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港如何开拓腹地
扩展阅读
肇庆至深圳汽车票多少钱 2025-02-04 01:07:49
从杭州寄信到新疆要多久 2025-02-04 00:44:16
杭州取环多少钱 2025-02-04 00:42:54

厦门港如何开拓腹地

发布时间: 2023-09-03 10:07:32

Ⅰ 广州港口的优势和劣势

1、厦门港的优势(strengths)

(1)自然条件

厦门港自然条件优越。港湾外围岛屿环绕,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少淤。港口水域面积3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54公里,其中适于建港的岸线31.6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40.3公里,水深达到-14米,1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厦门港在中国对外贸易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2)区位条件

厦门港的地理位置和特区优势是推动厦门港迅速发展的一大动力。历经25年的快速发展,厦门开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战略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5年来,厦门gdp从特区建设之初1981年的7.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6年的1162.37亿元,年均增速达18%,不仅在福建省九地市中首屈一指,在中国内地同类城市中也居于前列。目前,遵循政府“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的要求,厦门正蓄势而发,在海峡西岸推进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3)政策优势

1997年4月29日,随着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首航高雄港,正式启动了对台运输的“试点直航”。之后,两岸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使厦门港成为我国对台最重要的“三通”口岸之一。同时,厦门港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厦门港联检报关中心的交付使用,改善了口岸通关环境,联检报关实现“一条龙”服务。此外,厦门海关先后推出了“审价绿色通道”、“预审价”、“预归类”、“原产地预认定”和“应税货物绿色通道”等举措,提升了厦门港的对外优势。

2、厦门港的劣势(weaknesses)

(1)城市规模较小,腹地资源不足

厦门港口城市规模较小、经济腹地不足已成为制约厦门港口和区域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连接厦门的省内铁路基础设施落后,高速公路网络尚在建设阶段,导致连接港口的集疏运系统效率较低,腹地辐射能力较差。如何拓展经济腹地,促进港口发展,推进区域物流合作成为厦门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港口基础设施尚存差距

与上海、深圳等港口相比,厦门港基础设施还存在差距。除了港口本身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发展滞后外,政府的投资力度和外资的利用程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余地。此外,构建覆盖全港区乃至涉及港口产业链的网络平台也是改善厦门港基础设备的一个重要议题。

Ⅱ 厦门港的发展历史

厦 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1996年8月,厦 门港被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的两个口岸之一。
到1997年,全港共拥有大中小泊位81个,年货物吞吐量达1753万吨,跻身于中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厦 门港交通发达,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铁路运输有鹰厦铁路为干线,省内与外福线、漳龙线、漳泉等铁路支线连接。厦 门的公路通过高集海堤,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与全省公路连网,形成了以福厦、厦漳主干道为骨干的运输网。厦 门的高 崎机场已拥有国内外航线75条。水运航线可通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内河可通九龙江干支流和乡镇码头。

Ⅲ 简诉厦门港的区位优势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自然条件优越。港湾外围大小金门等岛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不淤。岸线总线 154 公里 ,适于建港的岸线 31 . 6 公里 ;现有锚地面各 18 . 99 平方公里,规划锚地面积 52 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 40.3 公里 ,水深达到 -14 米 , 10 万吨级船舶可乘潮出港。
新加入的漳州4个港区,如东山、古雷港区,不仅水深条件好,且后方空间极大,特别适合规划深水码头,并发展大型临港企业。整合对于厦门港来说,突破了发展的瓶颈。整合来的4个港区,将直接从“地方军”升级为中央“主力部队”,建设和规划都面临全新机遇,比如大型临港工业的引进,厦门港“金字招牌”更有优势。经济腹地
厦门港有厦门市和闽南三角地区为依托,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 41.6 %,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未来 10 年将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贸一工一农”一体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Ⅳ 厦门港17、18、19世纪的历史

网络了一下,只看到,闽南地区的,不错闽南很大部分也是包括讲了厦门港的情况,你可以参考一下哦。
17-19世纪: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闽南海商

郑氏集团覆灭后,闽南海商独步中国海外贸易局面不复存在。然而,闽南商人依托厦门港和东南亚华商网络,仍能长期主导中国海外贸易。

清朝攻下台湾的次年(1684年),颁令开海贸易,开放厦门、广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口岸。厦门作为福建唯一开放的口岸,漳泉商人往海外贸易,需由厦门出口。早在明代嘉万年间,厦门已成为月港的外港。明后期泉州安平港日益繁盛,成为郑芝龙发迹的大本营。但漳州海商依托的月港和泉州海商依托的安平港都是港狭水浅,只是在海禁时期大港被禁后才成为走私贸易中心。厦门港阔水深,位于漳泉地区中心,海禁开放以后,漳泉海商逐渐汇集于厦门。在郑成功时代,厦门已是沿海对外贸易中心。在清代前期开海贸易之初,厦门海外贸易繁盛程度一度领先于广州等城市,直至鸦片战争前,闽南商人仍保持主导海外商贸网络的局面。当时的一位外国人如此评述遍布中国南北方各港口和东南亚重要商端口的闽南商人:“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象厦门那样聚集了许多有钱能干的商人,他们分散在中国沿海各地,并且在东印度群岛的许多地方开设商号。被人称为‘青头船’的帆船,大多数是厦门商人的船只也诚如《厦门志》所载:“服贾者以贩海为利薮,视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宁波、上海、天津、锦州,南至粤东、对渡台湾,一岁往返数次。外至吕宋、苏禄、实力、葛拉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则获利数倍数十倍不等,故有倾产造船者,然骤富骤贫,容易起落,舵水手等借此以为活计者以万计”。
以厦门为基地的闽南海商之所以能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其原因有三:一是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往南洋的发舶中心;二是依托其遍布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各港口的闽南籍商贸网络和移民;三是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

清朝攻下台湾后,重新开放海外贸易,厦门被定为作为往南洋贸易的官方发舶中心,广东澳门则定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之地。但朝廷也特许西班牙船来厦,可能因为西班牙船带来的是中国紧缺的白银。清朝似乎并无严禁外国船来厦门贸易,清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多次前来厦门交易。到清代中期,广东方面也允许海商出洋贸易,厦门独享发舶南洋的特权不复存在。

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往南洋的发舶中心,对巩固和扩展闽南人在海外华商网络中的领先地位意义重大。闽南地狭人稠,无广阔经济腹地,物产有限,且与中国内地交通不便,成为中国沿海贸易中心的物资条件远逊于山东半岛、江浙与两广。明中期以后闽南人开始主导海外贸易,直至郑氏时代闽南人独步海上贸易,实在是一系列因缘际会所致,所凭借的是闽南人无畏的冒险、航海、重商的人文精神和闽南偏远地理位置,在朝廷对中国私商海外贸易的普遍压制的夹缝中发展起来。正如明代后期漳州月港被定为中国帆船的发舶地造就了漳州海商的发展机遇一样,清初厦门被定为往南洋贸易的发舶地使海禁开放以后,闽南商人能掌控发展海外贸易和对外移民的先机,东南亚诸港,如“葛拉巴、三宝垄、实力、马辰、哧仔、暹罗、柔佛、六昆、宋居唠、丁家卢、宿务、苏禄、柬埔(寨)、安南、吕宋诸国”,(注:周凯:《厦门志》(道光)卷5《船政略?洋船》。)都充斥着闽南商贩。18世纪以后,广东、尤其是潮州海商以澄海为基地发展海外贸易,开始活跃于东南亚各地。潮州人与闽南人都被称为“福佬”,是卓有声望的造船工匠,他们将其造船行当扩展到越南海岸和暹罗的阿瑜陀耶港。到18世纪中期,潮州人开始以削价为手段与闽南人竞争,在中暹大米贸易方面开始取代闽南人而当时广州的贸易规模、人口数量、在中国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厦门。
中国帆船从厦门发舶,也使早已地狭民稠的闽南向东南亚移民活动远较其它沿海省份便利。欧洲人在东南亚开辟殖民地需要大批劳力,东南亚华商网络的扩大也需大量的辅助人员,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帆船是东南沿海人们移民海外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官定发舶地,就使闽南海外称民在清初就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清代中期,到东南亚的华人移民仍是闽南人居多。雍正5年(1727年)闽浙总督高其倬的奏折中提到:“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银八两或十余两,载往彼地,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约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注:郝玉麟编:《朱批喻旨》(46册)1887年上海点石斋本,第27页。) 从明后期闽南海商开始主导海上华商网络到郑氏集团建立海上帝国,奠定了闽南海商在海外的优势地 位,这种地位在清初又因厦门成为中国发舶地而得到加强,使闽南商贩和移民遍布东南亚各要端口,海外华端口的扩大使华人移民谋生和发展的机会更多,从而吸引更多的闽南商贩和移民加入。因此,尽管清代以来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福建,18世纪中期以降,广东的海外贸易也远盛过闽南,广州港更非厦门港可比拟,但闽南人仍能依托海外闽南籍移民群体和商家主导海外华商经贸网络。巴达维亚是荷属印尼的商贸中心,其历代华人甲必丹和大华商绝大多数是闽南籍人。越南的重要商端口会安的华人商家早期也以闽南人为多:“会安沿海直街长三、四里,名大唐街,夹道行肆比栉而居,悉闽人”。(注:大汕和尚:《海外记事》卷4,第80页,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世纪前期,暹罗华人尽管是潮州籍者占绝大多数,但他们大多从事种植业,闽南的同安人则从事航运业和商贸。(注:布赛尔(V.Purcell):《东南亚的中国人》,《南洋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第24页、28页。)马来半岛各商端口华商历来是闽南人为主,新加坡开港后,仍是闽南人主导华端口商贸。从16世纪末以来,菲律宾华人是东南亚各地华人中唯一几乎仅从事商贩活动的群体,而菲律宾华人几乎都是闽南人。到19世纪中期,东南亚华人约150万人,粤籍者约90万。尽管东南亚的广东人已远超过闽南人,但东南亚华商网络为闽南人所主导应无疑义。直到20世纪中期,闽南籍华人在商贸领域仍是独占鳌头。因此,虽然西洋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以后,华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不复存在,但由于海外华商网络的支柱和大本营,逐渐从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到海外华人社区,海外华商网络仍可存活和发展,而闽南人在海外华商网络的优势地位,亦能维持至今。

闽南海商长期经营南北航运交通和商贩贸易,也可能由于郑氏时代陆上五大商贸网络的存留,清代闽南海商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江南沿海的商贸活动仍相当活跃。浙江温州府“闽浙商贾丛集之地,烟户繁多”,(注:《清高宗实录》卷336,第13页,中华书局影印本。)温州府平阳县至今还通行闽南语。宁波、舟山历来是闽南海舶经营对日贸易的中转和进货之地,汇集大批闽南商人水手。(注:陈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康熙年间上海港兴起后,吸引众多闽南海商贾舶前往,仅在康熙年间,就有12艘闽台商船到上海运生丝到日本。据1980年出版的《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所辑的泉漳会馆碑铭记载,干隆年间,上海兴建的泉漳会馆“规模之宏大、气象之堂皇、横览各帮,洵无多让。”苏州多闽籍豪商,“自阊门至枫桥,多闽中海贾,各饰郡邸,时节张灯陈百戏,过从宴犒,艳服以财相炫广东澳门与闽南渊源更深。由于明代中期以来的走私贸易以漳州人最为活跃,与葡萄牙商人的关系也较深,葡萄牙人在澳门开港后,闽南商人就云集澳门。明朝末年给事中卢兆曾上奏:“闽之奸徒聚食于澳,教诱生事者不下二三万人。”(注:《崇祯长编》卷35,崇祯三年五月丙午。)郑芝龙早年随其在澳门经商的母舅黄程到澳门,学习葡萄牙语并担任通事。(注: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Blusse,ibid,p.255.)从明末到19世纪中期,闽南籍人在澳门一直很活跃。从澳门到广州的广东十三行行商之一谢东裕,其祖籍就是闽南诏安。在广州的闽南籍商人地位更为显赫。广州一口贸易制度实施以后,闽南商人资本与生意也随之部分转移到广州。乾嘉年间广东十三行着名行商中,潘同文(同文行)、任怡和(怡和行)、叶义成(义成行)、潘丽泉(丽泉行)、谢东裕(东裕行)、黎资元(资元行)各俱闽籍,刘东生为徽籍,卢广利、梁天宝、易服泰、关福隆、黎届成为粤籍,闽籍行商全属漳泉商人
闽南商人的国内贸易网络除表现在覆盖地域的广阔性以外,还表现在于行业网络优势乃至行业垄断性。如在18世纪的外销茶贸易上,闽南商人虽非产地的商人,也非以外销茶集散地的广州为基地,却能仅以其在国内外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组成外销茶叶生产、加工、贩运、销售的一条龙网络,主导在18世纪初—19世纪中期最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茶叶贸易。18世纪初风靡欧洲的闽北武夷茶,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几占中国外销茶叶货值的一半,是当时中外贸易的核心商品组织闽北武夷茶的种植和加工,是来自闽南的商人。他们在武夷山向本地人租山种茶,从闽南招募茶师,开设茶厂,加工茶叶,再将茶叶贩运到广州,与垄断广州出口贸易的十三行商人交易,再由行商卖给前来广州的洋商运往欧美。而广州行商多半是闽南籍。闽南商人或将茶叶直接运往巴达维亚与当地华商交易,再由荷兰商人运往欧洲,而巴城大茶商和甲必丹绝大多数是闽南籍者
闽南人在国内、尤其是东南沿海组构的贸易网络,是其海外贸易网络的支柱。尤其是18世纪海外华商网络尚未当地化以前,海外华商网络尚需依托中国商品、中国市场和中国帆船,因此,闽南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贸和移民网络就更显重要。

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对闽南人的海贸活动也不无裨益。厦门作为17世纪末以后近百年内唯一和台湾对渡的港口和远东水域重要的贸易港之一,是台湾货物国际流通的转运港。1684年以后,台湾主要通过与厦门的对渡进行国际和国内贸易,台湾经济主要支柱米和糖成为当时远东贸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通过与厦门的贸易,推动台湾农业经济一定程度的商品化,也对经营台湾产品的闽南商人扩展海外贸易起了重要作用。厦门商船长期经营大陆、台湾、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转口贸易,尤其是在17-18世纪国际市场热销的台糖运到厦门,对厦门的海外贸易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台湾经济的发展为闽南人移民台湾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对闽南移民而言,移居台湾与移居东南亚并无本质的不同。尽管91世纪后期以前,清朝严厉限制移民台湾:凡欲渡台者需给地方取保、海防同知审批;渡台者一律不许带家眷;粤地为海盗渊薮,粤人不许渡台(此条后来取消)。但直到1789年设官渡以前,闽南人偷渡台湾者一直络绎于途,是移民台湾的主要方式之一。到19世纪初,台湾人口已达200万。在1884年设省以前,台湾在行政上一直受福建省管辖,居民也绝大部分是闽南人及其后裔,区域文化特色与闽南无异,是闽南人社会在海外的延伸。台湾成为闽南人主导的社会后,闽南人海外商贸活动应是如虎添翼,形成更大规模的闽南方言群体。

Ⅳ 急!!介绍78年的厦门和08年的厦门发展史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系列分析之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湖里丘陵上建设者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实验田和排头兵,享有计划单列、地方立法权和副省级行政级别并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任市党政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着提高,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称号,昔日落后的、封闭式的海防前线小城已经建成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速度效益协调发展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保持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综合排名均位居国内城市第九。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生产总值(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0亿元(预计),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其中,只有1981年、1983年和1985年三年增长速度是个位数,其余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厦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虽然仍排在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后列第三位,但年平均增长速度居首位。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八五”时期,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经过“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九五”、“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见下图)。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4737元,已突破5000美元,达5459美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降低能耗水平,2005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93.8千瓦小时,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54吨标准煤,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9.1%、77.6%和37.2%。每度工业用电实现工业总产值37.69元,比1981年增加32.52元,每立方米工业用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8元,比1981年增加2555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6562万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1981年下降了12.8个千分点。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5年末,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4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8,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8.3%;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4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5.3%、82.4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0.48%;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
经济运行质量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同步甚至更高。全市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在200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后,2005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又实现“百亿元双突破”,仅用4年的时间财政总收入再实现了百亿元的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68.69亿元(预计),增长139.8倍,年平均增长21.3%。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2006年地方级财政预计收入实现139.22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8%,在福建省九地市中总量和增幅均位居第一。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在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了社会保障、科技和教育、农业和农村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求。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27.72亿元,比1981年增长206倍,年平均增长24.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带动作用突出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培植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工业,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2%、21.7%和17.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05年的2.1∶54.9∶43.0。
农业结构调整,岛外投资力度加大,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致力于创新“三农”工作机制,从“规划、项目、投入、政策”四个方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区划调整,优化统筹了区域资源,形成岛内两区岛外四区的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致力于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2005年全市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中,7家是国家级别的,如银鹭和惠尔康。23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全市定单农业14.6万亩,当地农民从中获得收入10.1亿元。新建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基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9200人,1.8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9%,全市农村1.5万户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31.63亿元,比1981年增长69倍,年平均增长19.3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厦门市农民纯收入和增长幅度均居全省第一,预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53元,比1981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13.9%。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历史性地超过50%,长期以来岛内与岛外发展不平衡、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围绕岛外重点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农村两化步伐,火炬高新区扩建、同安工业集中区和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快速,近两年来,夏新电子、厦门烟厂、厦工机械、古龙调味品等一大批岛内原有的工业大企业相继搬迁岛外,工业布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安、翔安成为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至2005年底,岛外工业产值比重已与岛内相当。与工业区开发相配套,实施“金包银”工程,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至2005年末,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客运通达率81%,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5%,有线电视入户率52%,开通了覆盖12万户农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完成92个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项目,整合56所学校;建立、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范网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完成西海域、员当湖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开展裸露山体复绿工程,林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带动作用突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充分利用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自身海湾型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工业发展快速,带动作用凸显,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比1981年增长218.21倍,年平均增长24.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12亿元,比1981年增长147.2倍,年平均增长2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8%,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5%,直接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厦门市工业总产值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11.5亿元,在2005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第一个1000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个1000亿元增量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4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678.7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8%;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9家,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029.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7%。
工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特区建设以来,外商投资纷纷涌入,1982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新加坡印华地砖厂”,1985年引进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厦门工业引进外资由以港澳台中小企业、项目为主逐步过度到了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层次。2005年,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1652.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7%,比1981年提高了77.4个百分点。
以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聚集程度较高,对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突出的贡献。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工业三大支柱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拥有了以计算机、手机为主导的投资类电子产品,以彩电、汽车音响、DVD为主导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以电容器、光电器件等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电子产品;拥有了厦工装载机、金龙客车等一批在国际、国内占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品;橡胶制品、精细化工已具相当规模,翔鹭石化PTA、金达威维生素产量全国第一。2005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538.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2%。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领先增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在继续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厦门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通过高新产业带动整体工业上一个新的水平。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77.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0%。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8个分项竞争力分析中,厦门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和企业本体竞争力分列内地城市第二名和第五名。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房地产和社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第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充分发挥“以港兴市”战略,形成海陆空港联动优势。厦门得天独厚,拥有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曾是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区建设以来,在“以港立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厦门湾组合港和高崎国际机场,逐步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海运、公路、铁路、民航为骨干,各大客货运输场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2005年厦门港口管理局正式成立,将厦门湾内的漳州后石、石码两港区和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与厦门港合并,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厦门港已成为国家一类港口,全港现有泊位74个,其中集装箱专用码头12个,是全国七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我国第四个可接待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厦门空港成为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第四大口岸机场,是连接东南亚及日、韩的重要航空枢纽,通航城市已达到74个,邮件航班实现了辐射全国的邮件交换,被国家邮政总局列为全国五大枢纽港之一;厦门站已成为华东地区的铁路大站,铁路运输通过电气化的鹰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海铁联运战略开始起步,与南昌、赣州实现了跨省海铁联运,有效拓宽“西进”腹地;厦门邮电通讯已形成程控电话、移动通信、数字数据、图文传输等现代化通信网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4770.75万吨,全港集装箱吞吐量334.29万标箱,居世界第24位;空港旅客吞吐量628.57万人次,空港货邮吞吐量15.9万吨;铁路货物到发总量933.56万吨;公路货运量1939.7万吨;全市市话(含小灵通)年末到达数187.79万部,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数168.65万部,电信宽带用户总数达22万户。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64.4倍,年平均增长19%。
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处于城市区域扩张过程中,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大量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现代化新区层出不穷,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屋二级市场、改变土地交易方式等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促使房地产业的发展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活跃、居民对住房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厦门市房地产市场步入繁荣时期,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商品房市场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样交易火爆,市场价格飙升,销售面积持续大幅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11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8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19.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285.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6.3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1.6亿元;商品房销售总平均价格达5503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平均价格4744元/平方米。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156.9倍,年平均增长23.5%。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围绕把厦门建成购物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中心的目标,积极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厦门市先后引进了好又多、新华都、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百安居、天虹商场等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电器等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零售业态日趋多样化,并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地加快,不断调整商业网点布局,从原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山路至厦港一带的老城区向新区扩展,已初步形成“二路(中山路、禾祥西路)三圈(中山商圈、火车站莲坂商圈、江头商圈)”为中心的商业新格局,城市商业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大为提升。在外就餐逐渐成为时尚,黄则和、好清香传统小吃得到恢复挖掘;麦当劳、肯得基等洋快餐入驻厦门,规模呈快速扩张之势;我家咖啡、豪客来等连锁咖啡快餐厅兴起并逐步向外扩张;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等星级宾馆餐厅以其优美就餐环境、精致新颖菜肴及良好服务吸引大量游客;牡丹大酒楼、舒友海鲜大酒楼等中式餐饮企业靠其优良服务和优质菜肴赢得大量顾客,全国各种菜系纷纷进入厦门,相互竞争,蓬勃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亿元,比1981年增长106.6倍,年平均增长20.6%。2005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0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1.1%,比1981年提高7.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27.4倍,年平均增长15%;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90倍,年平均增长20.7%。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法人与非法人金融机构并举,市政府金融办协调,人民银行、银监、保监、证监共同监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机构较齐全、运行较稳健的金融体系。至2005年末,全市共有商业银行11家,政策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商业11家,代表处3家,邮政储汇局1家,拥有各类银行网点360多个,从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13亿元;保险市场主体14家,保险中介机构19家,保险从业人员0.72万人,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31亿元,全市保险深度2.3%,保险密度1478元;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71.5亿元,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5家,股本总额50.25亿元,总市值226.14亿元;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4家,期货合约年交易额598.68亿元。200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比1981年增长53.1倍,年平均增长18.1%。
会展业、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加大扶持会展业发展的力度,厦门已经成为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会展城市。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认为,厦门会展竞争力居全国第7位,会展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这是许多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所不及的。除“投洽会”和“台交会”等金牌展会外,厦门礼品展、石材展、食博会、体博会、医博会等专业展览稳步发展,展会的影响、规模和效益逐步扩大,品牌展会的培育初见成效。2005年,厦门市举办各类展览、展销活动45场,展览面积42.4万平方米。特区建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也不断完善,逐步提升鼓浪屿、万石山、白鹭洲和环岛路等传统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五缘湾、天竺山、大帽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嶝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共享和旅游互动,大力发展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滨海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和节庆旅游等旅游项目,旅游业发展日益加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38家,悦华酒店、宝龙大酒店跃居五星级;全年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2.31万人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其中外国人40.23万人次,港澳台同胞32.08万人次,旅游创汇5.52亿美元。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针对厦门过去地处海防前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状况,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广开财路,积极引进各方资金,加快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电力、燃气、水等市政基础设施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步伐。1981~2006年,全市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44.67亿元,年平均增长26.2%,每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生产总值2.47万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提高最快、拉力最强,2005年投资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直接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
拓宽融资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特区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经发展到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转让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并举的多元化筹融资模式,全市投资主体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加强。2005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540.48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62.34亿元,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的11.5%,比1981年减少23.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159.83亿元,占29.6%,比1981年减少10.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22.91亿元,占4.2%;自筹资金151.03亿元,占27.9%;其他资金144.35亿元,占26.8%。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198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40.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完成《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按“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格局,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拓展新城区,开工建设五缘湾片区、翔安新城片区,加快推进黄厝片区、厦港片区、观音山商务集中区前期工作,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26.5平方公里。加强对外连接,加快连接岛内外以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市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石鼓山立交桥、钟鼓山隧道、仙岳山隧道,对厦禾路、仙岳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完成了同集路、集灌路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厦漳、厦泉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建成了环岛路,完成国道319线、324线拓宽改造,启动了翔安隧道、杏林大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等工程的建设,逐步缩短厦门与周边城市和内陆腹地的通达时间,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促进了以厦门为开放窗口和国际经贸合作主通道的闽西南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粤赣相邻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圈的广泛经济合作交流,由此大大增强了厦门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2005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比1981年增加756.6公里,城市道路总面积增加1463.8万平方米。厦门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以及城区“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到公园”的目标。2005年末,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1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3.57平方米,拥有公园37个、面积达896.96公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6.36平方米;各类公交营运车辆共计2610辆,运营线路网长度达3013.6公里,出租车3646辆,轮渡客运船只14艘,公交方便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到。
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围绕建设海湾型城市蓝图,调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布局,对岛外原有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大企业培育成为龙头大项目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和族群。目前已经形成海沧新阳、集美机电、同安轻工食品、同集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区等14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工业企业从岛内向岛外迁移取得成效,逐步向工业园区聚集,企业集聚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