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的发展是什么的缩影
扩展阅读
广州地铁电工多少钱 2025-02-01 09:41:07
深圳电气类大公司有哪些 2025-02-01 09:35:11

厦门的发展是什么的缩影

发布时间: 2023-10-08 04:40:07

A. 70年,厦门

厦门 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别称 鹭岛

福建省 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

东南沿海 重要的 中心城市、

港口及风景 旅游 城市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

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

让我们透过一组照片

感受 厦门 70年的芳华变迁

历经百多年后

鼓浪屿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卦楼仍是岛上地标建筑

而鹭江道上

厦门财富中心大厦 等一幢幢高端写字楼

形成了厦门地标性的区域

日光岩 眺望

万国建筑风情的鼓浪屿尽收眼底

绿树红瓦,道尽百年风华

解放前

厦鼓通航靠的是小舢板

每艘荷载5-10人

到如今

木船早已换成钢制客船

鹭江两岸也换了天地

环岛路 的前身是一条黄土路

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

前沿战备简易小道

当时这里是前线,还设有民兵岗哨

如今的环岛路

蓝天、碧海,阳光、沙滩

犹如一条 美丽的玉带 环绕着厦门岛

这里还是 世界最美马拉松赛道

每年1月厦门国际马拉松都在这里开跑

筼筜湖 旧称筼筜港

原与大海相通

20世纪70年代初

围海造田,筑起浮屿到东渡的西堤

筼筜港湾变成了封闭的内湖

随着经济的发展

筼筜湖一度污染严重

经过治理, 湖区生态平衡已逐渐恢复

“筼筜渔火”是厦门老八大景之一

白鹭洲 曾经只是筼筜港上一块不知名的小荒岛

如今,这里 变成了“国家重点公园”

并拥有 白鹭女神雕塑

音乐喷泉 等地标性的建筑、景点

厦门的城市客厅

滩涂变绿洲,荒芜转繁华

白鹭洲的变化

厦门城市建设的缩影

更是 镂刻着厦门改革开放的印记

中山路 始建于1925年

中山路是厦门保留较完整的

展现近现代 历史 风貌的旧城街区

建立初期的中山路是当时厦门最宽的一条路

遍布其中的是 百余座南洋骑楼 ,别有风情

如今在提升改造后

中山路更加 清新典雅

焕发新的神采

思明电影院

自1928年建成以来

一直 是厦门的标志性建筑

见证着厦门的发展

如今的思明电影院

保留着老厦门人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湖滨南路 整条路还是土路

车辆少,绿化也只有路中间的隔离带

邮电大楼算是很显眼的高楼建筑了

如今 绿树成荫的湖滨南路

已经是一条 充满现代气息 城市主干道

80年代末、90年代初

厦禾路 十分拥挤、道路很窄

现在的厦禾路非常壮观

路面“上下两层(BRT+路面)”

交通通行十分便利

上世纪80、90年代

嘉禾路莲花路口

庐山大酒店正在建设中

是当时的地标建筑

如今的 嘉禾路 两侧

商铺客流络绎不绝

住宅小区高楼林立

嘉禾路上车水马龙

地下是地铁1号线穿行而过

早期只有一条海堤的 厦门

在20年内开通了 五大出岛通道

至此, “四桥一隧”格局 形成

促进了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

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创造了良好条件

地铁1号线是 全国独有的“海景车程”

作为 福建省交通枢纽的厦门

高铁四通八达,飞机高速直达

厦门开始“驶入”高速时代

七十年岁月如歌

如今的 厦门

产业高素质

城区高颜值

民生高水平

改革开放 的前沿

谱写了壮美的诗篇

70年

造就了一个令世人惊艳的厦门

B. 为什么厦门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一个地区它的经济发展是有很多区位因素的,像比如说交通还有这个地方的人才,以及这个地方的一些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等,都是会影响它的经济发展我觉得厦门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可能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资源比较少。人活一辈子,就活一颗心,心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心强大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人的心,虽然只有拳头般大小,当它强大的时候,其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战胜一切,当它脆弱的时候,特别容易受伤,容易多愁善感。

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的心,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只有内心强大,方可治愈一切。

没有强大的敌人,只有不够强大的自己

人生,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较量,说到底,是自己与心的较量。如果你能够打开自己的内心,积极乐观的去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面对不容易的生活,我们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没人扶的时候,一定要靠自己站稳了,只要你站稳了,生活就无法将你撂倒。

人活着要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强大的敌人,只有不够强大的自己,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千万别抱怨,努力强大自己的内心,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只要你内心足够强大,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人生路上,坎坎坷坷,磕磕绊绊,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那这些坎坎坷坷,磕磕绊绊,都会成为你人生路上,一道道过不去的坎,你会走得异常艰难。

人生的坎,不好过,特别是心坎,最

C.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

厦门由“下门”雅化而来,“下门”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经存在。“门”是地名的通称。古时船户、渔民把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称之为“门”。“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以前看过一本《朱熹传》,书中有记载朱熹曾任同安县知,当时同安县管辖的厦门只是个小海岛,估计没正式名称。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将周德兴驻防闽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卫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厦门卫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设立的。为便于军事管辖,取名厦门,意思是国家大厦的门户。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兵厦门跟清朝对抗,把厦门老城区取名思明,意思很明显就是想恢复大明。清末厦门被西方列强纳入通商口岸,他们纷纷在厦门的鼓浪屿岛上修房驻扎,于是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名头,这次鼓浪屿申报世遗成功跟这些老式欧美建筑群的关系很大。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是乘坐小渔船攻下厦门岛,那时还想一鼓作气把厦门岛的外岛金门岛也拿下,可惜兵败。解放后,为早日解放台湾,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把厦门岛和集美之间的海沟填成海堤,火车能直接开进厦门岛。此后厦门成为半岛,不再游离大陆之外。厦门的大发展归结于改革开放,1982年邓公视察厦门,不久中央就批准设立厦门特区,从战争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厦门的巨变

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看到很多人以讹传讹,还是来说一下。

厦门岛最早叫嘉禾屿,是因为这个岛屿种植稻谷出现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从唐的陈氏开垦开始这个名称就慢慢流传了,从而成为固定称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变化,洪武年间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屿上设置了中左千户所,并筑一城来做拱卫之用。而这座城是级别很小的卫城,所以面积很小坐落于嘉禾屿上一个叫厦门社的地方上。而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户所,民间因为在厦门社的地盘上就叫他厦门城。这个民间的叫法到了万历年间就被注到同安地图上了,不过这个岛的名字还是叫嘉禾屿,而卫城才叫厦门城。

到了郑成功时代在嘉禾屿上设置了思明州,厦门城仍旧是一个如崇武古城那样的小卫城,仍旧是不上台面的名称而已。嘉禾屿归清朝以后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称禾山。

到了雍正年间设置了军事机构台厦兵备道,驻地厦门城。这个时候厦门这个名称才真正站上 历史 舞台而入典册。随后成立兴泉道,道治从莆田迁到泉州府城再迁移到嘉禾屿的厦门城内,使厦门城成为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军事组织兴泉永道的道治所在。这段时间厦门城扩大了地盘,成为嘉禾屿筼筜港与五老峰之间那片区域的统称。这个时候民间也有将这个岛叫厦门岛,但实际上厦门这个名称还是厦门城及周边街道和港口的称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签订则正式将这片区域定名为厦门港,而这个岛也正式叫厦门岛。而民国五年后,南路道更名为厦门道,道治设厦门城治理兴泉两府地界。因港兴因道治而旺从而给了厦门快速发展的机会。1927年国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体系,但是厦门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仍旧快速发展,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市政府,厦门市。不久厦门沦陷,厦门岛被日本窃据。1949年厦门解放后仍旧是按照独立市建制,1958年划同安入厦门,在70年代同安在晋江地区与厦门市之间转换了一圈,之后厦门的辖区就没再大的调整。

而1997年之前厦门人的厦门还一直是 历史 上那个厦门,就是厦门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筼筜港的那一小片区域,其他地方其实都还是习惯叫禾山。

而网络上经常有说法说因为在海门岛下游,所以叫下门岛后雅化成厦门。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这个岛一直叫嘉禾屿,而厦门是那个城的名称。一个城怎么可能因为上游有一个岛叫海门所以叫厦门城。能对等的只能是岛屿与岛屿,但是这个岛屿一直就叫嘉禾屿。再说中国一般讲究对等或者门当户对,一个厦门岛是一个海门岛的几倍大,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岛而命名一个大岛呢?所以这个说法谬误!

至于说厦门是华夏之门,或者大厦之门,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那是现代之人附和只说而已。

厦门之所以叫厦门,就是因为一个厦门社筑城而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厦门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

其实最早厦门并不是市,过去是归属泉州进行管辖,直到1935年厦门才设立了厦门市,随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和时代的更替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厦门6区,岛内思明、湖里,岛外海沧、翔安、同安、集美。

那么厦门为什么叫厦门呢?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厦门其实最早上叫下门,后面因为门是地名的通称,又因为厦门处于福建闽南地区,当地盛行闽南话,在闽南话中的厦和下的读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厦门的厦其实是靠下字慢慢演变过来的,当然这也是文人雅化的,当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厦门了。

厦门其实名字特别是优雅,当地还有鹭岛之称,因为有很多白鹭在厦门岛内,所以厦门又称为鹭岛!欢迎大家来厦门 旅游 参观哦!

厦门古称嘉禾里属同安县,明属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个县,直到明朝才被搁置出去成立厦门

1387年建筑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厦门 历史 正式开启

说到厦门我想要顺便讲下厦门和泉州的 历史 交融,厦门 历史 上长期是属于泉州管辖,也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县“同安县”所管, 历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厦门岛只是同安地区的一个小岛,直到郑成功驻军厦门,厦门才迎来自己的真正 历史 ,如今泉州和厦门之争,更多体现在文化 历史 ,信仰风俗起源之争,因为厦门是泉州的一个管辖区域,所以闽南文化、小吃风俗还有 历史 来源,都是来自泉州,跟泉州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而如今泉州的经济又是厦门之上,厦门的经济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贡献,那么两市之争就更加的激烈,因为泉州不认可厦门超越自己,而事实上泉州在经济、文化、 历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杀厦门多少条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说,郑成功对于厦门重要性很强,的确如今的思明就是郑成功为了纪念明朝而取名,厦门的 历史 人物也以郑成功为主,郑成功收复台湾,驻军厦门改变了厦门和厦门海上的贸易地位,泉州领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后期就被厦门超过了,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轻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厦门去发展,这就是近现代厦门在国际地位和港口贸易还有知名度上超过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创造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所以说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纳厦门的 历史 和文化!如果没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厦门,你们说呢,懂 历史 和文化的来辩论!

而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厦门完全是因为为了收复台湾,泉州 历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国家情怀甚至出现很多时代英雄,这也是时代选择,郑成功去厦门完全是因为厦门离台湾近!

所以厦门,大厦之门,乃是郑成功对国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语!我门的 历史 应该被铭记,也应该记得这是泉州人创造的骄傲和辉煌!不应该抹去我们的笔墨和光辉的 历史 !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而不是下门或者夏门呢?

据说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厦门城建成之后,“厦门”之称才开始见着于文字资料上。“厦”是从“下”字演变过来的,门是海峡的意思,“下门”大意是海门岛底下的一个海峡,“厦门”是对“下门”一词的雅化。在民间,厦门岛也被称作“嘉禾屿”。

大厦之门

厦门为什么叫厦(xia)门?

厦门,自282年置同安县到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都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岛屿。1100前,唐代先民给给它取了个好记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明代洪武年间,设 卫所 。“所”为“中左”,“城”名为“厦门”

(图:厦门古城地图)

厦门 不 读作厦(sha)门

先来看厦门地名的演变,其实都是以闽南话“下”的发音为依据的。所以才会出现厦门的读音会与普通话中“下”的读音一致,而不读成大厦的厦(sha)。

(图:厦门古城彩绘版)

厦门地名由来:下门-夏门-雅化为“厦门”

一、 “厦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 是在《厦门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这本《厦门志》里记载了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时的一段话:

“城 厦门 ,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屿为什么会演变成厦门

(图:海门与下门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厦门地名的由来,以及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导游给您解答,厦门早期叫嘉禾屿,小岛上盛产稻谷一禾多穗,所以人们称之为嘉禾屿,岛上居民早期都以渔民为主,人数不足500名,为什么叫厦门,有两种说法:

一,下门,是指:下面的门户,中国地形像一只雄鸡,厦门地理位置位于雄鸡腹部低下的岛屿。所有早期有:下边的门户之说,后改名雅称为现在的“厦门”厦门和金门原先隶属同安县管辖,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二,厦门城,早期为了防御倭寇,李鸿章与周德兴在嘉禾屿岛上修建围城“不容倭寇侵袭拢”,城墙称之为“厦门城”后以 城市名称以 厦门命名沿用至今,

厦门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域广阔多姿,陆上奇岩重叠,草木终年生长,鲜花四季常开。花木建筑具有南国情调,古刹遗址引人入胜,素有海上花园之称。鼓浪屿全岛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内海风扑面,涛声雷鸣。明清两代重修的莲花庵旁,有明人题刻“鼓浪洞天”四个大字于巨石上,为厦门八景之一。岛上树木蓊郁,四季长春,亭台楼阁,掩映错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 旅游 地。

D. 从量变到质变 厦门港稳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

【开栏的话】

描绘新面貌、聚焦新变化、展现新成就。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发展擘画的蓝图,纵深推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渗陵、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厦门日报今日起推出“鹭岛起宏图·伟大变革”系列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我市在各领域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重点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推进变革携虚的生动实践。

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

200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从1983年开展集装箱业务起,厦门港用了17年迈入“百万级”俱乐部。接下来的第二个1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实现“大跨步”,在2017年成功突破1000万标箱的历史大关。此后,更在2021年完成全球排名的历史超越。

2002年6月,“跨岛发展”扬帆出港,厦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十年间,厦门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每一寸肌理都迸发出向上的信念——集装箱吞吐量从175万标箱跃升至1204.64万标箱,全球排名从30多名丛隐戚上升至第13位;集装箱航线扩充至159条,通达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41个港口;功能简单的码头机械换成直刺苍穹的智能化、现代化设备,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巨轮频频靠港……

与此同时,厦门港在港口创新、法治、绿色、智慧等各领域推动了历史性变革、创造了多项“第一”。事实表明,厦门港从一个支线小港一步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蜕变为举世瞩目的“东方强港”,成为新时代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

这是厦门港的“黄金”二十年。从量变到质变,从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从骨架到血肉到内涵、气质,厦门港每一次蝶变都紧跟跨岛路径,向发展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它坚定的信念和步伐。

【港兴】

不以“大港”自居 以“强港”为追求

“跨岛发展”为厦门港打开了发展空间。结合两次港口资源整合,厦门港口管理局持续优化岛内东渡重点港区,同时大力打造岛外海沧为重点港区,将设施水平直线拉升至世界一流。

2002年,海沧港区1号泊位建设启动,直接瞄准当时最高等级的深水泊位。2004年,嵩屿码头开建,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此后,厦门港逐步将海沧港区的多个码头升级为20万吨级,带动其逐步升级成集装箱核心港区,并以此为蓝本加快推动翔安港区开发建设。

有了对标全球一流的码头,厦门港很快追上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此后,厦门港的远洋干线数量迅速增加,集装箱年吞吐量逐步站上世界一流水准,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地位逐渐确立,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的1204.64万标箱中,海沧港区贡献了891.73万标箱,占全港比重74%。

港口航运永远追求高效,一个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决定其是否会被“边缘化”。厦门港不以“大港”自居,而以“强港”为追求,以海沧港区为“排头兵”,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港口,逐步推动船舶接待能力和效率领跑全球。

目前,厦门港万吨级以上深水航道达154公里,具备接待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世界最大邮轮或同时靠泊多艘大中型邮轮的能力,通航保证率达100%。尤其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传统集装箱码头实施全智能化改造颇有成效,港区业务各环节也纷纷尝试智能化升级,利用“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指令自动派发、自动定位、自动配载。厦门港应对时代之变,加快建设“智慧港区”,实现“智慧航运”,依靠创新动能,稳稳支撑起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构筑新发展格局奠定根基。

展现更大作为,要发挥强港担当。2016年,海沧港区海润码头和远海码头完成高压船舶岸电改造,国内首批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全电动、全自动码头投入运营。两个码头同时获得亚太港口服务组织“2018年亚太绿色港口”称号,成为全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绿色港口的鲜明注脚。“将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友好落实到港口生产全领域、各环节,努力实现水路运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兴】

以港立市、港为城用 促进港城融合发展

一种理念始终指引厦门港发展方向:“以港立市”。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成功经验看,港口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战略,是提升城市活力的上上之选。

厦门因港而兴、港为城用,港城融合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业内人士说,从迅猛发展集装箱业务,到2011年被确定为我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到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并在2014年成为全国四大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再到今年入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二十年来厦门抓住了每一次港口发展的重要机遇,并以此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深刻改变了城市面貌。

在最新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排名中,厦门进入第一梯队,排名全国第十八、福建第一。

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口是厦门的经济命脉,以厦门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早已是千亿级产业链。业内人士更是普遍看好,围绕着厦门港这一核心资源所能激发的相关产业,足有万亿以上规模。

港口也是厦门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是对外开放、发挥龙头作用的载体平台。资料显示,我市重点打造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机械装备等12条千亿产业链,至2021年已实现10条产业链突破千亿规模,一大批产品通过厦门港对外输送,同时也吸引来各种产业和要素资源集聚,“双向奔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港口对贸易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厦门的对外开放程度高,正得益于厦门港密集的航线和完善的物流体系保障。”该负责人说。

与集装箱货运相辅相成的,还有水上客运的迅猛崛起,使厦门港的跨越步伐越迈越大,国际邮轮、城际班轮、市内轮渡、海上观光游览、岛际客运和休闲游艇……厦门港的这片海域上,客运运输形式之多,带动越来越多人感受这座海上花园的活力与魅力,高峰期每年可接待旅客数千万人次。如今,厦门国际邮轮母港被列为全国四大邮轮运输试点示范港之一,已建成亚洲一流的候船楼和码头泊位,可服务世界最大22万吨级邮轮。

【再出发】

加快资源整合 推动智能化升级

厦门港从东渡港区起步,逐步向海沧、翔安港区推进发展,这既是城市引领港口向岛外寻求发展的探索,也是厦门跨岛跃迁的生动缩影。

今年初,我市成立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提出港口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只能强化、不能有任何削弱”。这个动作,足以说明我市对港口航运业的高度重视。

坚持规划引领、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强化要素支撑,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把港口智能化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当前,指挥部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扣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枢纽港目标,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破解发展瓶颈,着力将厦门港建设成世界一流港口,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正如千万标箱是靠一个个标箱积累出来的,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新的历史时期,厦门港将坚定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路,坚持“以港口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城市”,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对标先进持续营造一流港口营商环境,促进厦门与世界经济体系深度融合。

E. 厦门老城区有一条叫巡司顶的老巷道,这条巷子有哪些故事呢

在厦门老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道,也许它的背后就隐藏着一段很曲折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巡司顶巷,一个有故事的巷道。

巡司顶,它也是厦门城市发展的缩影

这些年,厦门的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到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巡司顶得以保存,就像厦门的城市发展一样,过去与现代的交融。很喜欢厦门这座小城,希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下这些历史的痕迹。