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鼓浪屿的传说有哪些
鼓浪屿,
从名字的由来,
到时至今日的名扬天下,
从白日的喧嚣热闹,
到夜晚的静谧渗人。
流传在鼓浪屿的3大传说,你知道吗?
No.1夜晚禁忌!
白天的鼓浪屿,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告别了白日里的喧嚣,鼓浪屿逐渐归于沉静。每逢夜晚子时交替,昏暗的林荫小道,幽幽灯光忽明忽暗,千万不要在入夜后路过心惊胆战的鸡山路,进入灵异瘆人的八卦楼,偏僻荒废的别墅,夜晚闪现诡异的教堂地下室。勇敢与智慧,科学与知识,在灵异面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No.2五龙传说!
据说鼓浪屿原名是五龙屿,岛上有5条龙,五龙戏珠的那颗珠,即为:日光岩。而五龙各化身为5座山分别为:笔架山,兆和山,骆驼山,旗尾山和升旗山。传说,旗尾山是公龙,骆驼山是母龙,两山中间鸡蛋糕石是他们的龙蛋。后来,朝廷派官员来此,由于听不太懂闽南话,把五龙屿听成了鼓浪屿!
No.3分手传说?
据说,男女朋友或情侣一同去鼓浪屿,回来就会分手,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和女友去鼓浪屿吧~如果你爱他,就和他去厦门哈!你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妨有趣点儿。
关注沐橙籽,带你阅尽世间繁华。
⑵ 鳌冠——海沧最后的一个“待嫁女”
如果说,马銮湾是厦门的最后一个开发的湾区,那么鳌冠就是海沧区的最后一个“未嫁女”了……
来海沧工作有六个年头了,2017年9月的一天,跟随着区政协组织的城区规划远景视察,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她的身边…
以前由于工作职责关系,我来的主要是这个村的最高学府——鳌冠小学,其他地方基本没有涉略。这一天,在村支书高武跃,村长苏坤容的带领下,在区文史专家廖艺聪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顶着酷暑,对这个神秘的村落开始了一次“高温之旅”。
鳌冠村,不,现在应该叫社区了。它闭肢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北面,背山临海,与集美区、湖里区隔海相望,近邻海沧生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方(厦门)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就落户在这个社区。
从古到今,鳌冠都是外来人流入居多,全村共有80多个姓氏,可见早年这里就是一个海纳百川之地。
社区的育苗产业曾经在海沧乃至全省都可谓一“冠”。前几年社区主要产业是以水产育苗场为主,共有育苗场200多家,在社区周围沿海分布,几乎将整个社区紧密包围。年产虾苗达到200多亿尾,通过空运,跨越千里,撒向全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
虽然现在整治海域,育苗场已经逐步退出,但海面上还是有些许围网,还可窥见当年的盛大景象。
在鳌冠社区里,最有影响力的是两个大姓人家,林家和吴家,他们分别建有家庙。
林氏宗祠敦本堂,位于鳌冠村东片252号,建于明代,康熙重修,历有修茸,1996年2月重修。它坐东朝西,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大门楹联是“九龙世代源流远,双柱宗支德泽长”,殿内檐悬有一匾,匾书“旨恩赏道御”,左上书“光绪叁拾肆年叁月日”,右下落款为“臣林汝舟恭承”(林汝舟,疑为林则徐长子,清代历任翰林、侍讲。待考)。祠前有拴马柱,南首为一排管理房。
吴氏宗祠垂裕堂,与林氏家庙并列而建,两姓人家本有通亲,所以关系很好,情同一家。
家庙的后院,有棵快要六百岁的老樟树,要好多人合抱才能围住树身,从早年开始,它就是村里孩子们放学后游玩嬉戏的好处所,村里人说,这棵树生命里极强,百年来发生过两次大火,依然没有把它烧毁,而且愈发葱蓉茂盛了。可以感觉到,这棵老树,已经和这个社区的父老乡亲血肉相连了,它屹立在此,亲历了鳌冠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这里的百姓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离家庙不远处,“吴升提督府第”遗址,位于现鳌冠村东片235号。其地块已建起新民房,但提督府大致轮廓依稀可辨。提督后人介绍:提督府坐举游西北朝东南,硬山顶砖石木三落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孝勇提督宽惠楷模一—海沧的浙、闽提督吴升(1652--1728),鳌冠村人,先后官居浙、闽提督,授荣禄大夫,左提督、太子少傅加赠太子少保,蒙钦赐祭葬。值得一提的是,吴升还曾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父母官。
据《桃源田中黄氏族谱》(卷五)载:“康熙五十四年,吴升请旨回家建造祠宇,蒙上敕,命海澄县李奎督造衙署一座,三进”。
在提督府正厅,我们见到了一块康熙帝的赐匾。匾为木质,长284厘米,宽135厘米,厚约8厘米,匾中间上部阳刻有玉玺印章图案,两条龙辉煌地护着方印,印篆书“康熙御笔之宝”六字,格外醒目;匾题“宽惠赳桓”四大楷字,每字高约50厘米;匾左题“赐浙江提督大臣吴陛”,匾右落“康熙55年闰3月初六日”。
宽惠,语出《国语》,宽容仁爱的意思;赳和桓,均为健壮威武的样子;“宽惠赳桓”,即康熙帝赞美吴升宽容仁爱、健壮威武之意。另有数片木片附于匾背,详叙提督事迹。
在提督府护厝,我们见到了已废的第三进仅存的石匾,匾为泉州白石质,长约208厘米,宽轿答世约78厘米的,阴刻行楷三字:泽家楼。
可以想象,当年的提督府第是何等的辉煌。
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如果你穿越到过去年代,可能在你不经意中就有一位威武的将士迎面向你走来;可能深深巷子里,官家的小丫头正在嬉戏玩耍;可能那些长老们正捋着长须泡着功夫茶,观赏着闽南芗剧……
带着这番感慨,来到了鳌冠海边,这里沙滩礁石成群,宛如一只又一只,一群又群的奇异动物,它们个个探出头来,在落潮的海滩,悄悄窥探着岸上的动向,默默地与远处的小虾小鱼眉来眼去,静静地卧着,揣测着走过它身边的每一个人,伺机在人们不经意间搞一场惊天动地的绝地反击…
我不禁感概造物的神奇,为自己能够来到这个海滩而兴奋不已,我憧憬着,期待着这块海沧最后的处女地开发的那一天正式到来…
在这沙滩上,我徜徉到永远,
徜徉在沙与沫之间。
涨潮时,海水会抹去我的脚印,
风会把水沫吹得很远很远,
然而海和海滩会存在到永远。
纪伯伦
⑶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