中国十大高校之一,是众多考生梦寐以求的一所学校,它位于风景怡人,繁华热闹的鹭岛厦门。厦门大学作为厦门的标志性人文地标也成为众多游客来岛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那么,你想知道它和陈嘉庚先生之间有什么渊源吗?就跟着我一起看看 厦门文化 吧!

厦大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欲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呼南方之强!吁嗟呼,南方之强!

1921年4月6日,在高昂的校歌声中,厦门大学宣告诞生,为了创办这所大学,当时已年近五旬的着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提前两年从新加坡回国并认捐了四百万元大洋,这个数额,相当于他当时的资产总值。

原厦门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洪永宏:陈嘉庚认定教育为立国之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使他认定在兴办小学、中学、各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为振兴中华尽一份力的时机已经到来。

当时,陈嘉庚已经在厦门创办了集美学校,规模宏伟、师生人数为全国之首。为了修建厦门大学的校舍,陈嘉庚亲自考察校址,13集电视动画系列剧《陈嘉庚的故事》还原了陈嘉庚的雄心:

西至许家村,东至胡里山炮台,北至五老山,南至海边,两千余亩都应划入厦大范围。厦大应当成为南方之强,应该包括文理法工商医,学生应达到三四万人。

在那个时代,能有如此大的雄心倾资兴学的,恐怕只有陈嘉庚。他在华人企业家中并不算特别富裕,却始终为振兴中华、发展教育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厦大创办起来了,但还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办学。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波及世界,陈嘉庚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有人劝他停止维持厦大的经费。陈嘉庚断然拒绝,他变卖了部分校产,举债维持厦大教学。这便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典故。陈嘉庚的曾侄孙陈立人回忆:

陈立人:每一分钱都捐赠过来厦门大学来兴学。到后来他回国以后,决定把资产都归于国家来处理。

1937年,陈嘉庚实在无法再独立维持厦大办学,他将厦大无条件捐献给了政府。始终被称为“校主”的陈嘉庚,在解放后继续出资,为厦大修建了大量校舍。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如今,厦门大学已成为厦门最着名的一处人文地标,而美丽的厦大校园,也成为世人对于创办者永久的思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